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考察调研 >2018年 >2018年度调研材料选编

2018年调研材料选编:泉州部分(共4篇)

日期:2019/6/3        来源:本站        点击数:

奔跑在致富路上的泉州老区

泉州市老促会

 

泉州是福建省老革命根据地之一,现有老区县(市、区)8 个,老区乡(镇)56 个,老区行政村 954 个,老区户籍人口 273.9 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 36.9%, 土地面积 838.1 万亩, 占全市的 50.7%,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广大老区人民弘扬“爱党信党、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舍生忘死、无私奉献的博大胸怀;不屈不挠、敢于胜利的英雄气概;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顽强斗志;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科学态度;鱼水情深、生死相依的光荣传统”的老区精神和泉州人“爱拼敢赢”的精神,充分发挥山海、侨台、区位、体制等优势,把握机遇,锐意进取,成功走出一条具有侨乡特色,老区特点的发展路子,高速度、跨越式发展,成为全省乃至全国发展最快、品味最好、最具活力、最具潜力的地区之一。

践行“晋江经验”推动老区高质量跨越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泉州的民营经济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以晋江市首开民营经济先河,闯出一条民营经济、品牌经济、实体经济特色县域发展路子,成为泉州经济建设发展的龙头。时任福建省长的习近平总书记7 次到泉州,深入晋江调研,充分肯定晋江的经济发展,并高度慨括总结提出“六个始终坚持的晋江经验”,一石激起千层浪,“晋江经验” 传遍泉州大地,全市掀起了社会经济建设比学赶超的热潮。践行“晋江经验”使泉州经济得到健康的发展。改革开放头 30 年,泉州经济社会持

续快速发展,全市经济总量由 1978 年位与全省倒数第二名到目前连续 19 年居福建省各设区市首位。2007 年地区生产总量,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分别为 2289 亿元、29604 元、225.06 亿元,是 1978 年的 112倍、65.29 倍和 282 倍。而近 10 年来,泉州的经济发展的快车上了高速路,

快速前行,到 2017 年,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

分别为 7548.01 亿元、87615 元、788.76 亿元,分别是 2007 年的 3.3 倍、3.96

倍和 3.5 倍,2018 年 10 月,《人民日报》公布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全

国绿色发展百强县、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县等榜单中,福建省共有 16 个县

(市、区)入选本次全国榜单前百强,泉州的晋江、石狮、南安、惠安、安溪、泉港、洛江等 7 个老区县(市、区)入选,占全省的 43.75%。其中,综合实力指数,是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环境友好、城乡融合和政府效率五个方面进行评价,全省有 6 个入选,泉州占了 5 个,他们是晋江、石狮、南安、惠安、安溪,分别排在第 8、第 15、第 29、第 35、第 63 位。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县,福建仅有三个,均为泉州的晋江、南安、安溪等三个老区县入榜,分别排在第 3、第 11、第 23 位,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区福建 9 个入选,其中泉州的泉港区、洛江区入榜。党的十九大以来, 泉州老区人民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以更大的决心,更快的步伐,力争在 2020 年前地区经济总量跨进万亿俱乐部。

老区基础设施不断增强,公路网、大水网基本形成

水、电、路、通讯、网络等基础设施严重滞后曾是制约老区发展的瓶颈。一条乡村公路,连接的是乡村与城市,打通的是富足与希望。为此,历届市委、市政府对老区基础设施建设高度重视,坚持基础设施先行, 形成政策驱动,群众参与,多方努力,齐心协力的泉州特色老区基础设施建设模式。改革开放头 30 年,泉州多方筹集资金 7.58 亿元,新建、改

建老区乡村公路 6300 多公里,2005 年在全省率先实现 100% 老区行政村

公路硬化,截止 2007 底,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 13822.7 公里,位居全省第一。2007 年以来,近十年间,泉州积极做好老区农村公路的拾遗补缺提级改造和自然村公路硬化工作。使老区群众出行更便捷,尤其是安溪、永春、德化、南安四个享受中央苏区政策的县(市),不断加大对行政村公路提级改造和自然村公路硬化的投入。近几年,安溪老区县先后贷款 7 个多亿,对安溪十几个乡镇行政村公路进行提级改造;永春老区县已编织出四通八达的交通网,该县总面积 1468 平方公里,全县公路总里程 2719 公里,密度为 198 公里 / 百平方公里,三条总长度 99 公里的高速公路穿境而过。国、省道 255 公里,农村公路 2365 公里。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水平达 4A 级,建制村 100% 通客车,公路密度全省领先, 成为“农村四好公路”建设示范县。象永春这样的公路网在泉州比比皆是。水是民生之本。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水资源不足成为制约泉州经济发展的头等因素。2009 年,泉州曾发生了较严重的旱情,这引起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把治水兴水作为首要任务来抓,大手笔搞水利设施建设。一是巧“连”水网,让域内 7 座水库互连互通,建设彭村水库、联通彭村、龙门滩、山美、惠女、茭溪、陈田和泗州等 7 座大中型水库,实现闽江、晋江、洛阳江、茭溪、坝头溪 5 个流域互连互通,有力保障惠东南地区生活、生产用水和石化基地等大型工业企业用水需求。二是兴水战略,重点直指晋江西溪流域开发建设白濑水库枢纽工程(开工建设中)形成连通闽江、九龙江、晋江东西溪,覆盖整个泉州的大水网,实现水资源全域有效配置,从根本上解决泉州中远期缺水问题和向金门岛供水的需求。同时,积极谋划农村水利建设,开展小农水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清新流域建设和小水电退出等四大工程,为乡村振兴奠定了良好基础和响应老区群众对更美好生活环境的追求。

