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考察调研 >2018年 >2018年度调研材料选编

2018年调研材料选编:南平市部分(共4篇)

日期:2019/6/20        来源:本站        点击数:

法治化、规范化促进革命老区加快发展

《福建省促进革命老区发展条例》取得的成效

南平市民政局老区工作科  陈耀明

 

2012 年 9 月 27 日,《福建省促进革命老区发展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经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 32 次会议审议通过,并于 12 月 1 日起正式施行。《条例》对我省长期以来革命老区工作的好经验、好做法进行立法确认,标志着我省促进革命老区发展进入法治化、规范化阶段。福建也成为继湖北、湖南之后第三个出台促进革命老区发展地方性法规的省份。这是一部具有我省地方立法特色、内容涵盖面广、对全省老区工作及老区建设发展影响深远的重要法规,建立了推动老区发展的长效机制。《条例》正式实施 5 年多来,南平市紧紧抓住中央、省支持老区、革命苏区加快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进一步对接、落实、拓展政策措施, 努力形成整体政策效应,切实把政策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经济优势,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还存在一些困难与问题。

一、基本情况

南平市地处福建省省北部,下辖二区三市五县,区域面积 2.63 万平方公里,是省内面积最大的设区市,户籍人口 319.04 万人。闽北是福建革命的策源地,是原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福建省重点革命老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闽北老区曾一度直属中央领导,是中央苏区的一部分。福建省委机关驻地和指挥中心长期设在闽北,是“红旗不倒” 的革命根据地。全市 10 个县(市、区)都是老区县(市)、原中央苏区县,其中有 5 个县是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共有 57 个老区乡镇、652 个老区建制村,老区面积、人口均占全市乡村土地面积和乡村人口的45% 以上。地域广、时间长、牺牲多、贡献大是闽北老区的重要特点,也是南平的政治优势和响亮的品牌。

二、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开展广泛宣传,认真贯彻《条例》。南平市高度重视《条例》贯彻落实工作,近年来,把贯彻实施《条例》与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支持和促进革命老区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政策措施结合起来,作为推动老区苏区发展一项重要工作,努力把法规转化为促进老区发展的实际政策措施。同时,组织各级各有关部门认真学习宣传贯彻《条例》,将老区精神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每年建党日、建军节、国庆节、法制宣传日等节日,举办老区图片展览、弘扬老区精神演讲比赛等系列活动,推动老区精神进机关、进企业、进老区、进社区、进学校,提升宣传覆盖面;在《闽北日报》、南平广播电视台、“东南新闻网”、“大武夷新闻网”、“闽北革命老区”等媒体开设专栏、专版、专题节目宣传《条例》,累计发放宣传单 2 万余份、《条例》2.5 万册;通过《中国老区建设》《红土地》等报刊杂志和“福建革命老区”“闽北革命老区”等网站平台, 及时发布老区信息,展示老区建设新成就新面貌。市委党校每期党员领导干部主题培训班都增设“闽北革命史”,并把武夷山大安、政和东平、顺昌洋口等老区苏区革命遗址作为党员领导干部学习的重要基地。

(二)积极对接政策,促进老区发展。南平市根据《条例》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坚持以改变老区发展面貌为目标,着力加快老区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老区实现“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跨越式发展,让老区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同时,主动对接落实《关于加大脱贫攻坚力度支持革命老区开发建设的指导意见》《赣闽粤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规划》,争取了大量优惠政策, 2015 年以来,共向上争取原中央苏区和革命老区转移支付资金12.21 亿元; 上级在安排中央预算内资金时,将南平市 10 个县(市、区)列为西部地区,享受相关资金扶持政策,仅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方面,就争取到中央预算内投资补助 7171.5 万元,惠及群众 10245 人。南平结合“四比六促” 和“项目突破年”活动,主动跟踪对接,实施一批惠及群众、带动力强的老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项目。2017 年全市 652 个老区建制村中,通硬化路、有统一供水设施、供电设施、垃圾处理、卫生所(站)、农村幸福院的分别占 100%、93.1%、100%、97.7%、99.4% 和 67.8%,政策叠加效应逐步显现,老区苏区建设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三)加强老区建设,营造良好氛围。市、县民政(老区)、文化等部门不断加大对革命遗址、旧址、纪念场(馆)等修缮、新建力度。市老区办每年向上级争取专项资金 100 多万元,用于革命遗址修复,目前已有 64 个革命遗址、旧址列入各级文化保护单位。建阳区革命历史陈列馆、邵武市中央苏区纪念馆、浦城县方志敏广场、武夷山市大安红军街、赤石暴动纪念馆,松溪县、浦城县原中央苏区纪念馆等场馆相继建成并免费对外开放,成为我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同时,不断提升管理服务革命“五老”人员水平,落实革命“五老”人员定期生活补助金标准与重点优抚对象定期抚恤标准同步增长,2017 年 10 月,将“五老”人员生活定补由每人每月 970 元提高到 1070 元,有 8 个县(市、区)还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在省定标准基础上,提高“五老”待遇,此外在医疗补助、慰问制度、修缮住房等方面按时足额发放资金补助等。南平还积极引导各类组织和社会各界人士通过爱心捐赠、志愿服务、结对帮扶等形式参与老区扶贫开发、建设,支持老区发展。2015 年以来,市妇联开展“春蕾计划”助学活动,共资助贫困女大学生 150 名,贫困中、小学女学生 3199 名,资助金额 476.61 万元;福建省黄仲咸教育基金会资助我市高中生 2520 名,发放教育奖学金 252 万元。组织到老区乡、村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深受老区群众欢迎。

