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光辉融进祖国的星座 一一记卫星发射测控专家上官世盘将军
日期:2021/6/7  来源:龙岩市老促会  点击数:
把光辉融进祖国的星座
一一记卫星发射测控专家上官世盘将军
吕庆昌
我从小崇拜将军,历史故事中那些横刀立马、叱诧风云的将军形象让我赞叹不已,如痴如迷。在我的心目中,将军就是驰骋沙场的先锋,千军万马的统帅,他们的形象总是与戎马倥偬、枪林弹雨连在一起。我向往军营,想一睹现实中的将军风采。但从少年盼到退休,几十年过去了,却一直没能如愿。
终于有一天,我见到了一位将军,他就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卫星发射测控专家上官世盘少将。
第一次见到上官世盘将军,是2015年8月在龙岩市老区建设促进会第五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的会场上。当时,上官将军已经从部队退休到地方,担任北京闽西老区建设促进会会长。
山乡寒门出英才
我原来以为,将军一定都是威风凛凛、不苟言笑的威武之士,但当我握着上官世盘将军那双温暖厚实的手时,我感受到的是慈祥和亲切。
上官将军是专程从北京赶到龙岩参加会议和指导工作的。他容光焕发,神采奕奕,和蔼的脸庞漾溢着亲切的笑容。当他听说我是刚退休由组织新派来市老促会工作的,十分高兴,笑着对我说:好啊,好啊!我们的队伍补充了新鲜血液,你是老促会新来的年轻人,欢迎你啊!
一句话舒缓了我紧张的心,顿时,我感受到了将军平易近人的亲和力。
将军虽然没穿军装,但衣着非常整洁。他年逾八旬,却身姿挺拔,精神焕发,目光炯然,在他的言谈举止中蕴含着军人的英武气质和学者的儒雅风范,能产生一种令人仰望的强大气场。
听说将军是我们闽西乡贤,这更增加了我对将军的亲近和好奇。
后来,我在陪同上官将军下乡调研、开会、座谈、参观等活动中,慢慢的感受到了将军的风范、将军的情怀,也渐渐地了解到将军走过的光辉历程。
1934年,一个金风荡漾、彩霞满天的早晨,上官世盘降生在福建长汀县河田镇一个平民之家。父亲是位手艺不错的铁匠,母亲是位勤劳善良的农村妇女,世盘是他们的第六个儿子。铁匠吃苦耐劳,朴实厚道,且明情达理。他自已虽然识字不多,却深知文化的重要,因此非常注重培养孩子读书学习,他一年到头辛勤打铁,却挣钱很少,家里人口又多,经济比较困难,但他宁愿省吃俭用也要供孩子们上学。世盘是个非常懂事的孩子,他不负父亲的苦心,体贴家中的难处,勤奋好学,在校读书时认真刻苦,放学回家就帮忙干农活,由于读书勤奋加上天资聪慧,学习成绩一直很好,小学跳了一级,还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保送省立长汀第一中学。
由于家庭贫困,上官世盘上中学时曾辍学一年,回家务农,挖地割草养鱼养牛,什么活都干,尽管劳动很辛苦,但他从不叫苦叫累。铁匠父亲那种豪迈豁达、勇于吃苦、不怕艰难的品质影响和熏陶着世盘,他不仅努力干活,在苦累的农活中寻找收获的快乐,而且还能从繁忙的劳作中挤时间看书学习。他白天干农活,晩上挑灯苦读,日复一日,坚持不懈。
在艰苦的劳动中,世盘不仅学会了许多农活,增长了不少见识,而且在风吹雨打中,个子长高了,身体更结实了。后来,待家庭经济稍有好转,在父亲和兄长的支持下,他又重新回到长汀一中读书。虽然离开学堂已经一年,但由于他的坚持和刻苦,成绩仍然很优秀,在中学期间,初、高中先后两次跳级,六年的中学他五年就毕业了,不仅把辍学的时间追了回来,而且还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厦门大学。
