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老区文苑

连续报道四:《一家三代,忠贞革命》延续,那年,宁德县委报道组故事之四

日期:2019/11/22        来源:宁德市老促会        点击数:

连续报道:一家三代,忠贞革命》延续,那年,宁德县委报道组故事之四

 

在新闻工作中锤炼成长

(戚仕浩)

 

被叶飞称赞为红色第三代的叶辉玲,19822月大学毕业后,分配宁德县委报道组工作。19838月,调到福州工作

在浓浓的新闻情中我和她在一起工作时间就一年另三个月,后来,我先离开报道组了。在这之前县委报道组工作,处在高负荷紧张的节奏中。我们三个年龄相近、资历相同的记者,正热烈地开展新闻釆写定额管理责任制:每人每月都必须完成一定的工作量。发稿记在本上,稿件釆用,贴红五星在办公室墻上公布,稿费归个人所有,改变过去一半归公做法。实行定额管理以来效果显著,得到外界好评。1981福建日报通讯第四期,刊登了宁徳县报道组新闻釆写也可实行定额管理。当年用稿量剧增,好稿连连。红五星不断出现,还放出一个大卫星,即福建日报1981年的头版头条南埕大队与县植保站签订防治病虫害合同,报社发了短评:植保工作的一种好形式。报道发表后浪花四溢。南珵植保合同制带来新思路,新做法,在全省起了推动了工作。

激发能量,勤奋工作。因为1978年初,我39岁入党。以前连团员也不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给我政治生命。这年底,我被任命县委报道组组长、副科级。所以拚着命工作,我提出以组为家口号。那是一种从内心拼发出来的干劲,毎天都在暴发出一种力量,一种感恩报答党的恩情的力量。我给自已订的指标是每月写稿30篇,在福建日报》《福建人民广播电台上要达到用稿15篇。这一年我超额完成任务,受到报社奖励,让我唯一代表县級报道组,参加省组织的十位新闻工作者疗养组,赴杭州西湖边的西北招待所疗养十天。

小叶来到报道组后,调走了章圣校,只剩下我和陈声扬。过去三架马车的平衡竞争的局面不存在了。但是努力写作的浓浓新闻情依旧不减。工作干劲大,文章出手快的优良传统、火热地宣传党的声音的气氛,深深地影响了她。从实际出发,我们把原定的写稿责任制,改为以老带新、互相帮助、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更好地发挥了年轻人的积极性和优势。

30多年,我们经常一起下乡山区、平原和海岛,那一幕幕场景,一个个画面,还清晰地浮现在眼前。

 

先为大家后小家

 

先为大家小家,是叶辉玲入組一段时间后,写的一篇长篇通讯。比起她刚到组上写的第一篇老人种树乐哈哈百字新闻,有一大进步。刊登于福建日报198269日第二版头条。说得是省供销社系统先进工作者、虎贝供销社营业员崔志谦的先进事迹。报社工商处编辑箫恒,面对面帮助改稿,还发短评:正确对待两个家

我记得那天清晨,我与她一起下乡釆访。坐班车从宁德出发到虎贝公社五十多公里。一路上,她高兴地介紹说:虎贝是革命老苏区,是我童年跟奶奶一起生活的地方,中洋里村还有很多我的亲人等等。不觉得,一个多小时过去了。我们到达了目的地后,上午,就忙于投入釆访。在供销店里的柜台上,崔志谦正忙着做生意。我们只能见缝插針,边站着、边记笔记。50多岁的老崔是外乡人,给人朴实厚道的印象。他以店为家,热爱柜台工作。1973年以来,他每年都出勤三百六十多天。同志们称赞他是从不享受休息日的人。崔志谦,心连千家万户,文明礼貎待客,处处想着群众利益的先进事迹,使我们获得了有价值的新闻素材。下午,我们深入单位和社员群众家中,收集大家反映。晩上,就住在虎贝公社简陋的三楼客房,连夜加班写稿。小叶的老家就在2公里外的中洋里村,她很想回去看一看年老的伯父、单身汉的原地下游击队员叶隆珂和亲人。我得知情况后对她说:你去吧。上个月去支提寺釆访时,路过虎贝,你未回老家。这次你不要 三过家门而不入,明天早上赶紧抽时间回家一趟。但小叶考虑到,虎贝到宁德班车只有早晨一班,误了时间就要多等一天,影响稿件及时发出,她又一次选择放弃机会。第二天一早,我们就赶回城关发稿。过了十几天,办公桌台历上出现一行留言:皆大欢喜!崔见报啦!小叶