(四)建立工作机制,部门联动帮扶。将老区发展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每年市委常委会会议都专题听取全市老区和老促会工作情况汇报。市、县两级均成立老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市老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制定帮扶老区建设发展目标任务,分解年度任务,并由市老区办对 26 个成员单位跟踪落实。各县(市、区)全力争取项目,提升老区基础设施配套、生活环境整治、生态产业发展、文化传承保护、公共服务健全等方面建设。2015 年以来,市本级财政安排 400 万元,向上争取老区专项资金 2009 万元,专项用于老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经济社会事业项目发展。争取上级补助资金 6.95 亿元,建设补充耕地及高标准农田项目 590 个。争取省上专项资金 250 万元,完成 16 个数字家庭示范村、2565 户示范户建设,在全省率先推进信息惠民政策的落实。争取中央补助资金 3600 万元,帮助符合条件的 31 个老区村做好中国传统村落申报工作;还把 140 个老区村列入全省美丽乡村建设“千村整治、百村示范”工程,向省上争取“以奖代补”资金 1.134 亿元。向上争取专项资金 410 万元扶持红色旅游重点项目,加大红色资源挖掘开发力度,加快推进红色旅游精品建设步伐。加强老区中小学校舍安全建设及扩容工程项目 78个,总投资近3.6 亿元,其中省上补助资金2.653 亿元。投资8.7675 亿元(中央及省上补助 4.1013 亿元)建设卫生项目 247 个。

(五)健全人才机制,提高发展能力。在加快推进老区建设的同时,建立健全革命老区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机制,鼓励和吸引教育、科技、卫生等专业人才向老区流动,不断引导老区苏区群众提升自我发展能力。一是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推动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村干部”培养计划,每年安排专项资金,举办村干部乡村管理专业大专学历班,目前已培养431 人。从 2018 年起,全市计划选聘 3000 名大学生,到村、社区任党建指导员,首批 800 名先行安排老区村、贫困村。安排 80 名教师到 5 个扶贫开发重点县开展帮扶支教,组织老区农村教师培训、进修 3255 人次; 对基层医疗机构开展公共卫生服务、疾控工作能力、中医药适宜技术等业务培训 12 次,790 人。二是加强老区群众技能培训。大力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组织老区农民和农技干部种(养)殖技术、电子商务等知识培训 22.1 万人次;2015 年以来,选派 1020 名科技特派员、280 名科技扶贫专员到基层一线开展科技服务。开发慧农信手机终端应用系统, 拥有在线专家 27 名,发布涉农资讯,并对地方特色种养殖产业提供技术服务,帮助老区群众提升发展生产能力。三是引导内生动力促进发展。除积极争取上级政策、资金帮扶外,还引导老区村民提升自我发展内生动力,发扬老区精神,自发通过投工、投劳、投资等方式参与村集体重大项目建设,进一步激发老区群众建设家园、发展生产、脱贫致富的热情。

(六)明确工作重点,补齐脱贫短板。一是支持扶贫开发重点县发展。把 5 个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作为老区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用好用足用活扶贫开发政策。2015-2017 年,我市 5 个扶贫开发重点县共争取中央和省财政专项扶贫资金 7.09 亿元,争取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革命老区小型公益设施建设 5600 万元;落实省上帮扶项目 770 个,帮扶资金 49.8 亿元。二是帮扶贫困老区村脱贫摘帽。市、县两级财政统筹专项资金扶持老区贫困村,争取省级老区发展专项资金 455 万元,扶持 43 个老区村培育和壮大老区特色优势产业,2017 年全市共有 42 个老区贫困村得以脱贫。三是推动老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老区村水、电、路、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基础设施建设带动贫困村和贫困户脱贫致富,争取省级资金 2.33 亿元,对 120座老区在建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投资 24.6 亿元,新建电力线路 1700 多公里,全面提升老区农网供电能力;建设与改造老区农村公路 1354 公里,改造危桥187 座,建设公路生命防护工程2124.8 公里,整治道路隐患170 处;投资3.16 亿元用于老区村农村光网建设,实现了老区建制村的 4G 无线网络全覆盖。

