福安市“三注重”助推老区乡村振兴
日期:2021/12/20  来源:宁德福安市老促会  点击数:
福安市“三注重”助推老区乡村振兴
福安是福建省重点老区县(市),在土地革命时期是闽东苏区的革命中心,是长征前与中央革命根据地并存的全国八大革命根据地之一。邓子恢、陶铸、叶飞、曾志、马立峰、詹如柏、范式人、阮英平、陈挺等革命前辈曾在这里领导革命斗争。
近年来,福安市委、市政府大力弘扬老区精神,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决不能让一个苏区老区掉队”的殷切嘱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省委书记尹力在福建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中强调指出,“加快老区苏区振兴发展,这是我们永远不能忘记的责任。”为改善老区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升老区农村自我发展能力,全面振兴老区乡村,助力老区经济发展。出台了《福安市人民政府关于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实施意见》(安政文〔2021〕253号)等相关政策,引领老区乡村振兴。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培育壮大特色产业,持续加大资金投入,强化组织领导,推动老区乡村发展。
一是注重老区产业发展,增加群众收入。产业发展是老区发展的重中之重,以产业振兴带动老区全面振兴,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因地制宜培育壮大特色产业,立足老区村农业资源禀赋,做大做强以茶叶、葡萄为主,果蔬、中药材、林下经济等全面发展的“2+N”特色农业产业体系,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特色”的农业产业发展格局。发展“农旅结合”“文旅结合”的新业兴态。如:赛岐镇以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和省级现代葡萄产业园建设为抓手,建成赛岐万亩设施葡萄产业园,发展观光农业;甘棠镇以观里片区为中心营建闽东最大的茶苗良种繁植基地,培育发展高优茶苗2300亩,并与高速公路复通口为优势营造五彩田园观赏区;松罗乡后溪村40%农户养殖蜜蜂,其中后溪村池成长等户养殖蜜蜂一年收入十几万元。引导农业更高层次上发展,实现产业大转型升级,引进现代农业、电子商务、社会治理等方面人才,为老区振兴发展注入“智慧力量”,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积极培育适合老区的信息消费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实现产业跨越式发展,带动村民致富和村集体增收。
二是注重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老区条件。完善基础是老区发展的基础,为了推动老区乡村振兴,改善老区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根据《关于做好老区脱贫奔小康工作的实施意见》(安委发[2019]6号)文件精神。2021年中央、省、宁德市、福安市累计投入1105万元资金专项用于老区基础设施、革命遗址修缮及村容村貌整治等项目建设。其中中央、省级下达218万元;宁德市级配套资金9万元;市本级财政资金660万元,建设54个老区基点村重点项目;专项补助110万元建设甘棠镇春雷云村、潭头镇柘头老区村“村容村貌整治”。截止目前,全市61个老区基点建制村中有33个美丽乡村。全市老区村逐渐展现美丽乡村面貌,为实现老区乡村振兴战略奠定了良好基础。
三是注重革命遗址修缮,发展红色旅游。红色资源是老区的宝贵财富,充分挖掘老区红色资源,大力打造红色旅游项目,实现老区“旅游+”赋能。投入省老区发展专项资金58万元修复修缮晓阳镇南溪村北上抗日先遣队驻地旧址、下白石镇英平村英平楼修缮与展厅布置旧址、溪尾镇坂中村福(安)霞(浦)县苏维埃上村区、第四区政府旧址等3处革命遗址。投入108万元修复赛岐镇泰康村“闽东苏维埃政府福霞县泰康区委”旧址、松罗乡金山村福霞县委和县苏维埃政府旧址、溪潭镇濑洋村郑宗玉、郑细贤故居、溪柄镇东坪村上金竹坪军械所、穆云乡竹洲山“闽东特委畲族革命纪念馆”等5处革命遗址。对我市红色遗存进行全范围普查登记、实地勘查,目前正在对上报的遗存点进行核定。革命遗址的修复,将其与当地的秀丽山水、独特风景、自然人文景观捆绑经营,打造“红色教育,绿色休闲”的红色文化和生态旅游经典线路。依托第三方平台,通过打造“企业+老区村”这一红色旅游发展模式,将红色资源串珠成链,提升红色资源利用水平,首批设计推荐“重走红军路”等福安境内十条红色教育线路。推进“白云山水人家景观带”和“闽东延安景观带”建设。白云山景区获评福建康养福地。柏柱洋红色茶旅线路入选全国百条红色茶乡旅游精品路线。虎头村获评省金牌旅游村。晓阳镇地质研学小镇、社口镇坦洋工夫茶旅小镇入选第三批宁德市旅游小镇。南岩村、天池草场、金山大峡谷等成为新晋网红打卡点。旅游的发展促进了老区农村群众增产增收,缩短老区村与全市发展的平均水平,促进老区农村跨越发展。
福安市老促会
2021年12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