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考察调研 >2018年

1

日期:2019/6/3        来源:本站        点击数:

助力乡村振兴战略 谱写新时代老区振兴新篇章

莆田市老促会     莆田市老区办

(2018 年 11 月 27 日)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决胜全面小康的七大战略之一,也是新时代做好“三农” 工作的重要抓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革命老区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老促会作为地方党委政府做好老区工作的参谋与助手,要责无旁贷地为老区乡村的振兴鼓与呼。为此,我市老促会组织课题组,深入全市 5 个县(区)10 个乡镇 15 个老区村,通过深入田间地头、走访老区群众、召开座谈会、查看资料等形式进行了全面的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莆田地处福建沿海中部,依山面海,陆域面积 4200 平方公里,人口350 万,现辖一县四区两个管委会。其中一县四区均为重点革命老区县区。老区乡镇 32 个,占全市 54 个镇(街道)的 59.3%;老区村 538 个,占总村居数 969 个的 55.5%;老区人口 193.7 万,约占总人口的 61%。全市列入全省革命旧址通览汇编总数的革命旧址、遗迹 222 处,健在的革命“五老”人员 109 人。莆田是福建第一批建立党组织的地区,1926 年 2 月就建立了闽中第一个党团混合支部;1928 年春在澳柄成立了莆田第一支红军武装力量—207 团;1930 年 12 月建立了莆田第一个红色政权外坑乡苏维埃政府;1935 年,中共闽中特委成立,统一领导福清、长乐、莆田、仙游、永泰等县党组织,独立开展游击斗争,成为整个闽中地区革命斗争的领导核心,使闽中成为南方 8 省 15 块游击根据地之一;1943 年冬,中共福建省委南迁闽中,闽中成为全省抗日救亡运动的领导中心;1949 年 2 月,闽浙赣人民游击纵队闽中支队司令部在大洋成立,领导和指挥福州、莆田、泉州、厦门、漳州等 20 多个市县的革命斗争,配合人民解放军南下部队解放了莆田、仙游以及闽中其他各县。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 莆田老区人民为革命事业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做出了巨大贡献,也给莆田人民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红色资源。

二、老区乡村建设发展的成就与亮点

党的十八大以来,莆田老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紧紧抓住中央支持老区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积极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深入推进特色小镇、美丽乡村、幸福家园等建设,老区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老区人民幸福感进一步提升。

(一)老区发展形成新共识,出台了一批老区帮扶政策。几年来,在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有关支持和促进老区发展的政策规定中,老区精神、老区意识逐步深入人心,支持帮扶老区发展逐步形成共识。市委市政府成立了老区扶建工作小组,先后出台了《莆田市进一步支持和促进革命老区加快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支持老少边岛相对落后地区加快发展的决定》,明确规定了进一步加快老区建设发展的二十三条措施。全市确定 88 个重点扶持贫困村中,老区村 57 个,占 65%,由市、县(区)领导负责、机关干部驻村开展为期三年的挂钩帮扶,有力促进了革命老区的发展。五年来,有关部门优先上报老区乡镇、村基础设施和民生事业项目,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支持 19.06 亿元,重点支持老区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革命旧址遗迹维护保护以及发展特色产业等, 扶持老区村建设项目。同时,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认真实施革命“五老” 人员定期生活补助自然增长机制,革命“五老”人员定期生活补助五年实现翻一番,2018 年 10 月 1 日起,革命“五老”人员每人每月生活补助标准上调到 1230 元,高于省定标准;革命“五老”遗偶每人每月补助 500 元。

(二)产业发展呈现新亮点,培育了一批老区发展新业态。几年来,我市各级政府大力支持老区乡村立足资源禀赋及优势,发展特色农业、乡村旅游、田园综合体等特色经济,积极助推革命老区产业集聚、农民增收。今年 9 月 23 日,莆田市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在莆田红色武装发祥地仙游钟山镇的朗桥村举行,朗桥村的优质粮食、高山蔬菜、生态野茶、草编工艺等特色产品充分展示了老区改革开放 40 周年带来的丰硕成果。近年来,我市老区特色经济发展亮点频现,文旦柚、百香果、台湾甜柿等纷纷为莆田老区农业的主打产品。目前,已在钟山、游洋等老区乡镇建立了台湾甜柿生产基地;在度尾、大济、江口等老区乡镇发展了 3000 多亩的百香果种植基地;在度尾、龙华等老区乡镇布点了文旦柚生产基地。同时,老区农村产业正在融合发展,在东峤镇上塘老区村, 着力打造银都产业园和珠宝产业创意园;在西天尾林山老区村建立了逸林生态观光农业园;在北高山前老区村建设“九十六港田园综合体”;在华亭埔柳老区村打造花卉世界;在常太马院老区村、西天尾下垞老区村发展红色旅游业等,积极探索老区乡村产业发展之路,为老区乡村产业振兴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人居环境实现了新提升,打造了一批老区美丽乡村。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莆田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出台了《建设美丽莆田行动纲要》,在广大乡村持续开展了农村家园清洁、幸福家园及美丽乡村建设等一系列活动。62 个老区村优先列入“幸福家园”重点建设,占全市总数的 51%;222 个老区村成为全省美丽乡村“千村整治” 村庄,占全市总数的 55%;44 个老区村创建全省美丽乡村示范村,占全市总数的 57%。老区村的人居环境发生了质的变化,呈现出仙游榜头坝下村、龙华金溪村、大济乌石村、钟山朗桥村,荔城西天尾林山村、下垞村, 城厢常太马院村、岭下村,涵江白沙坪盘村、萩芦崇福村,秀屿东峤上塘村、月塘东潘村等一批“老区美丽乡村”。这些美丽乡村,有的利用土地整理、村庄整治筹建新村;有的利用红色文化、生态资源等优势,开辟老区乡村旅游;有的建设园区,以企带村、产业集聚,因地制宜建设起各具特色的新社区,形成了“一村一韵”、“一村一景”,为老区乡村生态振兴奠定了良好基础。

(四)脱贫攻坚取得新成效,实现了一批老区贫困村脱贫摘帽。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对贫困户贫困村的认定标准,2016 年我市有建档立卡老区贫困户 5314 户 16935 人,贫困村 57 个。近年来,我市全面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关于加大脱贫攻坚力度支持革命老区开发建设的指导意见》,通过结对帮扶、产业扶持、促进就业、造福搬迁、小额信贷、低保兜底、生态补偿、雨露计划、关爱工程、“精准扶贫—莆商再行动”、集体经济“破壳消薄”等有关政策措施,打响了老区扶贫脱贫攻坚战。截止目前,老区贫困对象已全部实现脱贫减贫,有 51 个老区村脱贫摘帽, 占老区建档立卡贫困村数的 89%,其中城厢区的老区贫困村已全部脱贫摘帽,为老区乡村振兴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三、老区乡村振兴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老区乡村的建设发展取得了重大成效,呈现了一些特色和亮点,但老区乡村的发展相对不平衡,亮点老区村为数不多,比例偏低。由于革命老区大多地处偏僻,基础设施和资源条件受限,加上各级政府对老区的历史欠账较多,莆田革命老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总体偏低,乡村振兴尚处起步阶段,存在诸多的困难与问题。

(一)特色产业发展滞后,集体经济相对薄弱。我市沿海及山区的革命老区,曾经靠水产养殖、禽畜养殖、果树种植等传统农业发家致富,但随着环保要求的提升、各种禁养措施的出台及果树种植成本的提高, 老区传统优势产业的发展遇到了困难。近几年,有关部门为促进老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大力扶持老区乡村发展设施农业、观光产业、田园综合体经济及大棚蔬菜、水果、花卉、药材等特色农业,但总体上处于起步阶段,数量不多,质量不高,水平较低,缺乏竞争力,难于形成“一村一品”。尤其是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更为薄弱。据民政局统计,截止2017 年 6 月,全市 538 个老区村,无固定村财收入的 331 个,占 61.5%, 大多老区村主要是靠上级转移支付资金维护日常工作运转。乡村振兴需要庞大的财力支撑,当前老区村的财力状况是乡村振兴的最大瓶颈。

(二)青壮年劳动力外流,建设主体严重缺位。老区村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都选择外出打工,一些有文化、有技能、有经营创业能力的青壮年劳动力则选择携带资金外出创业谋生,留守在家的多为老人、妇女和小孩,“空心村”、“空巢老人”现象越来越多。据统计,全市 538

个老区村户籍人口 193.7 万人,留守农村人口仅 23.06 万人,占 12%。常太镇马院村 240 户 1130 人,留守的仅 120 人;菜溪乡石峰村 1700 多人,留守的仅 300 人。缺乏足够的劳动力及各方面的的人才支持,老区村的经济发展必然受到严重的制约。

(三)民生社会事业短板,公共服务保障不足。近几年老区的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水平虽然有了长足的进步,但与城区、中心集镇相比,还存在诸多短板。部分比较偏远的老区村缺乏卫生所,导致群众就医困难; 部分老区村小学被撤并后孩子就学困难及存在交通安全问题;部分老区村村村通自来水工程建设不到位导致群众饮水困难;部分老区群众危房未能及时改造存在安全隐患;部分老区群众出行难问题未能得到有效解决等。如,菜溪乡的 7 个老区村,常太镇的 4 个老区村,以及庄边镇、新县镇等一些山区乡镇的部分老区村缺少卫生所,群众就近就医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

(四)红色资源挖掘不够,红色旅游品牌单一。一些地方政府对红色遗址的开发利用重视不够,推力不足,虽然部分革命遗址已命名为红色教育基地,但缺乏对红色革命史迹内涵的挖掘和整合,革命遗址及史迹展示简单、静态、粗放,缺乏活力和内涵,红色革命价值的内涵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而且莆田目前红色旅游品牌还仅仅停留在革命人物故居展览、革命烈士英雄事迹的平铺直叙讲述等初级开发利用阶段上,没能让游客充分体验当地红色文化的真正内涵,从而亮化活化红色文化。

四、助力老区乡村振兴的对策建议

莆田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乡村振兴工作,出台了《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建见》、《莆田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2018 年专项行动方案》, 成立了市委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并组建了振兴乡村集团,助推乡村振兴。乡村振兴工作摆上全市重要的工作议题。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老区乡村如何振兴,通过近期的调查研究、集思广益,拟提出以下建议:

(一)以“弱鸟先飞”理念为引领,着力打好老区乡村振兴优先牌。习近平总书记在《摆脱贫困》一书中指出,“弱鸟可望先飞、至贫可能先富”,用以激励贫困地区人民摆脱贫困的信心。老区正在乡村之中,而且老区乡村占据全市乡村的半壁江山,可以说,老区是决胜脱贫致富的主战场,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也必然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阵地。各级党委政府要以“弱鸟先飞”理念为引领,强化老区意识,强化帮扶力度,把老区乡村的振兴摆在优先位置。一是在思想上强化老区“优先发展”的意识。当前,广大乡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而这种不平衡不充分主要集中在老少边岛。新时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乡村全面振兴,老区不能落下,因而,要强化老区优先发展的是意识。二是在政策上为老区“优先发展”提供可靠的支撑。像中央出台的《关于加大脱贫攻坚力度支持革命老区开发建设的指导意见》(中办发 [2015]64 号)文件和我省的《关于加大脱贫攻坚力度支持革命老区开发建设的实施意见》(闽委办发 [2016]24 号)文件一样,在实施革命老区乡村振兴战略中也应制定相关政策文件,在干部配备上优先考虑,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在资源条件上优先保障,在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特别是要大幅度提高各级财政对老区产业、民生、社会项目的补助水平。三是在机制上为“优先发展”提供制度保障。要强化革命老区扶建领导小组或单位的职责,完善各级领导和部门挂钩帮扶老区村责任制,形成上下联动、层层帮扶、共同推进老区建设和发展的良好工作格局。要对接好国家和省里有关扶持老区发展政策,完善促进老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政策措施,促进老区乡村优先振兴。

(二)以培育壮大特色产业为重点,着力振兴老区乡村产业。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首先是“产业兴旺”。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只有产业兴旺,才能增强乡村吸引力,促进各类要素向乡村集聚。一是培育壮大特色产业。要培育“一村一品”产业,根据各老区村的地理位置、资源禀赋、自然条件、产业传统的不同,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由商,做好乡村产业发展规划,实现每个老区村至少有一个特色产业或产品。要推进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老区乡村要积极融入我市仙游蔬菜产业园、秀屿禽畜产业园、北部山区(含涵江、仙游)优质大米产业园等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布局,促进传统特色产业规模化、效益化,实现提质增效。二是打造红色旅游品牌。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革命老区时曾经指出,“每一个红色旅游景点都是一个常学常新的生动课堂”。莆田市也有丰富的红色资源,而且大多资源都是集红色革命教育、党建文化展示、休闲健身及陶冶情操于一体的红色文化基地,契合了红色旅游时尚化的需要。有关部门要根据我市红色资源分布情况,编制我市红色旅游规划,设计革命旧址 + 历史文化 + 生态旅游的精品旅游线路,突出全域旅游的概念,全面彰显莆田革命旧址的红色、山水的绿色和悠久历史的古色。三是加速三产融合。大力培育农产品精深加工重点产业,提高农业附加值;积极发展“互联网 + 农业”农产品电商产业,推动线上线下互动发展;积极发展休闲农业、观光农业、田园综合体等多种融合发展新模式, 提高农业和农产品的附加值。

