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基层动态

喜看老区面貌新

日期:2011/7/13        来源:三明市老区办、老促会        点击数:

喜看老区面貌新

 

        ——三明老区以优异建设成绩向建党九十周年献礼

                       三明市老区办  三明市老促会

 

这是一片红色的土地。全市12个县(市、区)都是革命老区,其中有7个是原中央苏区县,为中国革命做出过重大牺牲和贡献。

历史跨越时空。进入“十二五”开局之年,三明老区喜事连连:

占地3万亩,年产汽车30万辆的海西汽车城,正在永安市如火如荼地建设,“十二五”期末,将形成年产值超千亿元的汽车及机械制造产业链。

投入资金17亿元,占地140亩,年产各种门类产品13万樘,可实现利税4400余万元的“凯西门都”项目建设在泰宁落户。

517,向莆铁路建宁段控制性工程--武夷山隧道全线贯通,标志着向莆铁路江西至福建的通道已经打通,整个工程取得了阶段性进展。

被誉为“三明市革命烈士第一村”的宁化县石碧村, 2010年,人均年收入达到5850元。村里90%的农户住上了三层半、造价20万元以上的新房。全村平均每10户人家,就有一辆小轿车。

清流台湾农民创业园升格为国家级园区,去年共引进项目58个,总投资18.3亿元,当年完成投资4.6亿元……

 

区位优势越来越凸显

好项目、大项目纷纷落地老区,好事、喜事接连不断。得益于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得益于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得益于老区群众的艰苦奋斗精神;得益于党对老区的特殊关怀;得益于全社会的关心支持。同时也来自于近年来三明老区经济实力的增长和基础设施条件的不断改善。

八十年代,三明老区基本都是沙土路,坡陡、弯多、路窄,下车第一件事就是拍打身上的尘土,集装箱车辆根本无法通行;九十年代,开始了以公路建设为重点的“先行工程”建设大会战,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到二十世纪末,三明老区交通的落后状况有了明显的改善。进入二十一世纪,"十五"期间致力打破"瓶颈"制约,先后开展老区行政村"五通"建设,老区"先行工程""年万里农村路网工程"建设和"六千水利工程"的基础上,"重点实施老区通乡通村道路硬化工程和实施重大交通基础建设。昔日“路隘林深苔滑”,今朝条条大路通老区。“十一五”期间,全市完成公路交通基础设施投资220亿元,是"十五"期间的1.83倍,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居全省前列,明年可实现县县通高速公路,建设、改造普通公路和农村公路520公里,老区公路硬化率达99.5%7个原中央苏区县通老区行政村公路全部硬化,并开始向人口比较集中的老区基点村延伸。开工建设和规划建设4条共670公里的铁路项目,其中向莆铁路三明段明年可建成,将通达我市5个县,其中原中央苏区县4个,老区将结束没有高速、没有铁路的历史。去年动工建设三明沙县机场,力争用3-4年建成通航,争取到2015年实现所有老区县(市、区)一个半小时车程可享受民用航空运输服务。

目前全市已建成三条高速公路,通车里程412公里,居全省前列,在建和即建的高速公路达600公里;在建和规划建设的快速铁路750公里,贯穿全市的向莆铁路将建成通车,机场和陆地港加快建设,三明成为海峡西岸承东启西、联南接北的重要交通枢纽。

 

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与老区交通变化明显的另一个变化,是近年来老区经济的持续发展和老区群众收入的较快增加。坚持从苏区实际出发,把经济发展放在首位,用好国家对老区苏区的扶持政策。

重视工业增量提质,推动重点产业集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生物医药及生物、新能源、新材料;壮大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流通业;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现代农业。10个老区县列入农业部粮食高产创建示范县,大力发展老区现代农业和特色农业,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品牌化、规模化、设施化。明溪的生物医药,泰宁的旅游,建宁的造纸、食品加工,宁化的矿产品精深加工、烟叶,清流的苗木花卉、矿产品精深加工,将乐的新材料,沙县的小吃、机械制造、林产加工,大田的高山茶、反季节蔬菜等,都已具备一定规模,有些已成为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柱。

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均保持30%左右的增长速度。目前,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650家,比2005年增加了一倍,到去年底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突破1300亿元,比2005年增长240%2010年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972.71亿元,增长13.9%;财政总收入82.16亿元,增长22.3%,其中地方级一般预算收入49.64亿元,增长30.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194元,增长10.3%;农民人均纯收入 6949 元。7个原中央苏区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685元,比2005年增加7750元,年均增长14.6%;农民人均纯收入6760元,比2005年增加2676元,年均增长10.6%。“十一五“期间,宁化县生产总值持续保持两位数快速增长,年均增长13.9%,比2005年翻一番,财政总收入突破3亿元,比2005年翻二番,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45.8%,是2005年的6.6倍,农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9.2%13%

