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考察调研 >2018年 >2018年度调研材料选编

2018年调研材料选编:龙岩市部分(共3篇)

日期:2019/6/20        来源:本站        点击数: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思考

中共上杭县委书记  傅藏荣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将它列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坚定实施的七大战略之一,为我们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上杭县是著名的革命老区、中央苏区,也是客家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全县总面积 2860 平方公里,现辖 17 镇 5 乡、344 个村(社区),总人口约 53 万。结合近年来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探索和实践,以及近段时间在全县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深入开展“摸实情、明方向、补短板”大调研活动的情况,对标“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个人认为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抓住六个关键点,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一是抓基础设施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是农村各项事业发展及农民生活改善的重要保障。要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必须先行。当前,道路不畅、用水困难、电力不足、信息落后依然是制约我县农村发展的重要因素,必须集中财力每年实施一批乡村基础设施项目。认真贯彻“四好农村路”要求,结合我县实际,重点加快推进以“乡乡通二级公路、各乡镇 30 分钟内能上高速、行政村40 分钟内能到集镇、所有乡镇50 分钟内能到达县城”为主要内容的“2345” 交通圈,逐步消除制约我县农村发展的交通瓶颈;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渠道配套等农田设施;加快中低产田改造步伐,在粮食主产区和特色农产品重点产区集中建设高标准农田;加大田地抛荒治理力度,优先安排山垅田、抛荒田实施农田基础建设,提升完善边远山垅田的耕作条件;大力实施新一轮农村人饮工程、农村电网改造;加快完善农村信息网络、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持续提升乡村生产生活条件,助推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让农村“好”起来。

二是抓特色产业发展。产业是经济的源头活水和发展的坚实支撑,乡村振兴必须发展特色产业,壮大乡村产业。我县是典型的山区县,大致呈“八山一水一分田”地理结构,农村点多面广,存在农业龙头企业少、集聚效应不够、产业特色不鲜明等“短板”,必须因地制宜,着力发展现代农业。持续推进“一乡一业、一村一品”,重点扶持杭晚蜜柚、台湾蜜雪梨、脐橙、油茶、毛竹等特色种植,乌兔、槐猪、花猪等特色养殖,全力打造特色品牌;着力打造县级特色现代农业重点示范项目,重点扶持设施农业、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农产品营销网络、延伸产业链、品牌建设和农业服务业等一批新业态、新平台;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 重点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和土地经营权流转,积极引导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向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种植大户和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模式转变;创新农村金融担保,探索完善设施、规模农业(林业)担保资金,林权抵押担保基金,“供销惠农贷”风险补偿金等平台,盘活农业(林业)资产,着力破解资金瓶颈;大力培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 以果蔬、畜禽、林竹、茶叶、粮油等重点产业为主攻方向,实施产业龙头促进计划和亿元企业培育计划,促进农业产业横向拓展,纵向延伸,形成产业化、规模化,让农村“富”起来。

三是抓人力资源回流。人力人才是第一资源,也是乡村振兴的支撑。当前,伴随着时代的变迁,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人口外流严重,“空心村”现象突出,2017 年上杭县总人口约 53 万,其中常住人口约 37.5 万,外流人口达 15.5 万以上,这些外流人口中又以农村人口占多数;今年 1~3 月份的调研结果显示,全县有 150 个村 70% 青壮年外出就业。现代农业既需要一支懂农业、爱农民、爱农村的“三农”工作队伍,也需要一大批爱农业、懂技术、善管理的职业农民。深入实施“人才强县”战略,加强村主干后备人才队伍的储备,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组织实施村主干储备人才选聘,计划每年引进一批上杭籍的全日制高等院校优秀毕业生,作为村主干储备人才;加大新型职业农民政策扶持力度,通过进一步研究出台强有力的政策措施,引进社会力量投资农业,参与项目建设,鼓励工商企业通过资本运作,产销对接等途径投资农业领域,为农业发展提供资本、技术和现代经营管理的支撑,促进人口、人才、技术、资金等要素向农村聚集,让农村“活”起来。

