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老区文苑

《八闽红土地》第十六集

福建省老区巡礼之十三:新农村建设篇

日期:2011/8/2        来源:本站        点击数:

第十六集   美丽家园

福建省老区巡礼之十三:新农村建设篇

谨以本集献给老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者们!向所有关心、支持老区新农村建设的人们致敬!

福建省泰宁县的大金湖,山清水美、风光怡人,是福建省著名的风景名胜,被誉为“海峡西岸第一湖”,是世界级的地质公园。在大金湖边上有一座宁静的村庄——泰宁县梅口乡水际村。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国家为修建水电站,将水际村搬迁此地。依傍这绮丽秀美的大金湖,水际村民因地制宜,他们在党和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发扬老区人艰苦奋斗、勇于开拓的精神,重新建设美好的家园。

采访:水际村民    黄少辉

(这个差距相差太多了,我们以前都是务农就是山上砍点柴,打点鱼为生现在都是以旅游接待为主。收入还可以每年差不多十万左右。)

如今的水际村民,立足区域优势,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要求,抢抓机遇,敢想敢拼,打响了“三明旅游第一村”品牌,将一个偏僻落后的小村庄建设成了富裕、美丽、活力、和谐、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采访:水际村民    李道延

(现在的政策很好啊改革开放这三十多年,水际村的发展变化是非常大的。现在每家每户都住上洋楼,在我们水际村现在就差一个小组。如果今年那个新农村建设完成,就百分百完成了。现在就差一个小组没有完成。有一部分人已经有车了,那我们村礼有一部分人已经买了二十多部小车,好的二十多万差的六七万。我两个儿子都有我也买了一部,每人一部车便宜的十来万。)

“饮水不忘挖井人”,水际村天翻地覆的变化,让村民们心里像吃了蜜一样甜。他们不忘党的恩情,人人齐动员,户户讲卫生,竭尽全力保护好来之不易的焕然一新的村容村貌。

建国六十年来,社会主义建设的成绩有目共睹,尤其是三十年的改革开放,让福建老区人民的生活生产发生了巨大变化。

建宁县溪口镇高圳和枧头村早在改革开放之初,就成为全县关注的焦点。原来,村民们在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支持下,率先建立起了新村。这在当时看来,是一项惊天动地了不起的举动。只听说城里人进行城市规划,建设崭新的洋房,从来就没听过农村人也可以规划自己的村庄建设。现在的高圳和枧头村,不仅通上了公路,每户还都吃上安全卫生水,98%的村民安装县广电局闭路电视、程控电视、程控电话。整洁的村貌、富饶的物产,便利的交通,还营造了宽松优越的投资环境。

高圳和枧头村开了一个好头,它成为了我省最早建新村的老区村之一,带动了闽北山区的农村新村建设。

厦门特区中的马塘革命基点村,也是在改革开放后纪念中就建立的新农村。展现在我们眼前的这一排排造型典雅、别具一格的建筑群,让人仿佛来到了一座欣欣向荣的小城市。1996年,这个村又进行了重新的规划设计,拆旧建新,实施“五政”、“四通”,有50%农户住上别墅式新楼,全村有多家农户拥有轿车及大小货车、摩托车等。该村全面实现了小康,被誉为“厦门第一村”。

白鹭云飞、柳堤倒影、暮天凉月、烟雾笼晴。这样精致秀美的天光云影让人驻足观赏,这样充满迷人升级的农村美景让人由衷慨叹。农田香翠、村庄秀美;楼房簇新、道路宽敞;垃圾归为、窗明几净;这样一幅日新月异、蒸蒸日上的胜景像花朵一样遍地开放在八闽红色的大地上。

永安市安砂镇,是一座历史古镇,早在改革开放之初,安砂镇就成为了福建省的明星乡镇、科技示范镇。依附着丰富的矿藏和林业资源,安砂老区农民的经济收入提高了。为了让村民过上高品质的生活,镇政府对村容村貌进行了统一规划、统一部署、统一建造,大大提高了村民们的生活质量。

采访:永安市安砂镇村民    陈忠贵

(我们安砂镇搞新村建设,那我们大家都非常响应政府的号召。只要说大家都是支持新村建设建房子。那我主要是搞这个柑橘种植赚了钱,才到这个路旁边建设,响应我们政府的号召。)

看着焕然一新的村庄,村民们几乎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原来社会主义的新农村可以建设得如此整洁干净、如此的纤尘不染。他们做梦都没想到自己的衣食住行都可以毫不逊色于城里人。这时,他们的视野也放大了,他们开始着手对清理出的空闲地进行绿化,使原有的垃圾厕所场地,变成村民的休闲娱乐场所。

绿柳垂依、绿草如茵、百花吐蕊、春满大地。这就是社会主义新新农村的崭新风貌,就是党的改革开放春风吹拂过的红土地。如今的老区人。呼吸着山林间清冽的空气,居住在崭新敞亮的楼房,过着令人羡慕的绿色生活。是党和政府将老区人的身心健康放在了心坎上,是党和政府将老区人生活品质的提高放在工作议案上,才能有今日老区人的安康和福祉,而只有广大农村真正拥有了绿色的生活,才能让城里的一片蓝天更加万里无云、苍穹辽阔!

