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考察调研 >2019

《省老促会2019年调研材料汇编》:宁德设区市(共3篇)

日期:2020/8/19        来源:本站        点击数:

深入贯彻习总书记讲话精神

全力做好老区苏区脱贫奔小康各项工作

宁德市老区办 宁德市老促会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福建代表团审议时讲到“要做好革命老区、中央苏区脱贫奔小康工作”“要梳理排查、抓紧工作,确保老区苏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一个都不掉队。”。为深入贯彻习总书记在福建代表团关于老区工作的讲话精神,推进老区脱贫奔小康。81323日,我市老区办、老促会组织调研组到宁德各县(市、区)、老区乡(镇)、村调查走访,采取听取汇报、填报调查表、召开座谈会以及实地查看等方式,对革命老区农村在脱贫奔小康的发展情况,存在困难问题等进行深入调研,具体情况如下:

一、基本情况

宁德市目前所辖9县(市、区)均为老区重点县,老区行政村1896个,其中老区基点行政村161个;老区人口273.5万人、耕地212.2万亩,分别占全市总数的82%以上。这次老区苏区脱贫奔小康调研共走访7个县(市、区)、乡镇、村。结合老区乡镇村情况统计表,对全市112个老区乡镇及1896个老区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情况(道路硬化、供水、供电、垃圾收集处理、学校、卫生所等),经济发展状况(农业、林业、养殖业、红色旅游、村级集体经济等)进行调查摸底。

省级建档立卡老区村的脱贫情况:2016年宁德市省级建档立卡贫困村453个,其中革命老区贫困村401个,占比88.5%(老区基点行政村33个占比老区贫困村8%)。通过近几年的努力,全市401个老区贫困村已有372个退出,占比92%,仍有29个老区贫困村未退出。目前,29个老区贫困村的平均村财收入为4.7万元,农民人均收入13102元,计划2019年全部退出贫困村行列。

二、近年来老区发展取得的成效

近几年来,宁德市各级党委政府始终把老区发展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在建设新农村、开展扶贫攻坚等工作中,坚持贯彻落实“老区优先”政策,接连出台加大老区发展建设的意见措施,全方位加大老区发展建设的各项投入,为老区脱贫奔小康,奠定了良好基础。2018年,我市老区农民人均年收入14063元,比2012年增加7151元,同比增长103.46%

(一)强化组织领导,大力支持老区发展

宁德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老区工作,市里成立了以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主任,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担任副主任,市直22个相关部门负责同志担任成员的革命老区根据地建设委员会。同时下设办公室(挂靠市民政局),负责指导协调老区发展建设。老建委成员单位明确职责和工作规则,实施“老区优先”政策,主动向老区倾斜,支持老区发展。近年来,省市县分别下派驻村第一书记到贫困村、老区基点村等开展工作。全市每年有270余名副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和760余个部门到老区村挂点帮扶。同时,各级不断加大对老区扶持力度,根据财政部门统计,在中央、省里出台的老区扶持政策的支持下,“十三五”以来我市财政统筹安排对老区苏区各类补助资金规模达427亿元,有效促进了老区各项事业发展。

(二)对接老区政策,强化投入保障

宁德市各级党委、政府积极主动对接中央、省的老区苏区帮扶政策,根据市发改委统计,2016年以来,我市享受中央苏区政策的中央预算内项目共201个,总投资97.62亿元,获得补助资金16.12亿元;宁德市各县(市、区)每年获得中央财政转移支付1600万元的老区建设专项资金;我市共争取到省级老区财政扶贫资金3716万元,扶建老区项目866个。宁德市级财政投入320万元,扶建基础设施和社会项目122个。20197月,宁德市委出台了《关于做好革命老区脱贫奔小康工作的实施意见》,为我市苏区老区脱贫奔小康注入新的动力。各县(市、区)也出台各项配套政策措施。福安市于2016621日印发《中共福安市委、福安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大脱贫攻坚力度支持革命老区开发建设的实施意见》(安委发〔20162号),为加快老区脱贫攻坚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夯实基层党组织,发挥领头雁作用

我市采取从经济能人中“引”、退休干部中“召”、返乡创业高校毕业生中“培”、在岗大学生村官中“推”、机关优秀干部中“派”等办法,促进村主干中经济能人占比提高到63%。在农民专业合作社、电商平台等建立党支部600多个,在中心村建立党委(总支)80个,支持4000多名党员创办领办致富带富项目5000多个,带领贫困户户均增收超过1.5万元。截止201810月,全面完成老区基点行政村“两委”换届选举,159个老区基点行政村共选出村“两委”班子成员857人,其中新进入班子成员385人,平均年龄44.2岁,高中(含)以上学历274人,经济能人216人。2018年村级组织换届后已全面完成老区基点村村主干轮训工作。市委组织部自2016年以来为79个老区基点行政村争取集体经济专项资金补助,其中33个老区基点行政村(建档立卡贫困村)获得专项试点资金补助(每村60万元,其中省级以上每村补助46.5万元、市级3.5万元、县级配套10万元)。基层选好配强农村致富带头人,能快速带领村民集体脱贫奔小康。周宁县七步镇的苏家山老区基点行政村,选举乡贤苏文达作为村支部书记。2014年,苏文达带领的村两委多方筹集资金,共投资1200多万元,将原本3.5米宽的进村道路改为8米,建成总长4.6公里的平坦大道。苏家山村以苏氏立体农业基地、苏家山美丽乡村为依托,新建高空玻璃栈道、蹦极等设施,打造苏家山休闲农业基地。2018年,苏家山游客量突破60万人次,同比增长20%2019年“五一”期间,接待游客高达3万人次。在苏氏农业扶贫车间,9户贫困户在苏氏公司上班,年均收入3万多元;公司出资在村旅游基地建设店面,免费提供给贫困户经营;全村13户贫困户2017年全部脱贫,村民人均纯收入也由2014年的6000元左右提高到2018年的1.7万元,村财收入达到10多万元,预计2019年的村财收入达30多万。