四是抓生态宜居建设。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建设美丽中国要靠美丽乡村打底色,必须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全力打好生态环保攻坚战役,持续推进省级“千村整治、百村示范”环境综合治理,市级“美丽乡村三年行动计划”,“一江两河”(汀江、旧县河、黄潭河)水环境综合整理、养殖业污染整治等;全面推行农户生活垃圾收费机制,加大县域生活垃圾转运站和生活污水处理厂建设,积极探索就地减量化生活垃圾处理站建设,实现生活垃圾资源化、减量化处理。同时,按照“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要求,突出乡土气息,扎实推进集镇改造提升工程和最美村落建设,进一步规范农村村(居)民住房规划建设管理和农村“危旧住房”“空心房”整治,彻底扫清楚、拆清楚、摆清楚、粉清楚,整清楚,切实解决好“有新房没新村”问题,让农村“美”起来。

五是抓乡风文明振兴。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座城市的灵魂,美丽乡村建设也是如此。乡村振兴,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上杭是著名的革命老区,有彪炳史册的古田会议会址和毛泽东才溪乡调查旧址,在这片土地上一直传承着“听党话、跟党走、感党恩”的红色基因;上杭也是客家祖地,在这片土地上一直延续着蕴含“和贵、规矩、向善、崇法”的客家祖训家规。这些都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必须发挥红色资源丰富的优势,经常性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引领党员干部群众大力继承、弘扬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进一步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同时,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公共文化建设,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深入开展殡葬改革和宴席铺张浪费、丧事大操大办、赌毒禁而不绝、民俗活动变味、婚嫁“天价”彩礼、参加封建迷信等专项治理,扎实推进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让农村“文” 起来。

六是抓基层组织提升。党的基层组织是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基础。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坚强战斗堡垒”。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必须把夯实基层组织作为固本之策,持续推进“两学一做” 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组织开展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扎实开展基层党建“三比一看”活动、社区党建“四有三创”标准化建设、“红土先锋党员工作室”创建,着力提升红土党建规范化、科学化水平。同时, 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重点推进村民自治实践、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整顿、村“两委”干部选强配齐、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村级集体经济扶持发展、平安乡村(社区)创建、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等工作,着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格局,让农村“强” 起来。

 

长汀县老促会工作的“三部曲”

长汀县老促会  

 

长汀县老促会充分发挥“参谋助手、桥梁纽带、载体平台”的作用,讲好“三个故事”,所做的工作受到了上级老促会和长汀老区群众的充分肯定。2016 年初,原会长俞仰尧获得了中国老促会“革命老区减贫贡献奖”, 2018 年 9 月,又被授予“全国老区建设特别贡献奖”;执行秘书长王坚于

2018 年 6 月被中国老促会授予“中国老区宣传工作特别贡献奖”。县老促

会于 2018 年 11 月被省老促会授予“全省老区宣传工作先进单位”。

把传承红色文化,作为县老促会各项工作的引领

长汀是“红军故乡、红色土地、红旗不倒的地方”,是中国革命的转折点,是中央苏区的经济中心。按照习总书记嘱咐“把福建革命老区的红色资源利用好,红色传统发扬好,坚定不移听党的话,跟党走”,引领老促会的各项工作。

成立县老促会老区精神研究会。由县老促会执行秘书长王坚任研究会会长,同时聘请张鸿祥等一批有识之士为特约研究员。充分利用《中国老区建设画报社》、《红土地》等杂志和《中国老区网》的平台,积极投稿宣传老区建设,讲好红色故事。今年以来,《中国老区建设》刊载5 篇,《红土地》刊载 24 篇,《中国老区网》刊载了 26 篇,还有其它省、市、县级

各种刊物、网络刊载了长汀老促会编写的稿件 80 多篇,宣传长汀老区精神, 宣传长汀老区水土保持、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新农村建设等文章,受到了广泛赞誉。广西崇左、广东汕头、北京闽西老促会、省内外等 30 多个老促会前来长汀学习考察交流探讨。

