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老区文苑

梅花香自苦寒来——序戚仕浩文集《晚年拾翠

日期:2018/11/3        来源:宁德市老促会        点击数:

        梅花香自苦寒来

                ——序戚仕浩文集《晚年拾翠》

                 林思翔


炎炎盛夏,酷热难耐。戚仕浩同志送来他的书稿《晚年拾翠》,我有幸先睹为快。生动的描述,倾情的叙说,如阵阵清风沁入心扉,给人以凉爽,给人以启迪,让人对人生多了一些感悟。

 这是戚仕浩同志近几年来写的文章的选集。也是他此前出版的《人生履痕——我是宁德的儿子》的续集。准确地说,这本文集是他步入古稀之年之后的作品汇编。取名《晚年拾翠》,蕴含作者在七十岁以后还拾到了许多如翡翠般闪光宝贝的喜悦心情。全书包括通讯报道、调研报告、回忆记叙、散文随笔以及杂文评论等,内容丰富,笔触生动,既有对成长的述说,也有对人生的感悟;既有对故乡和儿时的回忆,也有对亲人朋友的感念;既有对祖国河山的状写,也有对宁德老区红土地的礼赞。

 通读以后,掩卷思之,全书贯穿的是一个字,乡情、亲情、友情、老区情,最后落脚到共产党的恩情。仕浩同志通过对自身成长轨迹和身边人和事娓娓动人的讲述,小中见大,滴水闪亮,让人感受党的光辉,感受改革开放决策的伟大。正如他在作者的话中所说:我们应该感恩生活在这个时代,改革开放给国人释放了巨大的可能,也给每个人带来无限生机和机遇。一句话,这是一本散发着正能量的文集。

     我认识仕浩同志有30多年了。上世纪80年代初,我在宁德县委(现蕉城区)工作,分管宣传文教口。那时仕浩同志是县委报道组组长。陈声扬、叶辉玲和他三个人一起,工作干得很出色。他吃苦耐劳,勤于发稿。还经常主动上门共同探讨报道线索,商量报道内容。为鼓励大家多发稿,他还采用贴红五星的办法激励大家,即每在报刊上发一篇稿子,就在名字下贴一个五角星,谁多谁少一目了然。那时宁德县委报道组虽然人数不多,报刊发稿量却在全地区乃至全省都名列前茅。他给我的直观印象是工作干劲大,文章出手快。后来,我离开宁德到了省城,我们还时有联系和文章交流。

     仕浩同志是福州人,小时候就生活在全国历史文化名街——三坊七巷南后街。这可是走出沈葆桢、严复、冰心、林觉民等文化名人的一方宝地。这里的一坊一巷都在仕浩同志心中留下印记,给他以文化的熏陶。这是一条与南街平行的热闹的街。每天去福一中上学,都经过这里。从水玉巷13号出门后,穿过玉山涧河沿,到了光禄坊,右边是菜市场……,我印象中,光禄坊口车水马龙很是热闹。店铺挤挤,有药店,卤味店、民天食什店、当店等等。也就是在南后街上,他见到了日本兵举着太阳旗刺刀在作威作福地巡逻,也见到了日本鬼子投降时街上沸腾的庆祝情景;还是在这条街上,他迎来了8·17福州解放,亲眼看到解放军整齐步伐威武进城,市民盛大欢迎的壮观场面。家乡美、民族恨、解放军好,这些都在他幼小的心灵扎下了根,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后来的成长。

     仕浩同志的童年和少年的时光也充满酸楚。由于其父于1948年去台湾谋职,从此天各一方,家庭失去顶梁柱,他和姐姐及外婆就靠母亲为人做些女红的微薄收入过日子。寡母孤儿,生活有多艰难可想而知。加上背着台属帽子,在阶级斗争为纲年代,他受人歧视,抬不起头。俗语说,穷人的孩子早懂事。仕浩同志从小发奋读书,靠她母亲的一点收入和助学金的支持,他读完了普师。在极端困难的家庭里生活成长,至亲的关爱是最难得的精神营养,亲情的力量使他度过难关,坚强地生活下去,他对家庭顶梁柱母亲的爱尤为深沉。潘惠贞,是我最爱的,也是最敬仰的母亲,他虽然离我而去43年了,但至今我床头上,依然悬挂着一张她与我妻子、儿女们合影的照片。他与姐姐婉如感情也非常好,我们姐弟情深似海。以至他在姐姐遗体告别仪式上的一番感人肺腑的悼词,令全场抽泣不断、哭声不止。而赴台寻找父亲灵位的艰辛和在父亲灵前撕心裂肺泣诉衷肠,这阴阳间的亲情所体现出的迟到的孝心更令人感动不己。在这本书的许多篇章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仕浩同志那终身难忘而又真挚纯朴的母子间、姐弟间的骨肉亲情。这亲情也成了他后来好学上进品格形成的精神动力。