精准扶贫攻坚成效好,提升了老区群众的获得感

随着泉州民营经济迅速发展,企业用工持续增长,为老区群众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一大批农村劳动力走出大山,融入农民工潮,参与经济建设,农民的收入水平年年提高。据 2007 年统计,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 18097 元、7244 元, 是 1978 年的 55.9 倍、96.6 倍。其中老区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 6226 元,比全省农民人均收入高出 789 元,比全国农民人均收入高出 2085 元。

2007 年至 2017 年全市城镇居民和农民人均收入水平又有大幅度增加,分别达到 42696 元、18606 元,是 2007 年的 2.36 倍、2.57 倍。近年来,老区在“老区优先、适当倾斜”的政策照护下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革命老区建设的一系列重要论述的指导下,泉州老区抓住机遇,加快发展,跨越发展,经过几年的奋斗,老区农民的人均纯收入赶上和达到全市农民人均水平。但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稳定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这是不争的事实,至 2015 年全市尚有 181 个省定贫困村和 300 个市定重点扶持的贫困村和 22931 户 64568 人建档立卡贫困户和贫困人口,其中革命老区建档立卡贫困户共有 13447 户 37890 人,分别占全市贫困户和贫困人口的 58.6%、58.7%,在市委市政府强有力的领导下,泉州打赢了一场扶贫攻坚战,采取七个强化,即:强化责任担当,强化政策保障,强化资金扶持,强化结对帮扶,强化社会参与,强化精准施策,强化村财创收。通过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教育扶贫,健康(医疗)扶贫和造福工程等措施,经过两年的攻坚克难,至 2017 年底,全市 22931 户 64568 人贫困户和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至今年底,多数贫困村可以摘帽,剩下的安溪、南安、永春、德化等四个老区县(市)71 个贫困村到 2019 年底前全摘帽。在农村集体经济收入方面,也有了显著增加,据泉州市人大调研组调研统计,截止 2017 年全市 2059 个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超 5 万元的达 1348 个占 65.47%, 其中 5~10 万元 371 个,10~20 万元 394 个,20~50 万元 371 个,50~100 万元 125 个,超 100 万元 87 个,而低于 5 万元的尚有 711 个,其中低于 1 万元的空壳村 152 个,1~3 万元的薄弱村 259 个,3~5 万元的300 个。从 2018 年起市政府财政每年安排 2500 万元,扶持 200 个村集体经济发展创收项目,到今年底可消除 152 个空壳村,到 2020 年消除 5 万元以下的薄弱村。在开展精准扶贫攻坚克难的同时,认真攻克民生事业短板,逐步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加大了农村的公共设施建设的投入,做好资源配置,农村的教育事业、文化娱乐、卫生保健、健康养老、失业就业、医疗保险和城乡居民的最底生活保障制度等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社会保障覆盖面不断扩大,保障水平不断提高,老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与日俱增。

 

 

关于我市老区乡村振兴实施情况的调研报告

泉州市老区办   泉州市老促会

(2018 年 12 月)

 

在全市广泛开展“大学习”活动中,市老促会于今年 9 月份深入到

市直有关部门和 9 个县(市区)、6 个老区乡镇和 9 个老区村开展调研, 了解全市老区乡村发展现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初步设想、面临的困难和问题,问计于基层,问计于老区群众。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老区乡村振兴发展的主要做法

今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开局之年。市委、市政府按照中央提出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于 5 月份制定出台了《关于实施乡村振兴

战略的实施意见》,提出 19 方面的“专项行动方案”,作为启动实施乡

村振兴战略的具体抓手。《泉州市 2018-2022 年全市乡村振兴规划》也正在制定中。农业、林业、教育、卫计等各涉农部门也根据各自职责,制定相关专项规划。各老区县、乡、村也在着手考虑乡村振兴的思路措施,全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各项工作正在有序推进。

纵观老区乡村的建设和发展,从上世纪 90 年代初开始的农村改旧建新和村容村貌整治、建设宽裕型小康村、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 到 2016 年实施的 3 年脱贫攻坚和精准扶贫,经过近 30 年的努力,我市大部分老区乡村有了很大变化,特别是在新农村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中培育出一大批典型示范村,初步实现了乡村美、农民富、社会稳、环境优的目标,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下了坚实基础,提供了宝贵经验。

从调研情况看,我市老区乡村发展较好的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是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型。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沿海地区的乡村,

 

 

