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市开展放心农资下乡进村宣传周活动
发扬苏区光荣传统
日期:2011/6/26  来源:明溪县:老促会、老区办  点击数:
谨以此文敬献党的九十华诞
发扬苏区光荣传统
梓口坊:党支部
梓口坊是一块红色的土地。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梓口坊村是归化县苏维埃政府和中共归化县东南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点村。在这里,留下了彭德怀、杨尚昆、王稼祥、谭震林、罗炳辉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光辉足迹。在战火纷飞的岁月里,梓口坊人民紧跟共产党,打土豪、分浮财,筹粮筹款支援红军、参军参战奔赴前线,为中央苏区的建立、巩固和发展,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做出了重大的贡献。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革命的胜利,铸就了梓口坊老区苏区的光荣传统。
红军六次驻村 播下革命火种
1931年6月至1932年7月,红四军第十三师由师长粟裕(兼)、政委高自立率领下,分兵两次进驻沙溪、梓口坊等地,进行筹款筹粮,发动群众,打土豪分浮财。每次进驻时间在一星期至10天,筹款工作在当地群众的支持帮助下都能顺利完成,成为毛泽东提出的“东方的好区域”的一个重要村庄。
1933年7月初,彭德怀率领东方军路过梓口坊、沙溪,团部机关设在吕木妹、吕清水家。当年8月18日-23日,东方军所属的红十九师进驻梓口坊、沙溪、夏阳一带,积极练兵备战,准备攻打沙县。
1934年大年初一,红军与童子兵、大刀会匪徒在梓口坊基督教堂发生激战,击毙匪徒5人,红军一名排长壮烈牺牲,群众敬葬于村小学后山的向阳坡上。
由明溪籍游击队组成的闽赣十八团二连在转移途中,遭到敌人的前堵后追,形势十分危急。
自1931年6月至1935年4月,红军先后六次进驻梓口坊村,宣传革命道理,开展打土豪分浮财斗争;严格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红军战士英勇战斗、不怕牺牲,粉碎敌人的堡垒封锁,打击敌军的气焰,保卫苏维埃政权,保卫胜利果实,点燃革命斗争的熊熊烈火。
建立党的组织 发动群众斗争
1931年2月,红军取得了第一次反“围剿”斗争的胜利后,红十二军在军长罗炳辉、政委谭震林的率领下,于6月上旬解放归化。根据毛泽东的三封指示信,深入开展分配土地,建立地方武装,建立地方政府等工作。
1932年4月,在中共归化县委的领导下,县东南办事处支部成立了,管辖坪埠、龟山、溪口(指沙溪与梓口坊)、十里埠等乡,在张和森家里办公,负责人赖水金。
1933年底,归化县苏维埃溪口乡工农革委会成立,主席林发金,溪口乡红色政权辖沙溪、梓口坊、岩前、吉口等村。在红军的帮助下,梓口坊相继建立了赤卫队、贫农团、妇女会、儿童团等组织,红色政权得到巩固和发展,成为东方军东进,配合攻打沙县的一个重要集结地和战略物资器械的转运站。
踊跃参军参战 军民鱼水情深
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工农红军六次进驻梓口坊,宣传革命道理,开展打土豪分浮财斗争,还帮助孤寡老人挑水、劈柴、修补屋顶,把缴获的战利品衣服、盐巴等分发给穷苦群众。在艰难岁月里,梓口坊人民与红军结成鱼水深情。红军进村时,逢到阴雨连绵,村道泥泞,群众主动地铺稻草、撒谷壳以防溜滑摔倒;红军宿营,群众忙着打扫房屋,搬干稻草垫底,让红军睡安稳些;村民吕凤根、黄友宾、黄金品、严莲珠、杨凤珠经常帮红军砻谷子、做豆腐、烧火做饭等。妇女会代表主动为红军洗衣服、补衣服。 儿童团担负侦察、站岗、放哨、送情报。