(四)完善基础设施,补齐老区发展的短板

我市各级部门认真贯彻落实“老区工作优先行动”,把老区村基础设施建设列入年度实施计划,从财政扶贫资金上向道路硬化、安全饮用水、老区“造福工程”搬迁和美丽乡村等建设项目倾斜,20162017年,市本级每年统筹2亿元,20182020年,每年统筹3亿元精准扶贫资金,重点用于扶持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贫困乡村现代特色农业、交通、水利、造福工程、民生事业、社会保障等事业发展。市发改委2015年—2018年,就污水垃圾处理设施,争取中央预算内补助11310万元。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20142019年,已将全市161个革命老区基点行政村中的50个村纳入美丽乡村建设,共争取省级补助资金近3000万元,着力改善革命老区村庄环境面貌。截止20198月,全市已累计完成改厕村庄2023个,完成污水治理村庄2018个。全市1896个老区村新一轮农村垃圾治理任务已基本完成。市农业农村局加大老区扶贫搬迁工作力度,“十三五”以来,我市完成“造福工程”搬迁4.8万人,其中老区“造福工程”搬迁近4万人;实现贫困群众“挪穷窝”1.16万人,其中老区贫困群众9500多人。深化整村推进扶贫,全市139个省市级第五轮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中,老区村达128个,占92%2018年,128个村完成投入1.89亿元,实施652个帮扶项目。市水利局“十三五”期间对农村饮水工程进行“拾遗补缺”和“提质增效”,提升农村饮用水水质。截至2018年底,全市完成投资1.4亿元,巩固提升工程受益人口达19万人,解决国家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饮水问题5657人。同时充分利用国家、省对老区乡、村医疗卫生事业的有利政策,努力解决老区群众看病就医难的问题。截止目前,全市1896个老区行政村全部实现统一供电、供水,1895个老区行政村基本实现道路硬化,仅剩下屏南县双溪镇岩后村未通,目前该村道路项目已经立项;全市老区行政村100%通电话、20户以上自然村实现村村通广播电视。蕉城区从2019年开始全面实施道路拓宽改造工程,即把原先乡村3.5米的公路拓宽到6.5米,预算总投资是6亿多,除了上级补助的2亿多,区政府配套4亿多。全区道路建设,由区政府统一招投标,统一施工,保证道路的施工质量。乡(镇)村只负责道路项目的前期安征迁工作,此举将大大减轻乡(镇)村的负担,提高全区道路建设的增速提效。

(五)优化产业结构,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培育新型现代产业,是助推老区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通过发展产业,带动村民及周边地区群众发展生产。沿海和山区县,利用各自的地理、环境等自然环境和交通区位等人文环境,发展本地的产业,基本实现了县县有特色的局面。古田县围绕食用菌这一特色支柱产业,走因地制宜的差异化发展道路,开创了一条“以菌为主,果、蔬、茶、林下经济多品共存、齐头并进”老区乡村特色农业发展路子,成“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特色山地农业发展格局。全市各地还扎实开展“一户一增收”行动,注重发挥龙头企业、合作社、种养大户的带动作用,找准产业项目实施与贫困户受益的结合点,探索形成了政策推动、龙头带动、能人引路、定制产品、帮带分红、旅游增收、电商扶贫、地标扶贫等8种产业扶贫模式,推动90%以上贫困户都落实一项脱贫增收的稳定项目。2018年,全年累计发动近400家农民合作社、172个农业龙头企业、434个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参与带动贫困户1548356088位贫困群众发展脱贫增收产业,占总数的77.8%,涌现出屏南长桥“订单养羊”、霞浦崇儒“众筹蜂箱”等产业扶贫典型。

(六)发展村集体经济,加快新农村建设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证,也是解决村集体“有钱办事”的根本途径。大多数老区村在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方面作了许多有益探索,初步形成了加大资金扶持、盘活集体资产、兴办物业实体、发展服务经济,解决村级集体“无钱办事”的难题。在2014年起市县财政每年安排8000万元的基础上,2017年省市县再新增1亿多元,用于村集体增强“造血”功能,全市有集体经济收益的村提高到88.7%,收益10万元以上的村达到26%,均比2014年翻一番多。2018年已基本消除老区基点行政村中集体经营性收入1万元以下的“空壳村”,收入15万的村84个,5(含)—10万的36个,10万(含)以上的39个。霞浦县将全县58个贫困村(其中43个老区村)统一纳入中核霞浦营区住房建设出租产业,发展村集体经济项目,每村投入50万元,每年按12%比例固定分红给贫困村。老区村通过盘活闲置或低效使用的门面、老校舍、生产加工场地等各类集体存量资产,采取村级自主经营、租赁等方式实现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

(七)保护革命遗址,发展红色旅游

学习宣传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对营造崇尚英雄、学习英雄的浓厚氛围,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有重要意义。我市积极开展革命遗址修缮维护工作,据统计,2010年至今我市共计维修革命遗址项目65个,共争取省级财政维修经费733万元;市、县共筹措资金8000余万元,用于革命遗址维修和保护工作,全市革命遗址得到有效保护和利用。市委宣传部实施闽东苏区红色文化保护、传承和弘扬“六个一批”工程。重点部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等36项红色文化项目。成功创建2个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分别是闽东苏区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和蔡威事迹展陈馆。市文化和旅游局2015年以来,共争取省级红色旅游资金800万元,支持27个村发展红色旅游。2010年以来,屏南县共投入资金1000多万元,在双溪镇修缮了新四军北上抗日集结地旧址陆氏宗祠,在棠口镇建造新四军北上抗日纪念碑浮雕等革命遗址。依托爱国教育基地和申报文物保护单位相结合的方式,持续有效地保护革命遗址。蕉城区蔡威事迹展陈馆已建设成为我军技侦光荣传统教育基地,先后被列入全国和全省“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红色资源是老区的宝贵财富,除了具有政治导向、文化传承、思想教育、历史镜鉴等时代价值外,还具有经济助推的作用。福安市溪柄柏柱洋红色旅游景区(国家3A级旅游景区)以红色旅游为主题,集“红、绿、俗、古、廉”旅游资源于一体。2018年,景区接待各地游客42万余人,旅游品牌辐射力逐步扩大。

