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考察调研 >2018年 >2018年度调研材料选编

2018年调研材料选编:宁德市部分(共4篇)

日期:2019/6/20        来源:本站        点击数:

不忘初心创伟业 弱鸟先飞展宏图

宁德市老促会

 

1978 年 12 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翻开了新中国发展史上新的一页,自此中国走上了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发展道路。也正因为这一历史性创举,使得中国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全国 18 块根据地之一的革命老区和建国后因自然条件艰难而被列入 18 个重点连片贫困地区的福建省宁德市在改革开放中,没有成为“被遗忘的地方”,改革开放让闽东这块具有光荣传统的革命老区焕发了生机,成为改革开放、脱贫致富理论探索的重要发源地和实践引领地。四十年来,在各级党政领导的坚强领导和老区人民的艰苦努力下,迈出了坚实的发展步伐,取得了可喜的发展成绩,尤其是新时代习近平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探索和中国摆脱贫困的“宁德模式”亮点纷呈,意义深远。无数事实说明,改革开放四十年,是闽东老区政策最好、发展最快、变化最大、影响最广、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辉煌时期。

农村改革,惠及农民切身利益的德政工程

中国的改革开放最早始于农村,闽东革命老区也是这场改革最早惠及地区。1982 年中央 1 号文件出台后,闽东各级党政贯彻中央精神, 迅速在农村展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除了束缚农村生产力的绳索, 使农村释放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农业生产得到空前提高。据统计 1988 年全区粮食产量 841904 吨,比承包责任制实施前的 1978 年增长18.6%,全区承包责任制实行后,粮食连续十年大幅增长,这是改革送给闽东老区最早的“及时雨”。

闽东老区第二拨受惠浪潮在1992 年,国家废止了粮食统购统销政策, 农民无须再向国家完成征购粮的“购”部分,让指令性的低价售卖退出历史舞台,闽东老区农民利益得到进一步保障。

从 2006 年 1 月起国家将沿续两千多年的“皇粮国税”废除,土地免税让农民耕种,这一政策出台,出乎广大农民的意料,中国农民世世代代都有种地交捐纳税意识,交国家征粮,就是完成“皇粮”任务,农民认为在理。但中国共产党将这一税收干净利索地免除,对于农民来说是一件破天荒的好事。政策出台后,闽东老区群众奔走相告,“感谢共产党的改革政策”发自每位种田人的心底。

在土地改革、生产分配取得稳定成果后,随着城市建设的突飞猛进,一些农村群众开始进城务工,农村出现土地抛荒现象,一些地方即使仍然耕种,也是处于粗放式经营,无法形成集约式发展。2016 年中央出台《关于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的意见》,将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进行分置,这一改革即方便、惠利了因无法耕种的进城农民,又极大地调动了有经营能力的个人或企业实行集约化生产,从而为农业现代化创造条件。“三权分置”在闽东老区有序推进,以农场化、专业化、集约化经营的模式如雨后春笋,遍布闽东老区,老区农村生产力再次得到解放。至 2017 年底,全市有 117 个农业龙头企业、313 个农民专业合作社、217 个家庭农场(生产大户)。

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到粮食统购统销政策变化,从废除农业税到农村三权分置,闽东老区农村改革以渐进式稳妥推进,实现了改革的惠民效果,极大地促进农村生产力的解放,老区群众生活得到实质性提高,人民群众从填饱肚子的获益中,再向生活品质改善努力。

老区脱贫 多管齐下的改革善举

宁德市(俗称闽东),9 个县(市、区)均为老区重点县,现有 112个乡镇、1896 个老区建制村,687 个老区基点村(其中161 个老区建制村), 老区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 82% 以上。早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邓子恢、陶铸、粟裕、叶飞、范式人、曾志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就在这里领 导过轰轰烈烈的革命斗争,1934 年中央红军抗日先遣队途经闽东多个县, 抗日战争爆发后,闽东独立师改编新四军开赴抗日战场,为新中国的解放事业作出卓越贡献。全市有革命烈士 1.1 万名、4 万多群众献出了生命, 在极其艰苦条件下,闽东人民前赴后继,英勇斗争,直至全国解放,赢得“红 旗不倒”的赞誉。但由于历史、地理等方面原因,闽东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摆脱贫困”一直是闽东老区人民最迫切的愿望和不懈的努力。建国以来, 无论是从闽东走出去的革命家还是各级领导干部,多次深入闽东老区, 体察民情,扶贫解困。习近平同志任宁德地委书记期间,十分重视扶贫工作,要求大家“饮水思源,勿忘老区”,“三进下党”、“做客连家船”、“走进东山”、亲自撰写《摆脱贫困》著作,以及在北京做客《人民网》 连线福鼎赤溪“中国扶贫第一村”等等,都凝聚了习近平同志对闽东老区脱贫致富的深切关怀。党的十八大以来,闽东老区脱贫工作步伐进一 步加快,各级党政部门按照中央、省委要求,把实施振兴乡村计划与精准扶贫结合起来,不断加大对老区贫困乡村的投入,从政策上进行大幅倾斜,项目、资金、人员、技术全面覆盖,努力确保不留死角、不落一人:

一是打造“硬件工程”。包括对老区实施村村通公路和路面硬化措施,据统计,截止 2017 年底,全区农村公路总里程 9874 公里,比 1988 年增长 480%,100% 乡镇实现“镇镇有干线”目标,建制村基本实现“村村通客车”。9 个县实现县县通高速,沿海 4 县市区通铁路。交通的便捷, 缩短了农村与城市的距离,为老区农村脱贫创造了坚实基础。在此基础上, 老区农村实现通电、通水、通电信移动等综合工程,多数村庄还实现互联网进村,其中寿宁县下党村“物联网 +”扶贫项目还作为中央政治局学习会的典型事例。与此同时,大力推进农村休闲广场建设和厕所革命,建设河道护岸渠堤,老区农村硬件面貌得到彻底改观,社会主义新农村面貌在闽东老区逐步形成。

二是推广“带动项目”。从“十三五”开始,市财政每年安排 3000 万元资金,专门用于扶持农业开发。各地也立足当地资源禀赋,着力加快发展“一县一业”“一村一品”特色产业,通过规划引导、政策扶持、科技支持、品牌带动等措施,先后获得了“中国大黄鱼之乡”、“中国食用菌之都”、“中国花菇之乡”、“中国晚熟龙眼之乡”、“中国南方葡萄之乡”、“中国名茶之乡”、“中国海带之乡”、“中国紫菜之乡”、“中国太子参之乡”、“中国茶叶之乡”、“中国白茶之乡”、“中国油茶之乡”、“中国鲈鱼之乡”等美誉。特别是近年来,宁德市坚持用工业化理念发展特色现代农业,先后建成 11 个千亩高优农业示范园、495 个现代山地农业开发示范基地、443 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7357 家农民专业合作社,826 个家庭农场,受益面覆盖全市 80% 以上建制村,全市农民 50% 以上的收入、贫困户 60% 以上的收入来自农业特色产业。