地理位置、资源条件比较优越,民营企业发达,经济发展极具活力;另一种是经过十几年新农村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培育发展的典型示范村,这些乡村振兴发展的基础扎实。如泉港区黄田村,经过多年努力,已经从当年的重点帮扶村成长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全国文明村”、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农、林、渔全面发展,所有通自然村道路全部硬化,村民入股万亩林果基地、茶叶基地,黑山羊养殖基地、养蜂场、淡水养殖场和矿泉水厂,村里建有 3 座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及配套管

网。村党支部还与周边的行政村及邻县仙游的 4 个村跨市、县域搞党建

联建、产业联建和旅游联建,优势互补,协同发展,连续 3 次被评为“全

省先进基层党组织”。2017 年村财收入 50 多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 1.4

万元。今年,又引进了乡村旅游项目,计划投资 1 亿元,一期漂流项目和水上乐园投入 2000 万元已建成试运营。该项目村委会占股 15%,预计每年可增加村财收入 100 多万元,同时解决了 50 多名村民打工就业,增加收入。泉港区涂岭镇、南安市院前村、永春县蓬壶镇和德化县三班村等一批老区乡镇、村都是从当年的村容村貌整治、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到现在的乡村振兴,一路走来,没有停步,由初期的输血型转变成造血型,走向全面振兴、良性发展。

二是特色产业主导型。有些地处偏远、自然条件比较差的老区乡村,充分利用当地资源,集中力量发展特色产业,实施一村一策、一品兴村, 依靠特色产业,带动村民发家致富。如德化县三班镇,多年来重点发展传统日用陶瓷产业,目前全镇陶瓷企业 800 多家,大部分生产茶具,这里生产销售的茶具占到全国产销量的 80%,被授予“中国茶具之乡”。该镇通过整治村容村貌、建设工业园区、改善办学条件、引进天燃气和道路提级改造等改善投资环境和人居环境,筑巢引凤。今年国庆节,计划投资 25 亿的中国茶具城一期项目已投入运营,目前有 250 多家来自全

国各地的陶瓷企业入驻。项目投产后,预计每年可增加税收 1 亿元。陶瓷产业的发展,带动了电商、房产、旅游、餐饮和特色农业等相关产业发展,该镇荣获全国重点乡镇、中国淘宝镇和福建省第一批特色小镇等称号。安溪县尚卿乡是“中国藤铁工艺第一乡”,全乡有藤铁工艺企业980 多家,4.8 万人口中有 1.4 万人从事藤铁工艺行业,并由此带动了电商产业发展,全乡有各类淘宝网站 8900 家,从业人员 2.5 万人,有 7 个村被评为“中国淘宝村”。洛江区永安村,以前是该区的“经济欠发达不适应村”、市级“重点扶贫开发村”。2012 年由村党支部牵头成立花卉农民专业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公司+经联社+农户”的模式,种植蝴蝶兰种苗和盆花,总投资 800 万元,其中村集体入股 160 万元、村民入股 140 万元,年生产能力 40 万盆,安排当地富余劳动力 50 多人。去年村财收入超过 30 万元,农民也有了分红,今年又扩大种植 30 亩。

该村靠“一枝花”白手起家,一品兴村,短短 5 年,靠“自己骨头长肉”, 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象三班镇、尚卿乡、永安村这样以发展特色产业为龙头带动发展的老区乡村还有不少。如泉港区涂岭镇的猪脚和樟脚村的红茶,永春县蓬壶镇的花卉和食用菌、安溪县长坑镇的山格淮山、龙门镇的桂瑶茭白、惠安县湖棣头村的红色旅游等,都是依靠特色产业发展,带动村民发家致富。

三是工业园区带动型。有的老区乡村受益于工业园区带动,有效作为,使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安溪湖头镇是一个山区县的偏远老区镇,以生产茶叶、藤铁家具和钢铁等传统产业为主。2011 年初,国内光电业龙头企业三安光电的蓝宝石衬底芯片项目落地该镇,项目投产后,发挥了巨大的带动效应,24 家光电产业的中下游企业被吸引过来, 形成了一条完整的光电产业链,目前是福建省产业链最完整的海西生态“光电谷”。该镇大力打造光电高新产业园区、现代钢铁产业园区和绿色食品产业园区“三大园区”,带动效应明显,目前已实现光电、钢铁、商贸、房产、旅游、物流等多元发展态势。2017 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180.51 亿元,财税收入达 8.2 亿元,各项指标增幅保持全县前列,成为该县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乡镇。又如,南安院前村,是一个以农业生产与山地经营为主的沿海山村,是泉州市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南安市老区特色文化村。该村紧邻厦门,与台湾、金门隔海相望,区位优势明显。2017 年, 总投资 330 多亿元的“泉州芯谷”(全称为福建(泉州)半导体产业高新园区)的南安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落地该村,截止 2018 年 10 月份已完成投资 60 多亿元,全部项目将于 5 年内投产。这个项目的引进,给该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去年村财收入 2 亿多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 2.23 万元。村里用部分村财收入入股南安市农商银行,购买保本理财产品,不仅增加了村集体经济收入,而且全村村民每人每年可获得 800 元红利,60 岁以上每人每月可获得 200 元老年福利。该园区建成投产后, 将给当地的产业发展带来巨大变化,也将带来强大人流,单单前期工业园建设至少增加 3 万人,使该村的闲地、闲房、闲人、闲钱等资源能够充分盘活利用,对整个院前村乃至所在的石井镇的带动是全面的,给老百姓带来的经济收益是实实在在的。针对该村所有耕地和部分山地被征用的情况,为使失地农民没有后顾之忧,村里正在筹建院前村经济发展总公司,发展以服务园区生产生活的第三产业,由村集体控股 51%,社会贤达及村民参股 49%,使土地被征用的村民成为公司的股东和员工, 有稳定的经济收入和生活保障。