(八)以民为本,民生保障成效显著

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就是要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针对“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贫困乡村,大力实施搬迁扶贫工程,搬迁用地做到“三集中”,在县城城郊、中心集镇、中心村等便于群众生产生活的地方,划出210个地块进行集中安置;搬迁规划落实好“三保障”,资金上市本级财政对建档立卡贫困户每人增加3000元补助金,规划上对每个安置点统一免费规划,基础设施上市本级每年安排1000万元资金对安置50户以上的规模安置点进行配套补助。针对因病致贫群众,在落实好省级医保叠加保险政策的基础上,市里出台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健康扶贫补充保险政策,市县两级统筹2500万元资金,提高贫困人口报销比例【市级从50%提高到60%、市外从40%提高到45%】,从今年起,对贫困户自付医疗费用超过3000元部分,不分“目录”内外进行分段累加补助。同时,统一全市城乡医疗救助政策,将特殊门诊救助和住院救助全年累计限额提高到2.5万元,全面开展一次性定额救助与重特大疾病救助,进一步减轻贫困群众医疗负担。针对供学困难的贫困家庭,从幼儿园开始直到大学毕业,全程实行20005000元的差别化资助,不让一个孩子因贫困辍学。市教育局2016以来,全市共发放各类助学和补助金1.825亿元,惠及9.2万名学生。每年地方投入超过1800万元,198所农村学校参与“营养改善工程”,惠及学生10.27万人次,基本实现农村学校寄宿生在校食宿全免。实施“全面改薄”工程,五年购置设备,共花费2.12亿元。针对无力脱贫的贫困群众,市民政局积极衔接扶贫与低保政策,将沿海县农村低保标准提高到7560元,实现城乡低保标准一体化,山区县农村低保标准提高到6456元,低保覆盖面达1.72%,全省最高,做到应保尽保。有序推进困难儿童关爱保护工作,全市4090名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责任全部落实,全市辍学儿童基本返学。下发了《关于提高孤儿基本生活费的通知》,孤儿基本养育标准不断提高。落实惠民殡葬政策,20162018年共免除了283名革命“五老”人员基本殡葬服务费40.96万元。加大老区村农村幸福院建设力度,截止201812月底,我市老区村共建有农村幸福院661个,覆盖率达54%

三、存在的主要困难与问题

由于我市老区村多处边远山区,自然条件差,基础薄弱,老区群众增收存在一定难度。2018年老区农民人均年收入虽然达到14063元,但与全市农民人均年收入16147元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主要困难与问题是:一是政策落实有待加强。在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时,我市按照西部地区政策执行,但是没有专门机构,来协调落实这一优惠政策。中央预算内投资对县(市、区)发展有较大促进作用,目前对老区村的发展,还是主要靠各级部门的扶持。如:“十三五”期间财政部门统筹安排给老区各类补助资金规模虽然高达400多亿,但实际用于老区村专项资金仅8.5亿元左右。一些中央、省、市的政策红利难以全面惠及老区村。二是基础设施仍较薄弱。老区村基础设施建设总体上有很大改善,但与现阶段发展还不想适应,主要表现为道路建设问题,大部分老区村进村道路仍为3.54.5米,制约老区村发展。现在进村道路每公里的造价达两百多万,上级的补助才六十多万,县乡村三级资金配套压力大。一些老区自然村的改水改厕问题,还难以得到有效落实。福鼎市太姥山镇竹下老区村由于资金问题,安全饮用水的后期管理,无法继续,安全饮水存在隐患。部分老区村村财收入较少,但仍要承担每年近3万元的垃圾转运费,给村集体增加负担。部分老区村常住人口少,外出务工较多,造成一些危房改造难以享受省级优惠补助政策,还存在安全隐患。三是各县(市、区)对老区村建设扶持不够平衡。个别县(市、区)对老区村的扶持力度不够大,没有安排老区村建设的专项资金,目前只有福安市、蕉城区、古田县和周宁县每年安排配套资金,用于老区村的发展建设。(福安市2016年起每年配套1000万元、蕉城区2018年起每年配套200万元、古田县2016年起每年配套35万元、周宁县2016年起每年配套145万元。)。四是老区扶建资金投入有待提高。我市老区村面广点多,省级老区扶建资金偏少,与老区村的实际发展需求有较大差距(2015年—2018年,省级下达我市老区扶建资金2936万元。)。从2012年开始,我市老区建设市级配套资金每年80万元,与老区发展建设的需求还有较大差距。而且我市没有革命遗址修缮维护的专项资金,革命遗址修复的经费,每年主要来自省里拨付的老区发展专项资金,数额有限,同时,各地对革命遗址维保工作,存在等、靠、要的思想,不利于我市革命遗址维护保护工作。(能不能联系其他各地市的革命遗址投入情况)五是老区村集体经济比较薄弱。老区村尤其是老区基点行政村群众文化程度普遍偏低,思想观念陈旧落后,“等、靠、要”思想还未彻底消除,自我创新、自我发展意识谈薄。在此基础上选举产生的村级组织,绝大多数凝聚力、战斗力欠强,引领群众脱贫致富能力欠佳。相当部分村主干外出谋生多,驻村时间少,长期脱离群众和生产,村里情况掌握不及时,发挥先锋带头作用有限。再加上多数老区村无可开发的资源和有资源无力开发,无发展集体经济和增加村财收入的产业和途径,无带领脱贫致富的领头能人。全市的老区村集体经济普遍比较低。2018年全市161个老区基点行政村收入15万的村有84个,占老区基点行政村总数的一半以上(52.17%)。六是产业发展难度大。我市大部分老区基点村地处偏远山区,自然条件恶劣,产业开发难度大,人均耕地少,劳力素质低,多数基点村大量青壮年劳力外出,留村务农的大多数是老弱病残,收入主要靠种植粮食、农作物(茶叶、毛竹)、水果、养殖禽畜等,因生产规模小,家庭式粗放经营,科技含量低,难以形成“一村一品一特色”,且农业生产受环境和天气影响大,农民收入不稳定。也由于人少,山区农业资源不能得到有效的开发利用,农村经济发展严重缺乏要素支撑,发展后劲乏力。七是老区工作力量不足。机构改革后,各县(市、区)老区办工作人员偏少,老区工作能力亟待加强。而且老区工作部门工作经费偏少,宁德市本级、古田县、屏南县和柘荣县老区工作部门没有工作经费。