三是实施“造福工程”,1994 年,宁德地区在全省率先实施“造福工程”,到 2017 年,全市累计完成造福工程搬迁 39.86 万人,其中建档立卡扶贫对象达 1.14 万人。整体搬迁“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边远自然村 3200 多个,近 2.5 万“以船为家、居无定所”的“连家船民”全部上岸定居。特别是近10 年来,将“造福工程”列为当年为民办实事项目,市本级财政每年安排预算造福工程专项经费 1000 万元,通过就地创业、园区就业、转产转业,确保搬迁对象搬得出、稳得住、安得下、富得起。例如:福安市溪邳村,全村 632 户 2695 人,是宁德市最大的“连家船民”上岸定居点之一,上世纪 90 年代末,在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习近平的亲自推动下,开始大规模实施“连家船民”上岸定居工程,彻底改变了“一条破船挂破网,祖孙三代挤一舱”的贫困面貌。霞浦县三沙镇东山村, 1998 年习近平同志到东山村调研后,全村开始推进茅草房改造、造福工程搬迁,目前大力发展紫菜养殖,养殖面积 2000 多亩,紫菜加工企业 14家,年产值 4000 多万元,从业人员 300 多人。

四是开展“对口帮扶”。近年来,省、市、县、乡派出大批干部开展驻村扶贫,驻村单位发挥各自优势,为精准扶贫做了大量工作。特别是 2014 年以来,先后选派 645 名驻村第一书记、1640 名驻村蹲点干部,实现贫困村全覆盖。选优配强贫困村党组织书记。强化基层党组织服务脱贫功能。在农民专业合作社、电商平台等建立党支部 600 多个, 在中心村建立党委(总支)80 个,支持 4000 多名党员创办致富带富项目5000 多个,带领贫困户户均增收超过 1.5 万元。扶持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2014 年起市县财政每年安排 8000 万元的基础上,2017 年省市县再新增 1 亿多元,用于增强村集体 “造血”功能,全市有集体经济收益的村提高到 88.7%,收益 10 万元以上的村达 26%,均比 2014 年翻一番多。随着这一系列的改革推进措施,全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从 72534 人,减少到 2017 年底的 907 人。目前闽东老区各有关部门正集中全力冲刺“最后一公里”。2015 年中央在宁德召开东部地区扶贫座谈会,汪洋同志高度肯定宁德的脱贫效果,并称赞这一模式为“宁德模式”。

开放发展 老区经济与世界经济走向融合

对内改革,对外开放,就如大鹏展翅的双翼,只有双翼共振,才能搏击长空,自由翱翔。闽东老区在各项改革稳步推进的同时,开放步骤也在不断加快,1993 年恢复设立宁德海关,加快和便利了闽东地区的对外贸易。国务院随后批准宁德城澳港为国家一类口岸,三沙、漳湾、下白石列入宁德一类港作业区,大大方便了口岸进出口贸易,从 1993 年首次进口 2600 吨到 2017 年进出口货物 2854 万吨,宁德口岸实现千倍的增长飞跃。开放同时刺激了区域规模产业的形成,四十年来,通过增强内生动力和对外市场引导,形成了福安电机电器,福鼎化油器,古田食用菌,福鼎、福安、蕉城、寿宁等名优茶叶,蕉城、霞浦、福鼎等海水规模养殖,福安、古田水果经济以及新能源、镍合金、锆冶炼产品等支撑产业,并形成稳定的进出口经济业态,其中福安电机风行欧、美、非市场,养殖大黄鱼源源不断输往日、韩、美、欧,新能源多项产品雄霸全球市场第一份额。在进口方面,形成了镍合金、煤炭、稀有金属矿产、核电设备为主打商品的进口源,国家关税等综合税收逐年大幅提高,闽东老区实现了出口、进口双增长、互促进的良性循环。2017 年全区与 23 个国家进出口总值达 306 亿元,其中进口 102.74 亿元、出口 203.21 亿元,比设立口岸之初的 1993 年增长 1000 倍以上,征收关税和增值税 33.7 亿元,比1993 年增长 1.1 万倍。此外,自 2005 年以来利用外资 7944 万美元,到闽东老区投资的国家 39 个,投资结构与贸易结构不断趋于稳定。

闽东老区对外开放持续发展,一方面增强了区域影响力,另一方面由于进出口大宗产品加工和规模产业的形成,使产业链不断做大,地区经济虹吸引力持续增强。一些老区乡村在规划中变身经济开发区、工业集中区,老区劳动力实现全部就近安排,老区农民变身产业工人持续增加,开放规模经济反哺农业,又促进传统农业新的革命与变迁。

文化创建   老区人民精神向高品位攀升改革开放恰如阳光雨露,让闽东老区充满生机与活力,在物质生活得到大幅提升的同时,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也有了新的向往,四十年来,尤其是近十年来,全区文化创建工作亮点纷呈,老区人民正从文化和精神上享受改革开放红利。一是全区文化设施全面扩展,据不完全统计, 从 2005 年至 2017 年全区用于体育、文化馆、公园、休闲、绿化、景观等文化建设投资高达 5.19 亿元,小至村庄文化广场,大至城市体育赛场, 处处宽敞明亮,人民群众在劳动之余有了休闲健身娱乐的好去处,作为省运会首次主办地,2018 闽东迎来福建省第十六届省运会;二是红色基因文化得到全面恢复抢救。伴随着新农村建设与脱贫致富,闽东老区通过上级拨款、地方补贴、个人或企业集资、群众投工等方式,恢复抢救了闽东土地革命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红色遗址,并扩建了闽东红军独立师历史展陈馆、北上抗日纪念广场、闽东革命历史博物馆等,将革命传统教育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同时为乡村红色旅游开辟道路,形成了闽东老区改革开放发展与历史文化建设共进的良好局面;三是老区教育卫生事业得到全面改善,尤其是实行农村医保和造福搬迁后,群众看病难的问题有所改善;四是老区申遗成果突出。市县乡三级共同挖掘,对传统的技艺和历史文化古迹进行保护,目前成功获得 3 项世界级、18 项国家级非遗技术保护和 1 项世界工程授牌,老区的文化历史增添了厚重色彩,此外,科研攻关也取得重大成果,其中,闽东大黄鱼人工繁殖取得重大成果,为抢救濒临灭绝的珍贵鱼种大黄鱼,并使之成为我国最大宗的养殖海水鱼作出贡献;五是老区建设促进工作不断加强。宁德市老区建设促进会始建于 1994 年,建会以来,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在省老促会的指导下,在宣传老区、调研献策、牵线搭桥、筹措资金、助学育人、脱贫致富等方面发挥不可替代作用。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2013—2017 年,全市老促会系统为挂点的 32 个老区村牵线搭桥筹措资金 4730 万元,经多年努力,这 32 个老区村目前已达到或超过脱贫标准。与此同时,在黄仲咸奖学金带动下,全市老促会系统每年都积极主动开展向企业、社会贤达募集助学金活动,仅 2013—2017 年共募集3838.381 万元,累计资助大学、高中、初中生累计 21964 人,帮助老区学子实现升学愿望。2018 由宁德市委、市政府立项,并得到中国老促会支持,由我市社科联和老促会共同完成《闽东老区扶贫路》书籍编纂工作,及时总结了全区各老区村脱贫成果,为各地精准扶贫送上可资借鉴的经验。