(三)以建设新时代“三农”队伍为支撑,着力振兴老区乡村人才。

乡村振兴,人才是保障。当前老区乡村人力资源数量不断减少,年龄不断老化、素质不断降低,难于支撑起老区振兴的重任。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乡村振兴,要“培育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为此,要牢牢抓住人才这一“牛鼻子”。一是加大对老区乡村的农民职业、技术、管理服务等方面的培训;二是出台优惠政策,支持和鼓励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鼓励和吸引本市在外的企业家、大学生毕业生和社会能人回乡创业;三是选派第一书记、大学生村官到老区农村一线工作;四是开展乡村志愿者活动,鼓励有志于老区乡村振兴的建设者和服务者,带着生态的思想和理念投身老区乡村建设,成为乡村建设的新动力。

(四)以弘扬红色文化为主题,着力振兴老区乡村文化。乡村文化凝聚着乡村的乡土人文之美,是乡村振兴的灵魂,也是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一是弘扬红色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红色资源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是最为珍贵的精神财富。要加快推进红色文化资源的普查工程和遗存遗迹修缮提升工程,着手红色标语、红色故事的整理,为传承发展红色文化提供史料和实物支撑。要鼓励各地出台红色文化遗址保护的地方性法规,依法保护红色文化。要大力宣传莆田的光辉历史和红色精神,结合目前开展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广泛开展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让红色文化展现出永久的魅力和时代风采。二是传承历史文化,实施“莆阳乡村记忆”工程,加大对老区乡村古民居、古村落、古庙宇、古石桥等文物古迹遗址的保护力度,挖掘传承莆仙戏、传统木雕、十音八乐、民风民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三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鼓励老区群众向上向善、敬老爱幼、热爱国家。推进移风易俗行动,革除陈规陋习,抵制封建迷信,净化社会风气。打造“百姓大舞台”,“书香莆田”“莆仙戏进老区村”等公益文化活动,促进先进文化进乡村、进老区。

(五)以改善人居环境为抓手,着力振兴老区乡村生态。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关键。要积极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提升老区乡村生态宜居的环境。一是保护青山绿水和清新清净的田园风光,引导老区群众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保护青山绿水,推进清洁生产,守住耕地红线,保护优质水源,构建鸡犬相闻的田园风貌,让良好生态成为老区乡村振兴的支撑点。二是持续推进美丽乡村、幸福家园建设。加大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的提升力度,建立老区环境卫生的长效管理机制,开展经常性清洁家园行动,实现农村垃圾收集、转运和处理的规范化管理,进一步强化污水管网系统建设,解决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乱排放问题,把老区乡村建成清洁家园、绿色家园和幸福家园。三是完善老区乡村路网设施建设,从根本上解决边远老区村位置闭塞、出行难的问题,同时促进边远老区村林果产业、旅游产业的发展。

(六)以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为龙头,着力振兴老区乡村组织。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打造坚强的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组织保障。一是发挥党组织的领导作用,党管农村工作是我们的传统,在实施老区乡村振兴中,坚持这个传统不能丢。二是选好带头人。要通过换届选举,把对老区人民有浓厚感情、有创业精神、能真心实意为老区人民服务的人选为党支部引领人。建立选派第一书记工作长效机制,面向贫困村、软弱涣散村和集体经济薄弱村党支部派出第一书记,发挥村支部书记的领头雁作用。同时,可公开招聘大学生到老区乡村从事基层党建工作,储备村级干部“雏雁”。三是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要把党员队伍建设作为党支部建设的基础工程,从严把好党员入口关,处置不合格党员,引导乡村党员敢于担当、主动作为,在全面建设小康、实施乡村振兴中发挥应有作用。

 

助力乡村振兴战略   促进老区加快发展

城厢区老促会

(2018 年 10 月 25 日)

 

按照市老促会《关于召开市县区老区工作座谈会的通知》要求,我区老促会、老区办于九、十月份在郑尚庆会长的带领下,围绕老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常太、灵川、东海老区镇村开展调查研究,认真听取老区镇村领导关于老区乡村振兴的情况介绍,座谈了解当前老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建议。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革命老区开发建设和乡村振兴取得的主要成效

城厢区是国家发改委批准参照执行中部地区政策的全省 32 个革命老区县(市、区)之一,共有老区镇 2 个(常太、灵川镇),老区分布镇街 4 个(东海、华亭、龙桥、霞林),老区村 51 个,老区人口 15 万多人。

党的十八大以来,区委、区政府和各老区镇村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大脱贫攻坚力度支持革命老区开发建设的指导意见》(中办发 [2015]64 号)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支持和促进革命老区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省两办《关于加大脱贫攻坚力度支持革命老区开发建设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精神,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加大脱贫攻坚力度,支持和促进革命老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发展,并深入开展老区幸福家园、美丽乡村等建设,我区革命老区的建设取得了较好成效,主要表现在:

1、老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较快推进,发展环境有了较大改善。几年来,区委、区政府和各老区镇村加快推进常太环库公路的拓宽改造,省道 201 线灵川太湖——东海东沙的改造和部分路段的拓宽,并加紧滨海公路城厢段和灵(川)——华(亭)公路的工程建设。通过几年来对老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老区主要公路的通行能力有了较大提升。各老区村也实现了村村通公路,道路基本实现了硬化。地处平原的老区农村全部用上了自来水。有关部门强化了老区的用电保障,提升了老区的通信和信息化水平,老区的蓄水引水工程、中小河流治理、水库除险加固、水利设施建设等都取得明显成效,老区的发展环境得到较大改善。

2、老区的重点项目和综合服务设施建设得到各级的倾斜支持,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几年来,我区 51 个老区村都先后得到市、区领导的挂钩帮扶,其中马院、岭下、内东坪、外东坪、坪洋、径里、柯朱、垓灶等近二份之一的老区村得到市领导的重点联系挂钩,共有 80 多个综合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得到省市有关部门的倾斜支持,帮扶资金达到 8000 多万元。常太镇马院村的闽中游击区革命史展示馆的建设得到各级支持的资金近 500 万元,现在展馆已初具规模,成为我区重要的革命传统教育基地。许多老区村的“幸福家园”、“美丽乡村”建设都得到各级的重点扶持,有力促进了老区村的加快发展。老区的教育、医疗、环境整治等公共服务水平也得到有效提升,区教育局组织 20 所城区优质学校结对帮扶 20 所农村和老区薄弱学校,组织 196 名教师参与校际交流。区卫计局每年投入 40 万元,按照“一村一所”规范化标准,每年改造和提升 8 个农村和老区村卫生所,改善村级医疗条件。常太、灵川老区镇筹资 2000 多万元,加快推进老区污水管网和垃圾收运系统建设,整治老区卫生环境。常太镇宁可不建办公楼,机关还在 60 年前建东圳水库时搬迁建设的旧房中办公,也要筹资 1000 多万元兴建 5000 多平方米的崭新教学综合楼和学生宿舍楼。灵川镇组织在外莆商捐赠,筹资 1800 多万元,完成灵川中心学校和张边、东进、榜头、柯朱等学校的校安配套工程, 较好改善了老区学校的办学条件。

3、老区的精准扶贫取得明显成效,贫困老区村已全面脱贫。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对贫困户贫困村认定的总体原则和认定标准,2016 年我区有建档立卡贫困户 813 户 2418 人,贫困村 7 个。其中老区村建档立卡贫困户 227 户 670 人,贫困村 4 个,分别为常太镇的岭下、外东坪村,灵川镇的径里村,东海镇的坪洋村。在扶贫攻坚工作中,老区镇村按照国务院和省扶贫办的统一部署,认真进行调查摸底,精准确定扶贫对象。对已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各老区镇村加强政策扶持,通过落实扶贫搬迁、转移就业、小额信贷、慰问救济、医疗救助、就学补助、低保兜底、生态补偿、雨露计划、关爱工程等有关政策和措施,多管齐下,助力贫困户脱贫。区委、区政府实行区领导、机关、党员干部、企业单位挂钩老区贫困户,才子集团公司、复茂食品公司、郭氏企业集团挂钩老区贫困村等措施予以帮扶,市领导和有关部门也挂钩扶持我区老区贫困村,为四个老区贫困村筹资 525 万元。今年开展的“精准扶贫——莆商再行动”中我区又有 6 个老区村列入莆商帮扶的重点村。在各级的精准扶持下, 我区老区贫困村、贫困户、贫困人口按省定标准已实现全面脱贫,老区人民正向全面小康目标迈进。

4、各级对“五老”人员和老区困难群众的扶助政策得到较好落实,老区群众基本生活有了保障。近年来,全区“五老”人员及其遗偶数量虽然逐年减少,但“五老”人员、“五老”遗偶的定期补助款每月都按标准及时拨到相应个人账户,五老人员及其遗偶每年都列入区委、区政府的节日走访慰问人员名册予以资金和物资的慰问。生活困难的老区家庭全部列入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现全区有 428 户共 1508 名老区生活困难人员列入政府低保补助,区政府每年为老区低保家庭发放救助资金 470 多万元,构建了老区困难群众的最后一道保障线。

5、党委、政府对革命老区建设进一步重视,加快老区发展已逐步形成共识。几年来,在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有关支持和促进革命老区加快发展的政策规定中,老区传统、老区精神、老区观念、老区意识逐步深入人心,加快老区建设的思想进一步统一。区委、区政府成立了城厢区老区扶建工作领导小组,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支持和促进革命老区加快发展的实施意见》,扶建领导小组多次召开会议,各成员单位汇报贯彻实施《实施意见》情况,各部门支持老区发展的职责更加明确,工作合力进一步形成。区和各老区镇领导把老区发展融入各项工作中。区委书记王文才,区长吴文恩把抓好老区村“破壳消薄”作为推进老区乡村振兴的一项重要工作,亲自到灵川镇径里、东海镇坪洋、常太镇岭下和外东坪村调查研究,现场办公解决老区贫困村在“破壳消薄”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在区委、区政府领导的重视和协调帮助下,原贫困村灵川径里、常太外东坪、岭下村先后建设了村级光伏扶贫电站, 外东坪村现每年集体可创收入 15 万元,岭下村年集体收入达 10 多万元, 各级原来对老区贫困村的输血式帮扶变成了造血式脱贫。

二、当前影响老区乡村振兴的几个问题

几年来,老区建设虽然取得令人瞩目的发展成就,但由于各级对老区的历史欠账较多,以及一些现实条件的限制,老区的发展仍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基础设施投入仍然不足,有些设施老化失修。灵川、东海镇的滨海大道和灵(川)——华(亭)公路建设需要加快推进,目前建设资金仍缺口较大。常太环库公路有的路面坑坑洼洼多,有的路段需要拓宽,需再投入 2000 多万元。市政府要求全市乡镇(除海岛外)20 分钟能上高速公路,但目前常太镇仍无法实现。一些老区村前些年建成的水泥村道由于经济发展了,来往车辆增多频繁,而显得路面狭窄,有的路段开始破损,道路的亮灯工程和安保工程由于资金困难有的无法启动。老区水利设施建设年久失修和老化现象严重,有的设施建好后缺少资金维护,出现损毁现象。一些山区老区群众饮水问题未能根本解决,常太镇为全市人民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自来水,但自己许多村民群众却喝水困难,以前建成的一些蓄水池、水塔、供水管网等设施已逐渐老化、损毁,许多人家只能各自想办法从山上取水,碰到天旱常常断流,用水都很困难,当地一些群众反映,他们是“守着水缸没水喝”。

二是经济发展水平依然偏低,集体经济较为薄弱。我区常太、灵川等革命老区曾经靠发展果树种植和禽畜养殖老区人民逐步致富。可近年来随着果树种植成本的提高和销售价格的下降,随着环保要求的提升和各项禁养措施的出台,老区传统优势产业的发展遇到了困难。为了发展和壮大老区优势特色农业,实现产业转型升级,镇村也在努力探索实践,发展一些大棚蔬菜、花卉、药材等种植,但总体成效仍不明显。尤其是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更为薄弱。我区 51 个老区村,除灵川镇几个老区村因滨海大道建设拆迁村集体得到了一些补偿款,常太镇少数老区村靠光伏发电有些收入外,全区大多数老区村没有集体企业和集体资产,村财收入达不到每年 10 万元的要求。上级下拨的财政转移支付款,仍无法维持村委会的正常办公开支。村委会没有村财收入,集体和公益事业办不了, 困难家庭没能救助,村委会渐渐失去了凝聚力和号召力。

三是生态补偿机制不够完善,老区群众未能得到应有补偿。近年来随着各级对环境生态和饮用水源保护的愈加重视,政府和有关部门相继发布了一些禁令,地处库区、林区的老区群众在禽畜养殖、农业种植、企业创办等方面受到诸多限制,发展生产受到较大影响,理应受到应有补偿。但现有的生态补偿机制对补偿对象不明确,生态补偿基金拨到环保部门,由环保部门掌握,成为对环保有关项目的补助资金,而真正为保护我市饮用水源和生态环境作出重大牺牲和贡献的地处库区、林区的老区群众得不到应有的补偿,挫伤了老区群众生态保护的积极性,影响了老区的发展。