三、存在困难和问题

《条例》正式实施以来,南平市在加快老区建设各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但与上级要求和老区人民的期盼还存在一些差距。一是基础设施仍然滞后,生产生活条件较差。目前,老区村基础设施建设虽然基本覆盖到位,但标准都很低,还存在部分偏远自然村、基点村不通水、电、路、通讯等问题;教育、医疗、文化生活等硬件条件还较差,与乡村振兴的目标要求存在较大差距。二是统筹帮扶尚未形成合力。在对老区产业发展、项目扶持、基础设施建设帮扶方面,各部门还没有完全形成合力,帮扶项目、资金统筹力度有待加强,无法显现政策叠加效应;有的部门在政策执行上,对老区的倾斜还不够。三是老区村集体经济薄弱,脱贫攻坚任务还很艰巨。老区村大多地处偏远山区,发展的内生动力不足,发展相对滞后,群众持续增收面临较大压力。老区村村财大都经济基础较弱,“空壳”村比例较高,据调查统计,南平市村级集体经济收入 1 万元以下的有 163 个, 老区村占 45.5%;无经营性收入村 15 个,老区村占 40%。目前,全市仍有120 个老区村未脱贫,老区村脱贫攻坚的任务还很艰巨。

四、对策与建议

(一)加大对闽北老区帮扶的倾斜力度。南平市是欠发达地区,大部分的县、乡财政困难,因此,依托当地财政支持老区发展能力有限;需要上级在资金、项目安排上多向南平市倾斜,加大扶持力度。

(二)加大对老区特色产业政策扶持力度,发挥政策激活效应。重点支持旅游业、特色农业、文化产业和生态环保型绿色产业发展,在立项上优先考虑,在用地、信贷、税收等方面优先给予政策扶持,真正发挥比照西部大开发政策的激活和支撑效应。

(三)建议对支持老区的相关部门进行资源整合、项目统筹。统一通过老区渠道开展帮扶工作,集中把原中央苏区县的政策优势转变为推动当地发展的经济优势,提高精准性,逐步显现政策叠加效应,使受帮扶的老区村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显著。

 

传承红色文化 服务苏区发展

顺昌县老促会   张臣恩

 

近年来,顺昌县着重围绕“传承红色文化促进苏区发展”开展宣传工作。

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 顺昌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央苏区闽赣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央主力红军和赣东北红军活动区域之一。县委、县政府一直高度重视红色文化宣传,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前些年,特别是通过“申苏”过程,不仅在顺昌而且还到外地征集、采访,了解到一些鲜为人知的信息,获取了大量的史料,如原顺昌县志记载红军第一次进占顺昌为 1933 年,而据《福建革命史文件汇集》的记载则是 1931 年, 这个发现更正了顺昌县的一段重要革命史实。

1931 年至 1934 年间,彭德怀、黄克诚、滕代远、毛泽民、罗炳辉、彭雪枫、缪敏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纵横驰骋在这片红色土地上,领导革命斗争,指挥重大战斗。他们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红三、五、七军团, 以及红一军团、东方军部分队伍,在这里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分浮财、筹粮筹款、扩红、打击国民党反动统治;先后建立了洋口、谢屯、谟武、大干等区委或区苏维埃政府,以及 86 个乡村红色政权。为我党事业的发展壮大提供了有力支持。

1934 年 10 月,中央主力红军长征后,顺昌党组织和革命武装转入艰苦卓绝的 3 年游击战争。此后,又组织抗日救亡运动,开展解放战争。1949 年 6 月 23 日,配合人民解放军解放了顺昌。

顺昌是全国少有的“红旗不倒”的县份之一,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给后人留下了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运用红色历史资政育人,发挥红色历史文化的教育功能作用,是做好苏区老区宣传工作题中应有之意。从 2013 年至 2017 年,县委党史研究室组稿,通过《闽北日报 • 顺昌时空》先后发表了系列文章,其中包括《顺昌:红旗不倒的中央苏区县》《我党领导的军队曾五次攻占顺昌》《中央红军第一次进占顺昌时间考证》《顺昌苏区党史之最》《为了美好的新中国而奋斗》《革命烽火燃双溪》《拨开乌云迎解放》,陆续展开顺昌红色历史的宣传。还有《黄克诚同志谈彭德怀率部攻打洋口情况》《彭德怀部署洋口的特殊战斗》《毛泽民在洋口》《红军在闽北大干镇纪实》《方志敏夫人缪敏率部战斗在顺昌》、《尘封五十年的红军日记》等 6 篇苏区革命史记述文章,被收入南平《红色历史• 永恒记忆》丛书。 2016 年,顺昌县配合南平市老促会、南平电视台,拍摄闽北中央苏区史大展播顺昌专题片《东方军 • 洋口镇 • 顺昌苏区的辉煌——顺昌苏区“红旗不倒”的历史追述》;在“谟武文苑”开辟“顺昌苏区展室”、充实“革命传统教育室”,新制作 18 块展板,再现中国工农红军东方军1930 年代在顺昌、谟武一带发动群众,建立苏维埃政权,开展革命斗争的红色历史。2017 年,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96 周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 90 周年、顺昌解放 68 周年,县老促会会同县委组织部、宣传部、党史研究室等部门,于 6 月 20 日召开座谈会,向基层党组织发放一批红色丛书,其中有《顺昌中央苏区印记》《永不磨灭的记忆—东方军在洋口》《红色记忆—元坑谟武》,并行文通知,要求结合开展党史教育组织学习,并把该套丛书列入县乡党校教材。县老促会会长李遂同志还应邀到县委党校,先后作了两场《顺昌革命斗争史》专题报告,激励党员干部弘扬苏区精神,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为推进顺昌发展做出应有贡献。县委党史研究室 2013 年编印出版了《福建革命遗址通览(顺昌卷)》、2017年编印出版了《福建中央苏区纵横(顺昌卷)》。对后者县委拟在今年纪念中国工农红军东方军首次进占顺昌 85 周年活动之际,举行首发式。