闽东老区四十年改革开放取得的业绩涉及方方面面,无法一一细述,四十年的发展让闽东这块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老区焕发了青春,展现了活力,一个蓄势待发、赶超先进、引领发展的闽东正以新的姿势迈入新时代。

闽东老区改革翻天覆地的四十年发展变化,让我们深切感受到只有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才能成功导演这场前无古人的历史大戏,在这场恢宏壮阔的浪潮中,老区人民发扬滴水穿石,敢于胜利的精神,坚忍不拔,艰苦奋斗,尤其在“摘穷帽、拔穷根、走富路”上成绩显著,影响至深。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我们应以庆祝改革开放 40 周年为契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将改革进行到底”。迈入新时代的闽东老区人民将继续高举改革开放大旗,向新的更高目标前进。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提升老区发展愿景

宁德市老促会   宁德市老区办

 

农村、农业、农民工作,一直是我们党制定扶持发展政策的优先安排,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并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20 字要求, 成为新时代指导农业农村发展的重要行动指南,这对解决好“三农”问题,激活农村活力,弥补城乡差距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当前“三农”问题仍然是我国全面发展的短板,在新的历史发展过程中,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战略安排,是坚持问题导向,补好发展短板的必然选择,也意味着未来农村资源要素配置上尤其是公共服务资源的投入上会向农村倾斜,为实现农村振兴打好基础。老区农村由于历史上存在的客观条件,经济相对落后,短板问题更是比其他普通农村突显,更需要资源倾斜、政策优先。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实实在在为老区农村的振兴战略出谋献策,2018 年宁德市开展了老区农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关情况的调研活动,市、县(市、区)老促会会同老区办组织调研组分赴各老区乡(镇)、村调查走访,采取实地走访、听取汇报、查看资料、填报调查表以及召开座谈会等方式,对革命老区农村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的发展态势,存在困难及其成因等进行深入调研,并提出发展建议与意见。

一、基本情况

宁德市是福建省重要的革命老根据地,全市 9 个县(市、区)均为老区重点县,现有 112 个老区乡镇(街道)1896 个老区建制村,687 个老区基点村,其中有 161 个老区基点建制村,老区人口、面积均占全市82% 以上。这次老区农村调研由市县两级按照统一部署展开,共调查 7个县(市、区)41 个老区村,耕地面积 6.068 万亩,山林面积 42.402 万亩,总户数 17901 户、常住总户数 12075 户,总人口 68415 人、常住总人口46377 人,平均人均年收入 1.12 万元,有 25 个村为美丽乡村,有 13 个村为扶贫开发重点村,有 14 个村为财政转移支付村,全部实现通电、通水、通路、通电话、通公路。

二、发展态势

近几年来,宁德市各级党委政府始终把老区发展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在建设新农村、开展扶贫攻坚等工作中,坚持“老区优先”,接连出台加大老区发展建设的意见措施,全方位加大老区发展建设的各项投入, 全市老区农村逐渐展现美丽乡村面貌,为实施老区乡村振兴战略,奠定了良好基础。

1、对接政策,强化投入保障

宁德市各级党委、政府积极对接中央、省关于加大老区发展建设的有关意见、精神,出台各项政策措施,切实保障中央、省老区各项建设投入落实到位。如福安市先后制定下发《关于支持和促进革命老区加快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大脱贫攻坚力度支持革命老区开发建设的实施意见》《市处级以上领导挂钩帮扶老区基点村方案》等系列文件,持续加大资金投入,着力培育壮大特色产业,推进老区美丽乡村建设,加快老区贫困人口脱贫。2016 年以来该市每年安排 100 万元修缮革命遗址, 全市 61 个老区基点村除已列入美丽乡村建设盘子的基点村外,其余老区基点村每年不少于 10 万元的项目补助,2016-2017 年共投入 1000 万元专项补助 52 个老区基点村,2016 年还对老区造福工程搬迁对象追加了 18个老区基点村的 445 人,共投入 26.7 万元。福安市通过坚持财政投入、上级补助、社会助力与群众参与的方式,切实改变老区发展面貌,为实施老区乡村振兴战略夯实基础。

2、优化产业,助推经济发展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助推老区经济发展是实施老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中之重。全市现有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120 家,市级 323 家。

2017 年 120 家省级以上龙头企业销售收入 247.30 亿元,比上年增长 6.6%,带动农户增收 44.30 万元。福鼎市不断优化产业结构,积极探索因地制宜发展老区经济的路子。通过坚持做大做强茶叶、四季柚、槟榔芋、紫菜、黄栀子等特色优势产业,引导农业有机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坚持严把质量、增强绿色供给。深入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1213”行动计划,完善 18 个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持续优化“三品一标”认证,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和可追溯体系,保障群众“舌尖上的安全”,被授予“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县”称号,被列为全国种植业产品质量可追溯制度建设试点基地县。坚持壮大规模,培育新型经营主体。目前,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 146 家,省、宁德市级农民专业合作社 37 家,省级家庭农场 9 家。5 年来,福鼎市本级财政投入 3355 万元奖励扶持特色农业示范基地建设,现有省级农民创业示范基地 2 个、省级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场 2 个、市级千亩高优农业示范园区 2 个、特色农业产业示范基地 46 个。坚持打响品牌,提升农产品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积极鼓励企业争创各级商标、各类品牌和名牌产品,加大市场营销力度。目前,福鼎槟榔芋、四季柚、福鼎白茶等 5 个农产品获评中国驰名商标、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和证明商标等。2018 年还将申报“中国坛紫菜之乡”公共品牌、“福鼎坛紫菜”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申报国家级黄栀子名市。

3、依托旅游,挖掘红色资源

红色资源是老区的宝贵财富,除了具有政治导向、文化传承、思想教育、历史镜鉴等时代价值外,还具有经济助推的作用。充分挖掘老区红色资源,大力打造红色旅游项目,可以多角度地改变老区发展面貌。全市 2017 年旅游综合收入达 254.29 亿元,共建立红色旅游景点 143 个。

