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考察调研 >2011年

福建省革命老区情况调查报告

日期:2011/9/19        来源:本站        点击数:

福建省革命老区情况调查报告

 

福建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根据地省份之一,具有革命早、历史久、分布广、牺牲重、贡献大和始终坚持20多年“红旗不倒”等特点。根据中国老区建设促进会330日关于全国老区情况调查协调会的部署与要求,现将福建省老区主要情况报告如下:

一、福建老区基本情况

福建老区包括土地革命时期的中央苏区和闽粤赣、闽浙赣革命根据地中属于现在福建行政区划的部分。

按历史沿革,福建老区可分为闽西老区(今龙岩市所辖县及三明市部分县)、闽东老区(今宁德市所辖县及福州市部分县)、闽北老区(今南平市所辖县及三明市部分县)、闽南老区(今漳州市和泉州市的大部分县,厦门市二个区)、闽中老区(今莆田市所辖县及福州市部分县)。

全省84个县(市、区,不含金门县)中有67个老区县(市、区,统称县),占全省县级数的80%,其中原中央苏区县已确认的有22个。老区县土地面积11.7万多平方公里,约占全省陆地面积的96%。老区乡镇835个,占全省乡镇总数的76%。老区建制村(居委会)8432个,占全省建制村总数的51%。老区建制村主要分布在67个老区县,还有少量分布11个市辖区,没有老区建制村的县(区)只有6个。

2010年全省常住人口3689万人,居住在城镇的人口2106万人,占57%;居住在乡村的人口1583万人,占43%。老区县人口总数近3000万人,约占全省总人口80%多。其中老区农村人口1500万人左右,约占全省农村人口的95%

二、福建老区的历史贡献

早在1926年福建就建立了共产党组织(第一个城市党支部在厦门大学,第一个农村党支部在永定湖雷)。1927年建立全省性的党组织领导机构。1928年著名的闽西南四大暴动(平和长乐、龙岩后田、永定金砂、上杭蛟洋)之后,福建各地先后建立革命根据地,开展武装斗争。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贺龙、陈毅、方志敏、彭德怀、刘伯承、聂荣臻、罗荣桓、叶剑英、杨尚昆、陶铸、张鼎丞、邓子恢、谭震林、黄道、叶飞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在八闽大地上领导革命斗争,中共早期著名领导人瞿秋白、何叔衡等在闽西英勇献身。

福建老区,历经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形成“三大块、两小块、一个点”的老苏区,即闽西、闽北、闽东三大块苏区,“安南永德苏区”、“靖和浦诏苏区”两小块和莆田外坑苏区一个点。全省有2919个老区基点村,从土地革命开始坚持斗争到全国解放,其中闽西“中央苏区”有100个乡13万多农民,始终保留着20多万亩土地革命的果实。这在全国是绝无仅有的。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福建老区人民从人力、物力、财力等各方面支持革命,原中央苏区县长汀被称为“红色小上海”,宁化县被誉为“苏区乌克兰”,为中央苏区的巩固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福建堪称中国工农红军的摇篮。著名的古田会议是在福建上杭古田召开的,它是“我党我军建设史上的里程碑”。从此,中国革命“成功从这里开始,胜利从这里开始”。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四个中有两个在福建(即长汀、宁化,另两个为江西瑞金、于都)。全省参加红军的有10多万人,近3万人参加了中央红军的两万五千里长征,占红军长征总数8.7万人的三分之一多。长征到达陕北的7000多人中。福建子弟兵有2000多人。长征路上每一里地就有一名福建子弟牺牲,其中最悲壮的一幕是在湘江战役中,红343个团6000多名福建子弟兵,作为断后阻击部队,为掩护中央机关和主力红军安全过江,几乎全部壮烈牺牲。

主力红军长征后,留在福建的红军游击队,坚持在闽西、闽北、闽东、闽中、闽粤边、闽赣边6个根据地独立地领导了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占当时南方815个根据地的五分之二。撑起了“南方三年游击队的一角天”。作为一个重要的战略支点,其意义和艰辛不亚于两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之初南方8省的红军游击队组成新四军北上抗日,福建子弟5400多人组成新四军二、三支队的四个团又一个营,占当时新四军总兵力八个团的一半以上。