建宁县主要经济指标保持高幅增长,与“十五”末比较,地区生产总值净增27.08亿元,年均增长14.2%;财政总收入净增1.04亿元,年均增长24%;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净增7.83亿元,年均增长6.5%;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净增31.35亿元,年均增长3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净增34.4亿元,年均增长53.3%

沙县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103.52亿元,增长14.5%,财政总收入7.89亿元,增长24.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790元,增长11.9%,农民人均纯收入7770元,增长9%

 

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三明市区、沙县同城化及其与永安市的一体化有序推进,市区建成区面积增加到27.55平方公里。把市区、沙县、永安作为“大三明”中心城市来规划建设,统一编制中心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和总体规划纲要。连接机场、铁路场站、高速公路和城市中心区域的“大动脉”建设,拉开海西生态工贸城重要交通轴线的架构,北连沙县、南接永安,一个联动泉州—莆田—三明—抚州发展轴和闽粤赣互动发展区,建成区总面积100平方公里、人口100万的“大三明”中心城市呼之欲出。7个原中央苏区县建城区面积都有所扩大,城市整体变新变美了。清流县聘请北京、重庆、上海、厦门等多家知名建筑规划设计院所的专家参与县城建设规划,进一步提升城市建设规划档次。加快建设拓空间,实施总投资22亿元的金鼎时代广场、龙祥大厦等一批关乎县城形象的建设项目陆续竣工,山城明珠更璀灿。

与中心城市全面实施以“蓝天、碧水、绿地、青山”为主题的山川秀美计划,推进城市园林绿化、城区夜景工程全面提升的同时,下大力气抓好集镇、精品村、重点村的新农村建设,持续开展家园清洁行动、村庄整治,高起点高标准规划乡(镇)集镇。“十一五”期间,各级财政投入54.56亿元用于农村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统筹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三旧”改造,促进城乡面貌不断改善泰宁城市建设和新农村建设均成为全省先进典型。五年新增城区面积近2平方公里,完成旧城改造33万平方米;高标准实施新农村建设示范村51个、村庄整治点109个,建成了“四条示范路带”、“四大特色文化村”。该县朱口镇还被授予全国环境优美乡镇。2010年全市有2个省级综合改革建设试点镇和17个市级中心乡镇规划建设有序推进,22个乡镇、220个村通过省级农村家园清洁行动验收,“脏乱差”现象有了明显改善,老区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人民生活大大改善

基础设施的改善,经济实力的增强,老区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过去连想都不敢想的洗衣机、电冰箱、热水器、摩托车、电话机、手机、彩电,甚至电脑、小汽车等高档消费品也已进入普通百姓家。大部分老区农民告别了住了几辈子的土坯房、木瓦房,建起了具有现代气息、宽敞明亮的砖混结构新楼房。上学免学费,生病有医保,种田拿补贴,困难可低保。老区群众说,“没有比现在更幸福的了“。

  社会事业持续进步。“十一五”全市新建改建老区乡、村学校185所,全市小学入学率达100%,普通初中入学率达99.5%,普通高中入学率达68.7%。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全面落实。

新建改建老区乡镇卫生院169个,较好地解决了群众“看病难”问题。全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7.93%,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6.57%,每千人拥有医生1.5,拥有病床2.78张。在全国率先推行新农合补充医疗保险制度,实现城镇职工医疗、工伤、生育保险市级统筹,今年可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全覆盖。城乡低保实现应保尽保,保障水平逐年提高。

老区文化设施建设得到加强,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得到较大改善。新建了老区县(市、区) “三馆一院”、宣传文化中心,以及乡镇文化站和村文化室。“十一五”改扩建老区乡镇综合文化站104个、老区农家书屋892个。建宁县努力打造小县大文化的浓厚氛围,斥资4.5亿元打造的文化体育中心、万星国际影城、休闲健身文化公园三部分构成的休闲文化产业园已初具雏形。

老区村通水率达90%以上,100%老区村都实现了通电、通电话和通广播电视。老区农网改造升级工程,老区土地整理、农业综合开发,老区蓄水引水工程、中小河流治理、水库()除险加固、灌区节水改造、水土保持等水利设施等建设,为老区奠定了更加良好的发展条件。

当前,三明老区正在认真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支持和促进革命老区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继续打好“五大战役”,大干“十二五”开局之年,谱写又好又快发展的新篇章,共同创造三明老区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