四是土地集约经营型。一些老区村采取多种联合、合作方式流转土地,走出土地相对集中、连片开发经营之路,吸引了一大批农业龙头企业和种植大户租用土地开展规模化种植,促进农业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加快了农业结构调整,带动了农民增收。如惠安县辋川镇,把农户的土地流转起来,租赁给泉州中田农业综合开展有限公司等 62 家企业集中经营,建立 10 多个现代农业生产基地,主要以粮食种植和大棚果蔬为主,搞农业综合开发,同时建休闲农庄,发展农业观光旅游。每年都得到省、市老区村农业综合开发奖励补贴,辐射带动了老区乡村道路建设、环境整治、农产品销售,村民有了固定的土地收益和就业收入,村集体也增加收入。石狮市前埔村,则是通过盘活村集体用地和流转租赁村民土地,由村集体和村民集资建标准化厂房和职工宿舍,引进企业42 家,去年村财收入 260 万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 2.7 万元。今年又引进一家休闲观光农业公司,预计每年可增加村财收入 19 万元。又如,泉港区的涂岭镇通过土地流转连片开发发展生态旅游和休闲观光农业,安溪县黄岭村以山地出租方式引进国心绿谷公司发展茶叶种植和旅游观光,永春观山村以村民土地流转、果园入股、林权入股等发展花卉产业等, 都直接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提高了村财和村民收入。

五是生态宜居型。有些老区村,特别是安溪、永春、德化等一些偏远的老区村,生产生活条件差,难以发展特色产业,就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为重点,绿化美化人居环境,建设生态宜居型乡村,提升群众的幸福指数,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晋江市苏垵村原来是晋江的“不适应村和经济欠发达村”,村民收入以外出打工经商为主,村财零收入。2010 年后,该村立足实际,以生态宜居为重点,发动当地乡贤捐资建设“美丽苏垵”,着力完善村里基础设施,改善人居环境,吸引乡贤返乡创业。现在全村都安装了自来水,道路全部硬化绿化亮化、主干道提级“白改黑”,所有旱厕全部改造,生活垃圾和污水集中处理,村容村貌整洁干净;扩建了幼儿园、小学、菜市场,村委会大楼、老年活动中心,对穿村而过的九十九溪进行整治并建成休闲公园和沿溪栈道;同时建成了村史馆、“黑茶古”体验馆和养老院,还建了一座 17 层的安置房,安置 52 户困难群众,村财收入增加了 30 多万元,目前正在着手谋划发展乡村旅游。还有,去年闽西南“五市会议”安排参观的安溪县山都村,人口 3000 多人,村民主要从事茶叶种植、加工、销售。2012 年,三安集团出资 7000多万元在山都村启动“三安幸福小镇”建设以来,村里累计投资 8000 多万元,进行村容村貌整治和绿化美化,保护修缮大量闽南传统民居古厝,完善交通、学校、老年活动中心、养老院、农贸市场等公共设施;建设茶产业示范基地、观光休闲生态茶园,发展鲜切花种植及室外景观花田; 兴建网商培训中心,完成便民综合服务楼、村民文化广场和安置房建设,硬化绿化亮化村道,形成山、水、田、林、茶、宅相互衬托的“小桥、流水、人家”意境。山都现在是农业部“美丽乡村”示范村,省级生态村, 泉州市级美丽乡村、文明村、生态村。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调研中,一些老区乡村的基层组织和群众也反映了当前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挑战。主要有:

一是部分老区村发展仍然滞后。长期以来,由于受资金、交通、资源和人才等因素影响,一部分老区村如南安、安溪、永春、德化等地一些偏远的老区乡村,底子薄,人口少、资源条件有限,仍然面临缺项目、缺资金、缺人才的困难。在沿海地区县市,一些老区村发展相对滞后的问题也不同程度存在。

二是土地制约问题突出。基层普遍反映,用于乡村振兴的土地指标十分有限。村庄整治、土地开发、新增用地通过土地增减挂钩、占补平衡获得的收益,村里得到的不多,用于乡村发展的土地非常有限。沿海地区,地理位置优越,资源条件好,很多项目因用地限制无法落地。还有,农村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后,土地零散分块,村民各自为政,零敲碎打, 形成规模化、产业化难,农业经济效益不高。