四、下一步工作建议

(一)继续实施挂钩帮扶。积极争取省直部门以及市直单位和处级以上领导挂钩我市161个老区基点行政村,选派优秀干部到老区贫困村和薄弱村担任“第一书记”,积极争取各项资源,促进老区村发展。

(二)强化老区发展政策倾斜和延续。各级各部门要出台相对应的老区基点村脱贫致富的政策规划,把促进老区基点村发展纳入年度工作计划中。如在财政资金投放上向基点村倾斜,加大老区村项目扶持力度;扶贫挂钩村、造福工程等项目优先安排老区村;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和各项社会事业优先照顾老区村;积极拓展市场化或社会化融资渠道,支持农商银行、合作社等对老区建设进行多元化金融扶持;产业开发、农业项目多给老区村提供小额信贷扶持、贴息贷款等服务。对于已经脱贫的老区村,相关的扶持政策应该延续几年,保证老区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要严格落实宁德市委市政府印发的《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实施意见》(宁委发〔201820号),即把中央财政转移支付9个县每年1600万元老区建设专项资金的50%用于支持老区贫困乡村扶贫开发。建议要把此项老区资金的拨付,纳入市级绩效管理,保证专款专用。同时,市级政府增加老区建设配套资金,用于加强老区村建设。

(三)扶持产业发展。要促进老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发展创意农业、休闲农业、循环农业等多形态农业产业,让产业来带动老区脱贫致富。相关部门应采取措施引导老区村因地制宜发展生产,加快发展农业合作社,扶持老区发展特色经济。有条件的发展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农业产业,条件不足的,可以发展特色化、多样化、订制化的小众农业、精致农业。当前,随着城市化生活背景下出现的农村向往增加倾向,建议部分地方试行在老区村规划部分闲置土地以长租形式,吸引城市居民到农村建设美丽休闲家园,以增加农村人气,并促进乡村新型文化的构建,拉动乡村旅游。比如屏南县的双溪老区镇大力发展村落文创,促进古村落的保护,游客逐年增长。

(四)加强老区基础设施建设。老区村公路建设标准普遍较低,需要改造拓宽或者修复硬化,相关的道路安保工程也要建设,建议省市要继续加强这方面的投入。而且在实施老区村项目建设特别是道路建设,安全饮用水后期维护,农村改水改厕等方面,要提高省市级资金的配套比例,减轻县乡村的资金配套负担。

(五)继续扶持老区村集体经济。要吸引新农人、乡贤、培训新农民,提高农业人才素质,将人力资源优势转化为人才优势。建立、完善乡镇与村干部队伍“双向流通互动”的工作机制,要积极通过各类平台,吸纳人才、储备人才,为老区发展打下人才基础。要提高村两委成员的经济待遇和政治待遇,为村两委的工作创造积极有利的环境,把优秀人才特别是乡贤纳入村级组织里面。加强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切实提高老区基点村造血功能,通过财政扶持、村企结对、资源入股等方式,发展壮大老区基点村集体经济。

(六)培育老区村发展典型。市级各部门重点抓好161个老区基点行政村建设,培育一批现阶段较好的老区基点行政村,充分发挥其典型示范作用。其他老区行政村建设,由各县(市、区)负责。

(七)加强老区工作队伍建设。要适当增加老区工作部门人员编制,提高老区工作人员素质,同时保证必要的老区工作经费,不断提高老区工作能力。

 

福安市认真贯彻

习总书记在福建代表团审议时的指示精神

——福安市老区脱贫攻坚调研报告

福安市老促会 市老区办

201974日)

 

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福建代表团审议时关于推动老区苏区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省委召开十届八次全会,审议通过了福建省《关于做好革命老区中央苏区脱贫奔小康工作的实施意见》。市委、市政府积极响应上级号召,印发《关于开展全市老区基点建制村基本情况调研的通知》,由市老区办、老促会先行组织调查研究,进一步梳理全市各级各部门2016年以来贯彻落实《中共福安市委 福安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大脱贫攻坚力度支持革命老区开发建设的实施意见》(安委发〔20162号)文件精神的具体情况,并深入全市61个老区基点村,对老区基点村人均收入、村财收入以及近三年来贯彻落实安委发〔20162号文件情况开展调研,形成翔实的调研资料,分析问题,总结经验,为福安对接福建省《关于做好革命老区中央苏区脱贫奔小康工作的实施意见》,研究下一步老区苏区扶建工作时提供有益参考。现简单汇报如下:

一、近年来取得的成效

中办发〔201564号文件下发后,我市率先在全省出台《关于加大脱贫攻坚力度支持革命老区开发建设的实施意见》(安委发〔20162号),对市老区脱贫攻坚和开发建设作了全面部署。三年来进展顺利、成效明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近三年,累计投入2620万元资金专项用于老区基础设施、革命遗址修缮及美丽乡村等项目建设,并积极向上级争取专项扶持资金369万元,有力改善了老区乡村生产生活条件。老区主要公路的通行能力有了较大提升,全市61个老区基点行政村已全部通达四级标准公路,通达里程达227.65公里。老区基点村的水利事业取得较快的发展,现已建成水库7座,但一些老区村人饮工程存在设备老化或水源不足问题。44个老区村已设立卫生所,其余17个由邻近村所(室)联办。完成36个老区村农村生活污水处理,7个老区乡镇已建立垃圾转运站,初步建成“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市处理”的生活垃圾治理体系,大大改善了老区群众生活环境。此外,老区的用电保障、广播电视村村通和通信信息化建设水平等方面得到不断提升,全市61个老区基点村基本实现“五通”,老区村面貌焕然一新。

(二)居民生活明显改善

全市61个老区基点村基本消灭了老区村贫困居民吃饭、穿衣无保障的问题,2018年人均收入1.8万元以上的18个,占29.5%,老区群众的生活水平普遍得到提高。老区基点村群众基本上都参加了新农合,无钱看病的问题有了较大的改善,这是老区基点村群众最感受益的事情。