全国解放前夕,共产党领导的福建老区武装部队,分别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闽粤赣边纵队和闽浙赣边纵队,总兵力达6万人,配合南下大军,并依靠自身力量,先后解放了30多个县城。同时,福建老区人民以极大的热情支援解放战争。据不完全统计,在解放战争时期,全省仅19498月至10月就提供粮食4000万斤以上、柴草6000万斤左右、军鞋1万双以及食油、食盐等。供应解放大军,出动支前民工100万余人、船只3000条以上;另有泉州中心县委和莆田县委募集黄金117两、美元8400元支援解放事业,为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在福建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建国后首批授衔的开国将军福建就有83,培育了一批治党治国的人才.19536月统计,福建老区被敌人捣毁的革命基点村有2841个,被灭绝87838,被抢杀耕牛57254,被烧毁或被迫移民并村而倒塌房屋450586,为革命牺牲的老区群众和死难烈士20多万人,全省被迫流浪和饥饿死亡的群众达42万人。全省人口1935年比1934年骤减55.27万人,而在抗战期间全省人口减少了100多万。

三、福建老区发展现状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福建老区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显著成就。但由于历史原因和自然条件限制,老区发展也存在不协调、不平衡等问题。

1.经济增长

福建省GDP1952年总量为12.73亿元,1978年总量为66.37亿元,2000年总量为3764.54亿元,2010年总量为14357亿元,居全国省区市的第12,比上年增长13.8%67个老区县GDP总量9960多亿元,约占全省的68%,有34个县当年GDP增速达到或超过全省平均增长速度,其中有16个县增长15%以上。

全省人均GDP1952年为102元,1978年为273元,2000年为11194元,2010年为38918元,比2009年的33840元,增长12%67个老区县中2009年人均GDP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的有55个县,其中人均GDP18000元以下的有16个县。

2.产业结构

福建省三次产业结构,1952年为65.9:19:15.1;1978年为36:42.5:21.5;2000年为17:43.3:39.7;2010年为9.551.339.267个老区县中第一产业比重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的有52个县,其中比重占20%35%的有32个县;第二产业比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的有39个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不上100亿元的有33个县,其中50亿元以下的有20个县。

3.财政收支

2010年福建省财政总收入2056亿元,比上年增长21.3%,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1151亿元,增长23.5%67个老区县地方级财政收入合计达590多亿元,占全省地方级财政收入近52%,其中有49个县当年地方级财政收入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但县级财政普遍比较困难,67个老区县中,地方级财政收入5亿元以下的有31个县,其中3亿元以下的有19个县,1亿元左右的有11个县。

全省地方财政支出2010年为1678亿元,比上年增长18.9%67个老区县中有45个县地方财政支出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其中有16个县增支幅度达30%以上。全省49个县级财力基本保障(省对县的转移支付补助属于第一档的)县(市、区)中,有47个是老区县。

4.居民收入

2010年福建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781元,比上年增长11.3%67个老区县中有58个县当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有20个县只相当于全省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二;当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低于全省平均增幅的有42个县。

全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010年为7427元,比上年增长11.2%67个老区县中有35个县当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当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增幅低于全省平均增幅的有40个县。全省老区村农民人均纯收入6818元,有22个老区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还低于这个水平。据调查,全省农村人均纯收入2500元以下的有266万人,其中2000元以下的有158万人,贫困村和贫困人口大部分在老区乡村。

5.公共投入

福建省对基础设施和民生项目,持续加大投入力度,显著改善了老区城乡生产生活条件。铁路运营里程已突破2000公里,67个老区县中有43个县有铁路通过。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2404公里,老区县基本实现一个小时内可上高速公路。

老区乡镇和建制村已实现通路、通电、通电话、通广播电视、通安全饮用水。老区建制村的公路硬化目前已基本完成,并开始向人口较集中的较大老区自然村延伸。但由于不少老区乡村地处偏远,自然条件差,路、电、水等基础设施建设标准不高,而且向老区自然村延伸的任务还很艰巨。全省30户以上自然村有21230个,未通水泥路的有10827个,未通安全人饮工程的有10700个。

对不宜居住的地质灾害村庄,从1994年开始,连续15年在全省范围内实施“造福工程”,至今已搬迁67万人,其中大多数属于老区村。在2004年和2007年两轮扶贫开发重点村中老区村的比例都达到80%以上。新农村建设“百村示范”联系点,“三农”服务中心试点的大部分村为老区村。