三是部分老区村集体经济薄弱。有的村两委缺乏思路干劲,引领创业的能力薄弱;有的村资源匮乏,生财无道,没有稳定的村财收入,村财支出主要靠上级经费补助和专项拨款,个别村甚至连路灯和卫生保洁费用都难以为继,缺乏兴办公益事业和发展集体经济的财力支撑。

四是实用人才匮乏。一些以纯农业为主的老区村,家庭离散化、人口老龄化和村庄空心化问题比较严重。大多数青壮年外出务工或经商,大中专毕业生基本都在城里就业,留在村里的大多是老弱病残妇,常住人口越来越少,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更少。虽然村两委班子有热情、想干事,但缺乏人才要素支撑,振兴发展难有作为。

三、几点建议

通过一个多月的调研,市、县老促会的同志共同认为,实施乡村振兴,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实现“两个一百年”中国强起来目标的重要战略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关心支持老区的建设与发展,是党和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面对这一长期艰巨任务,泉州老区乡村振兴如何开好局、起好步,跟上时代发展步伐,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现实问题。为此,提出几点建议,供市委、市政府决策参考:

一要大力宣传,形成共识。党中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把它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总抓手,是全面激发农村活力,补齐农业农村短板,统筹融合城乡发展的重要战略部署。调研中发现,由于宣传发动工作不够到位,有些基层干部群众对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解还处在朦胧、观望状态, 融入其中、主动作为的意识不强。因此,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基层干部群众深刻领会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和目标要求,切实把握“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的深刻内涵, 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自觉投身到乡村振兴发展大潮中,使振兴乡村、建设美好家园成为干部群众的共同意志、共同行动。

二要规划先行,稳步推进。乡村振兴一定要规划先行,谋定而后动,想好了再干,防止折腾、防止浪费、防止走弯路。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 不违背发展规律,克服求大求快、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思想,量力而行, 分步实施,步步打牢乡村发展根基,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久久为功,务求实效。制定乡村振兴规划,要特别注意处理好县与乡、乡与村规划的关系,注重各层次规划的相互衔接,既要加强上一级政府对规划的指导,又要因地制宜,充分考虑各地的自然条件、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和民俗文化的差异;坚持城乡融合发展,乡村统筹规划,统筹发展,发挥乡镇对村的指导、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城镇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城镇公共服务向乡村拓展,相关产业向乡村延伸,通过以城带乡、功能互补、有机衔接,实现城市经济和乡村经济融合互联、协同发展。

三要多方联动,形成合力。致力构建党委统一领导、政府负责、多部门协同联动的综合推进工作体系,要抓紧调整充实市老建委成员力量,建立建全老建委联席会议、专项调研、检查验收等有关工作制度,充分发挥其统筹协调老区事业发展的职能,组织动员党政机关、社会团体、工商企业及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千方百计发挥农民的积极性和内生动力,形成推进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要认真实施《福建省促进革命老区发展条例》,把促进革命老区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年度计划, 落实老区优先、适当倾斜要求。要打好老区牌,谋划好项目,对接国家、省的老区优惠政策,积极争取上级的支持。市县老促会要找准站位,当好参谋,充分发挥联系广泛的优势,联络社会力量,共同参与老区乡村振兴事业,为老区乡村争取更多政策、项目、资金和技术支持。

四要培育典型,引领发展。乡村振兴是新时代的伟大创举,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供模仿。但是我们在新农村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中培育了一批老区典型示范村,积累不少宝贵的经验,如土地集约经营发展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合作社+公司+经联社+农户”模式、村集体与企业合作、发动乡贤和村民参与等,这些多样性经验为老区乡村振兴提供了多种借鉴可能。在此基础上培育新的典型,形成好的模式,发挥好示范引领作用,进而推动革命老区乡村全面发展、全面振兴。

五要探索创新,激发活力。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大会的讲话精神,注重在体制机制上探索创新,着力破解

 

 

老区乡村振兴的要素制约问题,推动乡村融合发展、全面振兴。建立财政涉农资金投入增长机制,中央、省下达的老区专项转移支付以及按规定从土地有偿收入安排的农业专项要有一定比例用于乡村振兴。逐年增加老区专项建设资金,主要用于支持特殊困难的老区乡村发展,拓展财政以奖代补范围,调动老区乡村建设积极性。用足用活土地政策,增减挂钩和占补平衡获得的指标优先保障老区乡村基础设施及公益事业建设用地。指导乡村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创新经营模式。制定人才优惠政策,鼓励企业、科技人员参与乡村振兴计划,解决老区乡村振兴人才匮乏问题。

 

加大项目建设资金投入推动老区经济快速发展

惠安县老区办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关于老区工作的精神,进一步加快惠安县老区村经济和社会发展,通过争取上级资金及加大县级财政配套投入,一直以来,我县积极扶持老区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老区村开发建设, 推动老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一、积极争取资金,维护修缮革命遗址