积极挖掘保护红色资源。几年来,县老促会组织编写了原闽粤赣边纵队在汀老战士口述历史《青山妩媚》一书,已于 2017 年出版发行。目前正在组织编写《寻找散落的红星》。王坚秘书长发起并促成了长汀四都红军纪念园、苦竹山红军烈士墓的落成。他撰写了纪实文学《浴血归龙山—— 长征后原福建省领导机关和部队在闽西的艰苦抗争》、《一位客家母亲的红色基因》等 200 多篇红色纪实报道,为革命英烈树碑立传,用红色资源传承永恒的老区精神。

将传承红色文化作为帮扶革命基点村的重点工作。县在做好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等方面帮扶工作的同时,将做好“三红”(红色资源、红色传统、红色基因)的挖掘、保护、传承、弘扬作为重点工作,列入帮扶计划,并落实到具体工作中。组织书法家前往庵杰涵前写春联、送温暖;河田余地红色文化长廊建设;南山、涂坊宣传保护红军标语活动,“红军跃过汀江” 水口村战地遗址宣传和策划。南山“红色塘背”采风活动等等。

发动社会力量共同做好红色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工作。老促会自身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全社会重视,才能使老区精神发扬光大。因此,老促会利用各种机会、场合和形式,呼吁各级各部门和全社会都来共同做好红色文化的传承保护工作,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以特别的感情、特别的爱努力编纂好《长汀县革命老区发展史》。按照中国老促会和福建省老促会的通知要求,长汀县老促会将编纂《长汀县革命老区发展史》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抓早、抓紧、抓实,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有关单位的积极配合下,整个编纂工作进展顺利,至 2018 年 7 月底定稿,全书共 7 章约 18 万字。现在己交付厦大出版社排版印刷,预计年底前可正式出版。

把服务党委和政府的工作大局,作为县老促会工作的遵循

按照老促会“参谋助手、桥梁纽带、载体平台”职能作用,我们将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生态建设等工作为工作遵循。

巩固提升老典型。老促会近 20 年挂钩帮扶革命基点村河田余地村。经过20 年的努力,从无到有发展至今的近万亩毛竹林,成为绿色银行。

同时种植考烟、种植槟榔芋、发展林下经济等。新一届老促会继续帮扶,助推巩固提升。余地村在县老促会的帮助下,向省市水利部门争取余地中小河流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项目资金 1600 万元。整治了河道、砌起生态河堤,新建了文化长廊、多功能球场、休闲栈道。一个以红色文化展示区、农耕文化体验区、竹业产业支撑区己基本形成,乡村红色旅游己悄然兴起。探索了一条“荒山、绿竹、生态家园”,水土流失区振兴乡村经济的路子。

挂钩帮扶新典型。新一届老促会将松毛岭战斗暨长征出发地南山中复村、汀江源头庵杰乡涵前村作为挂钩帮扶村。如中复村革命遗址红军桥、红军街、观寿公祠、战地医院、红屋区及抗日漫画群旧址、松毛岭战斗烈士纪念碑进行了修缮。目前规划设计总投资 7500 万元的松毛岭战役、红军长征出发地陈列馆暨纪念广场项目,已完成第一期征地拆迁。在县老促会帮助下,涵前村制订了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发展生态产业、生态旅游,建立猕猴桃种植示范基地,引进厦门客商,投资创办福建龙门红茶叶有限公司,注册“龙门红”商标,建 800 亩茶叶基地,带动 30 多位乡亲开发茶山600 多亩,投资 500 万元兴办茶叶加工厂,帮助村民增收致富。