四是老区乡村人才仍旧短缺,制约了乡村振兴和发展。我区山区老区如常太镇大部分青壮年外出经商或打工,留守在家的多为老人、妇女和小孩,发展乡村经济找不到足够的劳动力,缺少各方面的人才,村里的经济发展受到限制,上一些新项目,发展一些新产业缺少能人。老区教育、医疗等事业的发展也因人才短缺受到制约。山区老区学校虽然办学条件有了较大改善,但教师老龄化,青年教师少,骨干教师少,现有教师不安心山区任教,一些学校生源流失严重,有的教学点仅有几个学生,教育质量提不高。老区医疗卫生队伍的建设仍然薄弱,山区老区卫生院空缺人员较多,留不住人才,村卫生所人员多数年龄偏大,有的不熟悉电脑操作,不善使用新器械。由于镇村卫生院所医疗水平低,设备条件差,一些老区群众不愿在基层卫生院所看病治病,宁愿多跑路多花钱去城里医院,也造成了镇村卫生院所病人少收入少、设备更新改造缺少经费的不良循环。

五是基层组织作用正在弱化,削弱了老区乡村的凝聚力。一些基层党支部、村委会维持在应对上级下达的各项任务上,对发展本村经济,促进老区振兴方面缺少规划。有的党支部基层战斗堡垒作用体现不充分, 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服务功能不突出,新时代的基层政治思想工作显得薄弱。一些老区村宗派势力抬头,帮派之争激烈,影响了村委会换届选举的正常开展。

三、促进老区乡村振兴的几点建议

2018 年中央 1 号文件提出了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全面部署。实施乡村振兴,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没有老区的乡村振兴,也没有国家的乡村振兴。根据我区老区的现状和问题,对促进老区乡村振兴,我们提出几点建议。 1、振兴老区乡村,要继续落实“八个优先”。我省两办于 2007 年《关于进一步加快福建省革命老区发展的意见》中对扶持老区的发展提出了在政策、资金、立项、工程项目、建设试点、人才输送、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等八个方面优先予以倾斜照顾的措施,虽然 10 多年过去了,老区在这些方面也得到了很大支持,但由于各级对老区的历史欠账较多, 老区的天生条件不足,所以振兴老区乡村,应继续落实“八个优先”政策措施,尤其是在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上要优先倾斜老区,补齐老区建设的短板。要加大常太环库公路建设投入,加快滨海大道和灵(川)——华(亭)公路建设进度,加强老区村道路建设和维护,进一步提升老区镇村的通行能力,让老区镇村能在短时间内上高速,上动车;市、区政府要倾斜支持常太山区老区的供水管网建设,让为全市供水作出巨大贡献的老区群众不再“守着水缸没水喝”;要进一步抓好老区水利设施建设和维护,保护好老区农业的命脉;要继续坚持行之有效的市区领导和有关部门、规模企业挂钩老区重点村和重点项目的制度,从根本上改善地处自然环境相对恶劣的老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改善老区的发展环境。

2、振兴老区乡村,要加快发展老区经济。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要加快发展老区乡村经济,地处库区、林区的老区要正确处理库区保护和发展的关系,使保护不成为制约老区振兴发展的瓶颈,以保护推动发展,把老区的绿水青山真正变成金山银山。集体经济是壮大老区农村经济实力,稳固老区农村基层政权,保障老区农民共同利益,促进老区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力量,必须理直气壮地做强做优做大。由于历史和现实的许多原因,老区农村集体经济十分薄弱,老区镇村要立足各村特色,挖掘各村优势,选准发展路子,选好发展项目,“破壳消薄”,推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要发挥各村在外经商、创业人员的带头、辐射作用, 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要盘活村集体资产,以存量换增量,以出租换收益,以服务换创收,以资源换资金,壮大集体经济。要积极推行“农业 + 电商、旅游、文化、养生”,拉长产业链,提升产业链,让集体和农民有更多的收入。

3、振兴老区乡村,要广泛吸纳各种人才。老区乡村振兴,关键在人,要靠各方面的人才做支撑。在农业产业发展方面,要以更好的产业和项目吸引人才,以更好的服务留住人才,以更优的待遇保障人才,注重培育一批新型职业农民和乡村技术人才,激励各类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大展所能,大显身手。在教育和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方面,要在老区宣扬和培养一批热爱老区、热心为老区人民服务的“最美乡村教师”、“最美乡村医生”,让年青教师和医务人员热爱山区学校,热心镇村卫生工作,使老区的学校和医疗机构留得住人才。要建立健全老区学校、医疗卫生机构人才的补充、引进机制,让老区的学校、卫生院(所)也有一些教学和医务水平高的教师、医生,提高老区教育质量和医疗水平,增强老区群众对老区教育和医疗工作的信心度和信任感,让他们的孩子就近上学,让老区的群众就近就医。

4、振兴老区乡村,要始终坚持绿色发展。实施老区乡村振兴战略,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推行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让生态美起来,环境靓起来。老区镇村要主动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组织干部群众保护绿水青山, 推进清洁生产,守住耕地红线,保护优质水源,让良好生态成为老区乡村振兴的支撑点。市区政府要落实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对为保护生态、保护水源作出巨大牺牲和贡献的地处库区、林区的老区群众给予应有的补偿。可试行建立饮用水源保护专项基金,由受益企业单位从收取的水电费中提取适当比例,比如每吨(度)3 分钱作为补偿基金用于专项补偿库区群众。要落实库区群众搬迁安置的有关政策规定,保护老区库区群众利益。要建立老区环境卫生的长效管理机制,经常性开展清洁家园行动,实现农村垃圾由村收集、镇转运和区处理的规范化管理,进一步强化污水管网系统建设,解决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乱排放问题,把老区建设成清洁家园、绿色家园、幸福家园。

5、振兴老区乡村,要着力强化基层党建。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的组织基础,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推动乡村组织振兴,是实现老区乡村振兴的关键。强化基层党建,一要选好带头人。要通过换届选举,把对老区人民有深厚感情,有创业精神,能真心实意为老区人民服务的人选为党支部引领人,区镇可实行向贫困村、软弱涣散村和集体经济薄弱村党支部派出第一书记的长效机制,发挥书记的领头雁作用。二要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要把党员队伍建设作为党支部建设的基础工程,从严把好党员入口关,处置不合格党员,党员要敢于担当,主动作为,在全面建设小康、实施乡村振兴中发挥应有作用。三要加强基层的政治思想工作。要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基层党支部要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服务功能,把基层党组织打造成充满活力的新时代老区乡村振兴的坚强战斗堡垒。

 

涵江区乡村振兴战略推进情况及下一步工作建议

涵江区老促会

2018 年 10 月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中央、省委、市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聚焦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持续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发展特色现代农业,大力提升农业质量效益;持续加强农业生态建设,促进农业绿色发展; 持续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持续巩固脱贫成效, 坚决打好脱贫攻坚战,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围绕区委、区政府《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涵委发〔2018〕5 号)的工作任务,现将全区乡村振兴战略推进情况汇报如下:

一、主要成效

(一)现代农业产业不断发展

一是稳定粮食生产。以稳定粮食生产为第一要务,切实落实粮食安全生产首长责任制,通过强化粮食生产扶持政策宣传落实,促进山区山垅田抛荒地块的复垦,有效增加粮食生产播种面积。创新粮食生产模式,引进乡村振兴集团建立大洋乡知青共享农场农事体验项目工程,以车口村为中心,建立 1000 亩大洋北部山区优质米生产示范基地,辐射带动周边区域优质稻的生产,开拓农业发展新模式。

二是特色优质产业逐步提效。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我区把发展蔬菜、水果、畜牧等农业主导产业作为重点,积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调整农业经济结构。蔬菜方面,逐步实现了区域化、规模化、产业化。水果方面以保护提升“四大名果”为主线,不断调优种植品种结构,引进优质品种扩大种植,提高水果市场适应能力。畜牧方面,对现有保留的猪场,进行粪污处理系统改造提升,发展高效、优质、生态、环保型畜牧业。

三是农产品质量安全得到保障。围绕创建食品安全示范区工作,稳步推进 2018 年度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着力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农产品“一品一码”等重点工作,逐步完善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治理行动,集中力量解决禁限用农药违规使用问题,规范农资市场秩序,严厉查处违法违规行为,打击违反《生猪屠宰管理条例》的违法犯罪行为,严格依规将存在严重问题的生产经营主体列入农产品质量安全“黑名单”管理。推进一品一码试点建设,全区已 10 家试点企业进入正常的赋码贴码销售。

(二)美丽乡村建设深入推进

一是农村人居环境有效整治。开展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提升行动,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继续开展“千村整治百村示范”美丽乡村工程建设。2018 年,完成 35 个行政村污水治理工程建设,三格式化粪池新建改造已开工 5620 户,完工 5561 户,完成任务的 116%。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方面,目前江口、三江口、白塘、梧塘正在完善市政污水管网,生活污水统一送入闽中污水处理厂处理;山区乡镇也全面开工建设污水处理站及管网配套。2018 年省级 10 个、市级 2 个美丽乡村示范点正在深入实施,大部分村庄已初现成效。

二是农村生态环境不断改善。截止目前,全区完成造林绿化 9050

亩,占任务 8600 亩的 105.2%,完成森林抚育 9500 亩,占任务 9000 亩的105.6%。全区森林覆盖率 67.97%,森林蓄积量 246.67 万立方米,林地保有量 5.0917 万公顷,均保持在市级考评指标以上。建立补充林地储备库,同时在新县镇建立林权类不动产登记工作试点。实施新县镇水土流失重点乡镇治理,开展萩芦镇翔祥大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果园基地水土流失治理。三是城乡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移动、电信、联通等通信公司已实现农村宽带网络和通信网络覆盖,其中,移动公司提前完成了原计划到2020 年完成的光网莆田行动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光纤宽带“村村通”, 即全区行政村 100% 开通光纤网络;新建开通 4G 站点 196 个,全区 4G 站点数量达到 1062 个,实现了全区自然村 4G 信号 100% 覆盖。电信公司争取资金用户平台开发费投资 160 万,基站覆盖全区所有行政村100%,增加基站 32 个,增加投资约 86 万。进一步配套完善农村公路基础设施,实施农村公路“百乡千村”计划,已完成新改建乡村道路 20 公里、县道路网提升改造 5 公里,积极推进全区通乡 ( 镇 ) 三级路建设,连接多个建制村的通村双车道公路里程达 10 公里,农村公路示范路建设在正在设计。巩固“村村通”成果,推动符合条件建制村 175 个中 162 个建制村通客车公交,完成率达 92.5%。

四是文化休闲旅游发展迅速。借助乡村振兴战略,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和乡村旅游。实施萩芦江氏民居廉政基地建设,目前已开放 30 多间房屋用于廉政系列图片、江春霖生平事迹介绍等。将涵东新有社、白塘李富祠、大洋闽中司令部旧址、白沙镇红军 207 团部等 4 处文物保护单位建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闽中司令部还被评为国家 3A 级旅游景区。各乡镇积极利用自身不同的人文和自然资源,打造一批极具特色的乡村旅游特色村,成为莆田及周边群众日常休闲旅游的好去处。如江口镇东大村建成 12 公里环蒜溪绿道,将蒜溪流经的 7 个村庄的水榭石桥等特色景点串联起来,已逐步成为莆田文化休闲旅游新名片,南洋特色小镇雏形深受游客喜爱;萩芦镇主动融入美丽乡村建设,探索走出一条体育 + 温泉 + 文化的特色路子,成为全市首个省级体育特色小镇,该镇的崇福村还通过“秋水谷森林人家”旅游景点的开发,流转土地 108 亩,带动周边 3 个村庄 150 多名村民就近务工增加收入,月均接待旅游人数达 6 万多人次。

五是防灾减灾体系不断完善。完善区级山洪灾害监测预警平台;修订完善区级及全区 14 个乡镇、199 个行政村的防洪预案。区级山洪灾害监测预警平台完善 : 区级计算机网络及会商系统完善、区级平台延伸到乡镇、区级预警信息发布能力升级、区级平台软件完善各一项(套),完善区级山洪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及共享系统建设,配置 5 套移动巡查设备等。群测群防体系完善:完善区、乡、村各级预案,持续开展宣传、培训、演练等。

( 三 ) 农村文化建设健康发展

一是加强宣传报道。紧紧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和赶超发展,突出乡村振兴战略工作部署,深入开展正面正向的宣传报道,着力唱响主旋律、凝聚发展正能量。4 月 19 日,《福建日报》莆田观察全版刊发《莆田涵江区乡村振兴:“生态 +”,提升百姓幸福感》,全景式展现近年来我区提出的“一二三产业融合、生态文化旅游叠加”发展思路,创造出更多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和文化价值,引起强烈反响。

二是农村文化设施建设逐步加强。2018 年将根据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央、省、市乡村振兴战略有关部署,以及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不断加大政府投入,调整资源配置,加强农村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全区有线电视未联网村光纤联网工程,投入资金 780 万元对全区未实现有线电视未联网的 13 个行政村实行光纤联网覆盖。开展新县文峰宫修缮保护工程。开展农家书屋提升工程,投入资金 14 万元补充和更新全区 175 个村农家书屋出版物,增加各家农家书屋的藏书量。开展书香乡村示范点建设工程,投入资金 2 万元用于秋芦镇双亭村书香乡村示范点建设,构建阅读平台。开展农村电影室外转室内试点建设工程,投入资金 13 万元用于江口镇官庄村开展室外流动放映向室内固定放映转变试点建设,满足群众对观影环境的要求。我区大力实施农村电影放映工程,2008 年 7 月在全市率先启动农村数字电影“村村通”放映工作,建立了全区农村电影放映补贴机制。在省财政每场放映补贴 80 元的基础上,制定了区财政每场放映补贴 80 元,镇(乡、办)财政补贴 80 元,村负担 60 元的农村电影放映补贴机制,提前两年实现了所有行政村“一村一月一部电影”的目标。电影“村村通”工程的实施,极大满足了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明需求,为我区的农村基层文化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提高了农村基层文化阵地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受到广大农民群众的普遍欢迎。