2017 年,县老促会还会同党研室、教育局,以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各个时期顺昌革命斗争史实为素材,组织人员编写党领导中国工农红军开展筹粮筹款,打土豪分浮财,建立苏维埃政权;组织抗日宣传;解放顺昌;剿灭土匪的故事,其中有:《毛泽民筹款在洋口》《红军是洋口人民的亲骨肉》《为革命自愿送情报》《血溅古佛庵》《解放顺昌》《黎明前的枪声》。这些故事已被收录到《南平红色读本》,作为对中小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教材。并为“顺昌阁”内制作的版雕撰写有关红色文化的内容,介绍顺昌革命斗争史。

此外,县老促会还配合政协文史委征集中国人民解放军长江支队南下顺昌干部的资料,编印“中国人民解放军长江支队南下干部在顺昌” 一书。建国初期南下干部在顺昌为新政权建立,开展剿匪、减租反霸、土地改革斗争,建设新中国作出了重大贡献。现在该书已经写成初稿, 这本书的出版,将填补这段历史的空白。

着力打造红色旅游小镇 把红色文化融进生态旅游、美丽乡村旅游,既传播红色文化,又发展旅游经济,是苏区老区宣传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 对推动苏区县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洋口镇聚力打造红色洋口、绿色洋口、旅游洋口,已成为顺昌红色旅游的重要代表。洋口曾是中国工农红军东方军入闽作战的主要筹款地之一。1933 年 8 月 25 日,以彭德怀为总指挥、滕代远为政委的东方军进驻洋口。彭德怀、滕代远、毛泽民等在此扩红、筹款、建立苏维埃政权,洋口苏区人民共为红军捐筹 30万元(法币),食盐 24 万斤、煤油 600 余桶和大量武器、药材等。为了让后人铭记这段历史,近年修建修缮了东方军纪念园、彭德怀办公旧址、苏维埃政府遗址、项南街、顺济桥(红军桥)、群众路线语录墙等,这些已成为闽北著名的红色教育基地。2016 年,请特约通讯员写了一篇题为《挖掘红色文化资源 打造特色旅游城镇》的文稿,分别在《闽北日报》《闽北党校》等报刊发表;《福建画报》也刊登了一个版面的洋口革命遗迹遗址的图片。2017 年,距东方军第一次进驻洋口 84 年后的 8 月 25 日, 洋口镇党委、政府举办了第一个“红色旅游日”,重温革命历史,弘扬伟大的苏区精神。参加现场活动人数达到 3000 多人。随后通过网络平台进行传播,扩大活动影响,广大党员干部和青少年受到一次红色的洗礼。

经过这几年的宣传推介,随着景区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红色旅游小镇、“小福州大福地”的形象日渐提升。2017 年游客量约有 5 万人次。目前洋口镇成为市、县委党校和各级党政机关、团体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纪念抗战胜利的重要基地。成立了“中共顺昌县委党校洋口分校”“洋口红色革命传统教育学校”。“顺昌县洋口革命传统教育基地”被列为南平市委党校校外教学基地。同时洋口镇带动了服务业、餐饮业的发展,成为农民增收的新方向。

 

光泽县开展生态扶贫情况调研报告

光泽县老促会会长 叶桂芳

副会长兼秘书长  蔡礼林

 

2017 年 11 月上旬,光泽县老区建设促进会牵头偕同县林业局、环保局、水利局 ( 水土办、河长办 )、农业局(扶贫办)同志,深入乡镇、村和县直相关单位,开展生态扶贫工作专题调研。

一、主要做法

1.   高度重视生态扶贫。县委、县政府严格按照中央、省、市扶贫开发工作总体要求,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把生态扶贫与精准脱贫有机结合,先后完成了全县 2017-2020 年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福建省水土流失治理重点乡镇项目、生态清洁型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等三个规划,并将“十三五”水土保持规划内容纳入《光泽县生态文明建设水利总体方案》;出台了《光泽县流域水环境质量考核管理办法 ( 试行 )》、确定了本县全面推行河长制和绿水维护补偿考核实施方案,制定了发展林下经济、实施青山补偿机制、壮大药材和竹产业以及光伏发电项目等具体政策措施。

