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考察调研 >2019

《省老促会2019年调研材料汇编》:厦门设区市(共2篇)

日期:2020/8/18        来源:本站        点击数:

以乡村振兴作为总抓手提质增收老区村奔小康

——厦门市老区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情况

厦门市老区建设促进会

 

厦门老区村借助经济特区的快速发展,十多年前就摆脱了贫困,2018年厦门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2410元,继续领跑全省。今年以来,厦门市以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老区村搭上这趟快车,提质增收向小康生活奋进。

 今年以来,为了解我市革命老区基点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情况,市老促会在老会长刘成业和代会长林玲的带领下,先后13次深入到同安区西柯镇的西柯村、潘涂村、汀溪镇的汪前村等三个革命老区村,翔安区新店镇的后村、山亭村、新圩镇的大帽山、内厝镇的莲塘村、锄山村等五个老区村,海沧区的新垵村、菌瑶村(毛穴广社)等二个老区村和集美区后溪镇的前进村,共十一个老区基点村,通过入户访谈,现场考察,了解这些老区基点村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总要求,为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不忘初心,老区人民永远跟党走所做的工作,看到了老区基点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产业正在转型升级,现代都市农业逐步取代传统农业,精致、高效成为厦门农业新的代名词;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不断扩充;生态环境越来越美,宜居环境进一步改善。

 厦门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三农”工作,特别是秉持着“建设特区,不忘老区”的理念,关注老区村的发展。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发布以后,市委、市政府及时贯彻,各区根据市委、市政府的部署,也相应地召开会议进行传达贯彻,对中央一号文件的学习贯彻,做到上有传达部署,下有学习响应,村民知道后十分兴奋,期盼农业生产有更大发展,农村环境更加优美,农民生活更加富裕。

厦门市委、市政府联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深入农村调研,帮助解决实际问题。省委常委、市委书记胡昌升同志到任后,首先到同安区莲花镇白交祠村、军营村调研,同时专门到汀溪老区镇,实地察看“三农”工作情况,进村入户与基层干部群众交流谈心,调研指导乡村振兴;分管“三农”工作的市委、市政府领导更是经常深入农村一线,靠近了解、指导工作。老区基点村大宅社区、大帽山埔顶村、锄山村等被列为厦门市级乡村振兴示范村,得到重点扶持和指导,示范项目正在逐步落实。

厦门市委、市政府把现代农业招商作为招商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七月初,举行厦门现代农业招商推介暨签约大会,立足厦门农业发展实际,充分挖掘潜在资源,重点聚焦现代都市农业、海洋渔业、花卉林业、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等四大板块,成功签约18个项目,还聘请18位企业家作为厦门市现代农业投资顾问。

 今年以来,厦门市在全国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下,按照市委市政府印发《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打破农业的功能仅仅是提供农产品的传统思维,聚焦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推动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农业产业以项目带动产业升级,建成21个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位于同安区汀溪老区镇的竹坝华侨经济开发区的百利现代农业科技园,采取完全的工厂化运作,先进设备的大规模投用不仅仅解放了人力,提高生产效率,更重要的是,机器能够更加精准科学调控,大幅提升产能。以前大力推广的“一村一品”等特色产品得到发展,翔安区新店镇大宅老区村的火龙果喜获丰收,大帽山老区村的中草药种植常年不衰,同安区汀溪镇古坑老区村的三角梅畅销省内外,西柯镇潘涂村的海蛎销售占厦门市的80%以上。