三是群众性文化丰富。不断完善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满足基层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镇村(社区)综合文化场所得到提升,基本实现“一村一站、一社区一中心”,先后建成了江口镇东大村侨乡纪念馆、萩芦镇梅洋村江春霖故居、大洋闽中司令部旧址展览馆、白塘镇洋尾村李富纪念馆 4 个廉政教育基地;江口镇东大村侨乡纪念馆、萩芦镇梅洋村江春霖故居还成为省级家风家训教育基地示范点。大力组织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群众文化生活日益丰富。组织文艺惠民“文学进校园”活动以及广场舞比赛、十音八乐演奏比赛等 10 多个活动。组织了 20 多场次便民惠民“三下乡”现场服务活动。特别是春节、元宵节期间,宣传、文化部门联合组织开展了送春联、迎新春、赏花灯、广场舞和各类群众性体育竞技等一系列活动,给基层群众提供了健康文明、喜庆快乐的“过年大餐”。“涵江激情广场大家唱”文艺队活跃,在全区乃至全市产生了积极效应,已吸引了社会各界人士 200 多人加盟,每周巡回在公共文化广场举行。

(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夯实有效

一是持续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通过调研考察先行,交叉审计先行、整顿帮扶先行等“三个先行”,切实抓实村级党组织换届,助力村级党组织换届;完善换届有关制度建设,做到公平公正公开,保障村级换届平稳顺利推进;严把候选干部资格审查、舆论宣传、正风肃纪等三大关卡,促进“能人回归”,选准配强“领头雁”。实施“四项工程”,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实施“红色堡垒工程”,结合扫黑除恶专项斗争行动, 积极整顿软弱涣散党组织,2018 年,全区倒排出 13 个软弱涣散党组织, 通过制定“一村一策”制定整顿方案,采取落实挂钩帮扶,下派驻村第一书记等方式,有效整顿到位,推动农村社会生态和谐、安定有序。实施“红色引擎工程”。全面开展党支部“达标创星”活动,全面推动“村警企”共建、“党员中心户”、“两代表一委员”联络站、文化名村等党建品牌建设工作。实施“红色头雁工程”,坚持用人标准,扩大选人视野,重点从优秀的现任村干部、大学生村官、致富能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复员退伍军人、外出经商务工返乡的农民党员中物色优秀人才,选优配强村党组织书记,推动村党组织书记通过选举担任村委会主任。持续开展“村霸”等问题整治。探索实施“头雁培训计划”,加强基层党组织书记培养选拔、教育培训、管理监督和激励保障,打造政治过硬、业务过硬、作风过硬的“头雁”队伍。

二是实施“红色后盾工程”。落实党建主体责任,持续开展“三创” 活动,推行抓党建责任清单、整改清单、项目创新清单“三个清单”, 开展季度督查和巡回督查。完善基层党组织书记抓党建工作述职评议、党建目标责任制考评,健全“书记抓、抓书记”的责任落实机制。落实阵地保障,全区新建 14 个、修缮 30 个村级活动场所,促进村级有能力、有场所为群众服务。用活农村和城市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着力打造集党群议事、便民服务、产业发展、宣传教育、关爱帮助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增强基层阵地服务功能。

三是抓党建促集体经济提升,“五项措施”助力脱贫攻坚。盘活集体资产,以全区目前正在推进的村级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为重点,通过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进一步完善农村房产、土地、林地等财产确认登记工作,推动融资流转。通过发包、租赁、参股、联营、合资、合作等方式加以开发利用,增加集体收入。推行“一村一品”,对山水等旅游资源优越的村,通过创建乡村旅游示范点,重点发展农家乐、休闲山庄、观光农业等,延伸产业链,增加村集体的资源开发收入和服务经营收入。合理利用民族村寨、古村古镇,发展独具特色的旅游小镇,打造特色旅游景观带。提升乡村旅游品质,鼓励村集体依托自身存在的资源优势,带动群众发展优势突出和特色鲜明的产业,推进产业建设生产、加工和经营服务设施,形成“一村一品”、“一社一品”,实现村级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实行政策扶持,各级各部门在政策、项目、资金等方面支持和帮助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严格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认真落实“一事一议”奖补政策,各级涉农扶贫资金,在符合规定的前提下,安排一定比例用于扶持“空壳村”、薄弱村发展集体经济。加强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加强对空壳村主干的教育培训,上党课、上扶贫课、上纪律课,让他们真正定好位、履好职。建立“双培养”制度,每年组织村主干到先进村学习锻炼,开阔视野,提高能力。加快智力输送, 今年以来,我区共选派 23 名第一书记到建档立卡贫困村和软弱涣散村, 增强基层党组织力量。充分发挥省市区三级第五批驻村第一书记的智力、政策等作用,加强各类项目对接,提升驻村成效,驻村期间,切切实实帮村里引进项目、发展经济。扩大村级后备干部队伍选拔渠道,不断培养更多更优秀的年轻人进入基层组织视野,为保持基层组织活力提供了坚强保障。落实镇干部包村驻村工作制度,形成工作网络。

四是推进村集体经济“破壳消薄”。区财政局出台村集体“破壳消薄” 资金筹措方案,明确了 2018-2019 年市、区、镇村三级共同筹措的筹集方案,落实全区村集体经营性年收入 5 万元以下的 62 个行政村 2018 年投入资金 3345 万元。对接市振兴集团合资登记成立了涵江区振兴乡村有限公司。目前,“破壳消薄”资金已汇集区振兴乡村有限公司,用于投资乡村振兴项目,以实现年收入低于 5 万元的 62 个行政村 2018 年底村集体收入超 5 万元。

(五)农民幸福指数不断提高

一是扎实推进脱贫攻坚战。坚持把推进脱贫攻坚工作作为重要的政治任务来抓,深入开展精准扶贫百日攻坚行动,扎实有效推进各项工作的落实。强化动态管理,确保“一户不漏、一户不错”,夯实工作基础;强化政策落实,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脱贫目标,严把脱贫质量, 确保脱真贫、真脱贫;强化脱贫攻坚帮扶责任,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做到“脱贫不脱钩”“脱贫不脱政策”;强化监督检查,加强作风扶贫领域作风建设,确保脱贫实效。继 2017 年底,全区 1375 户 3270 名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退出后,继续保持原有扶贫政策保持不变,继续落实挂钩帮扶各项政策,进一步提高贫困户的满意度。全区 14 个贫困村 2018年实施帮扶项目 27 个,落实议定帮扶资金 311.5 万元。

二是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引导农业适度经营,加大对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培育,继续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为农业输送一批“会农业、懂农业、爱农业”人才。加强对农民工培训工作,积极开展“春潮行动”,深入企业,大力实施农民工免费培训再就业工程,每年共招收培训人员 1400 余人;开展农民电商创业培训,每年培训农民 3600 多人。调优产业发展结构,通过引进无花果、桃、李、蓝莓等优质水果品种, 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提高农民生产收入。

三是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切实抓好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城乡中小学布局,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我区已恢复 8 个教学点为完全小学并通过标准化验收, 完成国欢中心小学迁建、涵江侨中与后郭小学合并等工作,全区学校布局更加合理。加快补齐教育短板,我区结合实际实施 51 个建设项目,其中有 46 个项目安排在农村。稳定农村教师队伍,今年共招聘中小学教师142 名,其中安排 119 名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占 83.8%,解决农村学校教师结构失衡问题。全面提升农村学校中高级专业技术岗位结构比例,共增设高级岗位职数282 个,中级岗位职数561 个。积极推行义务教育“小片区”管理,在全市率先对所有义务教育学校实施小片区管理模式,小学组成 3 个片区,初中组成 5 个片区,以片区内的优质校为龙头捆绑周边一般校,实行“师资互派、资源共享、统一教学、捆绑考核”的管理模式,有效整合片区内义务教育学校资源,提高片区内薄弱学校的办学水平,整体提升义务教育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按照全省、全市工作部署和要求,扎实开展各项摸底排查工作,把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和困境儿童保障工作做实、做细、做到位,确保关爱保护工作覆盖到每一位需要帮助的留守儿童(困境儿童)。我区建立了 2 个留守儿童关爱基地、1 个留守儿童活动中心、15 个儿童之家、1 个乡村学校少年宫等基础设施场所。

(六)农村改革进一步深化

一是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有序推进。制定出台了关于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涵委发〔2018〕2 号),明确各部门工作责任及工作进度时间安排。成立涵江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下设清产核资、成员界定组、权能改革组、信访处理组、宣传报道组等 5 个机构。及时制定出台《涵江区全面开展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工作实施方案》,举办农村集体产权制定改革、清产核资、村级干部换届审计动员部署暨业务培训 1 期;加强对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政策宣传,发放致全区农民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的公开信 10000 多份。 二是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基本完成。加强协调督促,集中力量,全力攻坚,推进解决全区农村土地确权工作过程的困难问题。全区累计完成合同签订 172 个村,完成 10 个乡镇的确权数据库合库工作,并通过第三方机构质检,现已提交农业农村部审核,为下一步颁证工作奠定基础。

三是国有农场农垦改革全面完成。积极推进国有农场梅洋茶场农垦改革,推行梅洋茶场公司化改革,完成茶场土地确权工作,全面剥离梅洋茶场社会化职能,促进场区集中力量发展农业经济。目前,茶场正筹备对台合作农业发展项目。

二、存在问题

( 一 ) 村级组织集体经济壮大意识不足

区委区政府先后出台了一些壮大村级集体的政策文件,但因或多或少存在缺少带动集体经济发展的能人、缺少可利用资源、缺乏可启动的资金等方面原因,村集体组织发展集体经济意识不强,“等、靠、要” 思想严重。

( 二 ) 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动能不足

受农业市场压力、环保压力和资金压力的影响,农业种植效益相对下降,农民种植积极性不高,农业经济增长有效,持续发展动能不足。

( 三 ) 农业亮点特色不突出

主要表现在产业规模比较小,产业特色不明显,农产品深加工能力较弱,农业品牌建设有待提高,在全市全省叫得响的农业亮点工作不多。

( 四 ) 农业经营主体融资困难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其经营规模远大于传统农户,资金需求缺口较大,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制约,许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难以获得金融的有力支持,融资难的现象普遍存在。

( 五 ) 人才缺乏,能人少

目前农村外出经商务工的多,留在农村的基本上是上了年龄的老人居多,党员队伍老化严重,年轻人不想留在农村,一些能人也不愿意留在农村。农村干部队伍出现后继无人、缺人的状况。

三、下一步工作的建议

( 一 ) 加快推进特色现代农业发展

稳定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生产,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严格落实粮食安全行政首长责任制。做强做优特色农业产业。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优化区域布局,加快发展蔬菜、水果、水产、畜禽等优势特色产业,促进农业提质增效。扶持发展福建省级农民创业园建设发展,引导农业品牌建设,倡导区域公共品牌建设。

( 二 ) 推进清新富饶美丽乡村建设

积极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及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提升行动,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继续开展“千村整治百村示范” 美丽乡村工程建设。实施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程。严守生态保护红线, 保持生态功能稳定,到 2020 年基本建立生态保护红线制度。实施天然林保护、湿地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重点生态修复工程。加快完善城乡基础设施。创新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投融资机制,进一步配套完善农村公路、供水、供电、通信、物流等基础设施,提高建设效率和运营管护水平。大力发展乡村旅游。

以项目为抓手,推进城乡文化建设一体化。重点突出区级文化馆、图书馆建设和完善工程,以城区文化设施建设带动乡村文化设施建设,完成 6 个乡镇文化站、80 个村(社区)的资源整合工作,建成一批多功能于一体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中心。以活动为载体,进一步丰富乡村群众文化生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组织开展贴合涵江特色、群众喜闻乐见的各类文化活动。加强政府购买文化服务力度,扎实开展文化惠民系列演出,让群众真正享受文化精神食粮。深入开展文化共建、文化共享、“结对子、送文化”活动,形成送文化下乡、进社区、进校园、进农村的长效机制。以人才培育为手段,进一步加强文化队伍建设。加强基层文化队伍交流、培训,配齐配强镇(街)文化专干和村农家书屋管理员,促进农村文化工作正常开展。

( 四 ) 着力抓好村级组织班子建设

按照省、市对于村级组织班子结构“五个确保,一个力争”的责任目标要求,继续压实工作责任,掌控关键环节,破解薄弱问题,按照责任再落实、措施再强化、力度再加大的要求确保村委会换届选举工作圆满成功。加强换届后村干部队伍培训与教育管理,结合公共领域宣传载体排查,进一步健全制度规范。提前着手制定新一届村主干培训工作计划,帮助他们尽快掌握职责任务和工作方法,尽快进入角色,提高做好农村工作的本领,使新班子有新面貌、新担当、新作为。