2.   努力争取项目资金。近年来,林业部门向上申报生态公益林补偿等资金共 5560 万元;水利部门争取各类水土保持补助资金 5500 万元, 县政府每年切出专项资金 500 万元,用于绿水维护补偿;同时,县已成功申报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每年将获得中央和省里生态补偿资金2000 万元。

3.   推行生态补偿机制。一是加大公益林管护。逐年提高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十二五”期间共拨付生态公益林效益补偿金 8800 万元。二是加大饮用水源管护。在已建71.84 万亩国家和省级生态公益林的基础上, 从2014 年起,县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100 万元,将县境内5.8 万亩的“二沿一环”一重山以及各级饮用水源地的林地列为县级重点保护林,按生态公益林补助标准纳入保护范围。三是加大停伐林补助。向上争取天然林停伐补助资金 1652 万元,从 2016 年起对 55 万亩天然商品林全面实行补助。四是实行商品林赎买。从 2017 年起计划用三年时间对重点区位商品林进行赎买,面积 8 万余亩,总投资 3 亿元;五是设立流域水质考核。在全县 8 个乡镇设立 29 个流域水质考核断面,明确水质考核目标和分值,通过建设 16 个水质自动监测平台和 13 个手工监测平台,实现对全流域水质的实时监控和跟踪考核。同时,将水质考核结果与壮大村财、促进脱贫相挂钩,对落实管护机制、达到水质标准的村(场)和乡镇,县财政每年各给予 5 万元的“绿水”维护补偿奖励,对 27 个贫困村再追加 2万元的补偿奖励。六是实行烤烟用煤和紫云英种植补贴。从 2014 年起县

财政每年投入 150 万元以上对烤烟用煤实行“限量、据实、差别化”补贴,拒绝烟农上山砍伐薪材;从 2016 年起对种植紫云英的农户实行县、乡和部门补贴,以减少农业面源污染。

4.   积极发展林下经济。近年来,县把发展林下经济产业作为建设全国重点生态功能区与保护示范区的重要内容来抓,结合扶贫,积极探索以林养林新途径,努力走出一条“不砍树也致富”的新路子,推动林农加快脱贫致富的步伐。一是逐步建立以杉城农民养蜂合作社为龙头,林+ 蜂、林 + 禽、林 + 渔为主的林下养殖业;二是承天药业为龙头,林 + 药、林 + 花、林 + 菌为主的林下种植业;三是以红菇、竹笋、油茶为主的林下产品采集加工和以生态休闲为主的森林旅游业等林下经济多种特色经营模式。培育了承天药业、“三凤花木”“仿野生铁皮石斛”“林下小野蜂”等 31 个示范基地,面积达 63923 亩。2017 年全县林下经济经营面积70.93 万亩,产值达6.4 亿元,涉及农户数32195 户,就业人数达62877 人。

5.   不断壮大药材产业。2017 年县委、县政府提出培育壮大食品加工“1+3”产业的发展规划,推进以承天农林科技公司为龙头的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形成“公司 + 药材基地 + 农户”的种植生产销售一体化药材产业格局。一是以福建地道中药材种植为主,创新国内林下道地中药材种植技术,开发根容器林下中药材野生抚育,从源头上保证药材质量,保持生物多样性,打造生态立体循环种植, “七叶一枝花林下限耕容器规范化种植产业基地建设”项目,已顺利通过国家工信部项目绩效评估。二是与中国医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中药研究所,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南京中医药大学、福建中医药大学建立了长期战略合作关系,与南平农科所组建了华科种源公司做种源祖培繁育工作。承天企业承担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华重楼野生与人工繁育的品质比较研究”、国家工信部“多花黄精规范化种植及野生抚育产业基地建设”“福建泽泻规范化种植基地”“瓜蒌规范化种植基地”等 9 个国家级项目建设,还参与省中药饮片炮制工艺标准制定。目前已建立了 50 亩重楼种质资源圃, 建成良种繁育基地 247 亩,林下规范化种植示范基地 1050 亩;三是 2016 年 7 月在金岭工业园区新建中药饮片厂,开发中药材饮片加工,药食两用保健品生产。县政府提供优惠用地,在金岭工业园区规划 150 亩,建设一座中药饮片及食品加工综合性工厂,总建筑面积 14 万多平方米,总投资 3 个亿,建设工期五年(分二期),达产后年产值约 50 亿元。四是采取“公司 + 专业合作社+ 基地”及“公司 + 基地+ 农户”等合作方式,与农民签订种植合同,公司负责产前种苗提供、产中技术指导、产后产品回收来保障农民的利益。2017 年举办中医药知识讲座 3 场,中药材种植培训 2 场,积极组织药材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社员、有意向种植的贫困户参训,收到较好的社会效果。