据老区626个乡镇8134个建制村统计,2010年老区乡村项目建设7084个,地方各级(省、市、县、乡、村)各部门投入517亿多元,占当年福建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273亿元的6.25%,占当年全省农村固定资产投资813亿元的63.59%。当年省市县三级财政扶贫资金投入老区村建设3亿多元,其中农田水利、乡村路桥、饮用水及生态环境等投入2亿元;学校、医院、基层组织建设等社会事业项目建设投入7800多万元;科技扶贫、种养殖业等生产项目投入2400多万元;劳动力培训投入300多万元。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已在老区村“全面覆盖”,参合率92%以上,人均费用120元,财政资助不低于100元。全省城乡已实施免费义务教育,对老区困难学生助学标准已从每年每生1000元提高到1500元,对生活困难补助标准提高到3000元,资助面占在校生的20%

四、当前福建老区存在的主要问题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福建长期作为“解放台湾”的前线,国家投入较少,几乎没有大中型企业,经济总量较小,底子薄,基础设施长期得不到改善。改革开放以来虽有较大发展进步,但很不平衡,省定的20个经济欠发达县全部是老区县。尤其是老区农村发展相对滞后,主要表现在:

(一)与全省农村平均发展水平比,存在较大差距。2009年全省农民人均收入6680元,老区村能达到6000元以上或接近这个平均线的只有少数,其中:龙岩市仅17.2%,宁德市仅14.3%,三明、南平两市大约平均低20-30%,其中南平市低1402元。即使沿海地区的莆田市,老区村达到全省平均的也仅14%;漳州市也只有37%

(二)是老区村整体只处在温饱线状态。按联合国标准每人每天消费2美元为维持温饱水平,我省老区村80%以上仍还处于这一水平。其中人均6000-2500元之间的,龙岩市占82.3%,宁德市占81.2%,三明市占56.8%,漳州市占51%

(三)是老区村与当地农民人均收入比,也存在不小的差距。南平市老区村人均收入5278元,与全市农民人均6116元差距12%。莆田市老区村低于全市农民人均的村占38.9%。即便在发达的泉州市,低于全市平均水准的也有4%;即使同为老区村,人均收入万元以上的有3.56%,而3000-6000元仍占19.5%。厦门市老区村年人均收入最高的与最低的之间竟差万元以上。

(四)是老区村与沿海地带比,差距巨大。福州、厦门、泉州三市老区村人均6000元以上的占到了80%以上,而龙岩市相比差63个百分点,宁德市相差66个百分点;福州市已基本消除了2500元以下低收入人群,厦门市老区村最低人均也达4250元;龙岩市人均1200元以下的还占老区人口的12.86%

(五)是低于全国农民人均水平的仍占有一定比例。2009年全国农民人均收入5153元,我省低于这个水平的,仍有一定比例。其中,宁德市老区村人均5000元以下的占老区村总数73%;莆田全市老区村人均收入为5442元,仅略高于全国平均线;连省会福州市,人均4085元以下的村仍还有120个,占到全市老区村总数的18.3%

此外,老区农村中约有8-10%的极贫困人群。龙岩市人均1201-1800元的农村人口有20.97万人。据该市调查:这部分人口中约有三分之二为短期贫困家庭,其中因家庭存在老弱病残人员致贫的占40%;因自然灾害和意外等“天灾人祸”致贫返贫的占35%;因生存自然条件恶劣、自身素质差致贫的占15%;因小孩上学、娶亲、生老病死等原因拖累致贫的占10%

(六)防灾减灾能力弱,是造成老区村贫困、发展滞后的一个主要原因。如闽北南平市,自19492010年共发生大洪灾14次,平均每5年一次。其中19986月一次,直接经济损失相当于前一年国民生产总值的53.3%20106月一次,直接经济损失也相当于前一年国民生产总值的12.2%。老区群众对此往往无奈地叹息:“辛辛苦苦几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

