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畲革命基点村初步实现跨越发展
日期:2011/6/17  来源:本站  点击数:
唐文光 沈锦文
洋畲革命基点村位于龙岩市新罗区龙门镇,距离龙岩市区约
剖析洋畲发展之路,我们认为主要有四个方面值得学习借鉴:
一、 因地制宜,选准发展路子。
洋畲发展的第一步是种植柑桔和毛竹。洋畲村在上世纪80年代之前的很长一段时期,村民主要靠种植水稻,收入微薄。村两委针对水稻种植产值较低的状况,结合当地土壤、气候适宜种植柑桔的特点,适时引导村民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大力发展柑桔产业。1988年,现任村支书李明星第一个带头种下15亩柑桔,纯收入达8万元,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1997年后,在李明星的带领下,洋畲大力发展柑橘产业,目前全村已发展柑桔种植农户78户,种植1500多亩,年产柑桔125万公斤,产值280多万元,人均增收5000元,被省农业厅评为“一村一品”柑橘精品村。该村还发挥山地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毛竹传统产业,对本村1860亩竹林,进行全面的垦复,深翻施肥,产值由原来每亩200元提高到每亩500多元,竹农人均增收1000余元。同时,充分利用果、竹优势,大力发展生态养殖,年规模养鸡达1万多只,产值20多万元。通过科学开发山地、种果管竹,洋畲村脱贫致富,成了远近闻名的“水果专业村”。近年,洋畲柑桔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在本村山地基本种满的情况下,村党支部又发动群众到相邻的龙潭和考塘村承租250亩山田种植特早熟蜜柑,柑橘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实现规模效益。
洋畲发展第二步是对农业产业进行延伸,发展“农家乐”生态旅游观光农业。以前,洋畲虽离城不远,但受制于海拔高、交通不便,区位优势难以发挥。随着通村水泥路建成,洋畲地处城郊的优势凸显出来,洋畲人又不失时机地把区位优势转化为发展的优势。2006年该村村两委瞄准大中城市农业休闲旅游迅速升温的趋势,发挥靠近中心城市和空气清新、生态优美的环境优势,大力发展“农家乐”生态旅游观光农业。他们利用坡地开发了老式的踏对房、造纸房、水车、钓鱼塘和游泳池等观光休闲地;利用风景林、寨仔尾小山头开发了休闲屋、公园、凉亭等;利用千亩柑桔和5000亩林竹开发了农业观光园;有30户办起了农家乐、森林人家饭店,吸引大批城里人去观光、休闲。2006年以来,该村又根据自驾车到洋畲村休闲观光的游客日益增多的情况,成功举办了柑桔采摘旅游节,每年接待游客数万人,仅此一项人均收入增加1100元。洋畲成为全省首批森林人家试点村。为促进洋畲村旅游经济发展,加快洋畲村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确保洋畲“示范村”品牌的持续提升,洋畲村对休闲旅游业进行进一步的发展规划,与香港青城集团、龙岩盛浩投资有限公司共同开发洋畲村休闲旅游项目,总投资3亿元人民币。项目开发建成后,洋畲村旅游资源将得到进一步整合,洋畲休闲旅游业必将会有一个新的跨越发展。
二、选好班子,充分发挥基层组织作用。
洋畲的成功,最为关键的是有一个富有凝聚力、创造力、战斗力的村两委班子。村两委班子把传承弘扬老区革命精神和加强党的建设要求紧密结合起来,勇于先行先试,不断创新发展,无论是特色产业发展还是新村建设,村两委在其中都发挥了重要的组织、领导作用,村主干的先锋模范作用也得到了充分体现。1997年,洋畲村新一届党支部班子成立以后,便把发展产业、带领群众致富当作首要任务,确立了“发展林果特色产业,打造中心城市后花园”的发展思路。村支书李明星带头推广闽台农业合作芦柑综合改进技术,多名党员带头跟进示范,有力激发了村民种植柑桔的热情。为了让全村所有群众实现共同致富,村党支部开展“双带双创”、“党员与贫困户结对子”活动,建立帮扶帮带责任制,采取党员挂钩、科技培训、现场技术指导等形式,帮助10户低收入农户解决生产难题。村支书李明星带头挂钩联系本村重点贫困户李荣森种植8亩芦柑,无偿为其提供技术、管理方面的指导,现在李荣森每年纯赚1万多元;村妇代主任、党员陈金英扶助残疾村民李春德种植7亩芦柑,现在李春德每年种果收入已上万元。为提高果农种果的技术水平,解决群众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在村党支部的提议和推动下,该村又组建了村柑桔协会、水果专业合作社等,注册了商标,实行“统一技术、统一收购、统一品牌、统一包装、统一销售”管理,走出了一条“支部+协会+信用社+农户”的农业发展新模式。在新村建设中,为了让村民自觉拆除旧房,村支书李明星第一个拆下刚刚新建不久的价值16万余元的房子,村支委李子明也带头拆除了自家花了7万元新建不久的新房。在党员干部的带头示范下,群众积极响应,新村建设顺利推进。洋畲村党支部先后获得市“五个好”村党支部、市卫生村、区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