近几年来,我县积极向市老区办申报了东岭镇前林村老区革命遗址维护修缮项目,建设林权民烈士陈列室。项目预计投入 300 万元,目前

正在建设中。市老区办拨付补助资金 15 万元。申报了涂寨镇曲江村东宅自然村东宅祠堂(原中共地下支部会址)改建老人活动场所,项目投入资金 32 万元,市老区办拨补助资金 15 万元。申报了辋川镇五柳村“醒民学堂”翻建青少年教育基地,项目投入资金 45 万元,市老区办拨付补助资金 20 万元。申报了山霞镇后洋村惠东暴动革命纪念馆和惠东暴动革命陈列馆建设及周边配套提升,项目投入资金 48 万元,市老区办拨付补助资金 15 万元。申报了东桥镇屿头山村红军庙广场建设(含防护栏及配套设施),项目投入资金 73 万元,市老区办拨付补助资金 20 万元。

二、积极争取老区专项补助资金,扶持老区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建设

2015 年以来,我县积极向市老区办申报了投入资金 44 万元的螺城镇王孙村道路修建项目;投入资金 5 万元的螺城镇中新社区卫生环境整治设备添置项目;投入资金 35 万元的螺阳镇锦水村老人活动广场建设项目;投入资金 90 万元的山霞镇后洋村道路修建项目;投入资金 28 万元的山霞镇大淡村溪流整治美化绿化工程项目;投入资金 30 万元的东桥镇东桥村东埭仔自然村道路硬化及排水排污管道建设项目;投入资金 35 万元的山霞镇田墘村溪流防护栏安装工程项目;投入资金 36 万元的涂寨镇胡厝村通村农民小公园和老人中心道路建设项目。经市老区办实地调研、审批,拨付补助资金 27 万元(螺城镇王孙村 5 万元、螺城镇中新社区 2万元、螺阳镇锦水村 3 万元、山霞镇后洋村 3 万元、山霞镇大淡村 3 万元、东桥镇东桥村 3 万元、山霞镇田墘村 3 万元、涂寨镇胡厝村 5 万元)。三、县委县政府每年把扶持老区村基础设施建设纳入为民办实事项目根据县委县政府为民办实事的工作要求,每年申报纳入财政预算,年初进行项目摸底,并经县民政局(老区办)、县老促会组织人员对各镇申报的老区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进行实地勘察后确定,项目实施建设后同时进行跟踪督促,资金及时拨付到位,确保项目按时按要求完成。

2015 年,纳入县委县政府为民办实事扶持老区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6 个,分别为投入资金 88 万元的黄塘镇松溪村道路建设;投入资金 74 万元的崇武镇港墘村老年活动中心及文化广场建设;投入资金 96 万元的山霞镇新塘村老年活动中心及休闲公园建设;投入资金 21 万元的涂寨镇新亭村惠崇道路至旧街口道路硬化;投入资金 15 万元的涂寨镇瑞东村道路建设;投入资金 56 万元的辋川镇许厝村锦阳溪道路建设。县政府每个项目补助资金5 万元,2015 年县级资金共计补助 30 万元扶持老区村发展建设。

2016 年,纳入县委县政府为民办实事扶持老区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6 个,分别为投入资金 45 万元的螺阳镇霞光村道路建设;投入资金 70 万元的崇武镇港墘村“八 • 六”反围剿广场绿化建设;投入资金 8 万元的山霞镇山霞村健身广场建设;投入资金 70 万元的涂寨镇瑞东村老人活动中心配套建设;投入资金 70 万元的东岭镇湖埭头村道路建设;投入资金 26 万元的辋川镇后许村道路建设。县政府每个项目补助资金 5 万元,2016 年县级资金共计补助 30 万元扶持老区村发展建设。

2017 年,纳入县委县政府为民办实事扶持老区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增加至 10 个,分别为投入资金 8 万元的螺城镇王孙村法制广场道路两侧路灯安装;投入资金 57 万元的螺阳镇锦东村前崎坑自然村道路硬化;投入资金 25 万元的螺阳镇霞光村村内灯光篮球场、健身场所建设;投入资金 50 万元的山霞镇山霞村“五陈乡苏维埃红色政权”纪念馆建设;投入资金 29 万元的山霞镇田墘村下厝排水排污管道铺设工程;投入资金 11万元的涂寨镇瑞东村文化广场宣传栏建设;投入资金 35 万元的东岭镇湖埭头村苏维埃广场纪念亭建设;投入资金 40 万元的东桥镇东桥村东埭仔自然村道路拓宽;投入资金 30 万元的辋川镇后许村新厝自然村至半埭岸自然村污水沟排污整治工程;投入资金 120 万元的辋川镇五柳村好树自然村至惠东快速通道道路硬化(中田公司路段)。县政府每个项目补助资金 5 万元,2017 年县级资金共计补助 50 万元扶持老区村发展建设。同时,向省民政厅申报了东桥镇东桥村、辋川镇后许村、辋川镇五柳村三个老区村的扶贫建设项目,省民政厅拨付补助资金 10 万元。其中,东桥镇东桥村东埭自然村道路拓宽项目 2 万元,辋川镇后许村新厝自然村至半埭岸自然村污水沟排污整治工程项目 3 万元,辋川镇五柳村好树村至惠东快速通道道路硬化(中田公司路段)项目 5 万元。此外,我县积极投入或争取省、市老区特色产业、公益事业补助资金, 发展老区农村特色产业。