(三)大力发展特色产业

近年来,市直有关部门立足老区基点村农业资源禀赋,加大老区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力度,大力发展生产性项目,建设5000亩老区高山标准化生态茶产业,大力推进茶叶精深加工;加快发展林下种养植,支持潭头镇后洋村、下洋村、坂中乡仙源里村、范坑乡山岫宅村、松罗乡柳溪村、溪潭镇院前等老区基点村40多万元,林下种植灵芝20亩,栽培香菇6.6万袋等;建成500亩果蔬产业带,其中支持甘棠镇大车老区村16万元种植福安特色水蜜桃200亩,支持甘棠镇春雷云老区民族村10万元种植杨梅,扶持康厝畲族乡凤洋村种植柚子,溪潭镇瓜溪村和城阳镇纸坪村种植葡萄等。同时,进一步发展设施农业、观光农业、特色农业,在赛岐、溪柄、社口等老区乡镇创建市本级现代农业科技产业园,扶持和引导贝牛有限公司等农业龙头产业、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探索形成“农业企业(合作社)+农户+基地”的经营模式,实现每个老区建制村重点抓好12个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特色产业项目,有效助推革命老区产业聚集、农民增收。

(四)发展壮大集体经济

目前,全市61个老区基点村村财收益达5万元以上的村17个占27.8%,村财收益达10万元以上的村10个占16.4%,还有44个属于“薄弱村”。近年来老区基点村列入全市79个省级扶持试点村发展村级集体经济项目补助资金的申报盘子已有19个,这些5万元以下的“薄弱村”统一纳入市级统筹运营管理,全市每年安排2000万元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专项资金,这19个老区基点村补助金额达446.78万元,一批建设项目还在持续收益中,有效补充了老区“薄弱村”的村集体经济。

(五)美丽乡村逐步推进

按照安委发〔20162号文件要求,“十三五”期间,我市每年安排6个老区基点建制村实施“美丽乡村”建设,截止目前我市已有21个老区基点村建成“美丽乡村。其中,赛岐镇狮子头老区基点村被评为全国“美丽乡村”试点。通过美丽乡村试点村的建设,初步打造了一批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如晓阳镇首洋村等具有山地田园风光特色、潭头镇后洋村等具有生态农业产业特色,示范带动全市美丽乡村建设,许多老区美丽乡村还纳入了白云风情自驾游、武陵流域亲水游、郊区怡情徒步游、生态果蔬“采摘乐”、高山“五福人家”乐、红色经典纪念游、海港景观“渔家乐”等7条一日游精品线路的串点,有力带动了非试点老区基点村村自发争创美丽乡村,达到点“精彩”、线“靓丽”的效果,从而促进老区经济社会发展。

(六)挂钩帮扶精准脱贫

全市安排52名副处级以上领导挂钩帮扶61个老区基点村,向贫困、软弱涣散和集体经济薄弱的老区基点村党组织选派4名第一书记。20191月开始将村主干报酬提高至2600/月,人口1500人以上村的办公经费提高至5万元。继续实施以工代赈、整村推进、产业扶贫等扶贫工程,加大对建档立卡老区贫困村、贫困户的扶持力度。同时深入开展“百企帮百村”精准扶贫行动,安排22家有实力且扶贫意愿强的企业挂钩帮扶22个老区基点村,并引导其开展产业扶贫、就业扶贫、公益扶贫,通过企业典型示范带动,持续提升老区乡村脱贫攻坚成效。

二、存在的问题

福安是大老区,61个老区基点村代表福安老区面上的情况。近年来,经过福安广大干部群众的不懈努力,福安老区人民的生产、生活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但由于革命老区大都是老少边山区,改革开放时期建设投入上仍有许多历史欠账,与我市沿海及平原经济发达村差距仍然很大,在新时代缩短差距仍任重道远。老区基点村主要发展瓶颈问题有:

(一)老区村集体经济比较薄弱。61个老区基点村大部分村属于薄弱村,据不完全统计,2018年老区村村财收入低于5万元的村44个,占72.1%,其中年村财收入低于2万元的村(含村财零收入的村)29个,占47.5%。总体上,老区村集体经济比较薄弱。从调查分析看,老区村特别是老区贫困村,贫困的主要原因是“三无”,即:无可开发的资源和有资源无力开发;无发展集体经济和增加村财收入的产业和途径;无带领脱贫致富的领头能人。

(二)产业发展难度大。老区乡村要发展,要留住人,关键靠产业支撑。我市大部分老区基点村地处偏远山区,自然条件恶劣,产业开发难度大,人均耕地少,劳力素质低,多数基点村青壮年劳力外出,剩下老、弱、病、残在家,留乡务农的农民群众,收入主要靠种植粮食、农作物、水果、养殖禽畜等,因生产规模小,家庭式粗放经营,科技含量低,难以形成“一村一品一特色”,且受环境、天气影响大,造成农民收入不稳定,生活较为困难。据不完全统计,2018年老区村人均收入低于1.8万元的村43个,占70.5%;全市61个老区基点行政村大部分村经济发展处于全市中下游,甚至还比较落后。

(三)基础设施建设仍显薄弱。近年来,老区村基础设施虽有很大改善,但与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还有差距,在路网建设方面,目前还有72个老区基点自然村未硬化且未纳入我省农村公路项目库中,无法进行统一管理,且这些公路的建设无法享受我省农村公路建设的相关补助,造成还有个别老区基点自然村交通不便,还在使用机耕路,严重制约老区村经济发展。道路对老区乡村的发展至关重要,要致富先修路。

(四)老区村“空心村”现象有所凸显。老区基点村大部分有文化、有技能、有经营创业能力的年轻人携带资金外出谋生创业,在家多为留守老人、儿童等,留存村里务农人员越来越少,山区农业资源不能得到有效的开发利用,农村经济发展严重缺乏要素支撑,发展后劲乏力,如城阳镇荷洋村等一大批老区基点村空巢老人现象非常普遍。

三、建议意见

(一)建议尽快出台对接福建省《关于做好革命老区中央苏区脱贫奔小康工作的实施意见》政策

建议从2020年起,原市财政每年安排每个老区基点村专项补助资金不低于10万元提高到不低于30万元。原市财政每年安排革命旧址修复资金补助100万元提高到300万元。对老区造福工程搬迁对象每人追加600元提高到1000元。对通村(含自然村)公路实施升级改造的每公里配套补助5万元提高到10万元。建议全市乡村振兴示范村中每年安排老区基点村6个。