(七)经济发展方式滞后是老区村发展缓慢的又一个主要原因。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多数老区村因长期难破贫困之门、难找致富之路而感到无奈。他们大多仍停留在传统农业耕作水平,甚至出现整村萎缩的苗头。不少村因地理位置偏僻,或处在省际、市县交界,山高路远、林深水冷,且居住分散、交通闭塞而生存境况艰难;还有的地处高山,气候条件差、霜期长,作物生长慢,成熟期迟,生产成本与运输成本又高而感到无助。有的虽有山区资源,但未得到充分发挥,又因农民文化水平低,因循守旧,“捧着金饭碗还在讨饭吃”。老区村约有3060%不等的劳力外出打工,但因受文化及技能限制,只能拼体力,不仅收入低,而且务工不稳定,因而仍然贫困。漳州市人均年收入2500元以下的贫困村外出打工劳力达60%左右。值得高度重视的是,越是工作条件艰苦的山区老区,由于工资待遇偏低,薪酬倒挂,人才往往留不住、引不进,形成恶性循环。据寿宁县卫生部门反映,该县已多年招不到一名大学本科毕业的医技人员。总之,老区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不是在缩小,而是在拉大,亟须从国家层面给予老区“优先发展,适当倾斜”,否则将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

(八)老区村财“空壳”及历史债务沉重,是严重影响农村政权效率的一大问题。我们调查的许多老区村,多数村财归零,仅靠上级财政转移支付的几千元维持全村一年的运转。其中,龙岩市老区村财空壳的有320个建制村;三明市老区村负债平均每村达58.3万元;宁德市80%老区建制村负债2999万元;南平建阳市166个老区建制村负债9943.18万元。其原因大都是因村路修建、先行工程和水利配套欠款及教育达标等造成的,压得村干部们抬不起头。有些干部说,为了躲债,有时连过年也不敢在家。为此,需要采取果断措施,能免除的给予免除,能冲销的冲销,银行贷款的能减免的也应尽量给予照顾。今后应取消对老区村的各项普惠政策所要求的配套资金规定,降低项目门槛,使老区村既能办成事又不增加负担。

五、福建省老促会系统简介和主要做法

福建省老区建设促进会成立于1994128日,已历经三届。这是以一批从不同岗位上退下来的离退休老将军、老干部和热心老区建设与发展的老教授老专家为主体,依法组成的具有特殊性质的社会团体,已纳入省委管理的省直10家群团组织范围。现有理事(多为厅局级离退休干部)75人、顾问(均为省级老同志)17人。会长均由德高望重的省级老同志担任。

全省现有老促会组织480个,其中省本级1个、设区市9个、省分会和县(市、区)68个、乡镇老促会分会402个,理事(含会员)5433人。主要做法和体会:

一是持之以恒地宣传老区,努力营造老区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18年来,我们根据中央关于“饮水思源、不忘老区”的精神,采取多种方式宣传老区,包括①口头宣传,许多老同志逢会必讲老区,遇事必谈老区,走到哪里就把老区宣传到哪里,而宣传的对象主要是各级党政领导干部,使他们在任何时候都不忘老区人民;②文字宣传,主办公开刊物《红土地》月刊,每月上万份,并通过出简报、编写出版革命书籍和资料,全省先后出版174本专著宣传老区;③电视宣传,省老促会组织拍摄反映福建革命历史与现状的《情系红土地》、《情难忘、愿未了》、《八闽红土地》等三部电视片,分别在中央和省电视台播出;④普查编辑出版《福建省老区革命历史纪念物汇编》第一、二辑共1500多幅革命遗址照片,推动了红色旅游;⑤纪念活动,每逢重大节日便组织开展纪念活动,进行老区精神和革命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使人们认识老区是历史、是政治、是资源、是品牌,是福建一张响当当的名片,加快老区发展是各级党委政府的责任。

二是深入调研,建言献策,努力争取中央和省对老区的扶持政策。18年来,我们就老区人民翘首以待的一些突出问题进行年复一年的广泛调研,提出政策扶持性的建议案10多宗、工作性意见几十份,形成调研报告涉及全省性内容达10多篇,先后被国务院、国家部委和省委省政府采纳的就有10项,至2010年争取扶持资金约52亿元。其中提出应赋予福建革命老区、原中央苏区县参照执行国家中、西部地区政策已得到国家明确支持;提出《关于“十二五”期间建议实施“老区村跨越发展工程”的调研报告》已被省委、省政府采纳。