( 五 ) 深化农业各项改革工作

集中力量化解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工作中历史遗留的问题,确保2018 年全面完成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加大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政策宣传引导,强化对农村集体产权清产核资工作进度的督导, 力争 2018 年 11 月基本完成全区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完成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第一步”。

( 六 ) 加强农业人才队伍建设

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积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和新型经营主体。创新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方式,充分发挥农科教农业技术推广示范点的带动作用,探索农技推广人员与家庭农场、合作社、龙头企业开展技术合作模式。继续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拟新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350 人。

 

助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谱写新时代老区发展新篇章

荔城区老促会

(2018 年 10 月 25 日)

 

荔城区现有 4 个镇和 2 个街道办事处,其中省定重点老区乡镇 5 个,老区分布乡镇 1 个,全区共有 130 个村(社区),老区村(社区)占 86 个,老区人口占全区总人口近 90%,革命老区基本覆盖全区。近年来, 我区紧紧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的乡村振兴总要求,在美丽乡村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作了有益探索,取得明显成效,谱写了新时代老区发展新篇章。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推动老区乡村振兴的做法与阶段性成效

(一)聚焦产业兴旺,推动现代农业发展

一是发展壮大现代农业产业。我区按照“一年有起色、两年见成效、三年成体系”要求,大力发展设施农业、休闲农业、节水农业。同时着力打造乡村旅游综合体,推进乡村旅游“百镇千村”提质升级,积极培育星级休闲集镇和星级旅游村,支持鼓励乡村旅游点创建国家 A 级旅游景区。在设施农业方面。引进荔城利农农业技术有限公司,在北高镇山前老区村打造省级农民创业示范基地,已累计完成智能温控大棚 300 多亩。闽中、逸林生态、绿阳等公司,莆阳、盛惠、鸿峰等专业合作社,已建设温室大棚 136.05 亩,区财政拨付补助资金 187 多万元。在休闲农业方面。近年来,我区一些农业企业开始探索发展现代休闲观光农业,如西天尾镇林山老区村的逸林生态观光农业有限公司,利用南少林寺附近一片 400 亩荒废的耕地和林地,开发经营观光、休闲、野炊、青少年科普培训等现代农业项目。花千谷生态农业,已完成投资近千万,占地面积 300 多亩,已初具规模。福建九十六港现代农业有限公司依托荔城农民创业示范基地,在北高镇山前村建设九十六港田园综合体,融绿色、欢乐、浪漫、养生、感动于一体的乡村乐园。在节水农业方面。扎实推进节水农业建设,每年推广番茄、胡萝卜、花菜水肥一体化灌溉技术1200 亩。这些现代农业的发展壮大,将有力推动老区村的加快发展。

二是进一步激发乡村内生活力。推进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加快建立规范高效的“三权”运行机制。全面完成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 完成数据库成果汇交,确保年内证书全部发放到户;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加快推进国家级试点工作,2018 年完成清产核资,开展农村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试点。

三是推动质量兴农、品牌兴农。开展农业质量年工作,深入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1213”行动计划,进一步完善全区农产品和水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全面推进规模食用农产品基地按标生产,加快农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两个监管信息平台推广应用,加强“三品一标” 管理,2018 年新增“三品一标”获证产品 1 个以上,产品抽检合格率达98%以上,建立健全农产品产地准出与市场准入对接机制,实现全链条质量安全监管。

四是不断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1)积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自2016 年起,精准收集专业合作社、水稻生产户、蔬菜种植户、畜禽养殖户、农机人员、村级报账员等有关信息,根据培训对象的不同情况和培训需求, 因户施策,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培训,培养成为具有一定生产经营能力的新型职业化农民。2016 年、2017 年共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853 人,2018 年计划择优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500 人。(2)大力支持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民合作组织。目前全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工商登记注册的有 244 家,注册资金 6.21 亿元,拥有成员 5783 人。从业务范围来看,主要涉及果蔬、禽苗、畜禽、农机、食用菌、花卉、沼气、渔业、养蜂等多个领域。从发起类型看,主要有致富能人带动、龙头企业和专业大户带动等多种形式。其中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速度较快,全区达 30 家,成员达 2000 多人。(3) 创新联盟公司经营模式。2015 年由 8 家公司、合作社联盟组建而成的福建汇鲜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集各公司、合作社优势,实现资源共享、风险共当、互利互惠,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成倍提高。

(二)聚焦生态宜居,推动乡村绿色发展

一是推动乡村生态振兴。实施天然林保护、湿地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重点生态修复工程,2018 年完成人工造林更新 300 亩、森林抚育200 亩、封山育林 1000 亩,突出抓好沿海防护林基干林带、生物防火林带、森林生态景观带、重点生态区位等“三带一区”的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推进综合治水实验县建设,围绕“一心、两湖、三流域”整治重点,修复河网水乡生态环境,打造“兴化古府、荔林水乡”, 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 0.57 万亩、高效节水灌溉 150 亩,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 0.55 以上。全面落实河(湖)长制,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和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实施“增殖放流”工程,开展海漂垃圾整治。

二是加快宜居乡村建设。推进象峰老区村创建国家 3A 级旅游景区, 打造集休闲、观光、宜居为一体的老区美丽乡村。进一步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建立健全农村垃圾治理长效机制,配套完善农村环卫设施设备,新建 1 万户农村三格式化粪池,完成 22 个村居污水治理,新建生活垃圾压缩转运站 3 座。实施农村“厕所革命”,建立健全公厕卫生管护机制。实施农村垃圾治理行动,完成32 个行政村保洁常态化机制建设。

( 三 ) 聚焦乡风文明,推动乡村文明发展

一是加强文明乡风建设。持续开展宣传党的十九大精神,确保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村入户、落地生根。持续推进移风易俗行动,倡导勤俭之风,常态整治农村的大操大办、盲目攀比、高额彩礼、厚葬薄养等不良习俗。广泛开展文明户评选表彰活动,在群众身边树典型、立标杆,扶正祛邪、扬善颂德。抓好家训家风乡贤文化建设,促进农民更加重视家庭美德建设,传承优秀传统,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地区落细落小落实。深化开展文明村镇创建活动,不断提升文明乡风建设水平,实现文明村镇数量逐年增加。

二是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扎实推进文化馆总分馆试点工作和书香乡村示范点建设。重点推进 50%镇街综合文化站和 40%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宣传文化、青少年活动、党员教育、科学普及、普法教育、体育健身等功能整合。今年我区已建设笼式足球场 3 个、多功能运动场

4 个、室内健身房3 个、门球场1 个、室外健身器材8 套。同时持续打造“百姓大舞台”“我们的节日”“书香荔城”“莆仙戏进乡村”等公益文化活动品牌,推进优秀传统文化进乡村、进老区。

( 四 ) 聚焦生活富裕,推动乡村共享发展

一是完善乡村基础设施。积极推进通镇三级路和连接多个建制村的通村双车道公路建设,进一步巩固“村村通”成果,推动符合条件通车条件建制村 100%通客车。新建农村公路 6 公里,争取年内实现受益人口在 300 人以上的自然村公路水泥砼路面硬化全覆盖。加快构建农村物流网络体系,大力推进 12 个镇级综合运输服务站建设,解决了农村物流“第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难题,推动“快递 + 四大名果”营销。扎实推进补短板工作,加快老区乡村自来水、污水处理、河道治理、垃圾收集处理、改厕、路灯亮化等基础设施建设。

二是完善乡村公共服务。不断提升乡村医疗健康保障水平,促进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落实农村生育全程优质服务,推广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加大老年人健康服务投入,为已参保的 65 岁以上老龄城乡居民免费健康体检。加强健康扶贫工作,支持基层医疗机构建设,实老区村全覆盖。大力建设农村幸福院,重点向革命老区倾斜,推进医养结合养老服务。

三是打好精准扶贫攻坚战。继续完善建档立卡工作,对新识别和返贫的贫困人口,坚持标准应纳尽纳,应扶尽扶。把提高脱贫质量放在脱贫攻坚工作的首位,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改进帮扶方式方法,一户一策、靶向发力,深入推进精准施策。全面落实产业、就业、教育、金融、医疗、低保兜底等扶贫政策措施,建立健全光伏扶贫、乡村旅游等资产性收益稳定脱贫机制,有效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持续推进“雨露计划”培训和扶贫小额信贷工作,不断扩大贫困户受益覆盖面。深入开展扶贫领域作风建设年行动,实施贫困村提升工程,扶持贫困村集体经济发展,切实解决村财收入“空壳村”问题,村级组织自我保障能力不断增强。

在产业扶贫方面。2016-2018 年我区累计下达贫困户产业扶持补助资金 192 万元,支持贫困户发展特色优势农业等产业,增强贫困户内生动力和造血功能。通过开展以农技为主的雨露计划培训,提高贫困人口种养技能水平,同时积极帮助贫困户引进高附加值的新品种,帮助贫困户提高产业收入,共完成雨露计划培训 559 人次。

在小额信贷扶贫方面。我区累计完成 300 户 1498 万元放贷量,受益贫困户覆盖率 55.67%,扶贫小额信贷财政贴息 59.87 万,累计为贫困户创造 112 万元以上收益。

在造福工程易地扶贫搬迁方面。2016-2017 年我区共完成造福工程493 人,累计发放中央、省、市级补助资金 260.32 万元,区级配套专项补助资金 68.2 万元。

在就业扶贫方面。脱贫攻坚以来我区共举办“春风行动”等专场招聘会 20 场,为贫困群体提供就业岗位 3000 个左右。为 862 名贫困人口办理就业创业证,累计开发精准扶贫对象公益性岗位 59 个,2017 年共拨付给用人单位公益性岗位补贴 73.85 万元。

在教育扶贫方面。我区进一步健全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全体系全覆盖贫困人口教育补助体系。2017 年全区累计发放建档立卡贫困子女教育补助 372 人次 49.9 万元。

在健康扶贫方面。2017 年以来,我区各基层医疗卫生单位集中力量, 优先开展对建档立卡对象的家庭医生服务签约工作,全区所有建档立卡贫困对象实现了签约服务全履盖,签约服务费个人缴费部分由政府全额出资。定期对所有贫困人口健康状况进行评估和指导,并纳入家庭医生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对贫困人口精准健康管理,并为贫困户发放医疗联系卡以及在其社保卡粘贴精准扶贫标标识。落实省定 13 种、市定 13 种重大疾病集中救治政策,对全区贫困对象进行普查,初步发现重大疾病对象 163 例。协调各医院开通建档立卡贫困户先救治后缴费绿色通道, 及时组织患病贫困户前往医院救治。

在医疗扶贫方面。自 2017 年 7 月 1 日起为贫困户构建了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省医疗叠加保险、市医疗综合补助、商业保险等多重医疗保障体系。全区贫困户医疗费用累计支出 329.7 万元,通过各项医疗健康扶贫政策叠加补助共报销医疗费用 261.7 万元,实际报销比例大幅提高,切实减轻了贫困户医疗费用支出压力。

在兜底扶贫方面。我区积极推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的有效衔接,全年累计发放建档立卡贫困户低保保障金205.16 万元。

由政府出资为贫困户缴纳新农合个人参保费 29.37 万元,发放残疾人贫困户各类补助资金 29.45 万元。从 2017 年 1 月 1 日起为没有纳入低保保障的贫困人口建立起区级社会保障体系,按每人每月 100 元的标准进行生活困难补助,累计发放补助资金 91.07 万元。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保障体系防线,有效返止返贫现象的发生。

在精准扶贫保险方面。为进一步提高我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防范重大疾病和意外风险的能力,筑牢防止返贫现象发生的保障线,为 438 户1481 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购买精准扶贫保险,每人一年保费 580 元,其中区级财政承担 500 元,镇街财政承担 80 元。

在挂钩帮扶方面。我区挂钩帮扶工作采取每户贫困户至少有一名区或镇街干部挂钩帮扶的方式,通过多种途径为贫困户找对脱贫路子,保证扶贫政策落实到户到人,帮助贫困对象脱贫解困。2017 年以来,全区挂钩帮扶责任人累计入户帮扶 5800 人次,帮扶资金 180 万元,帮扶生产、生活物资折合 66 万元。

在贫困村整村推进方面。我区坚持五位一体整村推进建设,采取“领导挂钩、部门帮扶、干部驻村、企业结对、资金捆绑”措施,推进贫困村建设。各级财政累计向 4 个贫困村投入项目建设补助资金 749.5 万元,为基础薄弱村、空壳村争取帮扶资金 207 万元。挂钩我区贫困村的市级领导通过实地调研、现场办公会等方式为 4 个贫困村共筹集帮扶资金 420万元,议定 2017-2019 年度帮扶项目共 25 个,用以帮助贫困村发展提升。积极引导贫困村立足自身实际和资源优势,实施“一村一品”发展规划,推动贫困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如贫困村青垞老区村围绕“香山宫”主题发展生态乡村旅游,逐步形成融休闲度假、古迹瞻仰、生态餐饮、休闲垂钓、花果采摘等一体的生态休闲观光农业产业发展格局。贫困村下垞老区村依托自身良好的文化旅游资源优势,充分发掘现有九华山“祈梦文化”和陈国柱故居“红色文化”潜力,通过财政补助、企村共建等方式建设九华山停车场、生态农业园等项目,积极发展以人文无干扰、生态无破坏、自驾游为特色的生态乡村旅游,带动老区群众增加收入。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区在老区乡村振兴方面取得了较好成效,但同时也必须看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些深层次矛盾还未根本解决,城乡差距仍然较大,给老区乡村振兴带来一定困难。

