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2017年 >2017年度调研材料选编 >三明市

2017年调研材料选编三明部分:共8篇

日期:2018/9/27        来源:本站        点击数:

  三明市老区脱贫攻坚和开发建设工作情况

                   三明市老区建设促进会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三明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新福

建建设,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全力以赴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

强动力、惠民生、防风险,经济社会保持稳中向好态势。

一是经济运行平稳增长。2016 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1861 亿元、增长

7.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846 亿元、增长7.5%,固定资产投资2142 亿元、

增长12%,地方公共财政收入94.70 亿元、增长1.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

配收入29749 元、增长8.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023 元、增长9.5%

实现“十三五”良好开局。

二是城乡环境不断优化。加快推进中心城市建设,启动三明生态新城

建设,三明陆地港、电商园、职教园、湿地公园等一批项目建成,有效拓

展市区发展空间。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永安、沙县入选全省县域经济实力

“十强”县,大田、建宁入围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十佳”县,5 个省级扶贫

开发工作重点县发展步伐加快。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三明成为省级生

态市,6 个县成为国家生态县,87%的乡镇成为国家级生态乡镇,泰宁入选

首批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并纳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全市城镇化率

51.1%提高到56.3%

三是重点改革深化创新。深化医改,实行“三医联动”和“四级联推”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央深改组第21 次会议专门听取三明医改情况汇报,

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指定典型发言,“三医联动”“两票制”等改革做法在

全国推广。推进林改,在全国率先推行林权按揭贷款、林业互联网金融等

产品,全市累计发放林权抵押贷款102 亿元。探索金融改革,沙县农村金

融改革和园区企业资产按揭贷款经验做法在全省推广,新增3 家企业在境

内外上市、6 家企业在“新三板”挂牌,发行公司债、企业债总额超过60

亿元。健全生态保护机制,建立“河长制”,排污权交易、企业环境信用评

价、环保责任保险三项改革得到中央深改办肯定。

四是民生保障持续改善。稳步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城乡社会救助和

应急灾害救助体系不断完善,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保障。优先发展教育

事业,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完成率100%,全面完成义务教育发展基本

均衡县创建任务,中小学生“幸福成长工程”经验做法在全省推广。加强

卫生和人口计生工作,医疗卫生资源总量快速增长,群众健康水平不断提

高。着力加强文化建设,被评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文化产业

增加值增幅保持全省前列。

二、脱贫攻坚情况

三明共有明溪、清流、宁化、泰宁、建宁5 个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

20 个市级扶贫开发重点乡,247 个贫困空壳村,380 个建档立卡贫困村,2013

年底,全市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3.8 万户10.7 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3.84%

我市按照中央“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扶贫开发总体思路,全面贯彻落实

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部署,以试

验区建设为抓手,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全面深化“348”精准扶贫工作机制,

实施精准扶贫“五项工程”,开展精准扶贫“三大行动”,拓展精准扶贫“八

种模式”,落实精准扶贫“九个一批”工作。经过全市上下三年多的共同努

力,我市扶贫工作取得显著成绩,截止2016 12 月,全市尚有建档立卡

贫困户1.95 万户5.52 万人,比2013 年底减少1.85 万户5.2 万人。目前,

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06 万户2.89 万人。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责任目标。一是成立领导小组。市里成立

了由市委书记任组长、市长任第一副组长的试验区建设领导小组,成员由

46 个市直部门主要领导和12 个县(市、区)党委政府主要领导组成,建

立联席会议制度和结对帮扶制度。二是出台政策措施。市委、市政府先后

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制定了市

领导挂钩联系市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乡、科技特派员挂钩市级扶贫开发工

作重点乡活动等举措,最大限度调动全市力量参与到扶贫开发工作中来。

三是落实责任目标。市委、市政府与省委、省政府签订了脱贫攻坚“军令

状”,各县(市、区)、乡镇、村也层层签订脱贫攻坚责任状,落实工作责

任,并明确了“十三五”扶贫开发规划目标,确保到2018 年现行国定扶贫

标准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到2020 年省定贫困线标准的农村贫困人口

全部脱贫。

(二)创新工作举措,强化扶贫保障。一是创新扶贫工作机制。2014

年,宁化、建宁等原中央苏区县重点开展精准扶贫试点试验工作,总结出

348”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在具体操作过程中,采取“一申请、两比选、

三公示”的 “三步工作法”,精准识别贫困对象,统一建档立卡;按照“四

因四缺分类法”(因病、因残、因学、因灾和缺技术、缺资金、缺劳力、缺

动力),精准分析贫困户致贫原因,并进行细化分类;综合运用“结对帮扶、

创业培育、入股分红、资产盘活、基地托养、订单带动、资金互助、搬迁

改造”等八种帮扶模式,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地精准帮扶贫困农户。2015

年,我市被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确定为国家扶贫改革试验区,在试验

12 个县(市、区)内全面推行“348”精准扶贫到户机制,在国家新一

轮扶贫开发攻坚战中发挥示范作用。二是积极争取项目资金。我市以列入

国家扶贫改革试验区建设为契机,积极争取中央、省级扶贫改革试验区建

设资金,省级财政从2015-2020 年每年安排3000 万元、国务院扶贫办从

2016 年起每年安排不低于3000 万元、市本级筹集3000 万元用于试验区建

设。大力推进金融扶贫,全市有9 个县(市)建立了县级担保机构,全市

扶贫小额信贷共筹集基金1.43 亿元(其中省级资金8467 万元,县级配套

资金3485 万元),累计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和为能够带动贫困户发展的专业

大户、农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担保发放贷款1.55 亿元。成立乡村扶贫

担保基金,全市有59 个乡镇(村)成立了乡村扶贫担保基金,累计担保贷

5382 万元,受益贫困户1297 户,切实解决贫困农户担保难、贷款难的

问题。三是推进项目建设。我市注重通过项目建设增强扶贫对象“造血”