1934年1月下旬,军委动员部下发调集3800名运输员,到沙县挑运战利品的通知,溪口乡在苏维埃政府的组织下,罗行希、邓九荣等一批青壮年往沙县搬运器材并安全运送到归化城。红军攻打沙县后回师苏区途中驻扎在村基督教堂和黄氏宗祠。梓口坊群众为子弟兵送茶、送水、帮忙护理伤病员,制作青草药包扎伤口。有一位才14岁的小红军肖小斌,家在江西吉水县,在攻打沙县战斗中光荣负伤,无法跟上部队撤离。红军郭排长安置他在村民罗秀英家养伤。当时由于国民党民团、大刀会疯狂反扑,保护小红军的安全脱险是一项艰巨的任务。罗秀英同丈夫黄天锦在井坑山上塔一个草寮,把小红军背到了那里,换上一套便衣。采来“刀斧草药”敷好伤口,坚持每天送饭、送药,护理到小红军伤愈归队。1943年8月的一天,闽赣游击队经过梓口坊去沙县途中,遭到大刀会的伏击,一名红军战士负伤藏在村东瓦窑里。国民党民团实行全村戒严,挨家挨户搜查,情况十分危急。村民谢凤招和老伴卢必旺十分挂念伤员的安危。待到天黑后,悄悄地到瓦窑把伤员转移到鸭姆厂,为伤员喂蛋汤、擦血迹、敷伤口。在鸭姆厂养伤不久,民团的便衣探子到处搜索红军伤员的影子。谢凤招感到情况不妙,将伤员转移到洪水坑以防万一,继续疗伤直到康复。不久,闽赣红九团路过梓口坊到永安一带开展游击战争,这位伤员归队了。为了感谢凤招的救护之恩,特地送了一个洗脸盆作为留念。
当年,村小桥边住着吕有招家,儿子黄根仔已32岁无法娶媳妇,母子相依为命,家贫如洗。一天,黄根仔去岩前路上被大刀会匪徒杀害。吕有招悲痛欲绝,要同归黄泉路。红军十分同情吕大娘的悲惨遭遇,捐助一笔款,为死者购买棺材安葬,为吕有招留下一些钱粮,解决生活困难。鱼水之情难舍,军爱民,民拥军的动人故事流传到如今。红军离开梓口坊,村里青年邓家和、邓党生、张石润、黄永生等人踊跃报名参加红军,踏上漫长的长征路。解放后,黄天祥家还保存着一个红军铁皮箱,还有苏维埃钞票、借谷票等。
反动派烧杀抢 梓口坊遭洗劫
1934年冬,主力红军离开明溪开始长征。
国民党还乡团屠杀苏维埃干部,搜捕红军伤病员,夺回被分的田地财产。根据解放后县老区革命斗争史实调查:梓口坊被杀了20多位革命同志,烧了50多户的住房,被捉被打的不计其数。在国民党还乡团的摧残和迫害下,村里有4户苏维埃干部家属逃迁外地,不敢还家。阙地、长赖、白马坪村庄一片荒凉。还乡团匪徒闯进群众家里翻箱倒柜,明目张胆地抢劫,敲诈勒索,奸淫妇女,无恶不作,梓口坊残垣断壁、乌烟瘴气、鸡犬不宁。那时,村民在夜间一听狗叫声,就紧张得不敢睡觉;小孩听到狗叫声,就扑到母亲怀里,连气都不敢喘。革命烈士谢东章,梓口坊洪水坑自然村人,1933年7月被选为归化县农会代表,积极发动群众,打土豪分浮财,为穷人办事。1934年冬,被大刀会杀害于龙湖庵坪。反动派的残酷迫害和血腥镇压,动摇不了梓口坊人民的坚强意志,扑灭不了点燃的革命烈火。他们在归化地下党的领导下,坚信工农革命一定胜利,坚定不移跟党走,积极支持闽赣十八团在梓口坊一带开展游击战争,开展敌后革命斗争。协助做好溪口乡乡长邓家升的策反工作,促进溪口乡和平解放。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发展新事业,开创新局面,更需要总结、研究历史经验,做好以史鉴今、以史资政、以史育人的工作”的要求,我们应该知道今天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们要对梓口坊的光荣传统怀有敬意,发扬老区苏区的光荣传统,为梓口坊的科学发展、跨越发展而努力奋斗!
新的里程 漂亮的文明村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梓口坊村成为明溪新兴的一个(内陆)侨乡,全村516户,1926人中就有621人出国劳务经商,每年为村里带来300多万欧元的外汇收入。在村里的人,也不是等闲之辈,他们想到在那三亩五分地里如何产出更多,现在全村发展种养户就有94户。其中以阙富茂为首的柑桔专业户50户,黄鸿兴为首的养鸡养猪专业户4户,甘蔗种植专业户30户,槟榔芋种植户10户。富裕起来的村民们早就盼望着自己的村居环境能够有一个彻底的变化,他们借着省政府出台的《福建省农村村民住宅建设用地管理办法》的春风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契机,全村500多户,建新房的就300余户,占全村人口的60%,并有一批欧式建筑,如今的梓口坊村又是一个漂亮的生态文明村。
明溪县老促会、明溪县老区办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