(一)农业产业不大不强的问题比较突出。一些较贫困老区村,尤其是山区老区村,由气候、环境、交通、资源等因素的影响,设施蔬菜、水果、药材等产业未能形成规模,零星种植无法形成产业链,农民种植积极性也不高。

(二)农民主体作用未能充分发挥。由于部分老区村农村经济实力有限,群众对乡村振兴认识不够,认为乡村振兴是政府的事,存在等靠要思想,对一些惠及自身的项目干劲不足,出现上头热、下头凉的现象,缺乏积极主动地参与乡村振兴的主人翁意识,主体作用发挥不明显。

(三)三产融合程度不深。一是农业产业规模不大,与二三产业融合程度低、层次浅,链条短,附加值不高。新型农业经营组织发育迟缓,对产业融合的带动能力不强,有带动能力的新型经营主体太少,一些新型经营主体有名无实,还有一些新型主体成长慢、创新能力较差,不具备开发新业态、新产品、新模式和新产业的能力。二是三产融合利益联结机制有待创新。虽然出现了农民电商专业合作社、订单式农业、流转承包农业等,真正将农民利益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利益紧密连接在一起的,所占比例并不高。三是农民技能素质相对低,农村产业融合型人才缺乏,抑制了先进技术要素的融合渗透。农户对乡村旅游、农村电商认识等新业态认识不够,抑制了三产融合发展进程。

(四)农村新型经营组织发展质量不高。一是管理不规范。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即便有也不严格执行,尤其是财务制度,成员账户不健全、不规范。有些合作社虽然建立健全了各项管理制度,运行正常,但内部运行不规范,合作社的章程、制度流于形式,形同虚设。二是发展资金短缺,后劲不足。农民合作社的主体是农民,农民自身的经济基础弱,积累少,经济实力差,合作社贷款融资难,严重制约了部分合作社的发展。

(五)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有待加强。通过这次调研发现,我们感到农村整体创建水平不太高、活动不深入、载体不丰富、机制不健全、方法较单一,群众文明素养、文明习惯有待提高。一些村民的不良生活习惯与现代文明要求形成鲜明的反差,教育引导农民养成良好卫生习惯提高整体素质缺乏必要的措施和手段,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缺少特色和创新,离乡村振兴战略目标还有不少差距。

(六)农业服务技术力量不足。农业技术人才短缺和技术服务力量不足成为制约农业生产的重要因素,技术服务不到位已制约着农业产业的发展,农业部门技术力量不足,近年来承担工作逐年加大,但人员减少和专业技术人员匮乏问题也日益突出。

三、对于乡村振兴的几点建议

(一)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一是要实施特色农业提质增效行动计划,统筹推进“菜篮子”工程建设,积极发展现代设施果蔬、设施渔业等,重点抓好蔬菜、肉、蛋、水产和水果的生产及供应,基本实现生产布局合理、总量满足需求、品种更加丰富、调控保障有力、季节供应均衡的目标。二是要推动龙头企业与农户、合作社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能享受到现代农业种养加贸等产业链条的各个层次的收益,让农业更强、农民更富。三是要设计和安排更多更好的强农惠农政策,给予新型经营主体和农户产业发展提供更多的补贴资金,特别是对较贫困的老区村给予更多的支持,帮助农民发展现代农业。

(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补齐农业农村短板。要以创建美丽宜居示范村为抓手,不断完善农村联网公路、农民饮水安全、农村电气化、农房及庭院绿化美化等工程建设,统筹推进区域内农村文化、教育、卫生、养老等公共服务发展,同时开展村容村貌、户容户貌大改观活动,在农村形成“环境整洁优美、基础设施配套、管理制度健全、社会秩序井然、精神面貌良好、人居环境改善”的良好局面,让农村不仅留住农村人,还要留住城里人来玩、来住、来发展产业。

(三)支持发展乡村旅游,打造生态文化品牌。要把红色、绿色资源变成脱贫的资产。在整体规划、项目布局等方面要给革命老区倾斜。对荔城区来说,要加大对九华山和南少林寺旅游基础设施支持和投入力度,立足打通制约旅游发展“最后一公里”,在旅游道路、旅游厕所、停车场、景区服务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加大建设力度,快速提升旅游综合承载力,为全域旅游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加快建成集红色旅游、生态休闲、特色文化、康养度假、产业互融为一体的综合旅游发展区。

(四)突出产业项目带动,推进三产融合发展。一是要抓农业产业项目建设。把农业招商引资引进项目作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根本之策,围绕农业种植、养殖、加工和流通项目,精心编制、包装项目,充分挖掘农业资源、产业基础、生态环境等优势,突出设施农业、休闲农业、精深加工农业等领域,重点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技术含量高、市场份额多,对现代农业发展有重大影响和带动作用的项目。二是要积极培育农业主体。进一步激发本地能人、种养大户、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投入发展农业产业的积极性,通过帮助解决信贷、技术、信息、土地等方面难题,努力培育一批带动农业产业发展的经纪人。三是要以重点产业、重点企业为抓手,加快现有农业企业、合作社信息化建设,培育壮大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推动农业产业快速发展。

(五)加大生态环境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要推进综合治水试验县建设,围绕“一心、两湖、三流域”整治重点,实施中小河流整治、内河整治、安全生态水系建设项目,修复河网水乡生态环境,打造“兴化古府、荔林水乡”。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继续开展“千村整治百村示范”美丽乡村工程建设。要完成行政村生活垃圾治理常态化机制全覆盖。要实施全域管控,遏制违章建设,推动裸房整治和居住环境改善。要实施乡村绿化行动,做好古树名木保护。要推进“厕所革命”,加快实现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全覆盖。要加强农村公路沿线绿化、美化、净化,促进农村公路与沿线生态环境自然和谐。

(六)全力推动脱贫攻坚,加快实现全面小康。要强化对贫困人口的动态监测和管理,对新增脱贫人口、返贫人口进行审核认定,严格按照相关程序和规定,实现贫困人口进出动态有序管理。要持续强化脱贫攻坚主体责任和帮扶责任,巩固脱贫攻坚成效,贫困人口退出后,脱贫攻坚期内,原有扶贫政策保持不变,做到“脱贫不脱钩”“脱贫不脱政策”。要落实和完善《扶贫手册》和《挂钩帮扶工作手册》管理制度。坚持把提高脱贫质量放在首位,瞄准重点贫困人群精准帮扶,注重扶贫和扶志、扶智相结合。要持续推进“雨露计划”培训和扶贫小额信贷工作,不断扩大贫困户受益覆盖面。要实施贫困村提升工程,扶持贫困村集体经济发展,切实解决村财收入“空壳村”问题,增强村级组织自我保障能力。

(七)加强农村人才建设,服务乡村振兴战略。要把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作为基本要求,切实加强“三农”工作力量,落实党员干部驻村任职、村两委干部日常教育管理、抓党建促脱贫等制度,打造一支靠得住、有本事、肯干事的基层干部工作队伍。要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鼓励科技人员到农村一线开拓事业;要加大农村教师补充力度,加快乡村医生后备人才培养,打造一支引领农民增收致富的技术队伍。要大力培育农村实用人才,实施新型职业农民激励计划,鼓励各类人才到乡村创业创新,打造一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要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等群团组织的优势和力量,发挥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等积极作用,汇聚各方力量支持服务、投入乡村振兴战略。

(八)深化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农民文明素质。要引导广大农民群众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乡村振兴战略,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和队伍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村入户。要推动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广泛开展文明村镇、星级文明户、文明家庭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到 2020 年文明村镇比例达 50%以上。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倡导移风易俗, 常态化开展农村社会风气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努力革除陈规陋习、抵制封建迷信、加强农村科普、净化社会风气,不断提高农民的文明素质和农村社会文明程度。

 

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助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谱写新时代老区振兴新篇章

仙游县老促会

(2018 年 10 月 25 日)

 

仙游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老区建设发展工作,近年来,在各级领导和上级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仙游县老区基础设施建设取得较大进展,老区经济水平不断发展壮大,老区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改善,老区财税支持和实施保障力度显著增强,老区的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老区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仙游县老促会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立足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助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仙游建设新时代老区做出应有的贡献。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仙游县老区基本情况

仙游县是革命老区县,县域面积 1815 平方公里,辖 17 个乡镇、1 个街道、5 个管委会、325 个行政村(社区),总人口 116 万人。全县共有老区乡镇 12 个,老区行政村 186 个,人口 65 万人,老区乡镇、村分别占全县乡镇、村总数 66.7% 和 57.2%,人口占 56%。1927 年,仙游建立了第一个中共基层组织——中共上宫支部,同年底,成立了中共仙游县委,是福建省较早成立县级党组织的县份之一。1930 年,创建了仙游第一个革命武装——中国工农红军第 108 团,开展了艰苦卓绝的革命武装斗争。1943 年春,中共闽中特委(原称闽南特委)进驻仙游,为省委机关南迁闽中打下基础,1943 年 8 月至 1944 年 6 月,省委机关先后进驻仙游上湖底、高阳、东湖等地开展革命斗争活动,仙游一度成为省委领导全省抗日反顽的指挥中心。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仙游老区人民为革命事业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作出了重大的贡献。2010 年 1 月 22 日,国家发改委认定仙游县为革命老区县,在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时参照执行中部地区的有关政策。

(二)近年来取得的主要成效

近年来,仙游革命老区经济发展、社会民生投入不断加强,尤其十八大以来,围绕“冲刺经济十强,奋力实现小康”目标,大力实施“工业强县、项目兴县、生态立县”战略,社会经济发展、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

一是基础设施日趋完善。交通方面从相对闭塞落后的状况转变到现在有三条高速、八个互通口、国、省、县道错落有致,形成每个集镇 20 分钟左右到高速出口的便利格局,尤其去年环革命老区联 II 线公路建成通车,在建的纵三公路,彻底改变革命老区交通状况,现在几乎所有革命老区村实现了道路硬化,电力、电讯方面已经实现全覆盖,安全饮用水实现村村通,仙游老区优势的水资源得到开发利用,已经建成抽水蓄能电站、金钟水利枢纽、九仙溪梯级水电站。

二是美丽乡村逐步推进。按照市、县的工作部署,革命老区村美丽乡村建设全面展开,贫困老区住居条件大为改善。以社硎白硎为典型带动,陆续形成凤山新村、菜溪石峰、园宅、游洋天马、石里、钟山壁院、鸣和、临水、石苍石阳、书峰四黄、龙华金溪、郊尾伍狮等集中连片安置区建设,形成一道道美丽的风景线,如游洋镇 2017 年实施造福工程 56

户 301 人,其中革命老区村鲁头村古开垅自然村 52 户 186 人实现整村搬迁,钟山革命老区临水村整体异地搬迁,60 多户老区群众住上了统一规划建设的小洋楼。一些老区村抓好旧房裸房整治、垃圾处理、污水治理、村庄绿化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如园庄镇园庄村开展市级“幸福家园”试点村项目建设,启动集镇区域环境改造工程,统一设置沿街店招,下大力整治集镇区道路、沿街脏、乱、差现象,集镇中心面貌焕然一新。又如石苍乡石阳村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实施石阳溪公园、名贵树保护、桥顶安置区、顶厝安置区改造、石阳街立面提升等项目建设,村庄环境面貌不断改善,村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不断补齐,美丽乡村建设品质和人民生活质量水平得到提升。

三是产业扶持大力发展。大力发展设施农业、观光农业、特色农业、田园综合体经济等,助推革命老区产业集聚、农民增收。如钟山镇东溪村新建仙游蔬菜产业园,下设 5 个子项目,建设占地 100 亩的集约化育苗基地,依托福建意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建设电商平台。钟山镇还推进九鲤香山生态农业观光园项目建设,打造莆田市第一个以“花海”为媒,四季花木盛开、春夏秋冬四季水果采摘无间断、古民宿及木屋休闲养生为主题的生态农业旅游区。石苍乡大力推进产业基地建设,建设济川樱花产业基地、潭头金线莲基地、万亩油茶基地、霞湖苦笋基地等,基本上实现了一村一品、一村个特色,产业扶持工作蓬勃发展。龙华镇则大力推动茶叶、薏米两大特色产业升级,大力扶持金溪茶叶等“农”字号龙头企业发展壮大,发挥省级名牌产品放大效应。

四是精准扶贫成效显著。到 2017 年底,全县 38 个贫困村完成基础设施投资 1948.8 万元,完成村集体增收项目投资 849 万元。33 名挂钩县处级领导、5200 多名县直挂钩干部开展入户走访帮扶行动,为贫困户送去扶贫小额信贷 4152 万元涉及 830 户,总放贷额居全省首位。全县新增就业扶贫 1000 个公共服务岗位、350 个公益性岗位。扶贫促进会各类筹资活动不断推进,25 家爱心企业已认捐 1092 万元;发放 2016 年度造福