寿宁县高度重视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工作,以“下党中国红色旅游新地标”为龙头,高标准规划了“4+3”全域旅游格局,将甲坑村纳入全县红色旅游精品线路进行统筹规划,由县委书记亲自推动,带队招商,倾力打造红色教育基地,开工建设了含溪——甲坑的红色旅游项目;加大对革命遗址的保护力度,修缮了“闽浙边临时省委旧址”和“中共闽东特委福寿办事处”,建设了甲坑革命纪念陈列室、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军区纪念亭、“寿泰纪念碑”。红色下党、梦龙天池、银山花田等项目进展顺利,2017 年全县实现旅游综合收入 10.8 亿元,增长 30.3%。

4、立足生态,打造绿色产业

生态文明建设是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就是要发展经济,更要立足生态,实现经济社会发展,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共赢”。2017 年全市完成植树造林总面积 9.66 万亩,完成森林抚育 32.05 万亩、封山育林 22.12 万亩;森林覆盖率达 67.96%,森林蓄积量 4602.47 万立方米,成立生态企业 142 家。柘荣县一方面整治生态环境,2017 年荒山造林绿化6781 亩,全县森林总面积 55.35 万亩,森林蓄积 164.88 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 68%。河道堤防治理 30 公里,60 个村庄实施了整村绿化工程, 境内公路宜绿化里程绿化率达 95%,两侧宜林茶山绿化率达 90% 以上。另一方面致力发展生态产业,依托农业企业、生态园林转型发展,新上了一大批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项目,全县具有一定规模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 15 家,其中 70% 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全县生态园林达 25 家。

5、以民为本,完善公共体系

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就是要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统筹做好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各领域民生工作,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2017 年全市九县(市、区)新农合参合率达 99.89%,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 93.75%,建设老区光荣院 22 家,“五老”遗孀实施定补 1694 人。蕉城区委、区政府始终把老区人民的冷暖与福祉挂在心上,围绕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机制为抓手,逐年加大投入,为老区实施一批批为民办实事项目,切实解决医疗、教育、养老等问题,不断增强老区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全区老区基点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 100%,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 99.5% 以上;开展全民低成本健康“海运工程”,并向老区基点村延伸覆盖;支持有条件老区村建设标准化卫生室,缓解老区人民群众看病难问题;推进低保人员参投小额保险,提升老区人民抵御重大疾病风险能力。先后投入 27.5 亿元,积极完成和推进“双高普九” 达标和教育均衡发展,不断改善老区办学条件;持续提高贫困生补贴标准。革命“五老”生活补助标准提高至每月 1100 元,遗孀每月 300 元;利用结余“三公”经费,实施老区低保人员扩面工程和 80 周岁以上老年人高龄津贴补助;实现每个老区乡镇都建设一所敬老院,解决孤寡、留守老人“老有所养”的问题。整合民政、残联、教育、老区办、扶贫办、工商联、老促会、慈善总会及工、青、团、妇等政府职能部门和社会团体,发挥乡镇侧措施的“叠加效应”,编辑成密集型的社会保障网,加大对老区留守妇女儿童、进城务工农民、老年人、残疾人等重点群体的帮扶力度,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6、注重提升,夯实基层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要以提升为重点、突出,打造千千万万个坚强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培养千千万万名优秀的农村基层党组织书记。福安市加强老区基层党组织建设,选优配强带头人,完善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机制,强化服务群众,村干部报酬待遇,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等基础保障,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团结带领老区群众脱贫致富的战斗堡垒作用。在提升原有党建示范村的基础上,在原有美丽乡村中至少创建培育 1 个新的党建示范点。大力推行“1331”基层党建工作机制,村“两委”班子团结协作,有战斗力。党员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的“双带”能力较强,农民人均收入位于所在乡镇(街道)创业,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 10 万元以上。乡村环境整洁有序,农村住房整齐有序,基础配套设施完善,村容村貌美丽整洁、群众满意度高,按照“思路早谋划、工作早部署、措施早跟进、责任早落实、效率早体现”的原则,全面规范村(社区)组织换届选举工作,把好“入口”关,不断优化村级班子的年龄、知识和经验等结构,确保平稳有序完成 22 个乡镇(街道)455 个村(社区)的换届选举工作。同时,加强换届的村(社区)干部集中轮训,挂职锻炼工作,完善村干部动态监管,绩效考核和述职评议等制度。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严厉打击农村黑恶势力、宗族恶势力,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

三、存在问题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老区农村来说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契机,但对老区农村相对滞后的发展基础来说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全面实施老区乡村振兴战略仍然存在一些困难与问题。

1、基础设施仍显薄弱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上世纪末以来的老区“五通”工程建设极大地改善了老区农村基础设施条件,但仍然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一是老区行政村虽完成水泥路硬化任务,但公交车没通到行政村,村民出行仍然不便,同时绝大多数基点自然村未完成水泥路硬化,村道仍然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林区步道、机耕路,老区农村丰富的山林资源得不到有效开发利用, 品种丰富的有机绿色农产品无法推向市场,严重制约了老区经济发展;二是人饮工程多是 2011 年以前建成的,财政补助资金少、建设标准低, 未安装净水器,存在安全隐患,急需改造;三是有线电视,目前仍有部分农村采用小前端或村锅方式收看;四是教育方面由于教育资源的匮乏,人口的外流,低年级的小学生家长只能租房陪读照顾,给本来贫困的家庭再添沉重的负担。

2、群众就医依旧“贵”“难”

老区群众看病贵、看病难问题仍然突出,乡村医生队伍医疗人员逐年减少,卫生所空白村不断增加,偏远山区以及经济落后的基点村群众就医“贵”“难”问题没有根本改变。蕉城区 30 个基点行政村,只有 6 个卫生室,6 名村医,基点行政村留守人员少,村医仅靠医疗收入难以维持基本生活,许多村医经常外出兼职谋生,同时村卫生所还受医疗水平、设备简陋、药品不齐等因素的制约,增加了群众就医难度。而目前医保住院报销仅覆盖到乡镇卫生院一级,也给家住偏远老区基点村的孤寡、留守老人带来许多不便之处。

3、“五老”生活相对困难

革命“五老”人员及失散老红军、老烈士家属等,年龄均在 90 高龄左右,多居住边远山区,虽有定期补助,但补助金额不高,其中多数丧失劳动能力,且年老多病,生活和就医问题十分突出。

4、农业三产融合不佳

一是农业产业规模不大,与二三产融合程度低、层次浅、链条短,附加值不高。新型农业经营组织发育迟缓,对产业融合的带动能力不强, 有带动能力的新型经营主体太少,一些新型经营主体有名无实,还有一些新型主体成长慢、创新能力较差,不具备开发新业态、新产品、新模式和新产业的能力;二是三产融合利益联结机制有待创新,虽然出现了农民电商组织,订单式农业、流转承包农业等,真正将农民利益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利益紧密连接在一起的,所占比例并不高。三是农民技能素质相对低,农村产业融合型人才缺乏,抑制了先进技术要素的融合渗透。农户对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新业态认识不够,抑制了三产融合发展进程。