为充分利用我市乡村旅游资源,促进乡村民宿健康有序发展,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增加农民收入,经市政府同意,市旅发委、公安局、农业局、建设局、市场监督管理局、消防支队联合制定下发了《厦门市关于进一步促进乡村民宿发展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乡村休闲旅游得到进一步发展,都市农业创收效应进一步显现。翔安区积极对接厦门市特房集团(市级国企),并调度本区投资集团(区级国企)和大帽山(老区村)国有农场三家国字号单位,共同开发建设“大帽山境”田园综合体项目,目前“大帽山境”一期民宿运营火爆,节假日一房难求。翔安区香山乡苑田园综合体正在加快建设中,山上有香境里大棚,山下有大宅老区村的火龙果和由国企厦门象屿集团投建的配套精品民宿,未来香山将建成厦门市最大规模的集自然教育、生态旅游和现代农业为一体的精品休闲农业项目。厦门市积极创新思维,开拓思路,通过引进大型国企参与建设等方式,一改过去休闲农业规模小、项目单一的旧局面,积极培育乡村旅游集聚区,目前在建的有:集美区灌口镇乡村旅游集聚区,海沧区天竺山乡村旅游集聚区,同安区山水莲花旅游集聚区,同安区乐活汀溪美丽乡村旅游集聚区,翔安区北部乡村旅游集聚区。香山乡苑、鑫美园、罗汉山、顶上乡村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项目也在加快推进。

 近年来,市财政拨款3000多万元,完成75个革命老区扶建项目,建成一批老区村社区服务中心、老年活动中心、农村幸福院等公共服务设施,进一步提升了老区村公共服务水平,推动了老区村的社会治理。

翔安区新店镇的后村是老区基点村,该村2003年就成立村级的社会组织—后村教育促进会,提出教育兴村,乡贤、村民踊跃捐款,资助困难学生,十几年来,有800多人考取大学(含大专),读书学习成为年轻人的新风尚。内厝镇锄山村也是老区基点村,被列为市级乡村振兴示范村,该村位于翔安区北部山区,地理位置偏僻,产业发展能力较弱,他们针对村情实际,制定“20182020年的乡村振兴规划”,有21个项目带动,现在规划实施进展顺利;该村将当年共产党开展活动的遗址“进士楼”修复,打造成传承红色基因,牢记初心使命的红色教育基地,把红色旅游融入乡村旅游之中。

海沧区新垵老区基点村,土地已经被征用,村民收入主要依靠工厂就业和房屋出租,该村户籍人口有8700多人,而外来人口有8万多人,外口多,情况复杂,占道经营,占道停车,垃圾随处堆放普遍存在;针对该村的实际情况,他们成立村级社会组织—新垵村社会治理协会,组织动员村民积极参与;通过广泛宣传、教育和采取划线停车,垃圾分类集中投放等措施,人居环境得到极大改善。

五、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需要在这些方面进一步着力加强。

一是加大红色宣传的力度和广度。厦门市有着优良的革命传统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厦门大学囊萤楼是福建省最早研习与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课堂,1926年这里诞生了中国共产党福建省第一个支部,厦门成为闽西南地区革命中心。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说:“革命老区是党和人民军队的根,我们永远不能忘记自己是从哪里走来的,永远都要从革命的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厦门市要充分利用报刊杂志,广播电视,新媒体,社区书院,中小学校等广泛宣传老区精神,讲好老区的革命故事,讲好老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故事。

二是给予老区村更多的关注。厦门市委市政府领导和各部门领导要有意识的多深入老区村调研,掌握第一手情况,帮助解决实际困难。老区人民有着朴素的革命感情,他们都希望能经常看到领导同志到他们当中来,听听他们的所思所想,所需所要。

厦门市虽然没有贫困村,但是发展也有不充分,不平衡的问题,持续发展也有一些困难。如“三农”发展规划有些滞后,在那些已经征用土地的村庄,预留每人15平方米集体发展用地,多数没有落实到位,而没有征地的村庄,需要发展使用建设用地也十分困难,都涉及规划问题;有的老区村反映被征用的土地没有开发建设已经多年了,地既不能种,又没有开工建设,土地荒废十分可惜,村民失去土地支持开发建设,但受益不多。

 

弘扬老区精神,吹响乡村振兴集结号

厦门市同安区老区建设促进会

 

厦门市同安区汀溪镇古坑村,是厦门市革命老区基点村之一。全村面积9.5平方公里,共有耕地面积968亩,山果林地面积4000多亩,下辖5个自然村,11个村民小组,5861752人,现有党员101人。解放战争时期,闽西南地下组织、闽中地下组织在古坑发展地下组织交通员与地下组织接头户。19495月,地下党组织在古坑开展革命活动,古坑村民为地下党组织开展活动、筹集粮草、支援南下大军解放同安县城作出了贡献。爱党信党、自强不息、求真务实、艰苦奋斗的老区精神也扎根在了古坑村民心中。