6.   坚持发展笋竹产业。笋竹资源是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为一体的重要资源,是农村扶贫开发的优选项目,已成为农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一是夯实竹业基础。近年来,全县每年完成竹林抚育面积 15 万亩以上,留养新竹约 800 万株,新建竹山机耕路 900 余公里、

新建竹山蓄水池 49 个容量达 1500 立方米。二是用好惠农政策。取消竹材采伐规划设计和检尺服务收费环节;对竹子采伐除省级以上生态公益林、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外,不再办理竹材采伐证;对竹材及其制品暂停纳入凭证运输范围,停止征收笋竹育林金,仅此一项就减轻林农和企业负担 503 万元。三是注重机制创新。积极探索“农户 + 合作社 + 基地” 的竹山经营模式,鼓励和引导经营大户通过租赁、联营等形式集约经营竹山,提高竹山管理水平。同时,还积极争取省财政部份贴息补助,配合金融部门启动竹林抵押贷款业务,目前全县累计办理竹林抵押贷款

1.2 亿元。

7.   持续巩固生态建设成果。紧紧围绕全县打造国家生态食品城的目标,夯实生态创建基础,积极构建绿色发展崛起高地。去年我县已成功获得国家级生态县命名,成为全市第一批获得国家级生态县称号的县市。目前,全县 7 个涉农乡镇全部获得国家级生态乡镇称号,市级以上生态村占全县行政村比例高达 99%,居全省之首。科学划定了全县生态保护红线,既充分体现县重点生态保护区功能,又为今后全县绿色发展留足空间。

8.   着力强化环境监管执法。对划入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红线区内的贫困村实施最严格的保护,确保贫困村生态资源不减少、生态功能不降低。严格执行环保准入审批制度,坚决堵住污染向农村转移的渠道,杜绝新的污染源向农村扩散,2017 年以来共审批建设项目 87 个,其中为砂坪溪新桥、桔子洲滨水景观等多个重大建设项目开通绿色审批通道, 为优质、绿色和民生项目的加快落地提速增效。加强对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监测,督促乡镇完善饮用水水源地保护设施,确保农村饮用水安全。

9.   全面开展城乡环境整治。一是全面整治生猪养殖污染。累计关闭拆除可养区治理不到位和禁养区生猪养殖场 95 家,全县 8 家规模生猪养殖场全部通过环评、验收和安装污染在线监控设施,实现污染全过程治理, 有效遏制生猪养殖面源污染。二是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寨里镇完成生活污水处理厂建成并投入运行,县建设部门对城区生活污水管网进行提升改造,已修复武林北路、坪山片区等破损管网,完成华圣秀城等住宅小区生活污水支管建设和西溪、北溪污水管道清淤。加强对全县 8 条小流域水质的监测,完成全年小流域水质监测任务,水质均达到或优于相关标准。三是加大工业污染治理力度。督促圣农宰杀三、四厂完成废水深度治理工程,排放废水中 COD、氨氮浓度降低到 30mg/L 和 10mg/L 左右,污染治理效果明显。督促指导全县4 家机砖企业完成废气污染治理。加快圣农饲料四、五厂 20 吨大锅炉集中连片供热项目建设,目前正在安装除尘、脱硫设施。

10.  大力实施光伏发电扶贫项目。一是由光伏公司担保,刺桐红银行为每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承担贷款 5 万元,在贫困户屋顶建设分布式光伏电站 4240 瓦,建成后前 10 年内每年每个贫困户可增加收入 2525 元; 十年后每个贫困户可获得一个4240 瓦的光伏电站,预计年发电量4240 度, 年收益可达 3600 元左右。二是由县政府出台《关于全力推进脱贫攻坚的若干意见》,对扶持光伏产业发展明确给予政策扶持措施,2017 年在县脱贫专项资金中按照 30 万元 / 村的标准支持庭燎、碗厂、杨里、双坑、古林、中坊等 6 个年财政收入 5 万元以下的贫困村,选择合适地点新建光伏发电项目,收益权归村集体。三是对有稳定收入的村,允许村集体适度投资光伏项目建设,收益权归集体,进一步增加村财收入。

二、取得成效

全县山林面积 257.7 万亩,其中竹林面积 42 万亩,森林覆盖率达78%,高出全省平均水平。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核心区有 28 万亩原始森林和 10 万亩缓冲区在光泽境内,堪称“鸟的天堂、蛇的王国、昆虫世界、珍禽乐园”,大气环境质量、水质等均达国家二类标准,生态资源的开发利用潜力巨大,成为全国首个生态食品城基地县。由于生态环境好,给产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优势,有效地促进圣农集团加速发展。有效地推动生态产业不断提升,也使其他生态产业后劲凸显。