5、村级组织尚待加强

老区村尤其是老区基点行政村群众文化程度普遍偏低,思想观念陈旧落后,“等、靠、要”思想还未彻底消除,自我创新、自我发展意识谈薄。在此基础上选举产生的村级组织,绝大多数凝聚力、战斗力欠强,引领群众脱贫致富能力欠佳。相当部分村主干外出谋生多,驻村时间少, 长期脱离群众和生产,村里情况掌握不及时,发挥先锋带头作用有限。

四、建议意见

2017 年 12 月底,中央农村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2018 年中央 1 号文件,聚焦乡村振兴战略,明确了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原则、目标,主要任务和规划保障等,我们要认真学习中央 1 号文件精神,深刻认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努力促进老区社会实现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谱写新时代老区农村全面振兴新篇章。

1、强化政策倾斜

要把加快实施老区乡村振兴战略提升到政策层面,形成相关意见,政策措施。各级各部门可出台相对应的老区基点村振兴战略的政策规划, 如在财政资金投放上向基点村倾斜,加大基点村项目扶持力度;扶贫挂钩村、造福工程等项目优先安排基点村;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和各项社会事业优先照顾基点村;积极拓展市场化或社会化融资渠道,支持农商银行、合作社等对老区建设进行多元化金融扶持;产业开发、农业项目多给老区村提供小额信贷扶持、贴息贷款等服务。

2、强化产业支撑

要积极构建老区有机农业、品牌农业等绿色农业产业体系,促进老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发挥农业多功能性的优势,发展创意农业、休闲农业、循环农业等多形态农业产业,探索“村园融合”、“镇园融合”等发展模式,打造老区农业产业链,促进老区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土地价值,提升农业收益。当前,随着城市化生活背景下出现的农村向往增加倾向,建议部分地方试行在老区村规划部分闲置土地以长租形式,吸引城市居民到农村建设美丽休闲家园,以增加农村人气,并促进乡村新型文化的构建,拉动旅游的同时,增添乡村振兴色彩。

3、强化文化传承

老区村有着特色文化价值,要注意保护和弘扬乡村文化。要合理定位各老区村庄特色,在保留老区村落原始风貌、保护山水田林、延续乡村原生态风格上下大力、挖掘和保护古村落、古民居、古建筑、古树良木和民俗文化等;要积极传承红色基因,展现老区文化,宣传老区精神,努力彰显乡土、山水特色和地方人文特色,挖掘红色遗址遗迹,建设村史馆、文化礼堂等,搜集重要历史和人文史料,更好地展示传统文化、村史变迁。

4、强化人才引进

要吸引新农人、树立新乡贤、培训新农民,壮大“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新三农人才队伍,提高农业人才素质,将人力资源优势转化为人才优势。建立、完善乡镇与村干部队伍“双向流通互动”的工作机制,选派优秀人才到老区村任职,要积极通过各类产业平台、文化平台、消费平台、教育平台,吸纳人才、储备人才,以更好地实施老区乡村振兴战略。

5、强化组织保障

要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基层党组织是“指挥所”,更是“先锋队”,既要将党和国家关于村发展的政策传达给村民,让他们了解党和国家的乡村振兴计划和战略,又要成为具体的行动者和实践者,带领村民脱贫致富,因此村党支部、村委会等组织建设尤为关键。一是要加强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严格规范组织生活程序、标准,制定支部政治生活评价体系,建立有效管理,简便易行的监督和评价手段。推行党务督查、党务监督、党务公开“三项制度”,加强对基层党建的巡查和问责,加强对党员的严格管理;二是要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坚持走群众路线,改进工作作风,学好脱贫技能和致富路本领,切实带领老区群众开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各项工作;三是要提升基层党组织治理能力,提高自身组织能力、领导水平,带领老区群众积极探索乡村振兴模式,建立完善乡村治理体系,引导老区群众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老区群众,以确保老区农村乡村振兴战略顺利实施。

 

争当新标杆  建设新福安

福安市老促会

 

福安,地处闽东北沿海、环三都澳核心区,是一座山海兼备、经济活跃、生态优美、文化底蕴深厚的沿海开放城市。公元 1245 年,宋理宗

御批“敷赐五福,以安一县”设县,邑名福安。新中国成立后至 1970 年为地级专员公署所在地,1989 年撤县建市,1993 年被国务院列为沿海对外开放城市。全市总面积 1880 平方公里,总人口 67 万,下辖 2 个省级经济开发区、22 个乡镇(街道)、439 个行政村(其中老区基点行政村61 个),是全国最大的畲族人口聚居地。经济总量、财政收入分别占宁德市 1/4,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占宁德市的 1/3,经济总量居全省第十位。被誉为“中国中小电机之都”“中国中小电机出口基地”“国家火炬中小电机特色产业基地”“中国按摩保健器具生产 / 出口基地”“中国民间船舶修造基地”“中国茶叶之乡”“中国油茶之乡”“中国特色竹乡”“南国葡萄之乡”。

回望“闽东红都”,历历在目激扬红土地

福安作为中央主力红军长征前与中央苏区并存的全国八大革命根据地之一,奠定了闽东苏区的中心地位。早在 1929 年 7 月,在中共福建省委的指示下,福安成立党小组;1930 年 7 月,成立中共福安县委;1932 年 11 月,成立中共福安中心县委;1933 年 8 月,闽东历史上第一个工农革命政权福安革命委员会成立。1934 年,又相继成立中共闽东特委、闽东苏维埃政府、闽东红带会总会、闽东妇女工作团、共青团闽东特委、中国工农红军闽东独立师,下辖 10 个县苏维埃政府、42 个区苏、800 多个乡苏,逐步形成以福安、连江为中心,面积 1.1 万平方公里,人口近百万的农村革命根据地。闽东苏区也成为我党在南方创建的最后一块红色苏维埃根据地,曾获“23 年红旗不倒”的美誉。

这是一片血染的红土地。无论在土地革命时期,还是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福安人民承受了巨大的牺牲。据统计,福安共有 4800 多

名革命志士为新中国的诞生献出宝贵的生命,其中有 2395 人被追认为烈士,占宁德市的 1/3;解放后被认定老区基点行政村 61 个,老区基点自然村238 个,占宁德市的38%,其中少数民族基点村13 个,革命遗址46 处。优抚对象达 3 万人,革命“五老”(老地下党员、老游击队员、老交通员、老接头户、老苏区乡干部)6000 多人,现健在 755 人。

这是一片奋斗的红土地。邓子恢、陶铸、叶飞、曾志、范式人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里领导过革命斗争,对闽东这块热土充满着深厚的无产阶级革命感情,对老区人民作出的牺牲和贡献给予了高度评价,对老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和帮助。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十分关心闽东苏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曾莅临福安视察、调研,并寄予殷切期望。特别是习近平同志在宁德任地委书记期间,对闽东人民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英勇斗争、不怕流血牺牲的革命精神无比敬仰, 专程到溪柄镇柏柱洋调研,勉励苏区人民要发扬革命传统,以“滴水穿石、人一我十”的精神,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去。