2015 年,向市老区办申报了投入资金 300 万元的山霞镇田墘村蔬菜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项目,市老区办补助资金 10 万元。2016 年,我县扶持东岭镇湖埭头村农村幸福院建设,推动老区村居家养老服务事业发展,项目投入资金 58 万元,县政府补助资金 20 万元。

2017 年,我县扶持山霞镇后洋村居家养老服务站建设,推动老区村居家养老服务事业发展,项目投入资金 38 万元,县政府补助资金 15 万元。

2018 年 1 月,根据省级下达资金文件,通过申报与实地查看,确定崇武镇港墘村崇兴路道路建设提升(投入资金 680 万)、东岭镇湖埭头村青少年社会教育活动中心建设(投入资金 150 万)2 个项目为 2018 年度省老区专项扶贫发展资金补助项目,拨付专项扶贫资金 10 万元(每个项目 5 万元)。

2015 年以来,我县各老区村积极多方筹资投入项目建设 40 个,投入资金额 3070 万元,并不断积极争取上级补助资金,同时县级财政加大投入,各级政府共计投入补助资金 287 万元扶持老区发展建设。有力推动老区村各基础设施建设,扶持老区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为老区村美丽乡村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让红色文化成为引领惠安跨越赶超的强大动力

惠安县人民政府县长     赖清正

 

惠安是一片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红土地,1952 年就被省委省政府确定为革命老区县,至今仍保留着大量的红色文化遗址和文史资料记载, 这些红色资源所凝结着共产党人的价值理念和精神追求,是我们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今天,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惠安高质量发展和跨越发展,必须深入研究挖掘并注意用好用活这些丰富的红色资源,把红色基因一代一代永远传承下去,用红色情怀激励全县人民“五个惠安” 的见证者、开创者和建设者。

深入学习党的优良传统和革命精神

早在 1926 年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惠安共产党人就在泉州地区建立起第一个地方党组织,之后勤劳勇敢的惠安儿女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不屈不挠斗争整整 23 个春秋,开辟了通向自由的解放之路。特别是在土地革命时期,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以武装斗争形式精心组织发动了震惊八闽、威慑敌人的“惠安暴动”,创建了我县乡村两级苏维埃政权,成为兴泉永地区党领导群众的第一次武装斗争;在抗日战争时期,又在极端困难条件下,组织发动广大群众和学校师生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解放战争时期,紧紧依靠广大群众不断发展壮大自身力量,在解放军攻克福州、直逼闽南大好形势下,由兄弟组织配合一举解放惠安全境。这些由党领导惠安人民所创造出的一系列重大革命业绩,锻造出了伟大的革命精神,为全省革命斗争作出了卓越贡献,在福建革命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成为今天激发广大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强大精神力量。

预知大道,必先为史。党的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反复强调“党员干部要不断筑牢理想信念”,在参观考察延安、井冈山等革命圣地的时候,更是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 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理想信念从哪里来?来自于红色资源、红色传统、红色基因。今天,我们深切缅怀陈平山、蓝飞鹤、林权民、吴敦仁、陈琨、曾贲弼、陈天送、陈天赐、陈献文等革命先辈的英勇事迹,就是要把这段革命历史当作教科书,学习他们“坚定执着不迷失”的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是总开关、总闸门,只有坚定信念,才能在大风大浪面前无所畏惧,在各种诱惑面前立场坚定,朝着“中国梦”的伟大目标不断前进; 学习他们“激情创业不懈怠”的干劲韧劲,惠安共产党人闯过无数激流险滩,历经斗争、失败、再斗争直至最后胜利,靠的就是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决心,永远保持冲锋的姿态,不畏艰险,砥砺前行;学习他们“守住良知品自高”的政治本色,始终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心里装着群众、工作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自觉摒弃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努力让人民群众日子越过越好、幸福指数越来越高。

切实把革命老区建设发展放在心上、抓在手上

革命老区是革命先辈曾经战斗过的地方,是孕育承载红色基因和历史记忆的优良土壤。在革命战争年代,老区人民养育了党、养育了人民军队,付出了巨大牺牲,作出了重大贡献,可以说没有革命老区和老区人民,就没有中国革命的胜利,也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今天我们要以感恩的视角去回望那段历史,让老区人民尽快脱贫致富,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这不仅是一个感情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