三、存在问题

近年来,光泽县虽在生态扶贫工作中取得了成效,但也存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项目资金投入不足。生态建设欠账多,需要治理的点多、面广,偏远乡村许多项目难以实施。二是贫困户融资渠道不畅。由于林权资产价值低,林木周期长,管理难度大,易受自然灾害毁坏,风险化解保障机制不全,银行顾虑重重。同时林权抵押贷款申请、评估、放款时限长,且手续繁杂,贫困户难以达到贷款条件,依靠林权变现脱贫较为困难。三是村级经济实力不强。贫困村村财收入渠道窄,投入生态扶贫项目建设资金少。四是农民参与意识不高,一些贫困户缺乏广泛参与意识,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等、靠、要的思想。

四、决策建议

1.   争取相关政策支持。紧紧抓住当前国家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实施精准扶贫的有利时机,积极争取中央、省、市有关部门对我县生态保护、资源培育工程项目的有力支持。

2.   多方筹措扶贫资金。在有效整合各项生态建设工程项目补贴资金的同时,鼓励各类社会投资主体采取独资、股份合作和承包、租赁等经营形式,参与生态建设与保护工程建设,提供劳务岗位,增加贫困人口的劳务性收入。

3.   优先提供工作岗位。根据有关规定,优先安排年龄在 18-55 岁之间、身体健康、责任心强、能胜任野外巡护工作的本地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从事公益护林员工作,增加工资性收入。

4.   优先安排项目资金。对中央、省、市安排我县的森林保护、资源培育项目以及生态项目建设等,优先安排给本县建档立卡贫困户实施,加快贫困人口的脱贫步伐。

5.   拓宽生态扶贫资金补偿渠道。在中央财政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倾斜支持的基础上,按照“资金性质不变、管理权限不变”的要求,将水土保持补偿、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补偿、美丽乡村建设等涉及生态建设的项目资金整合,统筹规划,集中管理,精准施策,拓宽补偿渠道,确保贫困户如期脱贫。

6.   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生态建设。建立休闲景区、美丽乡村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置制度,加大招商引资,吸引社会资本投资生态,发挥森林、休闲景区、美丽乡村的生态效益,贫困户用所有权入股分红,确保贫困户长期有收入,能脱贫,不返贫。

7.   增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后劲。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积极探索适合各村发展的经营模式,增强村级自我造血能力,力争每个村都至少有 1 个集体增收项目;督促每个乡镇培育 2-3 个生态脱贫示范点,达到脱贫精准、就业精准、见效精准的良好效果。

8.   加大贫困群体扶志育智教育。深入开展党员干部结对帮扶,宣传扶贫政策和身边的贫困户自强不息、脱贫致富的典型案例,结合贫困户实际共同探讨脱贫计划,介绍稳定增收的渠道和产业,切实引导贫困户摆脱“等、靠、要”的依赖思想,增强主动发展生产脱贫的意愿。

 

建阳区出台十条措施抓好党建促脱贫

建阳区老促会

 

为深入实施基层党建和脱贫攻坚“双推进”计划,确保建阳区国定农村贫困人口到2017 年全面脱贫,到2019 年省定农村贫困人口全面脱贫, 32 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全面摘帽,贫困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全区平均水平 80% 以上,村集体年经营性收入达到 10 万元以上,提出了以下十条措施:

一、构建三级结对帮扶工作机制

完善区、乡、村三级结对帮扶工作机制,坚持党员干部带头、以上率下,组织开展“千名党员干部结穷亲”活动。区处级干部每人结对帮扶 1 个贫困村、2 户贫困户,带头深入落实“四下基层”工作机制;区党政正职任期内要走遍所有贫困村;区处级干部每季度至少到结对贫困村指导工作 1 次,每年走访慰问贫困户至少 2 次。乡镇(街道)党政正职每人结对帮扶 1 个贫困村、2 户贫困户;全区科级干部、驻村蹲点干部和下派书记每人结对帮扶 1 户贫困户,并参照区处级干部做法,细化量化帮扶要求。并结合深入开展区直机关“百个支部联百村”活动,每个区直结对帮扶单位每年对贫困村帮扶资金不少于 3 万元(含帮助协调资金),帮扶项目不少于 1 个。

二、推进“党建富民强村”工程

进一步加强林地使用费收取,全面规范林地使用费收取形式和标准,巩固村集体林地使用费收入。适当调整全区烟叶种植布局,单列 2000 亩的种烟指标用于支持精准扶贫工作,落实好烟叶税返还政策。

设立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专项扶持资金,对全区 194 个行政村中贫困村“摘帽”的、村集体经济增量和增幅在全区前列并建立稳定收入渠道的村给予奖励。

三、加大基础保障投入力度

建立村干部报酬稳步增长机制,自 2017 年起,在全区 194 个行政村开展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情况专项排查。对村“两委”主干、其他成员基本报酬达不到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 倍和 1.2 倍标准的,村干部报酬和村级组织办公经费两项合计低于 10 万元 / 年• 村标准的,列出问题清单逐一进行整改,确保在 2018 年前落实到位。同时适当提高对贫困村村级组织办公经费保障标准,脱贫攻坚期间,由财政新增投入 1 万元 / 村。