(二)建议扶持老区村集体经济

根据省《实施意见》,要加强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20192020年省级财政每年安排13亿元,90%以上投向老区苏区,力争2019年底消除村集体年经营性收入5万元以下的薄弱村,当前全市尚有44个老区基点村财收入低于5万元的,应该做为扶持重点。同时,为了避免村级经济主要是财政补助问题,应切实提高老区基点村造血功能,要通过财政扶持、村企结对、资源入股等措施,发展壮大老区基点村集体经济。要集中帮扶资金,选准突破口。比如,挖掘发挥集体山林、集体土地、集体水库(塘)、集体旅游资源等资产的作用,提高可持续增收能力;通过财政拨款、民间捐赠、挂钩帮扶资助等多种途径筹资,帮助老区村建设光伏发电等具体相对稳定性收入的项目,或购买店面等具体相对稳定收入的资产;采用市财政拨款,交由优质企业运作,获利回馈老区贫困村等。

(三)建议扶持产业发展

老区基点村的偏僻山区深山老林的劣势同时也是优势,要对接省里《实施意见》中提出的福建农民创业园专项资金、高标准农田建设计划和补助90%以上,省级商务区域协调发展资金、省级林下经济专项资金、现代农业产业园专项资金以及农机购置补贴专项资金分别80%以上,省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60%以上用于扶持老区苏区,从市级层面加大招商力度,重点引进一些龙头农业企业落户,着力在建设一批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发挥示范辐射作用。市委、市政府层面应向基点村做到四个倾斜,即制定政策、编制规划、安排项目和分配资金通过产业对接、政策倾斜、资金扶持等一系列措施,真正做到决不能让一个苏区老区掉队。各涉农部门应采取措施引导老区村因地制宜发展生产,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扶持老区发展特色经济,围绕主导产业,组建大棚种植、特色养殖、红色旅游、农家乐等专业合作社,增强农民与市场竞争能力;建议民宗局负责指导少数民族老区村发展民族特色经济,如城阳镇茶洋少数民族老区村,可以发展少数民族特色,借助棕树山旅游基地项目,发展农家乐。文体新局指导溪潭镇磻溪村把红色文化、古文化、易经文化以廉村廉文化相结合,发展乡村旅游,推动第三产业发展。此外,老区基点村也要大力发展生态资源,结合美丽乡村建设,整村推进工程、土地综合整治,结合“一村一品”工程,努力把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生产力。要鼓励更多青年回老区基点村返乡创业发展农业经济、林下经济、文创旅游和老区电商经济等产业。

(四)建议加快老区基础设施建设

老区的“五通”工程尚有大量扫尾工作要做,比如有的老区基点村通公路标准较低需改造拓宽,老区基点村自然村大量的道路或机耕路需修复和硬化,人饮安全建设标准需提升,大批小型农田水利荒废或年久失修,有15个基点村未完全通电视等等,建议市里继续加大扶持老区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在乡村振兴战略和“十四五”期间继续突出重点扶持,继续实施“美丽乡村”建设,每年继续安排6个老区基点村,以此为契机带动老区基点村的发展。

(五)建议继续实施副处级以上领导挂钩老区村帮扶制度

增加市直部门挂钩帮扶,对接省里《实施意见》,建议争取省、宁德市直单位挂钩我市61个老区基点村帮扶建设,争取省、宁德市选派优秀干部到老区贫困村和薄弱村担任“第一书记”,选派科技特派员到老区贫困村开展产业帮扶,确保我市老区在全面建成小康进程中不掉队。

(六)建议保护和利用好全市重要革命遗址遗迹

开展红色老区革命遗址抢救性保护,将革命文物保护作为重点由市文体新局负责。如溪柄镇立新村施霖儿子提出修缮施霖故居等。同时教育部门定期组织学生到革命老区教育基地接受红色教育。鼓励和支持闽东苏区红色文化题材影视剧、戏曲等文艺精品创作生产,宣传推广闽东苏区红色文化。

(七)建议加大老区红色旅游基础设施支持和投入力度

提升范坑乡毛家坪村等7处老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水平,重点打造柏柱洋国家3A级旅游景区,修复开发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徒步道,打造竹洲山红色旅游特色村,快速提升老区旅游综合承载力。

(八)建议加强基层党建,选好带头人

把对老区人民有深厚感情,有创业精神,能真心实意为老区人民服务的人选为党支部引领人,发挥书记的领头雁作用,提高共产党在基层的堡垒作用。鼓励更多青年在老区基点村返乡创业发展农业经济、林下经济和文创旅游等产业,促进老区特色农产品网上销售。

(九)建议成立对接省《实施意见》贯彻落实领导班子,完善老区机构设置

由于机构改革,市老区办改为挂牌机构,而福安是省老区重点县(市),且61个老区基点村分布较零散,当前老区办实际上仅1名专职工作人员已不能满足老区实际工作需要,建议统筹增加几名老区专职工作人员。

 

认真做好革命老区脱贫奔小康工作

福鼎市老区建设促进会

201998日)

 