弘扬“苏区精神” ,久久为功老区变新颜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带领人民翻开了向贫困宣战的新篇章。福安老区人民继续发扬战争年代迎难而上、敢于胜利的革命精神,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群策群力,加快发展,共同把福安这块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红土地建设得更加美好。

造福老区,实惠共享。福安市历届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老区工作,坚持把老区工作纳入市委、市政府重要议程,每年都有在常委会上专题研究老区和老促会工作,听取老促会的汇报,为在最大限度内使老区人民群众得到实惠作出努力。围绕“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问题,组织实施整村搬迁造福工程和“船民安居工程”,促进这些地区群众“拔穷根、换穷业、挪穷窝”。从 1994 年起,福安市按照“政府主导、尊重民意、统一规划、集中安置、区分对象、分类解决”的原则,组织实施造福工程(危房改造),共下达各类造福工程专项补助资金 1.48 亿元,减免各种税费 6369.7 万元,搬迁老区自然村 136 个 2799 户 12769 人,102 个老区村“住房难、行路难、安全饮水用电难、就医就学难、社会保障难” 等问题得到基本解决。“市财政对老区基点村造福工程搬迁群众每人增加补助 600 元,并给予搬迁的新村保持老区基点村待遇”的老区群众搬迁政策,逐一落实兑现。建成了上坪、柯洋、王楼、高岭、溪邳、下岐等一批扶贫开发小康示范村和秀洋、东昆等一批扶贫开发重点村美丽乡村,提升了贫困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政策帮扶,保障弱势。市委、市政府突出政策引领,促进帮扶见效,通过精心调研,建立健全配套政策体系,充分发挥政策指导带动作用。先后制定下发《关于支持和促进革命老区加快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大脱贫攻坚力度支持革命老区开发建设的实施意见》《市处级以上领导挂钩帮扶老区基点村方案》等系列文件,着力培育壮大特色产业,推进老区美丽乡村建设,加快老区贫困人口脱贫,持续加大资金投入,强化组织领导。坚持财政投入、上级补助、社会助力、群众参与等方式,不断改善老区乡村基础条件。目前,全市 61 个老区基点村全面实现“五通”(通公路水泥硬化、通自来水、通电、通电视、通电话),48 个村完成安全饮水工程,27 个村收看到数字电视,34 个村安装电视差转台, 全市保留提升老区基点村完小校、教学点 12 个,极大方便老区孩子就近

入学;实施“海云工程”项目,建成 44 个基点村达标乡村卫生所,有效解决看病贵、看病难问题;实现老区基点村农家书屋和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点全覆盖,极大丰富了老区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红色旅游,助推发展。溪柄镇柏柱洋是闽东苏区所在地首府,被誉为“闽东延安”,有保存完好的中共闽东特委、闽东苏维埃政府、共青团闽东特委和闽东妇女联合会等革命旧址,楼下村、茜洋村、东山村等柏柱洋地区内各村庄和狮峰寺、桥头寺、山下寺都散布着红色遗迹。其中,狮峰寺于2006 年5 月25 日被国务院核定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6 年成为宁德市宗教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上世纪 80 年代后,柏柱洋举办了规模盛大的闽东苏区创建 50 周年、60 周年庆典,老革命家叶飞、曾志等一大批领导人相继回到闽东,回到柏柱洋,回忆当年在这里浴血奋战的光荣岁月,其闽东红都精神影响着一代又一代。近年研究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抓住中共闽东特委旧址被列入国家“十二五”红色旅游规划、福建省十五个红色重点旅游景区的契机,提升改造闽东苏维埃旧址、闽东苏区纪念馆、楼下古民居、国保单位狮峰寺等人文资源,串联开发柏柱洋多元资源,优化整合畲、古、茶、廉、红等地域特色文化,加快发展以白云山为核心,以柏柱洋红色旅游田园综合观光为精品线路,进一步带动了苏区繁荣发展,群众就业增收。

营造氛围,发展生产。探索老区发展新路径,立足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坚持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以产业结构调整和项目建设为抓手,大力发展茶叶、果蔬、水产、畜牧、林竹等传统优势产业及特种养殖、油茶、畲药、花卉等特色农业,鼓励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养殖大户与老区农民联合建设生产基地,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老区繁荣。利用各种宣传媒介,精心组织主题宣传,大力宣传老区精神、历史贡献,宣传老区人民的无私奉献和艰苦创业, 让老区观念、老区意识深入人心,形成人人关心、重视老区发展和各界支持帮助老区建设的良好舆论氛围。近年来,通过拍摄《千里赛江行》大型电视专题片,组织文化扶贫和文艺采风,集中展示我市红色革命经典,树立福安老区品牌,扩大对外影响力。

坚持精准扶贫,确保“一个都不能少”

自 1984 年启动扶贫开发与攻坚活动以来,福安市坚持“政府主导、专项扶持、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基本原则,以促进农民增产增收、改善贫困人口基本生产生活条件为立足点,深入实施“八五扶贫计划”“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扶贫开发纲要”,通过产业扶贫、移民扶贫、新村扶贫、挂钩扶贫、社会扶贫等举措,拉开“大扶贫”格局,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夯实基础、取得成效。全市贫困人口从 1985 年的 20.45万人减少到 2016 年底的 5191 人,消除贫困人口 19.93 万人,脱贫率达97.5%。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016 年达到 14146 元,位居宁德市前列, 实现了从“省定贫困县”到“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十佳县(市)”的历史性跨越,被评为全省“农村脱贫致富奔小康先进县”。

但是由于革命老区大多位于山区,大部分老区村山地面积占本域的70%以上,相比沿海、平原老区村以及全市经济先进村的经济发展仍欠发达,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比,还有较大差距。截至 2016 年底,全市 61 个老区基点村中还有贫困人口 185 户 632 人,分别占全市建档立卡贫困户总量的 6.9%、6.5%,脱贫攻坚任务依然十分艰巨。老区基点村大多处在资源匮乏、交通不便、基础设施不完善的偏僻山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基础设施相对较差,革命遗址修缮需进一步加强。为此,福安全市上下把脱贫攻坚作为统揽全局的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坚定不移地推进贫困地区“输血、换血、造血”,推进贫困群众发展、增收、致富,做到贫困地区、老区、少数民族地区“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力争实现“全区域、全领域、全人口”的全面小康。

全市 61 个老区基点村连续五年由全市副处级以上领导每年分批包村挂点,全市所有市直机关、企事业单位按照老区基点村具体情况分类对口挂村,并下派驻村第一支部书记、组成扶贫工作队等,切实把老区人民脱贫致富作为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做到逐户“建档”、逐村“监测”、逐乡“挂图”,特别加强对扶贫资金的有效监管,建立贫困村集体经济培育机制,推进造福工程搬迁一步到位,确保年内国定标准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谱写老区新篇章

