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老区文苑

老区情代代传承

日期:2019/5/14        来源:宁德市老促会        点击数:

老区情代代传承

——记宁德市老促会常务理事沈世崇的二、三事

宁徳市老促会 戚仕浩

 

福建省宁德市老促会常务理事、老红军营长沈友太的长子沈世崇,今年69岁,退休前系福州海关副调研员。他继承革命传统,弘扬红色基因,热爱党、热爱老区人民,几十年如一日,无私奉献家乡建设,为革命老区早日脫贫致富贡献力量。

在革命战争年代,身经百战的新四军营长沈友太和王玉兰夫妇。新中国成立后,被安排在福建省民政厅和卫生部门工作。不到一年时间,他毅然放弃大城市的舒适生活,带着妻子回到闽东老区革命基点村,蕉城区霍童镇里后山村艰苦创业,什么手续也沒有办,就在深山老林、单楼独户里务农为生一辈子。他的感人事迹,在我的<老红军营长女儿的故事>一文中,已作了详细介绍。在战场上痛失爱女的沈友太夫妇,于19505月生下沈世崇。从小在父母身边长大的他,吃苦耐劳,经受磨炼,与老区人民建立了深厚感情。他参军入伍6年,22岁在部队入党,先后在宁德和福州海关部门担任科长、纪检组长和副调研员,2011年退休。

沈世崇在职时,就热心老区建设,尽心尽力为老区人民办好事,资助革命基点村建设。退休后,被聘为宁德市老促会常务理事,更加努力,全身心投入老区工作。

沈世崇热心帮助老区村树立革命纪念碑、纪念亭,带头捐款修复革命遗址,积极宣传与保护革命文物。

如,洋中镇陈洋村,是19347月,中央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驻扎地。当年在军团长寻淮洲、政委乐少华、政治部主任刘英、参谋长粟裕的带领下,中央红军驻扎陈洋等附近山村,传播革命火种,继续北上抗日。村民们积极筹集粮食和生活用品支援抗日先遣队。为了帮助该村建立这个革命纪念碑,沈世崇经常住在村里,热心协助党支部、村委会做好筹备工作。如筹集资金、立碑方案、建碑树碑及举行仪式等等多方面准备。201914日上午,陈洋村顺利地举行隆重的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驻扎地遗址揭牌仪式。来自北京的解放军大校和各地来宾云集广场,共同见证一块高3米、长8米的大理石碑,屹立在村委楼前的广场上。雄伟壮观的红色碑座和石碑千秋伟业。标志着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代代相传。

沈世崇积极收集革命故事,撰写老区革命史迹,鼓舞和帮助边远的老区基点村早日摆脱贫困奔小康。

从小在父亲身边听革命故事长大的沈世崇,日集月累,父辈的战斗经历,成了他心中的崇拜偶像。与此同时,他收集了不少革命史迹,渐渐地积累了许多故事,保存了宝贵历史资料。对他积极写稿,大力宣传老区思想,老区英烈事迹,起了很大作用。如,2016年下半年,在老促会帮助下,他写了党史部门还未掌握的革命史迹:<宁德藉抗日英雄刘伏振被五柳分尸壮烈牺牲>,后被中国老促会的<红色思源网>釆用(2016.9.18) 接着,他又写了<烈士节里读抗日英烈刘伏振唯一证明书>(2016.11.14釆用) 由此,引起宁德市老促会和蕉城区老促会领导高度重视,一篇稿件<宁德市、蕉城区两級老促会关心刘伏振烈士家乡建设><红色思源网>上发表(2016.12.23)。经过连续报道后,原本黙黙无闻的洋中镇最边僻落后的章后村,因为是抗日英烈刘伏振的家乡,而引起当地重视,宁德市、蕉城区两级老促会共赞助生产资金5万元,帮助这个宁德市著名的天山绿茶产地恢复发展茶业生产。

沈世崇自掏腰包出钱又出力,发挥自已在红色后代中的人脉关系,帮助老区建设出谋献策,牵线塔桥,办实事、做好事。

为了老区村的建设,他常常要托熟人,找项目,跑北京,到上海。他心甘情愿地花个人的钱为集体办事,掏空自已,也在所不辞。有时不被家人所理解,但他执意要先大家后小家。写稿印资料,为老区基点村出宣传小册子,图片放大、照片冲洗,访问原父亲所在的新四军战友,老红军、老同志、老领导和他们的后代的交通住宿费等等都是个人出钱。连同几年来,为老区村修路、安装自来水、修繕革命遺址和助学扶贫等累计个人自己出钱近20万元。由于沈世崇的努力,他争取了多方资助,有力地促进老区改善交通面貎,进一步繁荣经济,早日实现奔小康。如,促进蕉城区洋中镇陈洋村至霍童镇桃花溪村公路扩宽工程早日动工。这条22.8公里的红色旅游线路,将从现在的宽4.5米,拓宽为7.5米的三级公路。此外,洋中镇芹屿基点村通往霍童镇里后山基点村的3.8公里连接线的建成,这两条公路将进一步给蕉城西部山区带来福音,实实在在为老区人民谋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