一、加快老区脱贫攻坚,进一步巩固提升脱贫成效

实现贫困群众稳定脱贫。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的目标,全力抓好《贯彻落实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工作方案》实施,确保到2020年老区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实现稳定脱贫。突出“扶志扶智”,积极开展产业就业增收;对无劳动能力或劳动能力不足的贫困户抓紧识别列入低保兜底保障范畴,稳定实现老区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对有危房改造要求又不需要易地搬迁的农村健在革命“五老”及遗孀户,按建档立卡贫困户的政策和资金渠道帮助落实每户13万元房屋修缮或拆旧建新补助资金,稳定实现老区农村贫困人口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抓好贫困村庄整村推进。紧盯45个建档立卡贫困村整村推进,其中第五轮25个老区建档立卡贫困村和11个市派干部驻点老区村,2020年继续保持原有的扶持政策和帮扶资金。深入实施村级集体经济“进五争十”三年行动,确保2019年基本消除集体经济收入5万元以下的薄弱村。实施党建引领老区脱贫工程,积极向老区村选派优秀干部担任“第一书记”,选派乡村振兴帮扶工作队到老区贫困村开展挂点帮扶。深化城乡协作对口帮扶。积极对接对口帮扶省直单位和对口帮扶县(市),提升对口帮扶硖门、佳阳等2个老区畲族民族乡的行动;积极对接省直、宁德市直单位帮扶老区扶贫开发重点村的行动,充分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实施市内城乡协作对口帮扶行动,特别是老区基点村的帮扶行动,促进形成城乡协作、山海互动、融合发展、共赢共利的区域联动新机制。如期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抓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与脱贫攻坚的“交接棒”,按集聚提升、城郊融合、特色保护、搬迁撤并四种类型进行划分,加快编制老区乡村振兴规划,推选一批老区村庄规划编制示范村。持续巩固提升扶贫开发重点村脱贫成效,确保2019年底全面完成45个建档立卡贫困村的整村脱贫任务。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老区发展环境

加强综合交通体系建设。优化市域交通网络,加快沈海高速复线贯岭至柘荣段、国高网宁东线沙埕湾跨海公路通道工程及佳阳互通连接线等境内高速路网建设,到2020年全市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100公里。推进普通国省干线纵一(G228)、纵二(G104)福鼎段建设,升级改造乡村道路,力争“十三五”期间新改建乡村道150公路。加强老区通乡(镇)三级公路、建制村的通村公路“单改双”等项目建设,对革命老区基点村道路硬化除中央、省、市相关补助外,四级路(6m宽)以上给予每公里6万元补助。老区基点村村道硬化(4.5m宽)以上给予每公里3万元补助。有计划、分步骤实施农村公路安保和危桥改造工程,全面推动“四好农村路”向纵深发展。巩固“村村通客车”已有成果,稳步推进农村客运公交化经营,解决群众出行最后一公里问题。加快农村电网和通讯网络建设。争取2020年实现市域220千伏变电站全覆盖、2021年基本实现乡镇35千伏变电站全覆盖,巩固小城镇(中心村)电网升级改造、村村通动力电成果,有效缩短中压供电半径,大大提升农村电网供电、防灾抗灾能力和供电可靠性。推进信息益民服务,完成100%光纤进行政村并逐步向条件成熟的20户以上的老区自然村延伸。深入推进网络提速降费,提升农村信息化应用水平。大力推进水利设施建设。持续推进水土流失治理,加快中小河流治理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建设,力争到2020年全市水土流失率下降到7.6%以内。继续实施常态化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着力推进老区贫困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逐步向老区基点村延伸,统筹解决部分老区村因工程标准低、规模小、老化失修等原因出现的饮水安全问题。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试点建设,进一步提高农村供水集中供水率、水质达标率和供水保证率。

三、加快补齐民生短板,进一步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提升基础教育发展水平。加快推进幼儿园规划建设,力争到2020年全市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85%。开展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提升改造,加快农村集镇中心小学和寄宿制初中建设,实施营养改善计划,有效改善农村学校基本教育教学和生活环境水平。实行老区村学校与所在乡镇中心校一体化办学、协同化发展、综合性考评,教师实行“一并定岗、统筹使用、轮流任教”,确保老区村学校开齐开足国定课程。完善基层医疗卫生体系。加强市级综合医院能力提升建设,逐步构建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新秩序。2019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政府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60元。加快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确保2019年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双达标”数量过半,一体化村卫生所实现全部达标,2020年基本实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基本设备达标。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适当提高政府购买服务报酬和岗位津贴标准,确保每位在岗乡村医生每月各项补助总和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水平的1.5倍。健全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实施乡村就业创业促进活动,将老区农村贫困家庭劳动力纳入“就业创业证”登记范围,对有培训需求和就业意愿的提供“一户一培训、一户一就业”等优惠政策和公共就业创业服务。加大对优抚对象和革命“五老”人员家庭就业政策落实力度,符合就业困难人员条件的优先安排公益性岗位,并建立革命“五老”人员定期生活补助标准动态增长机制,保持动态增长。加强医疗保障扶贫与健康扶贫制度有效衔接,全面落实《福鼎市健康扶贫工程实施方案》《福鼎市建档立卡农村贫困人员医疗费用兜底保障实施方案》,完善精准扶贫叠加保险以及健康扶贫补充保险政策。从201911日起,在宁德市内定点医院就医的建档立卡农村贫困人口医疗费用补偿补助到95%。从201971日起全面实行城乡居民医保县级医院普通门诊统筹,落实17种抗癌药纳入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乙类范围政策,实现建档立卡贫困人员就医医疗费用“一站式”即时结算,确保医保扶贫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加快推进乡镇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建设和公办养老机构社会化运营,到2020年养老服务设施覆盖60%以上的建制村。全面实现低保、特困供养和临时救助标准城乡一体化。继续开展好“慈善一日捐”和“敬老文化节”活动,引导社会慈善资源向老区乡村倾斜。健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健全“有标准、有网络、有内容、有人才”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社区体育、文化、教育设施资源开发共享。加强历史文化名村、历史文化街区和传统村落保护,传承弘扬福鼎优秀传统文化。繁荣文化产业,广泛开展全面健身活动,提升全国马拉松游泳冠军赛等赛事品牌。创新提升文化惠民工程,加快市文化艺术中心等项目建设,持续开展“中国微演艺”“送戏下乡”等惠民演出,指导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业务开展,扩大文化服务覆盖,让人民群众共享文化成果。