家庭经济困难,使上官世盘从小养成了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他的作业本都是自己用毛边纸裁好装订起来的,为了节省纸张,他字写得很小,并且两面都写。贫寒的家庭环境和艰苦的劳动磨练,不仅“饿其肌肤,劳其筋骨,苦其心志",塑造了他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的品格,奋发学习的精神,而且使他更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和感恩父母的养育之情,这为他后来能够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工作生活,甘于吃苦耐劳、辛勤奉献、最终能担大任、能成为我军杰出的高级专家和指挥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54年,上官世盘考入厦门大学电子物理专业。在大学的四年中,他不仅学习勤奋,成绩优秀,而且思想进步,工作积极,尊敬师长,团结同学,担任系学生会主席,学习工作处处率先垂范,各方面表现突出,在同学中有很高的威信,给学校老师留下了很好的印象。1958年大学毕业时,经学校推荐,他被组织选派到部队,通过严格的集训和遴选,分配到中国人民解放军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为我国第一批科研卫星的专业人才,投入了当时我国刚开始的国防尖端技术科研工作。从此,他成为了一名军人,开启了他献身祖国国防建设的宏伟事业。
隐姓埋名献青春
酒泉,一个富有诗意而又具豪放色彩的名字,顾名思义,此地有股清泉,流出来的不是水,而是美酒;任人狂饮,取之不尽。今天的酒泉基地,是全世界注目的一个景色优美且既神秘而又具传奇色彩的城市,但在20世纪50年代,她却还是一片荒无人烟、一望无际的戈壁滩,这里既没有酒,甚至连泉水都很少。而就是在这块不毛之地上,一项关乎共和国安全的国防工程正在艰难、紧紧而又秘密地进行着。
1958年,上官世盘,这位年轻的厦门大学电子物理专业的毕业生,怀着一腔火热的激情,肩负着祖国和人民的期望,来到了这里,汇入了我国卫星事业的大军,在这茫茫的戈壁滩上安营扎寨,开始了光荣而艰巨的跋涉。这一年,上官世盘24岁,他风华正茂,朝气蓬勃,在酒泉卫星基地这个革命的大熔炉里锤炼着,这一锤炼就是十七年!
这十七个春秋,按照军队的严格纪律,他隐姓埋名,与家乡的父母兄弟姐妹、与所有的亲友同学以及酒泉基地之外的一切人断绝了联系,默默的奋战在国防科技第一线。十七年中,他没能与家中的父老联系,他的父母只知道他去了部队,但不知道他在哪里,在做什么,只是每逢过年的时候,乡村干部就会到家里来慰问,送来一张《军属光荣》的贺信和年画。
上官世盘是第一批进入酒泉卫星基地的军队科技人员。当时的卫星基地,一切从零开始。这里环境艰苦,设施简陋,物资贫乏,不仅粮食和生活用品紧缺,要定量供应,就连用水每人每天也只供应一脸盆,包括洗脸刷牙,洗衣服,做卫生。尤其是三年困难期间,粮食不够吃,基地的食堂就用戈壁滩上的一种叫“骆驼刺"的野生植物,晒干磨成粉,混在面粉里做成馒头。这种馒头又苦又涩,但上官世盘和他的战友们一声不吭的啃着这种苦涩馒头,心无旁骛、全力以赴地搞科研。上官将军后来回忆:这种骆驼刺馒头吃了五、六个月后,因营养不良,腿脚浮肿,走路没有力气,他每天要送一个十斤左右的机要资料包到保密室,从一楼走到三楼,仅三十多个台阶,居然喘着粗气还要休息两次才能走上去。
除了生活艰苦、工作任务繁重、常年加班加点外,有时还会有生命危险。研制火箭,经常要搞试验,偶然发生点故障在所难免。有一次实验导弹,由于通信系统出了故障,正在目标现场执行任务的的上官世盘和他的战友们,接到撤退命令时,离导弹发射只剩下十分钟了!在沙漠上开车十分钟根本跑不出危险区,情况万分危急!在这紧急关头,上官世盘非常冷静机智,:他认为,反正逃不出危险区了,于是决定冒一次险。他运用所掌握的的理论知识、实战经验和他过人的智慧,当机立断,决定带领战友们在最危险的目标所在处隐蔽,这样既可能在现场观察到导弹到达的情况,又可能闯过一次鬼门关。他们刚进入最危险的目标地带,导弹就发射过来了,在上官世盘预计的范围爆炸,他们有惊无险,安然无恙。上官世盘的大智大勇既保护了战友和自己,又收集掌握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艰苦的生活和艰巨的任务,磨练了上官世盘的意志。面对饥饿、困难和死神的威胁,他和他的战友们没有退却,没有畏惧,他们奋不顾身,勇往直前,在既无前人的经验,又没有外部支持的条件下,潜心研究,屡克难关,终于在1960年11月,参加成功发射了中国第一枚火箭!