工程扶贫搬迁各级补助 5870 多万元,有 1387 户 5929 人享受补贴。产业扶贫方面:度尾镇云水村开发荒地发展特色采摘园、龙华镇通过发展茶叶、油茶等、社硎白洋村发展金线莲和油菜花产业促进贫困群众增收,形成 “龙头企业 + 产业基地 + 贫困户创业 + 金融扶贫”的复合型试点。造福搬迁方面:菜溪乡石峰村、郊尾镇伍狮村、游洋镇龙溪村、社硎乡白洋村等集中安置点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充分展现了地方建筑特色,为其他安置点提供了示范作用。社会力量动员方面:盖尾镇发动民间力量,建立村级扶贫教育助困基金会 12 个,筹资 1510 万元,其中三个是老区村;

郊尾镇建立基金会 7 个,革命老区芹林村村级基金会筹资了 1000 多万元, 主要用于精准扶贫、教育助学、村级公共设施建设等。贫困村摘帽方面: 社硎乡白硎村、龙华镇金溪村、石苍潭头村等立足实际,通过特色产业+ 光伏产业,实现村财稳定年纯收入 10 万元以上,老区贫困村摘帽效果明显。

二、仙游老区乡村振兴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一是基础设施相对薄弱。由于受自身地理条件等因素制约,我县西苑、石苍、游洋等部分老区村的道路交通、电力通讯和水利等基础设施仍较为薄弱,虽然大部分道路已路面硬化,但山区道路陡峭弯曲,缺乏养护,一遇台风暴雨等自然灾害,灾毁均较为严重。又如钟山镇有 4 座水库由于地处偏僻,至今未能通电,影响水库雨情水情监测和预警。

二是资源开发有待提高。山区有丰富的毛竹林,潜在资源优势未能深入开发,林下经济发展规模不大,也未创名优品牌,总体量不大。在家多为留守老人、儿童和部分残障人员等,贫困人口和老弱妇幼无法参与产业发展。

三是公共服务存在短板。教育医疗卫生保健等公共服务问题突出,特别是教育方面,由于老区人员流动大,在家就读学生人数剧减,如书峰乡初中部 3 年级学生仅 21 人,石苍乡总人口 1.8 万人,常住 7000 多人,

集镇地集中 9 个年级近 50 名教师,学生仅有 43 名,初中部只有 1-2 个学生就读。综上,偏僻的地理位置、人口外出和投入养护不足等问题是导致老区设施、产业和服务等方面相对落后的原因。

四是农村能人和资金严重外流。大部分有文化、有技能、有经营创业能力的农民携带资金外出谋生创业,在家多为留守老人、儿童和部分残障人员等,贫困人口和老弱妇幼无法参与产业发展。农村经济发展严重缺乏要素支撑,发展后劲乏力。据统计,全县 8 个山区老区乡镇,有70% 以上青壮劳动力转移外地,从事经商、食品加工、打工等行业,农村的民间资金,除了一部分用于农民建房和在家老人、孩子的生活费用外, 其余的资金也都随外流劳动力流到外地。

三、助力仙游老区乡村振兴的对策和建议

1、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着力振兴老区乡村经济

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农业优先发展,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要着力强化帮扶力度。一是将革命老区发展纳入省、市、县 “十三五”发展规划。制定革命老区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优惠政策和分步实施的具体措施,特别是要把一些事关我县老区发展全局的重大项目优先纳入全县总体发展规划,争取纳入省、市的总体或专项发展规划,对革命老区进行连片开发与建设,努力实现革命老区整体、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二是加大省、市、县各级财政对老区的投入。建议省里参照中央支持老区发展的政策,改“老区优先”的政策为 “老区重点倾斜”的政策,大幅度提高各级财政对老区产业、民生、社会项目的补助水平。帮助老区化解村级历史债务包袱。三是落实各级各部门对老区帮扶的工作职责。建议采取省直部门挂钩帮扶困难老区县、市直部门挂钩帮扶老区乡镇、县直部门挂钩帮扶困难老区村的办法,层层落实帮扶职责,形成上下联动、共同帮扶、共同推进老区建设和发展的良好工作格局。

2、以完善乡村组织为龙头,着力振兴老区乡村组织

以美丽乡村和幸福家园项目建设为载体,以村组织换届工作为契机,大力培养一批村级能人和领头雁,如社硎白洋、龙华金溪、大济乌石、西苑凤山等村级组织在村主干带领下,以项目为抓手,攻坚克难,不但村集体经济增长,村容村貌改观,而且村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进一步增强。要总结典型经验,不断完善村级组织建设,发挥战斗堡垒作用,为乡村振兴提供组织保障和队伍保障,对那些品德优良、踏实厚道、群众公认、敢于开拓的农村优秀干部,要大力培养,大胆使用。要形成比学赶超、争先创优的浓厚氛围,建立正向激励机制。

3、以壮大特色产业为支撑,着力振兴老区乡村产业

根据仙游老区现有资源条件和特色优势,一是充分发挥我县老区的资源和传统产业优势,如利用我县山区的大面积山地资源和环山区优美旅游景点资源,大力引资开发,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培育毛竹、油茶、林果和休闲旅游等优势产业,改变单一的产业形式,逐步形成具有本地特色的规模化、高效益产业体系。园庄镇要进一步发挥“点面师”产业优势,郊尾镇和盖尾镇要大力发展油品产业,北部游洋、石苍、菜溪等要发展林下经济、油茶和食用菌等产业。同时要做大做强产业品牌工作,发挥度尾文旦柚、金沙茶业、书峰枇杷等优势产业品牌优势,促进乡村产业振兴。二是适应市场需求多样化、批量化、优质化趋势,助推发展别具一格的特色经济,高质量发展榜头古典工艺和度尾艺雕产业,以稳就业为目标,扩大特色产业规模,走出以区域特色支柱产业带动其他产业持续发展的路子。三是要鼓励和引导老区在外能人和资金回归,创建集体合作社组织、产业龙头企业、“公司 + 基地+ 农户”等产业化模式, 帮助这些产业大户向各级申请扶持补贴资金,做强做大产业规模,促进老区劳动力就地转移和农民增收。

4、以改善人居环境为抓手,着力振兴老区乡村生态

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科学指导,分类推进改善老区村特别是山区村的人居环境。人口稀少、地处偏僻的老区村如西苑白岩村、钟山临水村等建议整体搬迁,对特色老区村如石苍济川、钟山朗桥、西苑柳园等要予以重点保护,对城郊结合部或人口相对集中的地方实行融合发展。要着力完善基础设施。一是完善革命老区路网设施建设。进一步做好我县革命老区的环山区道路、旅游区互连道路和通自然村(30 户、200 人以上的村)道路的规划、测设和建设工作,同时建议省里对老区路网建设给予重点支持和倾斜,提高省级财政专项资金补助水平,从根本上解决我县边远老区位置闭塞、出行难的问题,促进山区老区林果产业、旅游产业的发展。二是全面解决老区安全饮水问题。由于各种原因,我县一些老区贫困村的群众安全饮水问题仍未完全解决,一些已建成的饮水设施年久失修,老化严重。建议各级财政对老区村的饮水工程建设、修缮建设给予政策和资金上的倾斜。三是加强老区村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建议各级财政仍然把扶持老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作为老区扶贫工作的重点,重点扶持老区村做好小水库、小山塘、引水坝、引水渠等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修复,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抵御洪灾旱灾能力和农业生产水平。

5、以弘扬红色文化为主题,着力振兴老区乡村文化

遵照习总书记关于“要把老区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挥好”、“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的指示,积极开展红色资源、红色传统、红色基因“三红”的宣传报道。要大力宣传仙游的光辉历史和传统文化,发挥革命老区钟山麦斜 108 团遗址、游洋兴山上宫支部以及石苍高阳、社硎沈楼和钟山临水等红色革命优势,开展参观书峰兰石红色博物馆和游洋兴泰里民俗风情活动,宣传仙游人民为中国革命作出的巨大牺牲和贡献,提升我县革命老区的知名度,激发全县干部群众热爱仙游、建设仙游的热情。

6、以建设三农队伍为保障,着力振兴老区乡村人才

不断深化农村土地三权分立、产权、林权制度、农业支持保护制度等各项改革,进一步调动农民积极性,挖掘农业发展潜力,激发乡村活力。支持和鼓励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激励更多优秀人才到农村发展,选派第一书记、大学生村官到乡村一线工作,出台优惠政策,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吸引鼓励发动本村在外的企业家、就读的优秀毕业生和社会能人回乡创业。着力实施惠民工程,积极扶持老区发展科技事业,进一步加强乡村文化站建设,加大老区乡村医疗机构建设和医疗设备更新资金投入,全面解决老区农民就学难、就医难等问题;加大对老区农民的科技知识、实用技术和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的文化科技素质,走技能开发、造血扶贫之路,帮助农民依靠知识和技能提高经济收入。促进老区经济社会等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四、县老区建设促进会下一步工作

2018 年,县老促会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助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好社团本职工作,再接再厉做出新的贡献。我们要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做好县老促会的换届工作。我县老区建设促进会第三届理事会于 2017 年 9 月已届满五年,按照章程规定应举行換届选举,目前, 换届准备工作正在进行中,计划近期召开换届大会。二是加强老区宣传工作。我们要一以贯之把老区的宣传工作作为老促会一项重要工作来做。宣传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总书记对老区工作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及各级各部门有关老区工作的重要决策。三是做好调查研究工作。要深入老区,访民情、察民意,当好县委县政府的参谋助手,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四是做好日常工作。主动配合衔接好市老促会 2018 年各项工作安排,把福建省黄仲咸教育基金会奖学金发放等日常工作做好、做扎实。

 

秀屿区老区乡村建设发展情况汇报

秀屿区老促会

(2018 年 10 月 25 日)

 

我区老区乡村建设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老区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统筹推进老区农村各项建设,加快推进老区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老区农业农村现代化,推动老区农业全面升级、全面实现老区乡村振兴。

一、老区乡村建设主要成效

(一)围绕优化发展环境,强化老区乡村振兴支撑

一是持续完善老区村庄规划。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目标,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整治规划、美丽乡村和幸福家园建设规划等相衔接,优化村庄布局,科学安排村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认真做好村庄规划;二是持续打造老区美丽乡村亮点。按照“千村整治,百村示范” 美丽乡村建设要求,我区在推进老区美丽乡村建设中,注重打造出一些亮点特色。以革命老区村东峤镇上塘村为中心,以珠宝产业为支撑,以城乡一体化引领人口集聚,打造产业特、财气旺、人气足的省级特色小镇。上塘珠宝城交易中心二期、上塘银都产业园、九点职教集团、上塘珠宝电商孵化中心、珠宝文化创意产业园等项目也正加速推进建设中;以东峤镇珠江村(示范村)、珠川村、先锋村三个革命老区村构成的具有红色革命历史文化底蕴的特色文化老区美丽乡村群;深挖平海老区村“天后宫”“城隍庙”“师泉井”的资源,依托滨海大道的优势,开发莆田市最大的海洋新兴产业园和最鲜活的滨海美食街,带动乡村滨海旅游发展;2013 年以来我区共建设省级美丽乡村 61 个,其中革命老区村 31 个; 三是持续改善农村居住环境。以美丽乡村为载体,落实“五清楚,两特色”(扫清楚、摆清楚、拆清楚、分清楚、粉清楚;房前屋后菜地化,菜地似绿地;田间资源是公园、田间步道变绿道)以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厕所革命和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整治房前屋后,改善村容村貌,实现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全覆盖,开展乡村绿化,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实施天然林保护、湿地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重点生态修复工程,稳步有序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突出问题治理。今年又着力推进建设 3 个省市老区美丽乡村,10 千米镇污水收集管网,26 个老区村三格化粪池改造, 对现有污水处理厂进行提标改造;四是持续优化畜禽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委托福州市农科生态环保有限公司结合秀屿实际,编制全区资源化利用项目实施方案,建立科学规范、权责清晰的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制度和种养循环发展机制,探索第三方处理模式,支持中小型规模养殖场改进养殖工艺,建设完善粪污收集储存设施和小型厌氧处理设施,利用沼气发电,生产有机肥,在田间地头建设储粪池和输送管网,打通粪肥还田“最后一公里”。特别对亿生农业开发公司、鸿达牧业公司等曾是老区科技扶贫企业,着力推广规模养殖、立体养殖,因地制宜推广“畜 - 沼(肥)- 渔或粮(果蔬)”等循环生态养殖模式,畜禽养殖粪便通过立体养殖或沼气发电,实现了资源化利用;五是完善老区农村基础设施。按照“三通四绿十配套”的要求,继续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幸福家园”试点建设工作重点,加快农村道路、路灯、道路绿化、景观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加快实施通村道路硬化建设;2018 年投资 5400 万元,完成改建农村公路 10 公里、道路中修 20 公里、安保工程 100 公里、改造危桥 5 座。加快老区村电网、通讯、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快老区村地区宽带网络和第四代移动通信网络覆盖步伐,适应“三农”特点的信息技术、产品、应用和服务要求。