——福安市开展2018年乡村振兴战略调研报告

福安市老促会

 

根据《宁德市老促会关于开展 2018 年调研活动的通知》(宁老促会

[2018]6 号)要求,福安市老促会围绕老区乡村振兴这一课题再次组织人员到赛岐镇狮子头村、穆云乡竹州山村、甘棠镇观里村、溪潭镇磻溪村、城阳镇堵坪坑村等老区基点村展开调研,通过深入田间地头,走访老区群众、召开乡村干部座谈会、查看资料等方式进行了较全面的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福安老区的基本概况

福安是福建省的重点老区县(市),是闽东革命的中心。邓子恢、陶铸、叶飞、马立峰、詹如柏、曾志、阮英平、范式人、陈挺等革命前辈曾在这里领导革命斗争。福安革命时间长,受敌摧残严重,红旗不倒,直至解放。解放后被认定老区基点行政村 61 个、老区基点自然村 259 个占宁德市的 38%,其中少数民族基点村 20 个,革命遗址 46 处。全市被评为革命烈士 2395 人(其中 61 个老区基点行政村被评为革命烈士 578 人),牺牲时担任省军级职务的 2 名,地师级职务的 11 名,县团级职务的 50 名, 革命“五老”(老地下党员、老游击队员、老交通员、老接头户、老苏区干部)6000 多人(其中 61 个老区基点行政村革命“五老”556 人),现健 在“五老”人员755 人(其中61 个老区基点行政村革命“五老”现健在50 人)。

二、福安老区当前发展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经过老区广大干部群众的不懈努力,老区人民的生产、生活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但由于革命老区大都是老少边山区,与我市沿海及平原经济发达村差距仍然很大。

1、经济发展相对不平衡。我市大部分老区基点村地处偏远山区,自然条件恶劣,产业开发难度大,人均耕地少,劳力素质低,多数基点村青壮年劳力外出,剩下老、弱、病、残在家,留乡务农的农民群众, 收入主要靠种植粮食、农作物、水果、养殖禽畜等,因生产规模小,家庭式粗放经营,科技含量低,难以形成“一村一品一特色”,且受环境、天气影响大,造成农民收入不稳定,生活较为困难。同时,沿海、平原和山区老区村的发展差距也不断扩大,61 个老区基点行政村有近 50 个村经济发展处于全市中下游,甚至还比较落后。

2、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改革开放以来,老区村基础设施虽有很大改善,但由于扶持建设资金有限,老区村 “五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历史欠账还是较多,一些村还因此负债。比如,在道路硬化方面,还有个别老区基点自然村道路仍未硬化;人饮工程方面,由于 2011 年以前建成的人饮工程,财政补助资金少,建设标准较低,未安装净水器,安全饮水问题较大,急需改造;有线电视方面,目前仍有部分村落采用小前端或村锅方式收看;教育方面,由于教育资源的匮乏,人口的外流,低年级的小学生家长只能租房陪读照顾,给本来贫困的家庭再添沉重的负担;卫生方面,乡村医生队伍人数逐年减少,空白村卫生所不断出现,偏远山区以及经济落后的基点村群众看病难等现象非常突出,等等这些将对老区今后长远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3、革命“五老”及其后代生活相对困难。革命“五老”(老游击队、老交通员、老接头员、老地下党员、老苏区干部)及失散老红军、老烈士家属等,年龄均在 90 高龄左右,大多居住边远山区,虽有定期补助, 但补助金额不高,其生活和疾病问题比较突出,大部分为无依无靠和有依无靠人员。比如 : 潭头镇柘头村红军遗属林伏仁年老多病,已丧失劳动能力生活困难,需要社会关注的烈属、“五老”后代,在我市还较普遍。

4、青壮年劳动力流失问题相对严重。老区基点村大部分年轻人都选择外出打工或经商,留存村里务农人员越来越少,山区农业资源不能得到有效的开发利用,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人口大量外出,城阳镇堵坪坑等一大批老区基点村空巢老人现象非常普遍。

三、多措并举实施老区乡村振兴战略

近年来,福安老区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紧紧抓住美丽乡村建设、支持老区发展、精准扶贫、振兴乡村等各项政策叠加机遇,用勤劳的双手谱写了振兴老区的新篇章。

1、政策支持,加大老区投入。为了支持老区发展,福安市委、市政府通过精心调研,先后制定下发《2018 年福安市乡村振兴行动竞赛实施方案》《关于支持和促进革命老区加快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大脱贫攻坚力度支持革命老区开发建设的实施意见》《市处级以上领导挂钩帮扶老区基点村方案》等系列文件,持续加大资金投入,强化老区挂钩帮扶工作,着力培育壮大老区特色产业,推进老区美丽乡村建设,加快老区贫困人口脱贫。我市近两年在政策、资金倾斜支持老区村上比较明显,根据《实施意见》精神,2016 年和 2017 年市财政各安排革命遗址修复资金 100 万元;全市 61 个老区基点村每年不少于 10 万元的项目补助政策,2016 年补助 48 个老区基点村 480 万元,2017 年 52 个老区基点村 520 万元,这些不含在美丽乡村建设盘子里的基点村;此外,2016 年还投入 137.17 万元补助老区道路建设,投入 26.7 万元对老区造福工程搬迁对象每人追加补助,共涉及 18 个老区基点村 445 人。通过不断加大财政投入、争取上级补助以及老区广大干部群众的努力,有效解决了老区乡村基础设施先天投入不足问题,为实现老区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2、产业帮扶,推动老区经济发展。为了有效探索农村发展新路径,市里组建了福安市农垦集团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载体,组建了福安市民富中心作为产业展示、农产品网络销售的平台,也要求老区乡村要立足资源禀赋,以产业结构调整和项目建设为抓手,因地制宜,坚持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有效引领产业建设和农村致富。市委、市政府按这一即定思路,致力在一些赛岐、溪柄、社口、穆阳等老区乡镇创建市本级现代农业科技产业园,积极打造赛湾现代设施葡萄产业园、溪柄 • 省级农民创业园、穆阳溪 • 国家农业公园、坦洋工夫 • 智慧茶谷、福安农垦 • 多彩田园等“五朵金花”,辐射全市各乡镇全面提升农业科技应用水平,努力实现福安农业充分均衡发展。市委、市政府还注重从具体的老区基点村着手调整产业结构,比如在甘棠镇观里村通过引导群众发展茶叶、茶苗、生姜等特色农产品规模性生产,并不断加大培训,让当地农民掌握茶苗培育等技术,使观里村成为远近闻名的茶苗专业示范村。同时,深入推进“民富中心”服务网络建设,建成民富中心市级运营点及民富线上商城,加快新建老区村基层民富中心网点,推动老区创建农产品品牌及供应链体系建设,稳步推进“诚信民富”农产品供应配套,提高老区农业经营者的收入。此外,市里还建立科技特派员支持老区农业农村工作机制,完善老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发挥农业科技人员的专长,促进老区农业发展质量提升。