三是反映民意,不遗余力地为加强老区基础设施建设鼓与呼、推与促、办实事。由于福建老区多数地处偏僻,交通闭塞,一直成为制约老区发展的瓶颈,也是老区人民长期以来反映最强烈、要求改变落后面貌最迫切的焦点之一。早在1999年“三讲”期间,时任本会常务副会长的许集美同志,集中本会老同志的意见,致信中央驻闽巡视组和省委省政府,提出7条建议,要求重点帮助解决老区通公路、通电、通安全饮用水、通电话、通广播电视的问题。意见被采纳后,省四套班子19位在岗领导干部纷纷深入老区调研,从而推动了全省老区的“五通”进程。经过10年努力,本系统引进和募集资金约28.2亿元,协助解决通村公路16155公里、桥梁75座、输电线路3648公里。2010年底,全省老区行政村已实现了“五通”,老区群众赞之为“德政工程”。

四是情系老区民生,关怀体贴革命“五老”。18年来,本会老同志怀着对老区人民的深厚感情,以自已在“政治、经验、威望、时间”上的独特优势,与省老区办形成合力,优势互补,充分发挥老促会作为党委政府老区工作的参谋助手、桥梁纽带、平台载体的作用,成效显著。其中抓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为在乡的老地下党员、老游击队员、老交通员、老接头户、老苏维埃区乡干部的革命“五老”人员生活待遇落实问题而大声疾呼,引起时任国务院副总理邹家华、省委书记贾庆林等领导的高度重视,使全省7万多名革命“五老”(目前还有1.7万多名)每月领到定额生活补贴,并逐年增长。从201111日起,已将无依无靠的革命“五老”每人每月生活补助标准提高到500元、有依无靠的提高到370元、有依有靠的提高到320元,作为荣誉津贴,不计入家庭收入。在许集美会长的倡议下,省委、省政府从2006年开始为革命“五老”设立大病补助基金,每人每年按600元标准筹集(其中180元作为门诊费用)。同时,联合各地老促会,先后组织2934次义诊,为老区群众免费治病51万多人次,赠送药品、器械价值1.3亿多元,使这批为建立共和国作出贡献的有功之臣深感党和政府的温暖,从而为促进社会和谐增添了一份力量。

五是致力“教育扶贫”,着力培养老区人才。10多年来,本会积极联系并参与协助黄仲咸教育基金会、大丰文化基金会、尚德教育基金会等海内外爱国华人华侨社团和热心慈善事业的企业家,全省共筹得善款7.48多万元,帮助修建中小学校1895所,资助老区贫困生20余万人(其中大学生3752人)。尤其令人感动的是,由印尼籍爱国华人黄仲咸先生独资设立的福建省黄仲咸教育基金会,由许集美会长兼任常务副理事长,倾资助学,带动了社会捐资助学活动蓬勃开展,近10年来社会各界通过老促会系统牵头捐资10万元以上的就有93个单位或个人,捐资总额达1.11亿多元,为老区人才培养和教育事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为此,本会联合省教育厅、省老区办于201167日在福州隆重召开大会予以表彰。

福建省老促会老同志们在努力当好各级党政老区建设与发展的智囊团、助推器和老区人民知心人的过程中,曾被评为全省扶贫工作先进单位,老同志们的无私奉献精神被省委誉为“三平”精神,即“平静之中的满腔热血、平凡之中的伟大追求、平常之中的极强烈的责任感”,成为福建精神的内涵之一,201011月被中国老促会评为全国先进老促会。

六、加快革命老区建设发展的意见建议

福建省历届党委政府都高度重视老区的建设与发展,近年来已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革命老区的意见(闽委办[2007]54号)和《关于支持和促进革命老区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闽委[2011]30号)等政策措施。但从全国大局考虑,我们建议:

第一,必须把老区宣传工作摆上各级党委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老区宣传工作是我们党的整个宣传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老区建设和发展的巨大动力。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进一步增强老区舆论宣传的影响力和有效性,促进老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是各级党委宣传部门一项义不容辞的职责和神圣使命。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革命老区的概念已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什么是革命老区,什么是革命老区精神,已经很少有人去研究和宣传。因此,建议各级党委宣传部门,首先是中央宣传部门及国家主流媒体,应把老区宣传摆上议事日程,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充分利用这一大批厚重而取之不竭的红土地文化资源,深入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和群众性的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广大干部尤其是年轻的党政领导干部深刻认识革命老区是共产党的根,是人民共和国的摇篮,深刻理解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从而不断增强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与制度,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的信念和信心。