在漫长的十七年中,上官世盘和他的战友们就这样默默奋战在基地的帐篷里、在指挥所沙盘前、在作战现场,他们坚守着心中的的信念,追逐着中国人的梦想,埋头科研,奋力攀登,默默地奉献。他参加建立和发展西北综合导弹核武器试验基地的测量系统,开辟陆上导弹再入测量,组织创建“远洋测量船”,参与卫星跟踪控制网的建立和管理;同时,他还在军事学校执教培养国防科技人才,组织并参加各种类型的导弹试验和卫星发射。在这与世隔绝的茫茫戈壁,在这神圣而又神秘的卫星基地,没有鲜花,没有掌声,没有宣传报道、没有表彰大会,更没有奖金。他的亲人、朋友和同学们不知道他的去向,更不知道他经受的艰辛和危险,付出的辛苦和汗水,取得的成绩和荣誉。他付出的辛劳和奉献的青春,只有祖国的高山知道,只有祖国的江河知道……
功勋辉煌书蓝天
一个皓月当空的夜晚,西昌腾云楼宾馆大厅,灯火辉煌,欢歌笑语飞出窗外,在夜空中荡漾。300多位中外各界人士在这里欢聚一堂,举行“亚星"发射成功的庆祝宴会。中国火箭成功的把美国休斯公司的一颗卫星发射进入太空,这标志着中国的卫星事业冲出了国门,迈进了国际市场,达到了世界一流水平!
上官世盘笑容满面,频频举杯,与大厅里不同肤色的各国友人、各方专家相互祝贺。他在祝酒词中豪迈地说:今天,“亚星“的成功发射,是中国卫星事业的新的起点。今后,我们还要发射更多的卫星,为世界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让我们为美好的未来干杯!
这一天,是1990年4月7日。
由于上官世盘工作勤奋,锐意进取,业绩显著,屡建功勋,1975年,上级把他从酒泉卫星基地调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工委,让他在更高的层面从事中国的航天事业。在此之后的20多年中,他灵活运用自己扎实的理论知识,结合中国国防尖端发展的实际情况,充分发挥和施展自己卓越的科研、协调、组织和指挥才能,创造性成功地组织了多基地、多军兵种、跨国界、高度综合协同的导弹武器和人造卫星发射试验。他组织制定并实施基地发展规划,率先提出并落实航天发射测控的对外开放,实施了许多看起来根本无法实施的创新项目。
他组织建成我国远洋靶场测量船(718工程),有独特的建树,使工程获得全国科技进步特等奖。他不仅注重实战指挥,运筹帷幄,而且重视理论研究,总结经验,立足现实,谋划将来,他撰写了《远洋靶场测量船技术战术论证》、《远洋靶场测量船建造关键技术问题的解决途径》、《高精度设备在高海况船上的稳定》等著作。
在酒泉、西昌、西安和海南文昌基地和国防科工委工作的几十年中,他脚踏实地,勤奋工作,锐意进取,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在光辉的征程上,在党和军队的培养下,不断开拓创新,建功立业,逐步成长为杰出的现代军事技术的高级专家和指挥员。他历任国防科工委、电子局、航测部、作战试验部、科长、作战处长、作战部副部长、部长、中国卫星发射测控系统部部长、总工程师、中国卫星测控中心副司令员、授少将军衔、中国广播卫星公司副总裁等职务,还光荣当选为省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作为党培养的第一批国防科研人才和高级试验指挥员,他参加过中国卫星领域太多的“第一”:
第一枚导弹的发射,
第一枚火箭的发射,
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发射,
第一次返回式卫星的发射和回收,
第一次两弹(导弹、原子弹)结合发射,
第一次洲际弹道导弹的太平洋发射试验,
第一颗同步通信卫星发射,
第一颗国际卫星——“亚洲一号”的发射,
……
他辉煌的业绩载入了我军的卫星航天史册,他卓越的的功勋书写在祖国的蓝天!