四、加快产业振兴发展,进一步增强老区造血功能

大力发展特色现代农业。做优做精茶叶、水产、食用菌、水果、蔬菜、林竹花卉畜牧、中药材和乡村旅游等“8+1”特色产业。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着力提升2个千亩高优农业示范园区和37个特色农业示范基地建设水平,力争到2020年农产品产地初加工中心达10个,市级以上龙头企业达200个,“三品一标”农产品达45个,“一村一品”特色农业产业示范村达37个。推进茶叶、水产品等企业工贸、农贸分离,新增限上商贸企业10家。促进特色产品与电子商务深度融合,探索建立福鼎白茶线上交易平台,支持特色农产品开展与农超、农企、农旅对接,依托益农信息社平台,开展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双向通道的电商营销模式,鼓励线上线下营销模式,拓宽农产品的销售渠道。推进产业集聚和优化升级。围绕生态合成、汽摩汽配、食品加工等传统产业补链、建链、强链布局创新产业链,通过抓龙头、铸链条、建集群,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扎实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绿色改造。培育发展新兴产业集群,聚焦精品钢产业、锂电新能源产业、智能制造产业、影视传媒和互联网产业、海洋产业,力争新增产值超100亿元,到2020年形成产值超10亿元企业10家以上,超100亿元产业集群5个,超500亿元产业集群1个。加强老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围绕良种培育、丰产栽培、健康养殖、精深加工等领域实施一批农业科技项目,提高老区农业科技创新水平;深入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组织乡村振兴帮扶工作队、科技特派员到扶贫开发重点村、老区村开展“科技入户工程”服务,提高科技贡献率,帮助贫困村和贫困群众增收脱贫。积极培育老区红色旅游产业。开展乡村旅游提升工程,省、市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向老区村倾斜,每年扶持建设12条红色旅游线路,重点扶持老区村打造红色旅游乡村。整合生态、文化、乡村旅游等资源,以三门、茗洋、李家山、筼筜等红色旅游景区为重点,打造红色旅游研学产品。

五、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推动老区绿色发展

开展农村环境整治行动。抓好“一革命四行动”,推动生活污水治理和乡镇污水处理全覆盖。加快农村垃圾市场化运作,健全城乡一体化处理体系,做好村庄内“三清一改”,着力改善镇村人居环境,每年整治100个镇村、培育20个示范村,3年实现250个村,实现镇村治理全覆盖。扎实推进美丽镇村建设,引导社会资本多元化投入,建设点头白茶特色小镇、做好前岐足球小镇、贯岭栀子文化小镇文章。继续做好全国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农村社区治理试验区等工作,加快建设赤溪全国乡村振兴战略样板村、柏洋新时代产村融合小康示范村,培育更多美丽镇村和乡村振兴示范典型。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完善重点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安排磻溪、管阳、叠石、贯岭等4个乡镇生态补偿资金每年各50万元以上,用于改善生态环境,发展特色产业和社会事业、完善基础设施。加快推进老区绿色金融体系建设,引导各金融机构建立绿色信贷制度,创新绿色金融新产品。实行省级生态公益林与国家级生态公益林补偿联动,推进重点生态区位商品林赎买等改革试点。探索制定按照保护等级实行分类补偿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湿地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推进重点生态区位林分修复和公益林管理,提高林分质量和村庄林木覆盖率。深化林权制度改革,着力破解生态保护与林农利用间的矛盾。通过委托开展增殖放流的方式进行海洋生态补偿。逐步探索建立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机制,完善基本农田保护补偿制度。加强生态保护整治修复。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持续加大污染防治工作力度。强化重点行业大气减排,稳定运行龙安、文渡集中供热项目,扎实推进二甲胺废气整治。全面落实河湖长制,加强地下水和饮用水源地保护,实施小流域水环境治理。加大海上养殖综合整治力度,时序推进渔排、藻类养殖设施升级改造和违规养殖清退等工作,持续开展“海漂垃圾”清理整治。稳定运行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中节能精馏残渣处置中心和宁德工业固废综合处置中心。重视矿产资源保护,加快石材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玄武岩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推进土壤修复治理,实施植树造林3600亩,全力打好防治污染攻坚战。推动生态资源向绿色经济转化。结合省级全域旅游试点县建设,加快全域旅游综合体规划和培育壮大乡村旅游板块,探索生态环境资源向绿色经济的转化路径。在继续提升6条乡村旅游线路景观带的基础上,充分发挥12个精准扶贫示范村、34个全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的引领作用,支持镇村依托特有的生态资源,建设“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庄园基地,大力开发福鼎白茶、槟榔芋、四季柚、栀子、紫菜、珍贵树种及苗木、桐江鲈鱼、优质矿泉水等生态产品,培育农旅、茶旅、文旅等绿色旅游新业态,积极打造一批特色林产业、观光农业、休息休闲、健康养生、生态教育等乡村旅游景点和绿色生态品牌。

六、加强各项要素保障,进一步落实老区扶持政策

加强老区工作组织领导。要饮水思源,坚决扛起老区发展的责任,切实加强老区工作的组织领导,有效落实老区各项政策措施,及时解决好老区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各部门要加强沟通协作,形成有效工作合力,努力开创老区发展新局面。加强老区发展资金保障。市级财政在原有每年预算安排老区建设专项资金的基础上,再予适当提高资金配套。在重大项目规划布局、资金争取安排等方面对老区给予倾斜支持。引导政策性银行为老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金融支持。积极争取国家开发性金融机构、政策性金融机构对老区扶贫、基础设施和民生等领域的支持。加强老区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对乡村振兴、产业振兴人才的培养,从2019年起,5年计划培训新型职业农民3500人以上,每年培训各类农村实用人才1000人左右,为乡村发展、产业振兴提供人才支撑。培养推荐优秀创业高校毕业生进入村“两委”,改善脱贫攻坚“领头雁”队伍的人员结构,提升带富水平。组织相关领域专家、“名师”“名医”、农技等优秀专业人才深入老区村开展支教、义诊、技术指导等。加强老区精神弘扬传承。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和红色文化遗址的日常维护,按属地管理原则,省级国防教育基地贯岭镇红茗洋纪念馆每年补助5万元,宁德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福鼎市革命烈士陵园、前岐镇李家山革命纪念馆和佳阳畲族乡周山革命陈列馆每年分别补助3万元,福鼎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店下镇革命策源地筼筜村历史纪念馆、店下镇“中共闽东特委鼎平办事处”旧址纪念亭、前岐镇革命纪念馆和沙埕镇奇袭沙埕镇纪念碑等每年分别补助2万元,其他红色文化遗址每年分别补助1万元,切实保护好福鼎市现存的50处革命遗址。鼓励和支持闽东苏区红色文化题材影视剧、戏曲等文艺精品创作生产,宣传推广闽东苏区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