四、加强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

将29 个行政村纳入2017 年建阳区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新建项目名单, 区财政按新建项目建筑面积实行补助。200 至 300 平方米、300 至 400 平方米、400 平方米以上的,分别按 8 万元、9 万元、10 万元 / 村标准进行补助。对高质量完成新建任务的村,经区里组织验收确认后,采用以奖代补的方式,给予 3—5 万元不等的资金奖励。

五、强化贫困村党组织建设

结合开展农村基层党组织创星活动,抓紧整顿贫困村中党组织软弱涣散村,由区委常委带头联系“老大难”村,区委组织部要会同区直有关职能部门综合施策,并对所在村实行黄牌警告、单列管理,确保到2017 年底贫困村党组织完成整顿。并大力推行“党组织 + 合作社 + 贫困户”扶贫模式,进一步强化党组织引领产业发展作用,扶持各类农业专业合作社发展,在金融贷款、技术指导、市场开发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并鼓励引导贫困户加入合作社带动脱贫。

六、选优配强贫困村带头人

开展贫困村党组织书记履职情况评估,对全区 32 个贫困村党组织书记履职尽责情况进行一次集中摸底,结合 2018 年村“两委”换届,逐村进行分析研究。对贫困村党组织书记空缺的,采取本土选拔、下派书记、跨村任职等方式拓宽选人视野,鼓励优秀民营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区乡机关和企事业单位退居二线、提前离岗或退休干部职工中的党员回原籍担任书记;对现任书记需要调整的,抓紧确定书记后备人选,加强跟踪培养,确保贫困村党组织书记个个过硬。加大村后备干部选储力度,采取“区聘乡管村用”模式,聘用一定数量优秀的返乡大学生党员,到村担任专职党建组织员,重点派往贫困村、征地村、重点项目村、党组织软弱涣散村等,并推荐作为村级后备干部人选。

七、发挥驻村蹲点干部、下派书记攻坚作用

确保每个贫困村至少选派 1 名驻村蹲点干部或下派书记。坚持从严管理考核,由区委组织部牵头制定驻村蹲点干部和下派书记参与脱贫攻坚工作任务清单,每季度开展 1 次专项督查,对由乡镇(街道)干部兼任驻村蹲点干部或下派书记,工作时间和精力不能保证的,尽快进行调整; 对单位、村里“两头”挂空的,不能胜任驻村工作的,及时“召回”调整,被“召回”的干部,当年度考核不得评为优秀,三年内不得提拔重用。

落实好驻村蹲点干部、下派书记每村每年配套 1 万元工作经费。区直结对帮扶单位要做到与驻村蹲点干部和下派书记责任、项目、资金“三捆绑”。

八、强化脱贫攻坚人才支撑

组织全区百名农技、畜牧、林业等科技人员,到贫困村、集体经济“薄弱村”、农业重点项目村,帮助推广一批农业新技术、新品种,转化一批农业科技成果,培养一批农村实用人才,领办创办一批农业产业化企业。

落实激励引导卫生、教育人才向基层流动等政策,每年委托培养一批定向本科生、专科生,充实到基层乡镇卫生院。加大教育扶贫力度,提高贫困户寄宿生营养改善计划补助标准,小学、初中分别按 2000 元、2250 元 / 生 • 年的标准执行;减免贫困户学生普通高中阶段学费,建阳一中、二中、麻沙中学分别按 900 元、850 元、400 元/ 生• 学期标准减免。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2017 年起,选调生、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 等服务基层项目人员重点派往贫困村和贫困村所在乡镇。

九、组织开展脱贫攻坚大培训

每年由区委组织部负责对贫困村“两委”主干,驻村蹲点干部、下派书记、大学生村官至少开展 1 次集中轮训;由乡镇(街道)负责对贫困村“两委”其他成员、党员至少开展 1 次以脱贫攻坚为主要内容的专题培训。培训内容突出扶贫政策、产业发展、实用技术、乡村旅游、农村电商、集体经济发展、合作社管理以及乡村治理等。同时,依托建阳电大,启动村干部继续教育三年计划,每年招收约 30 名村干部开设农村行政管理专业大专班。

十、落实责任和督促检查

坚持书记抓、抓书记,切实把精准扶贫的成效特别是每年精准脱贫的情况,作为年底乡村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评议考核的重要内容。领导班子、领导干部考核要突出脱贫攻坚实效,注重在脱贫攻坚一线考察干部、识别干部。要结合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打好“百日攻坚战”,把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工作列为专项内容进行督导,区乡每月开展一次督查,梳理 1 次问题清单、整改清单,通报 1 次督查情况。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工作不到位、扶贫目标未完成的,对单位主要负责人及分管领导实行问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