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老区文苑

邵武市金坑乡:喜看老区展新姿

日期:2011/10/13        来源:网上来稿:邵武金坑乡廖继华        点击数:

           邵武市金坑乡:喜看老区展新姿 

过去,这里曾是红色苏区,闽赣省、县、区、乡四级苏维埃政权驻地;这里曾经红旗招展,炮火纷飞,许多革命先烈长眠在青山绿水间。过去,这里还有一个是“穷”——一顶省定贫困乡的帽子曾迟迟摘不了。

当地群众曾这样描述金坑:“开门见高山,出门路难行;户户穷兮兮,日子没盼头;遥想往何处?望天惟叹息……”

  如今,当你来次福建省邵武市金坑乡时,展现在眼前的却是另一番景象:竹林绿竹挺拔摇曳,水泥路纵横交错,新村里崭新的房屋错落有致,一派优美的山水田园胜景。             

    坎坷山路变成水泥路

路,是阻隔金坑老区与外界的“瓶颈”。过去,3条出乡公路、7个村的村道都是坑坑洼洼,崎岖坎坷的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看见一村庄,走得泪汪汪”……群众为出行难、致富难感到无奈与困惑。

  现在走进金坑乡,通向乡境外和各村的路都是平坦的水泥路。路上,摩托车来回穿梭。村民们说,这些路的修建,主要得益于前些年上级通村公路硬化政策的支持。

说起脚下的路,下黄街村主任兰银财难掩心中的兴奋:“先前到乡里骑车要半个多钟头,现如今只要十来分钟。”他指着锃亮的皮鞋说,以前有皮鞋骑车时都不敢穿,现在随时想穿就穿。

一路通带来百业兴。金坑乡副乡长席金煌说:“水泥路通了, 山里的毛竹、木材、粮食、食用菌等顺畅地运出来,群众出行方便了,好日子更有了盼头!” 

其实,变化的还远不止这些。自来水入户、电视联网、手机信号覆盖、公共卫生保洁……一项项惠民工程,改变的不仅是老百姓的生活方式,还有乡村文明前行的脚步。

 

      新村里的惬意生活

    走进金美新村,一排排三层别墅让人眼睛一亮,马头墙、白粉壁、坡顶屋,静谧雅致,如诗如画,尽显徽派风采。

  “新居落成全靠共产党, 勤奋生产万代不忘恩。”迎着门口崭新的一副对联,我们走进村民李延龄家。

  见我们到来,李延龄赶紧放下手中的家务活,端上擂茶,招待大家落座。

  “ 这房屋住着舒心。”李延龄高兴地说,年前领到钥匙后,他花了四万多元将房屋装修了一下,新买了沙发、衣柜、床铺等家具, 乡里还送了液晶电视、电饭煲,一家人在新居过了一个欢乐祥和的新年。

  “住上新房生活都变样了!” 李延龄说,能住上这样的房屋以前想都不敢想,他家以前住的是一百多年的老房子,一住就是几十年,“如果不赶上政府的好政策,我们根本盖不起这么好的房子。”

去年,金坑遭受特大洪灾,在厦门集美区政府的援建下,在集镇集中建设新村。在新村建设过程中,按照“当地政府出一点,援建单位出一点,重建户出一点”的原则,筹资2000多万元,建设了53户别墅型房屋、两栋公寓楼,107户受灾户都住上新楼房。      

        增收路子越走越宽

“这车毛竹300多根,运到厂里可以卖5000多。”在下堡村张坑组,村民高贤春正忙着将自家的毛竹装车,他开心地说,“大家都把笋留下来了,卖竹更划算。”

金坑是典型山区乡,山峦叠嶂,竹海连绵。过去一直处于粗放型管理,木竹混交,低产低效。守着竹山过穷日子! 40岁以上的农民大都记得当时的情形。

      低产变高效,这一变化主要靠的是政策。正如湖溪村主任吴国能所说,竹山承包到户后,群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精心管护竹山,护笋养竹,毛竹变得又粗又密,面积也由3.6万亩发展到5万亩。

竹业兴,民则富。现在,竹山成了村民的“聚宝盆”,每年竹山收益近千万元。

大常村村民张林东挑着箩筐,正要到菇田里采摘扫尾的竹荪,他扳着手指算起今年的收入:“13亩烟卖了近3万元,5亩竹荪卖了三万五,扣除本钱,这两项就净挣了两万多。”在金坑,像张林东这样靠栽烟种菇增收村民有近三百户。

走出大山天地宽。近年来,金坑几千名村民洗脚离田,进城务工经商,一批经济能人纷纷创办实业,以商聚财。如今,金坑人仅在邵武境内创办的企业就有20多家,大小宾馆10多家,在外地开店经商的更是不计其数。   

山上育竹致富,大田特色增收,创办实业聚财,老区人念活了致富经,鼓起了钱袋子。

     新起点孕育新希望       

金秋时节,金溪河畔,四五部铲车、推土机正不停正来回不停地忙碌着,工人正忙着浇筑,一条近千米的防护堤坝正加紧建设中。

防护堤内,是金坑旅游区的核心保护带,一座座明清老建筑古色古香,精美的门楼、纵横的巷道、众多的红色遗迹,让许多来到这里的专家和游客啧啧称赞,流连忘返。

“看着这些精美老房子越来越破败,心里真不是滋味。”过去,古民居老住户危名驹经常这样感叹。而今,核心区被划片保护,文昌阁得到精心修整,被洪水冲毁的红军桥又在原址矗立起来,这一切,却让他激动不已,“这回有希望了”。

打造闽赣边区红色经典旅游名地,这是当地党委、政府近几年确定的发展新定位。今年,金坑被确定为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并被列入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更为当地旅游开发打开了一扇宽敞的大门。

思路一变天地宽。“金坑引进的工业项目全部进入市级园区,着力保护好青山绿水,发展寓红、古、绿结合的红色旅游产业。”乡党委书记许先明对金坑发展前景充满信心。

有品牌就有底气。国家、省、市旅游专项资金的扶持,让金坑旅游告别了“孤军奋战”的格局,旅游公路的拓宽改造、景点打造、配套设施建设正由设想一步步付诸实施,蓝图在一笔笔描绘。

经过社会各界的扶持和当地干群的艰苦奋斗,金坑的群众告别了贫穷的过去,迎来了崭新的新生活。正如一条标语所言:路子对了头,一步一层楼

新金坑的明天,值得期待! 

                              邵武市金坑乡党政办   廖继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