树高千尺不忘根
“闽西的红土地养育了我,我愿为家乡、为老区人民做义工”,上官世盘将军曾多次这样说。
1995年,上官世盘将军在部队光荣退休。可他初心不移,情系老区,未及享受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就很快转岗到北京闽西老促会担任领导工作,并于2008年5月召开的第三届理事大会上,当选为北京闽西老促会会长。从到北京闽西老促会开始,他的工作任务发生重大的转换,从研发卫星转向促进革命老区苏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建设。他风趣的说:我的阵地,从蓝天转移到了红士。
北京闽西老促会是为龙岩老区发展建设服务的的机构,从会长到理事,都由在北京工作的龙岩籍老领导、老同志、专家、学者和企业界的知名人士担任,他们在老促会工作纯属做“义工”,没有任何的补贴和津贴。他们热爱家乡,心系老区,勤奋工作,无私奉献,上官世盘将军就是继承这支义工队伍的人。
阵地变了,初心不改。上官将军热爱家乡、心系老区的情怀,亲力亲为、身先士卒的作风,勤俭节约、严于律己的风范没有变。我在市老促会与上官将军的接触中,有许多事让我深受教育、终身难忘。
北京闽西老促会每年都要召开一次大会,在会上会长要作工作报告。我到老促会工作后,每年都到北京参加这样的会议。我原以为上官将军作的工作报告是文秘人员起草的。
2017年,上官将军到外地出差途经龙岩回北京。在龙岩调研期间,他吩咐我们为他打印一份材料,这是一份本年度将要在北京召开的老促会理事大会的工作报告手稿。这份手稿非常特殊,首先是这份稿子的纸张大小规格不一,它用了四个不同城市宾馆的便用笺;其次是写字的墨水颜色不同,有蓝色、黑色,甚至有红色的;第三是用的笔类型不同,有圆珠笔、有钢笔、还有铅笔,但所有的文字都出自同一个人的笔迹。
我觉得这稿纸有点新奇,就好奇地问将军:这是谁写的?
将军平静地说:是我在来的路上写的呀。
我捧着那叠特殊的感觉沉甸甸的工作报告稿,想象着一个功勋卓著的将军,一个80多岁的高龄老人,在七宾馆、在飞机、火车上,利用休息时间,戴着老花镜埋头写作的情景,我心潮起伏,脑海中涌现出上官将军在戈壁、沙漠、海岛,在卫星基地夜以继日、一丝不苟工作的画面……
上官将军有次来龙岩开会、调研,我们考虑为了他的工作方便,按照他的级别,在宾馆为他预订了套房,但他到了宾馆后就坚持要退掉套房换成普通的单间。他说:不要浪费,房间再大,一个人也只能睡一张床,单间就行了。
我对将军说:这不算浪费,是为了便于您的工作和会见客人。您这种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作风,值得我们很好地学习!