将红军入闽第一村——四都镇楼子坝,红旗跃过汀江渡口——濯田镇水口村、杨成武将军故乡——宣成乡下畲村、塘背暴动所在地——南山镇塘背村作为倾听反映老区群众意见的联系点,认真听取群众意见,积极帮助出谋划策推进老区发展。如联系发改、旅游、文体、住建部门,对楼子坝村进行红色传统教育、美丽乡村建设的规划设计,计划修缮红军入闽时毛泽东、朱德的指挥部,红军长征后毛泽潭打游击时的故居等一批革命遗址,推进了红色旅游的蓬勃兴起。

特色产业谋划策。县老促会通过考察发现,“红色华佗”傅连暲将军故里河田镇伯湖村,用红色精神推进乡村振兴,积极发展现代观兴农业,打造新农人创业基地,村民经济大幅提高。但基础建设技术保障、销售渠道、红色文化等遇到一些困难问题。老促会组织专家、技术人员与乡村干部、老红军后代、致富能手座谈了解、共商大计。大家达成一致共识,伯湖村应发挥本村资源优势,重点做好“一个人”(以傅连暲将军为代表的红色文化项目)、“一个园”(现代观光农业葡萄园)、“一个基地”(大学生创业创新基地)、打造优质的乡村文化旅游品牌,走一条适合自身的振兴发展之路。

服务基层办实事。老促会一班人不忘初心,致力于为基层办实事。2016 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和全面建设小康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年初, 老促会及时帮助涵前、余地、梁坑等挂钩村理清发展思路,制订了各村的“十三五”发展规划。之后的每年春节前夕,老促会均组织送文化下乡活动,深受基层群众欢迎。“八一”期间,县老促会组织驻会人员参加慰问老同志和“老游击战士林”植树活动。这一系列活动,逐步形成常态化。2018 年以来,为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推动老区乡村经济发展,老促会一班人先后来到塘背、伯湖等基点村,考察指导现代观光农业园建设情况, 对生产发展中遇到的一些瓶颈问题提供建设性指导意见。几年来,老促会在深入基层调研中,发现一些生产项目缺乏资金、缺乏技术、缺乏市场,便积极主动帮助争取资金,引进技术,开拓市场。老百姓称赞老促会“促到了点子上”。

把上级老促会按排部署,作为县老促会工作的方向标

我们始终把中国老促会,省、市老促会工作安排部署,作为县老促会工作的方向标,结合长汀的实际,开展工作,收获多多,硕果累累。

2017 年 11 月参观学习中国老促会“光荣与梦想”展览,今年认真宣传贯彻落实全国老区宣传工作会议精神和中国老促会王健会长、福建省老促会谢先文会长的重要讲话精神,切实“服务于老区人民、服务于老区建设、服务于老促会工作”。加强了宣传队伍,制定了计划、明确了责任、落实了任务。宣传老区的历史功绩、重大贡献;宣传各级政府支持老区发展的政策措施;宣传老区建设的新成就、新经验、新典型;宣传老促会“有位才有为、有为才有位”使工作进一步根植于老区人民、使老促会的工作充满生机和活力。

 

 

根据中办发[2015]64 号、闽委办[2016]24 号文件精神,切实发挥好老促会组织检测评估作用,按照省、市老促会统一安排,在脱贫攻坚硬仗中, 组织人员深入贫困村、贫困户调查研究,建档立卡,制订措施,并把调研情况形成呈阅件,专报县委、县政府,并受到了主要领导的充分肯定。

把加强自身建设,作为县老促会工作的根本点和立足点

健全组织机构。长汀县老促会理事会共有 25 名理事,聘请了 12 名老领导为顾问。驻会人员 7 人,聘请工作人员 2 名、其中名誉会长一名、会长一名、执行会长兼秘书长一名、副会长三名、执行秘书长一名,县老促会下设“三会一站”:一是在乡贤比较集中的福州市和革命基点村比较多的四都镇设立了两个分会;二是成立了长汀县老促会老区精神研究会;三是组建了老区通联站,由执行会长张小文兼任站长,常年保持了一支有 20 多人组成的通讯员队伍。