惠安共有老区村(社区)39 个,约占全县行政村总数的五分之一, 老区村建设发展质量好不好、生活水平高不高直接关系到全县经济社会总体面貌。长期以来,县委县政府始终把加快老区人民脱贫致富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摆上议事日程,通过政策扶持、资金倾斜、脱贫攻坚、项目带动等举措,确保老区村建设抓紧、抓实、抓出成效。一是完善工作机制。县委县政府牵头建立完善老区建设联席会议制度,每年都在重点项目、为民办实事和美丽乡村建设等领域优先照顾安排,经常性深入老区村开展走访调研,面对面倾听老区群众的声音,和大家谈感受、拉家常,实打实解决一批实际困难问题,同时要求县直各部门和各镇也把加快老区村的发展作为“一把手”工程,根据老区村具体情况针对性开展挂钩帮扶活动,切实做到领导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落实到位。二是强化政策保障。认真贯彻落实各级促进老区村建设发展政策,先后制定出台《关于加大脱贫攻坚力度支持革命老区村开发建设的实施意见》等系列措施办法,县财政逐年增加安排专项资金用于老区村建设,定期为全县革命“五老”人员发放生活补助,认真做好“五老”人员节日慰问,健全完善“五老”人员医疗补助机制,及时对生活困难的“五老”及遗偶给予临时救助,最大程度安排好“五老”人员的生活,2017 年全县老区村贫困户已全部实现脱贫目标。三是推动协调发展。坚持人力、物力和财力向老区倾斜原则,在乡村道路、供水供电网络、石结构房屋改造等领域加大投入建设力度,统筹解决好交通出行、基础设施、环境卫生等问题,同时积极引导老区村结合乡村振兴、产城融合、城乡一体等战略决策部署,因地制宜探索农业综合开发、土地集约经营模式,着力发展现代农业、休闲生态旅游观光产业。比如,辋川镇农业综合开发利用土地流转面积达 12765 亩,其中六个老区村土地流转面积达 5588 亩,村民每年增加土地租金收入达 670 多万元,村财增收 55 多万元,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农业企业中务工增加收入达 1100 多万元,走出了一条老区农民脱贫增收、村财收入壮大、企业发展的新路子。四是抓好宣传教育。“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县委县政府坚持把惠安宝贵的革命老区精神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城市精神来传承培育,先后建设修缮完成惠安革命历史纪念馆、屿头山战斗纪念碑、东岭湖埭头苏维埃政府纪念馆、山霞后洋惠东暴动革命纪念碑遗址等一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编纂出版《烽火岁月》等系列红色文化丛书,积极组织党史国情教育“进校园、进企业、进社区、进乡村、进机关”,引导全县人民自觉传承红色基因,逐步形成了富有惠安特色的“红色德育”品牌。

让惠安的革命老区精神永放时代光芒

讴歌英雄、尊崇英雄,是为了纪念,更是为了激励今天的我们奋勇向前,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惠安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人民从一个交通闭塞、地瘠人贫的“地瓜县”起步,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勤奋拼搏,逐渐实现了从农业大县向工业强县、从海防前线向开放前沿、从传统城镇向现代城市的历史性巨变,经济总量从 1949 年的 2500 万元增长到 2017 年的 688.76 亿元,县域经济连续 10年进入全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县”、连续 24 年进入福建省“十强” 县(市)行列。回望走过的路,惠安的每一个脚印都镌刻着革命老区精神,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新变化,面对“高质量发展”要求和“赶超跨越”目标,我们要更加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切实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紧紧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把革命老区精神传承好、发扬好,推动惠安各项工作在省市发展大局中走前列、做表率,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一要在产业发展上走前列、做表率。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主动对接泉州“1234”现代产业体系目标,推动各类优势要素资源加快向惠安集聚,不断提升供给体系质量。特别是要一手抓传统优势产业,一手抓新兴战略产业,全力打造石油化工、装备制造、雕艺建筑、食品饮料、校服生产等示范基地,积极培育大旅游、大健康、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业态,奋力形成产业发展“百花齐放、多点支撑”格局,促进惠安经济更好融入全省全市发展大局。

二要在城乡统筹上走前列、做表率。坚持“以人为本、产城融合” 理念引领城乡发展,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城乡建设攻坚“大会战”为抓手,推进城乡供水、环卫、污水处理和公交“四个一体化”,加快构建完善城乡交通网、水利网、市政网和休闲网,进一步撑大城市发展框架、增强综合承载力。同时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深入挖掘红色基因和传统家规家训积极内涵,在全社会形成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浓厚氛围,努力让惠安更加温馨、更有温度。

三要在乡村振兴上走前列、做表率。坚持“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目标,立足惠安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扶持力度,用现代工业理念统筹培育农业“绿链” 和海洋“蓝链”。以“美丽乡村”第二个五年行动计划为抓手,实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发挥劳务中介组织作用,加大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转移力度,建立健全防止返贫长效机制,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就业渠道,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不落下一人。

四要在民生事业上走前列、做表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大力实施“惠民、强民、利民、安民”提升工程,主动回应群众关切和期待, 加快补齐民生“短板”,认真兑现为民办实事承诺,以“集团化”“联合体”思路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努力在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健康养老等领域抓紧实施一批重大项目,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积极构筑绿色屏障,持续深化平安惠安、法治惠安建设,进一步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五要在改革创新上走前列、做表率。坚持“敢闯敢试、勇于担当” 的改革创新意识,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惠安新一轮发展,实施创新驱动战略, 加快福厦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惠安区域建设,特别是在国有企业改革、“放管服”改革、政府自身建设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要大胆突破惯性思维依赖,坚持把改革进行到底,加快构建与惠安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制度安排和政策体系,尊重和发挥好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进一步激发工匠精神和企业家精神,让一切创新源泉充分流动起来,努力创造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检验的实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