上官将军笑着说:现在龙岩的条件非常好了,算不上艰苦朴素。要说艰苦,那时我在酒泉卫星基地的时候才是艰苦……现在我们的条件好了,但勤俭的作风还是应该保持的,特别是我们的山区老区,目前有的乡村还不是太富裕。
图为上官将军在龙岩市老促会六届一次理事会议上讲话
上官世盘将军在北京闽西老促会任会长以后,每年都回家乡开展调查研究。他深入基层,进村入户,了解革命基点村群众的生活生产情况,龙岩市七个县市区的许多乡村都留下了将军调研的足迹。他每次调研,不仅是开座谈会,听取汇报,查看资料,而且还要深入到田间、地头、山上、车间和村民的土楼里,与干部、党员、群众、工人一起商量农业生产、产品加工、运输、营销方式和脱贫致富的途径等等。除此之外,他每到一处革命遗址,总要详细了解当地的革命历史,并宣讲红军精神。有一次,他在长汀中复村的红军桥上,讲到红军扩红的时候,心情格外激动,他说;现在参军要体检,当年扩红就是让年轻人过来往这里一站,达到这个高度就行了,就这么一点高就参军了,恐怕只有十四、五岁,就去上战场了!我们的江山就是靠他们打下来的啊!
有一年,他到一个偏远的基点村调研,看到群众生活还很艰苦,吃饭穿衣还比较困难,禁不住流下了眼泪。他说:我们必须努力工作,扎实地为老区人民办实事、办好事,让他们早日走出贫困,进入小康,否则,我们就对不起革命老区这片红色的土地,对不起养育我们的父老乡亲,更对不起那些在为新中国的建立而牺牲的革命先烈!
他回北京后,把回乡调研的情况写成专题调研报告。报告中既总结了老区农村建设发展取得的成果和经验,又如实反映了存在的问题和困难,还提出了改变农村面貌、推进小康建设的若干条建议和意见。他与北京闽西老促会的老领导们一起带着报告到中央的相关部门汇报工作、反映情况。他们这群白发苍苍的老将军、老前辈的行动和精神感动了相关部门的领导,调研报告得到了中央和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在上官将军主持北京闽西老促会的十多年中,通过他和众多老领导和老专家们的努力协调、推动,国家交通、水利、林业等部委对龙岩老区的交通设施、农村基础建设、村民的住房和饮水安全等方面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出台了多项扶持政策,采取了有效的措施,帮助引进了60多个项目,争取了大批的资金,开通了海西号龙岩直达北京的专线列车,加快了全市各县市区之间高速公路的建设,建成了连城军民两用机场等重大建设项目,这些为推动龙岩老区经济社会发展建设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在几十年的工作生涯中,上官将军始终铭记自己来自于人民,始终牢记党的宗旨,不忘初心,乐于奉献。在一次下乡调研座谈会上,乡亲们由衷的赞扬上官将军:您老是功勋卓著的将军,人在京城,却心系家乡,真是树高千尺不忘根啊!您这么大年纪了,还不辞辛劳,上山下乡,到处奔波,还不领取任何补贴,精神感人,品格高尚!
上官将军深情地说:龙岩是我的家乡,我生长在这片红土地上,是老区人民养育了我,我永远不能忘记家乡的父老乡亲和这片红色的土地对我的养育之恩,我应该为家乡、为老区建设出力,我愿永远为家人民做“义工”!
上官世盘将军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军队。他在部队工作40年,对人民军队充满深厚的感情,他鼓励他的儿孙们踊跃参军,到部队锻炼成长,他的两个儿子、一个女儿和一个孙子大学毕业后都先后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一家三代七人参军,真可谓“革命代代如潮涌,前赴后继跟党走”。
横刀立马、英勇杀敌的将军令人敬佩,而那些为了伟大的国防事业而隐姓埋名、默默攀登、不图名利、无私奉献的将军更使人敬仰,令人赞叹!
上官世盘将军虽然没有挥刀跃马,也没有枪林弹雨,但他却为了共和国的安宁,为祖国的繁荣富强默默地奉献,勤奋的攀登,他率领他的专家团队、战友和北京闽西老促会的同事们,坚守信念,不忘初心,放飞梦想,让一颗颗卫星穿云破雾,在浩瀚的太空中自由翱翔,把党的关怀和温暖传递到了老区苏区,让老区人民走向小康,把科技转换的幸福传遍祖国的村镇城乡。他把青春献给了祖国的国防事业,把光辉融进了祖国的星座!
2021年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