加强思想建设。老促会一班人都是对老区有着深厚感情,对工作认真负责的老同志、老干部。大家不忘初心、努力做好各项工作。面对当前社会上对老促会工作的一些干扰,大家重温习总书记对老区工作的一系列指示,反复学习中办 64 号文件和闽委办 24 号文件精神,统一思想、坚定信心, 做到了“队伍不乱”、“思想不散”,砥砺前行。坚持“有为才有位、有位才有为”,扎扎实实做好本职工作,得到了上级老促会和县委、县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县委书记廖深洪批示:感谢县老促会卓有成效的工作!并祝愿新的一年再作新贡献。

讲好自身故事。要让全社会都来关心支持老促会的工作,促进老区建设,就应当加大宣传力度。我们特别用功办好自身的《工作简报》,及时宣传老区建设的动态和老促会的工作情况,2018 年已编发 29 期;质量高、效果好、成效大,得到社会各界、各阶层人士的高度肯定。

加强老促会之间横向交流协作。把上级老促会作为方向标,把兄弟老促会作为交流的平台、学习的榜样,受到很多的启迪和借鉴,促进了各项工作。

 

奋进中的长汀革命基点村

中共长汀县委宣传部   陈天长   钟臣彪

 

长汀是红军的故乡、红色的土地、红旗不倒的著名老区。在这块被誉为全国 21 个革命圣地之一的红土地上,涌现出 34 个省定革命基点村和 72个县定革命基点村。为革命捐躯的在册革命烈士达 6657 人,居全省之首。

深秋时节,笔者走访长汀县老区建设促进会挂钩帮扶的 10 个革命基点村,只见乡村产业蓬勃发展,脱贫攻坚成效显著,红色旅游红红火火, 乡村振兴建设卓有成效,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乡村振兴处处美

童坊镇彭坊村,在苏区时期称为“红光区”,当年因劳动妇女热烈参加生产,受到中央苏区机关报《红色中华》(1934 年 3 月 3 日第 157 期)的表彰,全村为革命牺牲的烈士达 58 名。

干革命冲在前,乡村振兴建在前。彭坊村原党支部书记彭慕铨介绍,村两委以“六个一”引领生态旅游,大力推进“宜居、宜业、宜游”的乡振兴村建设。一是重建一条千年古街,使古道、驿站、码头、街巷、民宅成为这个传统村落的历史见证。二是保护一座百年古桥——多福桥。三是开发一座秀美多姿的龙床寨。四是保护一棵南紫薇省级树王——菩萨树。五是保护一座千年古刹——广福院。六是打响一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刻纸龙灯。

日前,彭坊村乡村振兴建设初现规模。在退休教师彭慕源组织下,讲好“彭坊故事”,做好“非遗”传承文章,丰富农民文化生活,建设主题文化公园,闯出了一条生态旅游与美丽乡村建设“双赢”的新路子。地处汀江源头的庵杰乡涵前村,致力做好“水”文章,实施乡村美工程,开展“房屋治理、垃圾收集、污水处理、基础建设、提升发展” 等五项工程。做到布局优化、道路硬化、村庄绿化、路灯亮化、卫生净化、环境美化、管理强化,从而被评为“省级生态村”、“省级新型住宅示范小区”、“省农村垃圾治理示范村”、”国家级生态村”已通过验收。在建设美丽乡村同时,实施“天下客家第一漂”项目,实现了建设“一个项目”(即天下客家第一漂)、带动“一个产业”(即乡村旅游业)的目标。现有 9 家农家乐、 5 家民宿,当地的“龙门三宝”(红茶、绿笋、白莲子)系列旅游产品供不应求,富裕了一方百姓。

南山镇塘背村是 1928 年农历 10 月“塘背暴动”的发生地。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在党和红军的领导下,总人口不到 2000 人的塘背村先后有130 多位热血儿女为中国革命献出了年轻生命,被誉为“石灰也粉不白” 的红色村庄。近年来,在当地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县老促会的挂钩帮扶, 塘背群众大力发展 “千亩丹桂、千亩罗汉松、千亩百香果、百亩水蜜桃、百亩黄花梨”等观光农业和现代农业园,村民经济收入大幅提高,脱贫攻坚战犹甜。