先进模范人物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在记者心中酝酿发酵,构思成文,传播给他人,也感染着自己。离开报道组很久后,小叶想念起报道组当时的生活。她写信说:组长,跟您工作一年多,受益匪浅。工作繁忙,体虽累,心却怡,所以当年我以组为家的观念愈发增强了。是的,小叶工作责任心、事业心很强。1982年五一节,她与福建师大助教范迪安结婚,事先保密。428日请假去福州,52日带着新郎官回宁德,当我们接过喜糖后,才知道她已经结婚了。我正在想,她的婚事也太简单了吧!原来她有信給我:我与小范的婚事,将以最简单的形式进行。我总希望自已应不同于社会上的后辈,应该有崭新的精神面貌、理想、志向、道德和情操。原来她结婚前一天,即430日,在福州已给我写了信,我五一后几天才收到来信。信中还附范迪安补充:小叶工作热情之高,她的干劲完全是从报道组带来的,那是受到您的影响。

 

紧跟县委部署勤写稿

 

1982年下半年的一个晩上八点多,我们都在办公室伏案写作。县委书记杨家盛兴冲冲地来到报道组,我以为有紧急釆访任务,顿时心里一阵紧张。杨书记高兴地说:今晩带你们去参观漳湾横屿岛上的养殖场,去看看对虾大丰收的场景。杨书记在三楼办公,宣传部、报道组在二楼。楼上楼下,天天碰头。他十分重视宣传报道工作,经常向我们吹风,传达上头精神,还提供有重要意义的新闻线索,有时甚至还亲自用他全县唯一的告普车,载我们一起去现场釆访。所以我觉得,今晩的邀请也是平常的事。可是,这一次却有不一样。从他兴奋的笑脸上,我还感觉得他,似乎还隐瞞着一件什么好事,而不便立即告诉我们。

到了海岛,第一次看到了大对虾,一罗框一罗框地摆在地上,漁民们个个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水产干部介绍说:对虾丰收这是我县首次新成果,今天是全县大丰收的第一网。我们高兴地收集素材,心想又是一篇好稿件。回到组上后,司机送来了一袋对虾,对我们说这是杨书记奖励你们的,也让福州来的贵客尝尝宁德海鲜味。原来他知道,新婚不久的小叶爱人范迪安,今晩在这里过夜。

杨书记出身于农村,又担任过宁德地区农科所所长。他熟悉农业知识,当上县委书记后,思想解放,思維敏捷,紧跟党中央尽快落实生产责任制,旗帜鲜明地推广农业生产责任制。他亲自在漳湾公社南埕大队蹲点,创造和培养了不少典型。作为报道组紧跟县委,书写了许多稿件,怀着一颗火热之心为人民。走村入户,做到口勤、手勤、脚勤,哪里有新鲜事就赶到那里。

19821022日,福建日报头版显著位置刊登叶辉玲:南埕农业服务公司业务兴旺,的文章。小标题:从植保承包发展到灌溉、机耕、种子承包。报社配发短评:为农业技术承包叫好。全文如下:读了昨天本报一版头题新闻和今天的南埕报道,禁不住为农业技术承包这个新生事物好!其所以好,好在一个字上。它包出了农民和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它包出了较好的经济和科学效果南埕大队把一家一户的难以搞好的植保、机耕、灌溉、制种,统一承包管理,这就使农业生产向专业化、社会化迈进了一步,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让我们大家都束支持技术承包这新生事物。

当年像这样极力推动生产责任制的文章,还有十二个青年办起植保服务公司,南埕大队实行植保合同制,服务公司承包全大队防治病虫害任务,早季受灾仍获得丰收。这篇在福建日报头版配图片刊登。阐述实行合同制后,植保员们学习科学技术,认真负责地进行防治工作,三个月来的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报道在全省引起强烈反响,县报道组立场坚定、态度鲜明,充分发挥党的宣传与论阵地作用。

与此同时,通过新闻报道也带动各行各业实行生产责任制、工作责任制。从而打破长期思想禁锢,进一步落实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新的方针政策。如宁德县公交公司实行单车核算不吃大锅饭” “ 三都公社实行干部工作承包责任制” “漳湾公社社队联办植保服务队” “古溪大队因地制宜实行多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 “王坑大队十三户社员联合办砖厂等等。

叶辉玲在宁德县委报道组期间,从小到大,从单一到全面,釆写发表了文风朴实的理论、新闻报道、通讯等文章。或赞美表彰,弘扬正气;或批评鞭挞,斥责歪风。都表现出一个新闻工作者的起步,一个为人民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