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古坑村紧紧抓住美丽乡村和乡村振兴的发展机遇,探索出发展以厦门市花三角梅为主产业的集文化、居住、休闲、商业、度假、生态为一体的美丽乡村,形成“企业+合作社+农户”的乡村振兴模式。2016年,古坑村获评“厦门市同安区文明村”、“福建省乡村旅游特色村”;2017年村集体经济收入25.48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16591元;2018年定为厦门市乡村振兴试点村。

启动乡村振兴战略打造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古坑村吹响乡村振兴集结号。在区、镇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区委书记黄燕添强力推动下,成立顶村古坑片区工作组,由副区长陈艺萍挂钩指导,抽调区镇村干部成立古坑村乡村振兴工作组,多次召开乡村振兴工作研讨会,区财政局、农林局、城建公司等部门合力推进,乡村振兴项目建设驶上快车道。片区工作组到位后,古坑村生成项目十余项,预计总投资约2600万。20183月,古坑村委托设计单位编制《同安区汀溪镇古坑村美丽乡村规划方案》,在反复与村民沟通了解需求后,经过多次评审形成规划方案。通过房前屋后整治、道路两旁景观提升、闲置空地利用、停车位建设以及水沟清淤等项目建设,提升人居环境,构建“两路一水一基地”的乡村空间格局,形成富有节奏的空间序列,将古坑打造为美丽乡村。在实施的美丽乡村的过程中,创造了一个个“古坑速度”:违章搭建三天内全部拆除,拆违涉及90户、面积约9200多平方米,并且实现零上访;20天内,拆围墙850米,建设通透围墙586米,从入村口到村内共建6处景点,完成了拆墙透绿试点改造和叠水景观建设,实现了农民公园、文化园及村部中心地带的景观提升。

发展优势产业项目打造三角梅种植基地

乡村振兴,产业支撑是关键。古坑村村民早期就有种植三角梅传统,庭院、祠堂、宫庙随处可见“同安红”三角梅俏丽的身影。2016年古坑村在全面完成生猪退养之后,上级党委政府便开始谋划立足自然资源优势,积极转产转业,将种植三角梅作为村民转产转业项目。2017年“厦门金砖会晤”期间,市花三角梅作为“当家花旦”出场,大放异彩,三角梅知名度大幅提升,市场得到很大扩展。20179月,区委在古坑村召开三角梅(同安红)种植基地建设专题会,组建专项工作组,正式启动基地建设。启动区建成后,第二期规划设计也正在有序推进,后续将继续招引厦门千日红、同安城建公司运营商入驻,形成企业竞争。古坑村以“做强一产,带动三产”的发展思路,逐步打造成全市最具特色的三角梅村。2018年政府和企业投入1000多万元建设60亩大棚三角梅基地,以此带动乡村休闲农业发展,实现农民转产转业、增收致富。如今古坑村万余株三角梅作为桩景摆设,猪舍废弃地、村民房前屋后空闲地都种植苗木和三角梅,古坑村成“花海”,每到双休日、节假日,慕名前来的游客络绎不绝,古坑村成了同安乃至厦门乡村游的新热点。