宣成乡下畲村,是开国上将、全国政协原副主席杨成武将军的故乡。2015 年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 26 户,贫困人口 96 人。

为了实现贫困村脱贫,下畲村实施村干部和党员产业带富工程,积极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建起 97 万千瓦太阳能光伏发电站,每年能增收村财 5.2 万元。把集体山场建成林下经济“三叶青”种植基地 50 亩,成熟期后预计增加村财 10.5 万元。

帮扶脱贫,巩固脱贫成果。下畲村大力实施偏远自然村贫困户造福工程异地搬迁工程,全村 26 个贫困户中 19 户实现了异地搬迁,住上了造福工程新房。同时,村里组建了 3 个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实施河田鸡养殖、珍珠鸡、蜜蜂、中草药等激励性扶贫项目。其余 4 户就业帮扶外出务工,一年有 5 个月外出务工收入,剩余 1 户政策保障兜底。实现在家有劳力的 21 户贫困户发展生产全覆盖,2017 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12995 元。贫困户杨良兴通过养殖河田鸡 500 羽,增加收入住上了新房,去年年收入 9820 元,还带动了 18 户贫困户发展养鸡。

河田镇伯湖村,走出了新中国和人民军队医疗卫生事业的先驱—— 开国中将、“红色华佗”傅连暲。在这里,脱贫攻坚蹄疾步稳,有声有色。

村党支书原书记傅木清介绍,伯湖村以“河仁慈善基金会”精准帮扶为契机,主要通过“3+X”( 即着力发展河田鸡养殖、生态农业种植、油茶种植三大产业,易地搬迁、转移就业、教育培训、救助捐助等同步 ) 的脱贫方式,着实加快贫困户脱贫致富能力。

新农人农民专业合作社,是赖斌、傅桥等 3 名返乡大学生创业的平台,通过实施激励性扶贫项目,做到场地、种苗、技术、施肥、绿色防控、保价回收“七统一”,引导 20 户贫困户每户认种一亩。今年年产葡葡每亩约 1000 斤,每斤以 8 元保底价回收,每户贫困户增收约 5500 元,贫困户黄顺荣,种植槟榔芋 5 亩,为远丰合作社管理槟榔芋 150 亩。还在北坑养殖河田鸡,年纯收入七、八万元。如今,伯湖村 34 户贫困户户户脱贫,户户住上新房。

毛竹撑起致富业

河田镇余地村是鼎鼎有名的革命基点村,被誉为“红旗不倒的地方”,有 30 多位烈士和 15 名失散老红军、五老人员,是当年闽粤赣边纵队独立第七团团部所在地。

走进余地,只见满山叠翠,新房幢幢,余地河从村里蜿蜒流过,两岸翠竹青青,生机盎然。昔日余地的山是光头山,全村连一根毛竹也没有,是县老促会帮扶余地发展起毛竹产业。

2008 年,县老促会组织该村 8 位村干部、村民代表到浙江安吉学习种竹,以一株10 多元价格从安吉、古城梁坑调来竹苗,免费支持村民种竹, 连续 3 年种竹 300 亩。开头没经验,成活率仅 50% 左右。老促会帮忙引来林业技术人员,解决技术问题及肥料保障,成活率明显提高。2016 年老促会又组织余地 15 名干部群众赴安吉取经,2017 年又种竹 200 亩。10年来,全村种植毛竹达 1500 亩,不但保护了生态,美化了乡村,而且成为村民增收致富的“绿色银行”。村民廖太阳保、丘万金生、廖金水长种上了几十亩毛竹,仅此一年增收五、六千元,还有冬、春两季卖笋增收。

