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老区文苑
邵武市金坑苏区革命斗争纪实
日期:2011/8/9  来源:网上来稿:邵武金坑乡廖继华  点击数:
金溪河畔旌旗猎
---邵武市金坑苏区革命斗争纪实
福建省邵武市金坑乡地处闽赣边界,西出江西黎川,北连光泽,南达建宁、泰宁,自古为入闽出赣重要通道,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境内山势险峻,群山耸立,金溪从南至北蜿蜒流淌。在中国土地革命的腥风血雨的岁月里,当地群众相应中国共产党的号召,支持红军,参加革命,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做奉献,为革命谱写了曲曲赞歌。
一
1931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在赣南、闽西以燎原之势开展革命活动,红色政权不断得到巩固和扩大。为不断扩展革命根据地,当年5月13日,红军首次从江西黎川出发进驻金坑,开展革命活动。听说部队来了,当地的男人都往山上跑。红军到金坑后,纪律严明,秋毫不犯。红军在金坑村上坊桥头庵召开群众大会,向当地群众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纲领、苏维埃土地政策,讲明红军不同于国民党,是贫苦百姓的救星,号召群众支持和参加革命,并将打土豪收缴来的钱物分发贫苦农民。红军的一言一行深深地感化了金坑人民,一些外出躲藏的人纷纷回家。同年7月,红军撤离金坑关上,回师赣南投入第一次反“围剿”斗争。红军的这次行动,为根据地的建立打下了初步基础。
由于金坑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为了能使江西中央苏区与赣东北苏区连成一片,中共苏区中央局决定从邵武金坑、建阳黄坑,建阳竹鸡垅,连接崇安最短的路线,打通这个通道。1931年11月,中共红三军团遵照中共中央关于“打通中央、赣东北、闽北三块苏区联系”的指示精神,红三军团总指挥彭德怀、政委滕代远率领部队再次从江西进入金坑,组织发动群众推翻反动统治,配合共产党开展武装斗争。12月间,红三军团某团发动群众组建区、乡两级苏维埃政府,成立了邵武第一个区、乡苏维埃政府。李增生为区苏维埃政府主席,危太生为乡苏维埃政府主席。在红军的宣传下,当地群众积极投身革命,报名参军。还成立了游击队、赤少队等武装及群众组织,使金坑的革命运动迅速高涨,打土豪、分田地、筹军款等革命活动,给地主豪绅以狠狠的打击。
金坑苏维埃埃的成立与斗争,有效地扼制邵武地方反动武装对闽赣苏维埃的侵扰和破坏,也引起了反动当局的恐慌。1932年3月,国民党邵武县保安队和平大刀会会合,组织百余人进攻金坑,游击队寡不敌众,牺牲数十人。区司法委员李增生、游击队员李方扶被捕,李方扶机智逃脱,李增生在和平被大刀会杀害。金坑区、乡苏维埃组织及游击队离开金坑后,在金坑和黎川地界开展活动。
为打击发动力量对黎川苏区的侵扰,1932年10月至1933年6月,赣东北独立团团长李和森与黎川的工农红军和游击队,会同金坑的游击队,多次进入金坑乡,并进击沿山,打击反动民团和大刀会。1933年5月某日傍晚,红军团长李和森率领的部队一到金坑驻扎。在洋家段河边洗澡时,沿山、和平等地大刀会组织200余人,乘着黄昏发动突袭,激战中红军伤亡30余人,大刀会被打死30余人,后仓皇逃窜。6月15日,闽赣独立第一师一部及黎川独立团在金坑又与大刀会发生激战,“血战肉搏数小时,大刀会尸积如山”。
二
1933年4月,中央人民委员会在江西黎川成立闽赣省委、省革命委员会,省址设在黎川的湖坊,与金坑毗邻。邵武苏维埃政府划入中央苏区闽赣省管辖。为了加强黎、光、邵等闽赣省边界地区的领导,保卫闽赣省委驻地的安全,1933年7月中共闽赣省委、省革命委员会根据斗争的需要,在光泽、黎川、邵武三县交界地、距金坑20多公里的上观村成立东方县,下辖光泽李坊、止马,邵武金坑、上岚和黎川的熊村、湖坊等区。为打通金坑至建宁的通道,8月,徐大伢带领游击队200余人会同闽赣独立第一师部分战士夜袭金坑,重创了大刀会匪徒,处死了声称“刀枪不入”的大刀会头目,并连夜召开会议,重建了金坑区苏维埃政府,翁成春任主席。设立了金坑、隘上、湖溪、山隔、重下等成立了5个乡苏维埃政府,直属金坑区苏维埃政府领导。区、乡苏维埃政府又组织成立了游击队、赤卫军和赤少队等革命群众组织和地方武装,保护苏维埃政权,配合红军作战。苏维埃政府在金坑黄土关和横坑进行土地改革工作,按人口分配了土地,减免各种税费,得到群众的大力拥护,革命活动在金坑的轰轰烈烈开展起来,全面建立起以金坑村为中心、覆盖全乡范围的革命根据地。