第二,必须把革命老区建设发展纳入国家战略统筹,实现优先发展。这是因为,我国革命老区遍布全国大陆除新疆、青海、西藏以外的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389个县(市、区)、18955个老区乡镇,分别占全国县、乡镇总数的一半,具有历史上贡献大、牺牲重而现在处于分布广、发展慢、困难大等特点。如果这一大批革命老区的建设和发展上不去,势必拖住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后腿。党中央、国务院在许多重要文件中都强调要统筹扶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简称“老、少、边、穷”地区,这是英明的决策,完全符合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与本质要求。其中少数民族地区有国家民委统管,边疆和贫困地区有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分管,唯独摆在前头的革命老区处于虚空地带。因此,我们建议:

一是把革命老区的建设发展纳入国家战略统筹。即在实施东部率先发展、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的同时,加上扶持“革命老区”优先发展这一块,形成“4+1”的发展战略,以充分体现全面协调可持发展,更加注重城乡统筹兼顾。

二是加快发展革命老区立法进程。把革命老区的建设和发展纳入国家法制化轨道,是依法治国的需要,是广大老区人民的迫切愿望。全国人大代表、福建省原三明市委书记叶继革(现任福建省政协副主席)从2003年起连续三年领衔联合40多位全国人大代表呼吁“老区要立法”,提出《老区发展促进条例》议案,已于2005年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列入第502号审议议案。湖北、广东等省从本省老区实际出发,已制定扶持老区发展条例。福建省已把《老区发展促进条例》纳入立法计划,争取尽快出台。但这毕竟都只是地方性法规。考虑老区建设发展的全局性、长期性、艰巨性,非常有必要把多年来支持老区加快发展的政策上升为国家法律,以体现广大老区人民的意志,建议尽快出台《老区发展促进条例》。

三是国务院要有老区工作办事机构。新中国成立之初,政务院内的老区建设委员会与内务部是“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由内务部部长谢觉哉亲自兼任老区建设委员会主任。各老区省都相继成立了老区工作机构。可是到“文化大革命”初期,老区机构被撤销,工作停顿了,福建省直到80年代才得以恢复。在随后几次机构改革中,我省许多老将军、老同志强烈要求保留老区工作机构,省委、省政府采纳了老同志的意见,保留了省级和地(市)、县级老建委办事机构。我们深深体会到,老区有工作机构与没有工作机构,情况大不一样。现在全国各地老区工作机构五花八门,有的合在扶贫办,有的合在民政部门,有的不复存在,关键在于国务院没有老区工作机构的缘故。因此,建议在国务院内设一个“革命老区工作领导小组”,与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合署办会,形成“两块牌子,一套人马”。

第三,加大老区扶持力度,采取强有力的具体举措促进老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

1.建议国家有关部委从密切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完全统一的战略高度,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大局需要,编制出台《中央苏区振兴规划》,出台加快革命老区发展的政策意见,进一步加大对福建原中央苏区县和革命老区县的资金支持力度,适当增加中央安排的革命老区专项转移支付、原中央苏区财力补助、海西综合财力补助、外经贸区域协调发展促进资金等财政资金支持老区发展,并着力化解老区村级历史债务,以加强老区基层政权建设。

2.建议国家有关部委对福建原中央苏区县能够和江西原中央苏区县一样全面参照执行西部地区政策,即除了享受中央预算内投资优惠政策外,其他优惠政策和资金补助也能参照执行。

3.建议国家有关部委尽快出台扶持革命老区人才政策,加大对欠发达的老区县财政转移支付力度,解决在这些条件艰苦而待遇过低地区工作的国家公务员“阳光工资”、事业单位人员“绩效工资” 的补助标准问题,逐步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待遇水平,以相应待遇留住并引进老区实用人才,让贫困老区工作人员同享改革开放成果;同时,建立健全老区人才的引进、培养、使用和激励机制,优先支持老区人才队伍建设,保证老区发展中的教育、科技、医技等方面的人才需要。

第四、建议进一步加强对老促会的组织领导。从福建省各地老促会运作的情况看,我们深深感到,凡是老促会能由退下来的同级党委、人大、政府或政协老领导出任会长的,工作就好协调,成效就显著,就能真正成为党委政府老区工作的参谋助手,否则工作就较难开展。为此,我们建议中国老促会在下届物色人选时,能邀请一位刚退下来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出任会长,以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

专此报告,不妥之处请指正。

 

福建省老区建设促进会

2011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