(二)围绕优化产业结构,挖掘老区乡村振兴潜力

一是建强特色农业。围绕产兴业旺,结合我区实际,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布局,重点发展鲍鱼、牡蛎、海带、生猪、胡萝卜、青葱等优势特色产业。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完善以南日镇老区村为主的现代海洋渔业基地,积极培育海洋产业示范园区,加大渔业五新技术推广,重点培育发展鲍鱼、海带、对虾、花蛤、牡蛎、龙须菜等 6 大宗优势品种,科学发展健康生态养殖;结合海洋环境整治,推进南日岛人工鱼礁项目建设, 组织申报南日岛海洋牧国家级示范区,争取得到农业部认定批准;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扶持推广大棚种植、楼房养殖、大棚养禽。以笏石、东峤、埭头镇为主的生猪生产基地,笏石、埭头镇为主的家禽生产基地;以埭头、南日镇为主的草食动物生产基地,发展畜牧业;扶持鸿达、亿生等生猪养殖龙头企业 2018 年新建养殖楼房 2 万平方米,总量达到 7 万平方米; 做好鸿达牧业省级现代农业智慧园建设,规划建设秀屿区省级现代畜牧产业园,重点做好产业规划、水平提升、增质提效,引进自动送料、自动温控、有机肥生产等现代农业实施设备,促进种养结合,提升农业发展水平。以笏石、东庄、东峤、埭头镇为主的蔬菜种植基地,加快推进标准化种植基地规模从笏石镇、东庄镇、东峤镇等不断向埭头镇、平海镇辐射扩展,支持天兰、中天、绿益、闽华等种植业龙头企业逐步扩大胡萝卜、青葱等种植面积。二是做强特色品牌。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三大主导产业入手,依托农业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建设,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加强无公害、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管理。巩固发展“南日鲍”、“海帝”、“渔太太”、“中天胡萝卜”、“天兰蔬菜”等品牌。

(三)围绕建设文明乡风,丰富老区乡村振兴内涵

一是围绕教育优质均衡补短板。深入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切实抓好农村公办幼儿园建设项目,改善农村小学附设园的设施设备;巩固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成果,不断优化中小学布局结构,加快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以福建省首批高中多样化办学实验学校莆田二十五中为引领,进一步提炼并凸显农村高中办学特色,带动学校内涵发展;二是围绕文化事业繁荣促服务。全面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彻落实《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大公共文化设施补短板力度,推进区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开展区文化馆创建国家评估定级工作。推进区图书馆建设;加快建设完善乡镇综合文化站,完成 50% 镇街综合文化站、40% 村居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任务。拓展数字公共文化服务项目,推进“城市书屋” 和数字农家书屋建设。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完善机制,发挥各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效能,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供需精准对接,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基本菜单”。以莆仙文化+ 文物+ 非遗+ 民俗,实施文化品牌创建活动。开展“全民阅读 • 书香莆田”系列活动,营造阅读浓厚氛围。提升广电公共服务水平,实施农村电影 2131 工程,全面推进新一轮有线数字电视整体转换攻坚任务,实施广播电视户户通村村响提升、有线电视“模改数”6 个未联网村广电光纤联网和广播等工程。探索文化现代服务业新模式。鼓励社会资金以多种方式投资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建设民办博物馆等文化场所,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拓展公共文化服务项目,丰富公共文化服务内容;三是围绕移风易俗治理促文明。经常性开展农村社会风气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各镇组建一支督导劝导队伍、建立一个红白理事会、建设一个婚姻介绍平台,完善一套村规民居,有效引导群众婚事新办、喜事简办、神事不办、好事多办,努力革除陈规陋习,抵制封建迷信,净化社会风气。继续完善“幸福家园”试点村农家书屋、公园、宣传栏、文化健身广场等文化基础建设,健全乡村休闲文化体系,深入推进文化惠民,促进乡村文体活动的开展,加强乡村文化的交流,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

(四)围绕完善治理体系,汇集老区乡村振兴合力

着力建设和美老区乡村。推进综合治理,健全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责任制,健全农村公共安全体系,持续开展农村安全隐患治理,及时收集和协调农民群众各方面的利益诉求,切实维护农村和谐稳定。推进依法治理,树立依法治理理念,强化法律权威,健全农村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推进精准普法,持续加大农村精准普法力度,提高农民法制素养;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发挥乡村能人在乡村治理中的积极作用。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严厉打击黄赌毒盗拐骗等违法犯罪行为,依法加大对农村非法宗教和境外渗透活动的打击力度。

(五)围绕聚力脱贫攻坚,夯实老区乡村振兴基础

一是精准落实扶贫政策。认真制定教育、医疗、兜底保障等系列措施,为贫困群众增加政策有效供给。①实施教育扶贫,区级教育经费优先倾斜老少边岛等贫困村居,全面免除贫困人口在辖区学校接受学前、普高、中职教育学杂费,优先保障贫困户家庭考上高校的子女助学金资助,每人每年由区财政给予就学补助 5000 元,目前已有 49 人办理申请,其中老区贫困户 26 人。②落实健康扶贫,为贫困对象购买商业保险,实行贫困人口住院不设起付线、政策范围内费用可直接按比例补偿措施,累计减负约 300 多万元;实行重特大疾病优惠补偿办法,已有老区贫困对象 1600 多人次受益。下一步我区将坚决贯彻执行最新的精准扶贫医疗叠加保险方案,加大宣传力度,切实让老区贫困户医疗救助有保障。③ 强化兜底扶贫,做到应保尽保,已脱贫对象继续享受低保的有 436 人、继续享受五保的有 33 人,未脱贫对象继续享受低保的有 403 人、继续享受五保的有 4 人。④实施雨露计划培训,提高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用技术和职业技能水平。我区积极落实农村扶贫开发对象“一户一就业”帮扶措施,力争实现每个贫困户都有一个劳动力得到培训,切实提高贫困人口农业实用技术和职业技能水平,增强就业和创业能力。⑤实施岗位开发扶贫行动。积极探索公益性岗位开发机制,出台了系列倾斜政策支持贫困户就业,通过就地吸收当地贫困家庭成员入岗,提高贫困人口劳动报酬,增加贫困人口工资性收入。目前,我区公益性岗位累计开发 129 人,

4 名贫困群众参加了公交驾驶员培训,招录了 2 名贫困家庭毕业生到事业单位就业,安排了 36 名贫困对象到企业再就业。⑥实施产业扶贫。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重中之中,持续跟踪 3000 万元入福能风电集团资金收益,保障全区 20 个贫困村均能达到年 10 万元以上的收益,确保贫困村稳定脱贫摘帽;2018 年,共计发放中央财政专项扶贫发展资金 86 万,通过签订协议等方式实行“代耕、代种、代养”创收模式,力争做到每个贫困家庭都有 1 个以上产业增收脱贫项目,切实增加贫困户收入。截止目前,全区共建设产业基地 20 个。二是精心改善基础设施。坚守国家脱贫标准底线,补齐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短板。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等农村供水工程,提高供水保障能力。按照“确保农村生活用电稳定、有生产用电需求的地方不卡口”的要求,加大农村电网改造、输变电工程建设力度,提升农村电气化水平。实施数字乡村战略,利用行政村光纤全覆盖的良好基础,进一步提高农村宽带入户率,加强移动通讯基础设施建设,实现 4G 网络全覆盖。政府与社会力量合力推进贫困户住房安全改造,委托鉴定公司对全区所有贫困户住房安全性进行评定,目前已完成评定工作。对 72 户评定结果为 C 级的每户给予 8000 元补助;24 户 D 级的每户给予 8000 元补助基础上,每人再补助 1000 元;采取重建方式的区级给予每户 15000 元补助基础上, 每人再补助 3000 元;截止目前,已完成改造 41 户,55 户正在持续改造中。同时组织相关人员进村入户,对贫困户住房进行修缮并为贫困户添置更换床铺等基本生活设备,有效提高贫困群众生活质量。三是精专组织实施“精准扶贫—莆商在行动”活动。区统战部协同区工商联、扶贫办组织部分企业家赴所挂钩老区贫困村,全力推进“精准扶贫”工作,采用“一帮一、多帮多”的模式牵头帮扶贫困户,积极帮扶贫困户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困难等,据统计,我区共有 18 个老区村参与此活动,企业家走访慰问了164 户特困户和3 名品学兼优的家庭困难学生,送去慰问金35.9 万元, 米 35 袋,油 35 桶,捐赠鳌屿村老年人协会修缮经费 5 万元,四新小学9000 元、四乡小学 7000 元。

二、存在主要问题

一是老区意识淡化。个别领导干部对革命老区缺乏深厚感情,把老区建设同一般社会扶贫工作等同起来,老区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发展还没有真正形成社会共识;二是老区村基础设施相对薄弱。部分村需要解决路面拓宽改造、路灯安装、公交车未通等问题;三是资金筹措困难。比如珠江革命遗址区、镇两级通过多方渠道筹集了一部分资金进行修缮,并进行了红色资源与旅游资源开发的整体规划,但资金缺口仍然较大, 使规划难以进行;四是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尚未真正落实。在现行的土地“双轨制”下,国有土地可以作为资本进入市场卖高价、做抵押,而属于农民的集体土地则不能作为资本进入市场,不能作为抵押物,只能被低价征用。农民的土地被征用后,土地增值的好处也被转移,失地农民的长远生计也无人埋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失去了“资本”,就不会有长足的发展和壮大。

三、工作建议

(一)切忌乡村振兴“样板化”、“形象工程化”

有些地方乡村振兴战略一起步,就存在跑偏苗头:乡村振兴“样板化”、建设主体“错位化”、发展取向“非农化”等。有的示范点小区表面光鲜,实则缺乏必备的公共服务支撑。有的新小区,房子建了五六年了,连路灯都不装。有些假借“以乡村旅游为抓手带动地方振兴”之名,大搞形象工程,认为乡村振兴就是建大亭子、大牌坊、大公园、大广场等照搬城市模式,过度硬化,破坏乡村风貌和自然生态。乡村改造不是改造老房子、不是穿衣戴帽、不是给墙面刷白,更不是把农民赶走—— 住进整齐划一的新建安置村里。建议大家要真正把握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和内涵,乡村振兴是要实现乡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系统性发展振兴, 绝非单纯追求单一的农业经济振兴,孤立的农业种植不会提升土地的附加值,发展创意农业,把田园乐园、农业园变旅游景区,就能大幅提高土地的收益。孤立的加工生产也不会提升产品的附加值。要让生产劳动更具乐趣、让加工生产更具体验性,就会提升产品价值。可开发伴手礼等土特产品,扩大知名度,形成收益的互补。因而要坚持规划师驻村编规划,充分听取村民意见,确保规划符合村庄实际、经得起历史检验。各相关部门要加强各类规划的统筹管理和系统衔接,形成城乡融合、区域一体、多规合一的规划体系。科学把握乡村的差异性和发展走势分化特征,遵循发展规律,注重建设质量,坚持因地制宜、分类实施,有序建设、平稳推进,不搞一刀切,不搞统一模式,不搞层层加码,杜绝“形象工程”。引导建筑、园林、景观、艺术设计、文化策划等方面的设计师、优秀团队下乡,发挥好乡村能工巧匠的作用,推动乡村多样化发展、特色化建设、生态化保护。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政府应分类制定农村基础设施管护标准,健全长效管护机制,落实管护资金并纳入区、乡镇财政保障范围。在垃圾和污水处理、厕所保洁、环境卫生等领域探索多种形式的管理模式,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建立专门有效的管护队伍,保障设施设备长期发挥效益。落实区、乡镇两级农村环境保护主体责任, 加强农村环境监管能力建设。进一步完善农村公路、供排水、供气、环保、电网、路灯、互联网、物流、邮站、连锁便民店、停车场等基础设施及配套公共设施,实现城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互联互通。

(二)切忌硬件太硬,软件太软

当前乡村振兴普遍聚焦于乡村硬件建设、数字扶贫、G D P 增长、工业化和城市化建设等,硬件太硬、软件太软是乡村发展的真实现状。其实乡村振兴战略是一个系统解决乡村问题的方案,其中关键是重建乡村文化自信, 引领乡村振兴。而复兴中华优秀文化要以中国精神为引领,即共同体精神,包含修身、互助、公益的精神,我们当今所有的乡村治理和建设需要培育中国精神。而重建自然社区组织和基层社区协商机制是中国精神不可或缺的条件。乡村社会是中国有形的根,道德文化是中国无形的根。从某种意义上说,乡村建设本质上是乡村社会的建设,乡村社会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乡村社会组织的建设。只有激活乡村社会这个有形的根,才能复兴道德文化这个无形的根。建议可以通过社会工作者驻村,发挥方法提供、能力建设、教育辅导、精神感召和资源引进五个方面的功能,弥补乡村社会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不足,但社会工作者如何得到国家政策资源等层面的实质性支持、如何转变各级政府的思想观念,面临很大挑战。

(三)新乡村,政策上要有新突破

一是金融改革突破。因为农旅项目不会有大量的国有建设用地,主要是宅基地、集体建设用地和流转用地。没有土地证、房产证,就没有足够的低押,融资贷款比登天还难,想要扩大规模更是难上难。因为长期缺乏资金,项目受到局限,不能做大做强,有的农人只好走民间借贷逼上还高额利息之路。所以如何打破金融供给不足、农业经营主体信贷可获得性较差的困局,需要政府部门制定鼓励政策、打破信贷瓶颈。二是用地政策突破。乡村振兴的关键是城乡融合,城里人带着资金、人才、技术下乡了,农村该拿什么资本作为交换——土地,只有土地。我们知道,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但也是唯一可以拿来作为交换的资产,如何把土地资产转化为资本,路只有一条——解放土地。发展农旅融合的田园综合体、产业庄园、特色小镇等必须匹配适度的建设用地满足游客的“吃住行游购娱”。不能吃、不能住、不能娱就留不住游客,也就不会有更多的消费;建议集体土地不仅可以用于租赁住房,也应用于旅游康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