采访:建宁县水西村村民    陈学介

(以前住的都是那个土房子啊,泥巴做起来的我们是闽南人来的,都是用泥巴做起来那种土房子,那和现在这种房子就相差很多了。肯定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央的政策好,邓小平的改革开放政策好。)

在自己家乡的土地上,建造起属于自己的新楼房,这是许多老区人的梦想。对土地深深地眷恋是中国农民延续千年的根,如今,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潮中,这份来自于血脉的渴盼已经在慢慢地变成了现实,老区农民建设新房的急迫愿望已经到了瓜熟蒂落的时刻了。有人戏称农民新村为“田间房地产“。为了规划好,发展好这个房地产,各级党委和政府都付出了艰辛的劳动。

在光泽县的止马镇,现代化的农业新村已经初具规模。早在镇政府规划指出,新型楼房就被村民们抢购一空。于是,镇领导当机立断、再接再厉,又扩建了第二期、第三期。

邵武市水北镇龙斗新村在建设规划伊始,新型楼房被村民们抢购一空,为满足村民们的构建新房需求,镇领导又马不停蹄的开始了第二期建设。

宁德蕉城区霍童镇邑坂村,在建设新农过程中,重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结合,个性化与自然化的结合,村两委充分利用扶持资金,邀请省里专家,依托现有生态及人文基础,以邑坂村生态示范村及景观建设进行了规划,确定了一个有闽东旅游文化特色的村民聚居点新区,并着重实施景观整治,打造魅力四射的八卦古村、田园仙居等景点,使之成为霍童旅游的一大亮点。

采访:邑坂村支部书记    林立伦

(我们邑坂村在加强规划这一块就是,从我们邑坂的新村规划旅游规划到景观设置规划还有我们这边的水电规划经济规划都是由省里有关的院所帮我们这边进行制作。这个就是增强我们这边的可操作性另外一个从实际情况来讲更好的发挥我们村里面的有限的资源。)

像邑坂村、止马镇这样的革故鼎新,创建新村的例子在福建的八闽大地上不胜枚举。春水粼粼、溪草初生、楼房林立、绿木蓊郁,这一片撩人心扉的美景定格在老区人的生活里,绽放在福建辽阔的红色土地上!

福建省主要江河的源头都出自于老区,如建宁的闽江源头,连成冯地村的九龙江源头,长汀的汀江源头,德化石牛山晋江源头等。为了保护优质水源,建设美好家园,省政府在这些源头都建立了国家省级自然保护区。

革命老区建宁县金饶山,是八闽儿女母亲河---闽江的源头。为了保护好闽江源头的水质环境,老区人民还实施了退耕还林的行动。他们离开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携家带口,迁移到平原地带,就是为了让这一片青山绿水永驻,让这一脉清源无染!老区人民义无反顾、全力以赴做好环境保护工作的精神让人敬佩。如今在国家的支持下,在建宁县老区人民共同呵护下,建宁县建立了“闽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采访:中共建宁县县委书记盛福江

    (我们是生态环境非常优越,我们有这个闽江源自然保护区国家级森林公园。所以我们在打造生态旅游方面,我们也是做一个重要的一个主题来推动。我们的生态旅游资源非常丰富。)

    九龙江源头连城冯地村,海拔一千三百多米,风景怡人、森林密布,柳杉、红豆杉随处可见,拥有较好的生态环境。为了保护好优质的水源环境,冯地村民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自觉地保持村容村貌,人人讲究环境卫生,户户维护环境整洁。

随着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号角的奏响,这片曾经被脏、乱、差的帽子扣了几十年的老区山村仿佛春雷吐芽般,开始了扬眉吐气的变化。

 让福建的山更青、水更绿,让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没有狼藉和脏乱,这份意识已经深扎在老区人的心里,并成为他们自主肩负起的责任。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老区人除了注重村容村貌的建设,更关注爱国卫生运动的开展,他们提出了家园清洁的口号,并得到了广泛的响应。如今,在老区行政村中,有的建立了“清洁家园”行动小组,由村主任亲自担任组长;有的村设立了文明卫生岗;有的村自发组织了村民卫生清洁队;有的村设立了村卫生清洁网络体系;有的村创建了清洁卫生监督岗……人人都为维护好村容村貌献出了一份心。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份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在这片饱蘸热情的厚土上,老区人用他们美丽的心灵美化着自己的居住环境。平湖远山开始有了烟霭的颜色;炊烟人家也有了崭新的气象;小桥流水点缀的不是寂寥,而是生活中闲庭信步的品味;洁净和敞亮也不再只是城里独有的风景,它成了老区旧貌换新颜的神话;那田陌村头、那层层梯田,都仿佛有了天堂般的宁静和和谐。

 爱我家园,爱我热土;美哉八闽、美哉老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