 

仕浩同志是性情中人,对朋友、同事重情重义,知恩图报。这一点在他的集子中我们能深深感受到。林谋荣是仕浩同志在报道组的领导,在共同的工作中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谋荣不幸逝世后,仕浩悲痛至极,写了好几篇悼念文章,还主动为谋荣文集担任校对,与谋荣妻子一道完成谋荣文集的出版,以此来纪念好友谋荣。清明节他还特地到福州谋荣墓园祭悼。如此深情令谋荣家人感动不己,称仕浩是知恩、感恩、报恩的人。在这本集子中,我们可以看到他深情回忆和悼念革命队伍中一些同志的文章,如县委书记杨家盛、县委宣传部叶义利、县委报道组陈声扬等,这些他尊敬的人,也是我在宁德县委工作期间朝夕相处、难以忘怀的好领导、好同事。

     他在书中记述了八都溪池小学辛勤教书、来自福州的学姐高玲及其女儿、某公司董事长林旭曦,写了省立医院原总护士长刘宜谦,写了特级教师、原宁德职专校长梁婉卿,写了为老区发展作出奉献的宁德市老促会会长陈成章,写深受群众爱戴的福建好人、公交司机许细德等,这些人都是在改革开放年代里显身手、有作为的人,这些先进人物的背后,折射出的是党的改革开放决策的英明伟大。是改革开放,激发了他们内在动力,使他们奋发有为。正如仕浩同志所说:他们传递着一种精神与力量,鼓舞起我的勇气与力量,这友情,这精神,这力量,自然也就化为推动人们向上向善的动力。当今我们正奋进在实现两个百年伟大目标时代,我们每个人,不正需要这么一种精神与力量吗?

      仕浩同志学校毕业后从福州来到宁德,在宁德生活几十年,对宁德山水感情很深。用他自己的话说,是宁德的五谷杂粮哺育了他成长,也是宁德的父老乡亲帮助他发展。因此他深爱着宁德这片土地,称自己是宁德人民的儿子。宁德是一片红色的土地,是叶飞、曾志、阮英平等老一辈革命家生活、战斗的地方,革命史迹遍布各地。仕浩同志退休后把眼光瞄向宁德老区,在市、区老促会里当一名为老区人民服务的义工。这十多年来,他重操旧业,拿起笔来,爬山涉水深入老区乡村,写了200多篇反映老区脱贫致富、歌颂老区发展变化的文章,传递红色文化,弘扬老区革命精神。他还热心为老区存在的困难与问题鼓与呼,推动了这些在革命战争年代作出贡献的偏僻山村的建设与发展。仕浩同志还办起了博客,大力宣传老区改革开放后的新人新事新面貌。在他身上我们可以感受到浓浓的老区情。

 

仕浩的晚年是美满幸福的,妻贤子孝儿孙个个有出息。他完全可以安享天伦之乐,可他却不顾年事已高,发挥余热,尽力为老区人民快乐地工作着。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为老区脱贫致富奉献自己微薄之力,让自己夕阳红霞更加绚丽多彩,让人生的意义更上一层楼。仕浩同志这种难能可贵的老区情,不仅为他晚年生活平添活力,也给老区人民带来鼓舞与动力,激励他们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从这本文集中我们可以看到,多年来仕浩同志在市、县老促会的带领下,运用习近平新时代摆脱贫困的新思想,新理念,对老区精准扶贫工作进行思考,总结经验,探讨问题,与大家一起讨论提出一些很有见地的意见。《光明日报》在今年531日评论员文章闽东事,天下理中指出,闽东的脱贫成果,源自科学的方针、正确的方向,源自习近平总书记的思想、理论和精神财富,也源自宁德人民的笃定目标、持久发力的干劲。仕浩同志撰写的宁德老区有关扶贫的文章也证明了这一点。

 

 喜欢怀旧,是老年人的普遍心态。回望过往,仕浩同志心里充盈着浓浓的乡情、亲情、友情、老区情。而在忆述这些情感中,处处折射出仕浩同志对共产党的情与爱。仕浩同志年轻时在山区小学任教,又背着台属的沉重包袱,可以说不论是生活上还是政治上,他都居于社会底层。由于组织的关怀、同志们的帮助和他自身的努力,他后来进了县委、政府机关,入了党,当上县里的中层领导干部,还获得劳模的光荣称号。这些来自不易,是党的关怀和人民的呵护才使他健康成长。因此他深感革命大家庭的温暖,以自己是宁德人民的儿子而感到自豪。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奋斗可以给人带来幸福,幸福又激励人们不断奋斗。从仕浩同志这本书中我们可以深切感悟到这一点。

(作者长期在闽东工作,曾任宁德县委副书记、宁德地委委员、秘书长、行署副专员、福建省科协党组书记。现为福建省炎黃文化研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