在县老促会帮扶下,开国少将彭胜标将军故里——古城镇梁坑村紧紧围绕“将军故里、竹业新村、生态家园、美丽梁坑”的定位,致力打好竹业产业、林下经济两张牌。目前,梁坑被评为“市级竹业产业示范村”,全村有丰产示范竹林 7000 亩,高产林 1400 亩,并通过政府以奖代补等形式,投入 150 万元建设了 135 公里竹山便道,帮助部分竹农安装了竹山喷溉系统。同时大力发展竹制品深加工,全村现有竹制品加工厂 8 家,可年加工毛竹 100 万根,吸纳劳动力 140 人就业。同时,梁坑村民大力发展林下经济,种植姜黄、三叶青、黄花远志等中草药材 600 多亩,林下养蜂 300 多箱。村民丘荣生投资 150 万元,建设占地约 200 平方米,集餐饮、住宿、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农家乐——翠竹苑。建筑毛竹竹楼为主, 餐饮以农家士菜为主,被授予省级“森林人家”。

红色旅游红火火

南山镇中复村是红九军团万里长征“零公里处”、“红军长征第一村”,第六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古村落”。

近年来,中复村革命遗址得到较好保护,红军桥、红军街、观寿公祠、超坊围屋、红屋区苏抗日漫画群旧址、松毛岭战斗烈士纪念碑等进行了修复。2017 年,超坊围屋、抗日漫画群、红军桥、松毛岭战斗遗址被列入省级文保单位。

近年来,在中复村拍摄了红色电视连续剧《绝命后卫师》,举办了“重走长征路”活动,入选为全国红办公布的“我心目中的长征纪念地”名单,成为全省唯一入选的纪念地。中复村赖二妹与钟奋然凄美动人的红色爱情故事,被福建省歌舞剧院编排为原创大型民族歌剧《松毛岭之恋》, 该剧被文化部列入“中国民族歌剧传统发展工程”。

依托红色资源,发展休闲旅游。松毛岭红色山庄坐落于中复村白叶洋自然村,占地 250 亩,集餐饮、住宿、培训、休闲为一体。山庄将红色文化、客家风情、现代农业巧妙结合,建设了白叶洋休闲区、松毛岭战斗体验园,白叶洋农业生态体验园,被国家旅游局评选为中国乡村旅游金牌农家乐、省级十佳森林人家、省农业厅“福建省休闲农业示范点”。据统计,中复村日接待游客最多可达 2000 人次。如今,参观体验红军生活的游客和干部培训络绎不绝。据长征出发地讲解员钟鸣介绍,今年 1至9月仅他接待讲解的游客达17.46万人次。 “红军入闽第一村”——四都镇楼子坝村,至今还保留有红四军首次入闽时毛泽东、朱德入住的陈氏祠堂,毛泽覃烈士旧居,以及红军造币厂、兵工厂、红军后方医院等革命旧址。该村充分利用当地红色资源,发挥革命先辈敢于拼搏、团结奋斗的精神,发展乡村经济,建设美丽乡村。林业、产业、竹产品加工、林下经济等百业正兴,生机勃勃,成为“生态美、百姓富”的乡村建设典型。

濯田镇水口村、露潭村是 1929 年 5 月朱德、毛泽东率领红四军“红旗越过汀江”所在地。今年 1 月,长汀县老促会帮助露潭打造红色旅游项目,举办了原福建省苏维埃政府执行委员刘祥文、原红军骑兵团首任团长刘云彪烈士故居挂牌暨“露潭人民革命斗争史陈列馆”启动仪式。在水口红军古渡口遗址公园第一期工程的基础上,水口、河东两岸拟兴建红军驿站、红军将士渡江雕塑、渡江纪念碑、渡口桥及红四军将士渡江史料陈列馆。在遗址公园基础上把辖区内何叔衡烈士纪念园、林接标将军故居、张赤南烈士故居等联接起来,打造以 “红旗越过汀江”古渡口旧址和梅迳村何叔衡烈士纪念园为核心的“红旗跃过汀江”战地遗址景区大旅游图,让红色基因代代传承,红色旅游红红火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