金坑根据地恢复后,鉴于金坑地理位置比较特殊,为了便于开展工作,1933年8月中共东方县委、县苏维埃政府由光泽上观迁金坑。9月,闽浙赣省委、省苏维埃政府机关由湖坊迁移金坑黄土关。为了保卫机关安全,9月8日,金坑区苏政府组织游击队、赤卫军和赤少队,配合黎川等地工农武装进攻沿山的大刀会和地主保卫团,全歼大刀会靖卫团,缴获得大量军需品,使反动武装的嚣张气焰受到重创,有效地扼制他们对闽赣苏区的侵扰,金坑也成为中央苏区联系赣东北苏苏区的战略走廊和交通要点,
三
1933年9月,国民党调集重兵对中央苏区发动第五次“围剿”。9月28日,国民党军周浑元部3个师向闽赣省所在地黎川进攻,黎川失守。闽赣军区的后勤部队、兵站、医院、银行等机关也撤离至金坑、桂林、建宁沿线。正在闽北苏区彭德怀、滕代远接到中央向收复黎川的命令,立即率闽赣军区主力红方军、红十九师奉命日夜兼程、翻山越岭,每日行军六、七十里连续不停地赶路,于10月4日到达金坑、桂林一线。彭德怀、滕代远为了便于观察敌情,率军团指挥部部进驻金坑,设立指挥部,连夜分析敌情,商讨作战方案。红军大部队到达金坑一线后,当地群众打着红旗、喊着口号,夹道欢迎红军,腾出房屋共红军住宿,送去大米、猪肉、蔬菜慰劳他们,
10月5日,彭德怀、滕代远率东方军由金坑、桂林等处向黎川硝石前进,在洵口与国民党第十六旅发生激战,活捉旅长葛钟山及官兵1200多人,取得了洵口大捷。然而,由于薛岳部队4个师的兵力驰援,为避免遭受重大损失,10月13日,东方军被迫撤守建宁--金坑—光泽一线。为消灭我有生力量,国民党数次派遣飞机对红军驻扎地金坑上坊进行轰炸,投弹60余枚,炸毁房屋196间,整个上坊笼罩在浓烟烈火之中,残垣断壁比比皆是。
1933年12月20日,国民党为横断闽赣苏区,命江西“剿匪”军第14师霍揆章部、94师李树森部,从黎川经熊村从西面向金坑黄土关进攻,国民党第三路军则从北面偷袭金坑。驻守在黄土关关隘的红三军团红6师第17团,在团长王青松的带领下,与敌人三个师在黄土关与敌人相持3天3夜,打退了敌人多次进攻,红军牺牲100多人,打死打伤敌军数百人。担任北面狙击任务的的红五军团第十四师和独立第六十一团,在金坑赤卫队、游击队的配合下,不畏强敌,顽强作战,凭借山高林密的地理优势,设伏阻击敌人,迟滞敌人。驻守金坑担任红三军团第六师3个团的全体战士在师长洪超、政委徐策、 率领下,打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进攻,使进入苏区的敌军锐气大减,步履维艰。红军的节节抵御,有效地牵制了大量的敌军兵力,掩护了苏维埃政府金坑、桂林一带的兵站、医院向泰宁方向转移。而后,向南面建立防御阵地,抵御强敌的进攻,渐次撤退,后在泰宁与红军主力会合,开始长征。国民党攻占金坑后,修筑熊村、湖坊、黄土关、光泽沿线的碉堡线,截断建宁、泰宁红军往光泽一带的去路,金坑苏区落入敌手。
四
红军撤离后,国民党派兵驻守金坑,土豪劣绅组织力量乘机卷土重来,国民党在金坑勾结反动势力,大肆搜捕苏维埃干部、游击队员、赤卫队等组织人员,金坑的革命力量被迫从公开斗争转为地下游击活动,撤离至深山,在密林中开展游击战。许多参加过革命的群众纷纷上山躲逃,有的远走他乡。有的革命群众被敌人抓捕后受到残酷迫害,游击队员朱忠太被捕后,被施以坐老虎凳等极刑,致使伤痕累累惨死狱中;重下乡苏维埃政府主席朱和贵在当地水口竟被活剥而死;邱家的邱金生被灌辣椒水等。红军医生李方泉在朱口养病被捕,被吊打成重伤而后牺牲。情报员李新火,在新桥被捕后遭枪杀。许多红军家属和苏区骨干也受到株连,为革命做出了牺牲。
苏区时期,勤劳、勇敢、淳朴的金坑群众在革命斗争的实践中,从害怕、理解、支持、拥护发展到直接参与革命,在党的领导下不怕牺牲、前赴后继、不屈不挠的斗争。他们为红军提供住宿,为红军提供粮食、蔬菜、布匹等物资,做好红军的补给,给过往的中央红军运输物资,帮助和掩护闽赣省、东方县机关转移。很多群众也纷纷送自己的亲人报名参军,为革命补充新生力量。各村很多青年也积极参加游击队、赤卫队等组织,保护苏维埃政府,配合红军打击发动武装的骚扰,参加反“围剿”战斗。在交战期间,当地群众积极开展支前工作,为前沿阵地的红军挖战壕、构筑炮台、运送弹药,组织人员为红军煮饭、送饭、送水,组织妇女协助护理伤员,当地游击队、赤卫队与红军并肩作战,英勇抗敌,许多人在战斗中壮烈牺牲,至今有姓名可查的就有59 人。参加红军的一百多名金坑籍战士,也几乎都在反“围剿”作战和长征途中献出了生命。
金溪河畔旌旗展黄土关隘炮声隆。革命志士和红军烈士殷红的鲜血,染红了战火纷飞的战地山岗,他们不朽的英魂,永远留在了这一方青山绿水之间,他们用年轻的生命,铺下通向新中国的块块基石。如今,当年的枪声早已如云烟般消散,然而那一段金坑人民的英勇抗争的事迹却镌刻在历史深处,永远为后人缅怀和铭记。
福建省邵武市金坑乡党政办
廖继华 整理
电话:0599-6609094
2011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