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老区人物

如今我们实现“香菇自由”,全靠这位福建农民——记宁德古田县农民彭兆旺

日期:2020/11/27        来源:福建新闻广播        点击数:

如今我们实现“香菇自由”,全靠这位福建农民

 

香菇,如今是一道普通的家常菜。但它曾经也因数量稀少而价格昂贵。半个世纪前,一位福建农村小伙的一个奇思妙想,打破了香菇千年来使用 “椴木栽培”的单一方法,彻底改变了香菇的“贵族”身份,更让全国无数农民因为香菇而脱贫致富。这位让我们实现了“香菇自由”的人,就是福建宁德古田县农民彭兆旺。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宁德市古田县大甲乡地处偏远、交通闭塞、非常贫困。对于大甲乡的村民来说香菇其实并不陌生,在山上总能发现一些野生香菇。

  

采摘回来之后拿去卖钱,一斤可以卖到78元。1969年,21岁的彭兆旺发现乡里的锯木厂会产生大量木屑,这些几乎等于是废品的木屑要么就堆在那里任其腐烂,要么就干脆顺着河流冲走。年轻的彭兆旺突然有了一个想法:

在椴木上能长出香菇,那木屑呢?也是从椴木上锯下来的,是不是木屑这里面也能长出香菇?就这样一个思路,然后就开始试验,头脑里面就有一个想法就是“人造椴木”。

 

从此,彭兆旺开始了长达近10年的摸索和试验。在这十年里,彭兆旺只要一有钱就投入到试验中,从几十元到几百元,甚至为了试验还卖掉了父母准备盖房子的木材、石料和砖块。

 

 

 

这种行为在别人眼里难以理解,人们都说彭兆旺是个疯子。彭兆旺:

 

 

整天弄来弄去在这里面搞什么名堂,这样子每天没完没日地在那弄,周边邻居大家都讲你是个“癫趴”,就是说“神经病”。

 

在一次又一次的试验中,彭兆旺的室外木屑袋栽香菇技术终于获得成功。1981年前后,他率先突破室外木屑袋栽香菇技术,采用木屑等作为养料,在室内发菌,室外搭荫棚出菇,满足香菇生长过程对光照、空气、温度等需求,从而使香菇产量大幅提高。

 

1982年,彭兆旺主动把自己的钱借给了大甲乡6户村民和他一起栽培香菇,一年下来的收入让这6户村民全部成了万元户。彭兆旺:


6户我就把我赚的钱借给他们,合起来试验。思想上早就有想法认为,大家富起来才高兴,你一个人赚点钱有什么意思。83年人就多了,有70多户,每年每户都会超过一万块的收入。

 

为把技术无偿奉献给父老乡亲,彭兆旺的足迹遍及家乡的山山水水。到1986年全乡有几千户农民靠他的这一技术脱了贫,脱贫人口达到98%,当年全乡总产值和人均纯收入比1981年翻了5倍。



在媒体的报道下,大甲乡也成了闻名全国的明星村,来自全国各地的采购者、参观考察者络绎不绝,日均能有200人。对于专门来到大甲乡学习技术的人,彭兆旺毫无保留全盘托出,不仅包吃包住免学费甚至还派业务骨干奔赴全国进行指导。

 

 

彭兆旺说,那时候根本没有什么专利技术的概念,就想着让更多的老百姓用自己的技术脱贫致富:

我是山沟沟里面的一个非常贫困的人,今天能有这样子全国各地的人到我这里来感到很自豪,心里面也想让他们发展起来,农民赚一点钱脱贫致富也很高兴。感到自己应该说尽我们最大的努力去接待他们。就是这样,没有其它任何想法。

 

彭兆旺和大甲乡脱贫致富的故事也引起了时任宁德地委书记习近平的重视。《习近平在宁德》系列采访实录中提到,习近平同志在担任宁德地委书记和福建省委副书记期间,曾两次专程到彭兆旺的生产基地视察菌菇生产情况,对他开展的食用菌生产科研十分支持,鼓励他让山区农民摆脱贫困,带动农民脱贫致富

   

今年是宁德撤地设市20周年,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德工作期间提出弱鸟先飞、滴水穿石精神30周年。已经年过古稀的彭兆旺被评为十位为宁德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人物之一。

而彭老的家乡宁德市古田县依靠食用菌产业,已经发展成为中国食用菌之都2019年古田县食用菌全产业链产值超过120亿元,食用菌营销网络不仅遍布全国各地,而且深入日本、东南亚、欧美等数十个国家和地区,走出了一条具有古田特色的致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