洋畲能取得今天的成就,村支书李明星功不可没。他是老区革命精神的传承人和践行者。他一心为公,服务人民。他说首先要有公心,才能做到公平、公正,要有责任心,才能为人民服务。他勇于创新,带头实践。洋畲村产业结构不合理,只种水稻,贫穷落后,他带头种柑桔,带领群众致富;修通村公路,他带头捐资;建新村,带头拆掉自己刚建不久的房子,以便统一规划;搞农家乐,他和老支书等三人带头试行,带动全村近三十户红红火火办起来后,他让利于民,自动退出;他勤劳艰苦,至今参加园间劳动,上面来人,不是坐在办公室等待,而是提早到园中劳动,待客人来时,才回来接待;他先富带后富,无偿指导帮助贫困户种柑桔。由于他的先锋模范作用,带领村两委,进而带领全村群众实现了初步跨越发展,共同富裕。
三、注重运用科学技术,推动生产发展和新村建设。
洋畲有小气候,种柑橘得天独厚,但科学技术才是促进柑橘产业发展的关键。多年来,洋畲多次举办柑桔培训班,邀请果树专家来讲课,积极推广闽台农业合作技术、芦柑综合改造技术,改良柑橘品种,提高品质和产量,使大果率从原来的30%左右提高到80%以上。柑桔具有果大、色好、皮滑、光泽、味甘甜的特点。技术改造和资源整合既节约成本及劳力,又促进增产增收,每亩芦柑节约成本50元、增产增收200元、节约劳动力150元,综合效益每亩增加了400元,大大提高了市场竞争力。在竹山管理中,组织群众到永安学习先进竹山管理经验,请市、区农业专家来讲种竹技术课,采取深翻、施肥等科学管理措施,使竹山产值从每亩150-200元提高到550-600元。村两委还依托党员培训、协会和合作社组织的技术培训为村民“充电”。为解决农资采购、果园管理、柑桔销售等问题,该村2006年注册成立柑橘专业合作社,实行“五统一”管理,即:统一管理技术、统一销售、统一品牌、统一进农药化肥、统一二次分配),并注册了“千年池”(后并入新罗区“梅花山”品牌)商标,促进了柑桔产业向品牌化、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在新村规划建设中,洋畲虽然参考了漳州西坑等地的做法,但他们结合实际创新了新村建设的模式,避免了一些地方依靠政府行政手段强制农民建新村导致农民负担加重的负面影响,体现了敢于突破、善于创新的先行意识。为确保新村建设做到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该村特别邀请国家建设部村镇办副主
四、实现跨越发展,市、区老促会发挥不可替代作用。
洋畲村支部带领群众艰苦奋斗跨越发展,农民由穷变富,应该归功于党委的坚强领导,政府及有关部门帮助扶持,但市、区老促会在整个发展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1997年李明星当了村支部书记洋畲村发展起步时,龙岩市老促会即把它列入全市13个联系扶持重点村,而且把洋畲村列入首位,市老促会会长谢克金(原市委副书记、组织部长)、新罗区老促会会长郭榕生(原区人代主任)即多次亲临调研指导,许多重大问题与困难都是亲自搭桥牵线帮扶解决。要致富先修路,洋畲村修建水泥路,市区老促会首先动员村领导带头捐资筹建,同时帮助他们到有关部门求助,前后得到135万元的资助。在调整产业结构,扩大柑桔种植时,区老促会即与区农业局领导商量,由他们带领技术人员引进台湾种柑桔技术,加以改进,综合治理,区老促会还聘请专家为该村每月举办一期柑桔技术培训班,讲课老师小车接送,讲课费用,讲课材料印发均由老促会负责。村民掌握了技术,十年期间产量翻了二番,同时品质大幅提高,被誉为优质果示范村,荣获全国农村产品展销会金奖,村民从而走上了富裕路。
洋畲村有竹山2600多亩,户均30亩,可是年均产值才10万元,为抓毛竹增值,郭榕生亲自在该村举办技术培训班,讲授“毛竹的经济价值和发展前景”,“低产毛竹改造措施”,“培养高效毛竹林技术要点”等课程。他们还组织村两委干部和种竹大户赴永安市西洋乡浙江竹农承包的先进竹林参观学习,经过几年的努力,使毛竹由小变大,由疏变密,亩立竹增至150-200株,2007年全村毛竹收入62万元,比原来增加了5倍。建设新村时,因该村地势高低差得很多,要推五个平台,别墅楼分五个层次建设。推平台砌扶坡工程浩大,资金缺口大,市、区老促会多次同村主干向市、区有关单位反映求助,先后筹资近百万元,方使工程顺利进行。洋畲村山青树绿,空气清新,是天然氧吧,加上别墅楼依山排列,错落有致,风景优美,犹如仙景,如何发挥这个资源优势?老促会组织村两委和村民代表赴泰宁大金湖等地参观,学习他们开展旅游观光“农家乐”的经验。当该村办起山庄旅馆、农家饭庄,初步发展“农家乐”休闲游时,老促会领导又帮村两委组织举办採摘柑桔旅游节,促使洋畲村的旅游更加红火,柑桔售价成倍增长,农民更加富裕。因此,可以说洋畲村的致富路每一关键步伐,都有市、区老促会的身影。不过,老促会还只是做了参谋、引导、帮扶的工作,主体还是两委和广大群众。
省老促会:唐文光
省老区办:沈锦文
相关组图:
洋畲革命基点村初步实现跨越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