挖掘人文资源做大乡村旅游产业蛋糕

古坑村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清道光年间,通水镇都司叶舒清、漳州山城中军守备叶春晖、国子监学录叶玉、文举人叶璿、武进士钦点卫守备叶向日、武举人叶超等人皆出自古坑村。村中现保留有九思堂、乾隆“99间”古厝都是古坑进士文化的承载地。村中还保留有宋代石狮寨遗址,见证了古坑村千年历史。此外,有1700多年历史的珠光青瓷窑址、茶马古道遗址也在村中,它们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载体,是古坑村打造海丝特色文化旅游的基础。古坑村充分挖掘历史人文资源,极力打造旅游项目。目前古坑村有前垵湾休闲农庄、豪威莱斯房车公园、客家游子山庄等较为成熟的景区,未来古坑村将借助西源溪生态安全水系治理的发展契机,通过西源溪串联村内各个片区,同时连接西源溪上游村庄,形成乡村旅游片区,整合提升村内旅游项目,加强资源共享,做大乡村旅游产业蛋糕。村民也从乡村游中获益。村民叶蕊智于2010年主动无偿生猪退养,放弃养猪的传统农业,拆除猪圈后,将原有的土地改为休闲农庄,并向村民租用了一部分杂地、荒地和自留地,开始打造经营农庄。古坑村前垵湾休闲农庄占地约300亩,其中餐饮休闲区占地20余亩,其余为果园和农场。该农庄于20100908日开业,累计投入1500万。目前,休闲农庄已开发出荷花池、果蔬采摘园、水上观景吊桥、亲子烤地瓜体验区等娱乐项目,形成了集休闲、旅游、农家园林、花果观赏为一体的旅游项目,获得了“福建省三星级旅游接待单位”、“2013年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等荣誉。前垵湾休闲农庄每当周末常常爆满,游客如织,叶蕊智也主动为村民提供场地,供村民向游客售卖农特产品,直接带动三十户村民实现增收。前垵湾休闲农庄成为“农民超市”,农民自家种的芋头、地瓜、蔬菜、龙眼、巴乐、土鸡土鸭很受游客青睐。

推动人才振兴保证乡村振兴源动力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村民出外打工就业,在实施乡村振兴过程中就遇到懂经营管理人才少,一些古建筑修复,本村很难找到师傅的问题。如何留住人才,促使人才回归,古坑村两委一直在思考的问题。结合乡村振兴过程中需要的人才,古坑村借助社区学校开展技能培训,同时成立乡村振兴教学点,累计培训各类技术人才150人次。建立培养激励机制,扶持培育一批砖匠、木匠、瓦匠等农村能工巧匠,使濒临灭绝的传承传统的工艺“满血复活”,培训一批懂民宿管理、会休闲农业开发的高级人才,古坑村还与古坑村三角梅企业合作,请区农林局园艺技术人员,对古坑村村民进行盆景园艺培训。更多的农民有一技之长,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深化改革举措激活乡村发展活力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党中央确立改革开放路线的40年来,古坑村老区人民始终保持和发扬革命传统,传承老区精神,紧跟时代发展步伐,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古坑村的面貌焕然一新,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古坑村摒弃不合时宜的旧观念,冲破制约发展的旧框框,让各种发展活力充分迸发出来。加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力度,提高经济发展质量。通过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围绕“三去一降一补”,加大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力度,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提高农业效益和农产品竞争力。重点抓好种植结构调整,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引导农户因地制宜,根据订单种植三角梅等经济作物;通过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开展集体资产清产核资、明确集体资产所有权、强化农村集体资产财务管理,为村经济股份合作社的工作开展打好基础。

古坑村结合自身发展底子薄、领导班子有信心、村民农户有干劲的具体实际,探索创新“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201710月,由村党总支牵头,满枝红花卉种植专业合作社挂牌成立,村党总支部书记担任法人代表。村党总支积极引导村民通过土地入股入社,以土地流转的形式与同安城建公司合作建设50亩三角梅基地中心启动区。满枝红花卉种植专业合作社牵线搭桥,联系企业向合作社下订单生产,保证农户三角梅销售,并鼓励商家与当地村民联合进行初级苗木栽培,出售给企业进行控花与塑型,实现“合作社+企业+农户”的营销格局,目前已有60户农户与合作社签订协议,流转面积达113亩,并有125户农户有意向签订回购协议,种植面积达200亩。预计可为农户每亩每年带来3.5万元的收入,并为村集体增加收入6万元。村民骨干叶赐挺的就是其中的受益者。近几年由于主营的三角梅小苗市场价走低,产品销售成了难题。这次他借助古坑村发展的契机,通过古坑入驻企业收购三角梅,解决了销售难题,增加了十余万元的收入。

“改革潮掀巨浪,振兴气贯长虹”。相信只要以老区人民为中心,以老区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为奋斗目标,继续弘扬革命老区自强不息的崇高精神和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继续“咬定青山不放松”,继续依靠群众,发动群众,古坑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蓝图一定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