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基层动态

重教助学蔚成风,培育英才创辉煌

日期:2011/10/11        来源:厦门翔安老促会        点击数:

重教助学蔚成风,培育英才创辉煌

 

翔安老区是“紫阳过化”之地,历来有着重教兴学的优良传统,人才辈出。“只有读书才有出息”是翔安百姓的理念,如今,翔安的崛起发展,人们更懂得培养人才的重要性,重教兴学不但没有受到商业社会的冲击,反而舍得投入,捐资助学蔚然成风。建区八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新区教育取得辉煌成果,英才辈出。

六亿打造教育强区

新区成立之初,小学教育仍是“村村办学”的旧模式,中学教育发展缓慢,师资力量薄弱、办学条件简陋,基础教育不平衡,引起区委、区政府领导的重视,当即提出:“再穷也要办好教育”!这是老区的革命精神,说出了翔安29万人民的心声。之后,区委区政府迅速成立以区长为组长的教育资源整合领导小组,制定和实施了五大工程:一是实施整合农村教育资源工程。撤并40所小学,优化布局,完成70个基建项目,全面提升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和办学水平;二是实施“双高普九”工程。攻克了初中生辍学多、残疾儿童少年入学少、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低、办学条件差、324周岁人口文化程度取证难的“五大难关”,高质量通过“双高普九”验收。三是实施名校名师工程。投资建设马巷中学新校区、加强翔安一中、新店中学等名校的相关配套项目建设、表彰一批优秀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打造了一批达标校、营建了一支能打硬仗的教师队伍。全区有695人的名师团队,招聘154名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四是实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工程。采取加强区教研中心管理措施、建立领导干部参与听课、质量监控与评价等六项制度、促进中考、高考创佳绩。五是实施高级技术人才培育工程。规划建设总面积530公顷的文教区,引进南洋学院、海洋技术学院、技师学院、华天涉外学院等8所高校入驻,大学生达2万多人。2010年,厦门大学新校区又在翔安区内开工建设,这些高校将为新区建设乃至厦门经济特区和海西建设培育更多更好的高级人才。建区8年来,区委、区政府真正做到“教育优先、教育资金优先到位”的承诺,区财政共投入近6亿元发展教育事业,实现了中小学升学率达100%,每年高考上线率都在90%以上。

千万元善款助学帮扶

翔安这块充满希望又生机勃勃的古老土地,经过八年的开发建设,崛起的城市和工厂已经改变了“田耕”模式,重教兴学的风气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尊师重教、捐资助学蔚然成风。有人这样形容翔安:塔吊多、学生多。天空转动着林立塔吊的身姿,希望田野飘荡着琅琅读书声,学生走在宽敞的城市道路上,梦想早已起飞并翱翔天空。在新区开发建设中,富裕起来的人们不忘对家乡教育事业的支持,每年除市慈善总会、市红十字会、市教育基金会唱主角外,人们还经常可以看到各种温馨的助学场面:“春蕾行动”、“金秋助学”、“企业与贫困生结对子”、“党员结对帮扶”、“准大学生颁奖晚会”等。从2004年到2011年,共有25个单位和30位个人设立教育基金、捐资兴建校舍、资助贫困学生、捐赠教学设备等,累计助学善款达1000多万元。在捐资助学的活动中,从老区走出来的企业家、银鹭集团总裁陈清水、柯依达工贸有限公司老总林良菽带头捐资、每人各捐资30万元支持翔安教育事业的发展。翔安区离休老干部康甲乙省吃俭用,两年共捐出3万元,资助贫困大学生。黄仲咸教育基金会与市慈善总会每年在我区资助60名品学兼优的贫困高中生,每人每年可获得1000元的资助。入驻翔安的东亚电力(厦门)有限公司连续四年通过陈江和基金会和中国侨联的“侨心工程”项目,坚持开展“奖优扶贫”助学活动,共发放助学奖金10万元,受助学生600多人次,其中有大、中、小学优秀生和贫困生。翔安区工会共资助了250名大学生,每人获得15003000元不等的助学金,资助金额达40多万元。海外侨胞、台胞也加入到助学的行列,新加坡陈光别先生捐资120万元设立奖学基金会,每年奖励和资助马巷镇优秀学生和贫困生。金门烈屿“慈幼协会”也连续7年到翔安资助新店镇溪尾回汉小学学生达100多人次。据不完全统计,侨、台胞累计捐资助学达400多万元。每年教师节,区、镇、街都分别举行庆祝表彰大会。建区以来,共有300多名优秀教师获表彰奖励,极大地调动了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不断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

百个教育基金奖学

教育要发展,质量要提高,人才要辈出,必须有教育基金作支撑,必须经常开展奖学助学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是全区上下形成的共识。2005年开始,,全区各种教育基金组织如雨后春笋般发展,现已初具规模,形成网络。有政府部门设立的、有侨台胞设立的,有国有、民营企业设立的、有镇(街)、村(居)设立的。至2011年,全区已有教育促进会等教育基金组织130多个。全区112个村居,九成以上成立教育基金组织。在区、镇街领导的关心支持下,许多村居干部和乡贤慷慨解囊,奉献爱心,常年开展奖学助学活动。奖励出一大批英才。令人振奋的是新店镇后村社区的经验推广到全区各村、居、由此描绘出一幅幅“奖学美画”。后村自2002年成立基金会以来,连续十年为“准大学生”颁奖。近三年来全社区高考上线率都是100%,至20118月,后村社区共培养了532名大学生,其中17名考上硕士研究生、2名考上清华大学、3名考上人民大学,出国留学或考上港澳大学的有9名。像后村这样的“高考状元村”还有新店镇的刘五店社区、蔡厝社区、大宅社区、珩厝社区等。

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和重视下,翔安的教育软、硬件设施进一步完善,在慈善会等慈善基金及社会各界的热心助力下,大部分贫困生得到了资助,一大批勤奋有为的学子获得了奖励,翔安的教育事业已结出累累硕果。近年来,高考不断创佳绩,10个翔安考生有9个考上大学。如2009年,全区共有1698名应届考生参加高考,专科以上(含本科)上线1602人,上线率高达94.35%,高考成绩居厦门市各区前列。2011年,高考成绩更加喜人,本科以上上线696人,占考生总数的48%,比建区时提高20个百分点;全区1447名考生1424人上大专线,占考生总数的98.5%,为翔安老区人民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翔安区老促会

李增为 曾志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