3、建设美丽乡村,努力改善老区环境。我市高度重视老区“美丽乡村” 建设工作,明确在“十三五”期间要建成 30 个老区基点建制村省级“美丽乡村”,每年实施 6 个村。目前为止,我市已建设省级美丽乡村老区基点村 20 个(含 2018 年 10 个)。列入“美丽乡村”的老区基点村,都按照农村环境“五清楚,两特色”的要求,注重农村空间布置、建筑形式、田园风貌和自然景观相互融合,着力做好革命遗址修缮和乡土传统古宅建筑保护工作,使红色文化和乡土传统建筑文化得到弘扬和推广,打造各具特色的老区村庄景观带。注重深化农村环境卫生管理,实行农村改厕改水及生活垃圾治理,进一步提升老区农村人居环境。着力打造老区“美丽乡村”名片,赛岐镇狮子头村成为了远近闻名的致富明星村,先后被列为“全国美丽乡村”、全省第十、十一届文明村镇、全省首批农村社区建设试点村及省新农村建设“百村示范”联系点,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点示范村等 60 多项荣誉;2016 年潭头镇汾洋龙井坑村获评中国传统村落,潭头镇下洋村被列入全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2017 年坂中乡仙源里村获评福建省传统村落,昔日这批贫穷落后的革命老区基点村,如今已脱胎换骨。

4、发展红色旅游,增加老区收入。老区村大多风景秀丽,又兼有红色要素,开发乡村游资源丰富。我市十分重视发展老区红色旅游产业,溪柄柏柱洋在挖掘红色旅游方面成效显著。柏柱洋是闽东苏区所在地首府,被誉为“闽东延安”,有保存完好的中共闽东特委、闽东苏维埃政府、共青团闽东特委和闽东妇女联合会等革命旧址,楼下村、茜洋村、东山村等柏柱洋土地内各村庄和狮峰寺、桥头寺、山下寺都散布着不同的红色遗迹。其中,狮峰寺于 2006 年 5 月 25 日被国务院核定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6 年成为宁德市宗教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柏柱洋举办过规模盛大的闽东苏区创建 50 周年、60 周年、70 周年、80 周年庆典,老革命家叶飞、曾志等一大批领导人及其后代子女相继回到闽东, 回到柏柱洋,回忆当年在这里浴血奋战的光荣岁月,闽东红都精神影响着一代又一代。近年我市研究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抓住中共闽东特委旧址被列入国家“十二五”红色旅游规划、福建省十五个红色重点旅游景区的契机,提升改造了闽东苏维埃旧址、闽东苏区纪念馆、楼下古民居、国保单位狮峰寺等人文资源,串联开发柏柱洋多元资源,优化整合畲、古、茶、廉、红等地域特色文化,并加快发展以白云山为核心,以柏柱洋红色旅游田园综合观光为精品线路,进一步带动了老区繁荣发展,群众就业增收,助力乡村振兴发展。

5、加强组织建设,夯实老区基础。市委、市政府以加强老区基层党组织建设带动老区乡村振兴,积极践行习近平提出两个“千千万万” 精神,即打造千千万万个坚强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培养千千万万名优秀的农村基层党组织书记。一是注重选优配强老区乡村的带头人,实行处级领导挂钩、选派干部蹲点挂职第一书记机制,完善老区村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机制,强化服务群众、村干部报酬待遇、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等基础保障。二是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团结带领老区群众脱贫致富的战斗堡垒作用。在一些老区行政村创建党建示范点,大力推行“1331”基层党建工作机制,统筹制定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规划,努力壮大村集体经济收入,深入培养老区党员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的“双带”能力,确保老区村“两委”班子团结协作,有战斗力。三是全面规范老区村组织换届选举工作,把好“入口”关,不断优化村级班子的年龄、知识和经验等结构,确保平稳有序完成老区村的换届选举工作,当前已全面完成村党支部选举工作,正在进行村委会选举。四是深入开展老区村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严励打击农村黑恶势力、宗族恶势力,深化老区村平安创建,开展“平安村”评选活动,保障老区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不断提升老区的组织建设水平。

四、老区乡村振兴的几点意见建议

1、积极探索针对性强的支持老区乡村振兴的政策。把加快老区乡村振兴战略提升到政策层面,形成若干意见、具体措施,要求上级部门尽快出台相关的老区基点乡村振兴的政策。如:财政资金加大向基点村投放,加大项目扶持力度,以项目带动基点村发展;扶贫开发、造福工程等优先安排基点村;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和各项社会事业优先照顾基点村;积极拓展市场化或社会化的融资渠道,支持农商银行、合作社等多元化金融扶持老区建设,按产业开发、农业项目提供小额信贷扶持,提供贴息贷款等等。

2、持续加大老区精神的宣传。要积极宣传老区基点村在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贡献和历史地位,传承弘扬老区精神,使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到老区社会尤其是老区基点村建设中来。老区广大干部群众要坚持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不等不靠,齐心协力,争当老区精神的传承者和践行者,加快老区开发建设步伐,实现老区乡村振兴。

3、继续推进老区脱贫减贫工作。要认真贯彻宣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的重要思想,大力弘扬“滴水穿石”精神,科学施策,精准发力,严格执行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大脱贫攻坚力度支持革命老区开发建设的实施意见》,从根本上改善老区面貌,切实提高老区群众生活水平。

4、大力培育老区基点村集体经济。要建立发展壮大老区村的村集体经济工作机制,注重增强集体经济的造血功能,做到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盘活村集体资源资产,争取实现集体经济大突破,为老区基点村建设发挥保障作用。

5、不断完善老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加强老区农村水电路林网等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建立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的投入增长机制。提高老区农村教育教学水平,均衡教育资源配置,改善老区农村中小学校办学条件和基础设施状况,并加强老区农村医疗队伍能力建设。

6、努力发展老区红色旅游。要积极探索把老区红色旅游资源变成脱贫的资产,加大老区红色旅游基础设施支持和投入力度,立足打通制约老区旅游发展“最后一公里”,在老区乡村红色旅游配套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加大建设力度,快速提升老区旅游综合承载力。并加快建成畲、古、茶、廉、红等地域特色文化,加快发展以白云山为核心,集红色旅游、生态休闲、特色文化、产业互融为一体的综合旅游发展区。

7、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实施老区乡村振兴,首先要充分发挥老区基层党组织的带头作用。通过运用新媒体提升老区党员教育实效的同时,以“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为抓手,推动资源下沉,增强舆论引领,促进老区乡村振兴。

我们将始终牢记革命先烈的遗志,大力弘扬老区精神、“滴水穿石” 精神、“弱鸟先飞”意识,积极推动老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努力让福安老区人民和全国人民一起共同迈向全面建成小康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