脱贫能力。目前11 个扶贫资金量化折股试点、29 个家门口扶贫就业项目、

27 个乡、村扶贫担保基金试点工作已正式开展,24 个乡、村教育扶贫基金

已注册成立,16 个课题研究已完成方案制定并组织实施。

(三)突出工作重点,提高脱贫成效。一是“发展生产脱贫一批”。实

施产业扶贫工程,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行“公司+合作

社(基地)+贫困户”等模式,通过经营主体带动贫困户发展现代农业产业,

做到每个贫困户都有1 个以上的增收脱贫项目。比如,清流县嵩溪镇元山

村实行“支部+合作社(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发展花卉产业,带动

全村242 户种植花卉,种花年人均纯收入2.1 万元,其中贫困户9 户,年

人均纯收入6520 元。实施光伏扶贫,全市已有163 个村动工建设光伏村级

电站,带动近3000 户贫困户增收。实施旅游扶贫,全市有13 个村列入国

家旅游扶贫试点村,122 个村列入全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带动1877

贫困户,户均增收1980 元。实施电商扶贫,全市已有822 个村建立村淘服

务站,覆盖219 个贫困村,帮扶贫困人口3891 人。实施家门口扶贫就业工

程。鼓励贫困村建设农业设施、标准化厂房等,创建乡镇(村)就业扶贫

车间,解决贫困家庭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问题。全市有89 个贫困村实施家

门口扶贫就业工程,解决了1994 个贫困户劳动力就业难问题。实施就业技

能培训工程。鼓励就业技能培训机构或培训基地对贫困户劳动力实行“三

减免三优先”(减免培训费、减免食宿费、减免技能鉴定费,优先提供就业

指导、优先推荐就业和优先提供贷款)创业就业培训,提高贫困户创业就

业能力。宁化县宁化客家小吃培训中心自成立以来共开办培训班161 期,

培训学员8911 人,其中贫困农户学员759 人,占学员总数的8.6%

二是“易地搬迁脱贫一批”。建立扶贫开发投融资平台,采取集中安置、

插花安置、进城安置、跨区域安置等方式实施造福工程易地扶贫搬迁。全

市建设造福工程集中安置区32 个,造福工程竣工26400 人,其中国定、省

定建档立卡贫困户9528 人,占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17.3%。针对建档立卡

贫困户、分散供养五保户、低保户、贫困残疾人家庭和其他贫困户等五类

贫困户实施农村危房改造,2016 年改造农村危房4430 户,竣工2942 户。

三是“发展教育脱贫一批”。出台了《三明市实施教育精准扶贫工作方

案》等文件,以5 个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为主,兼顾全市农村学校,在基

础设施建设、教师队伍、困难学生助学方面给予扶持。实施乡村教育助学

工程,在20 个市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乡、2 个少数民族乡和部分市级扶贫

开发工作重点村成立乡村教育扶贫基金,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的在校学生

实施教育助学扶贫,让贫困家庭的孩子都能接受教育,实现资助从学前教

育到高等教育全覆盖,全市认定资助建档立卡等困难学生21569 人,年资

3462.66 万元。

四是“社会保障兜底一批”。 在将农村低保最低标准从每人每年2650

提高到3000 元的基础上,梅列区、永安市、三元区等地分别将农村低保标

准提高至每人每年5904 元、4070 元和3854 元,确保低保兜底对象提前全

面实现脱贫。五保分散供养平均标准从每人每年6330 元提高至6816 元,

集中供养平均标准由每人每年7552 元提高至8004 元。目前,全市有农村

低保救助扶贫开发对象8727 户、19952 人,五保对象4895 人。同时,将

5.52 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纳入医疗救助对象范围,参加新农合个人缴费部

分由城乡医疗救助基金给予全额资助。开展大病医疗保险,将建档立卡贫

困人口与城乡低保对象一并纳入基本医疗保险第一类人员范畴,对大病患

者实行第三次精准补偿,让贫困人口共享医改红利。

(四)完善工作机制,推进精准管理。一是建立扶贫信息动态管理制

度。各县(市、区)成立精准扶贫管理服务中心,负责贫困户日常跟踪,

完善建档立卡管理,做到“户有卡、村有册、乡有档、县级以上数据库管

理”。建立贫困户退出机制,定期监测贫困户情况、收入变化、产业发展等

情况,已达到脱贫标准的,及时退出监测系统。对返贫的农户,及时采集

相关信息纳入监测系统,全市实行贫困户有进有出动态跟踪管理。二是加

强干部结对帮扶。各县(市、区)开展党员领导干部、专业技术人员与有

劳动能力的贫困农户“一对一”结对帮扶活动。目前全市有1.82 万名党政

干部、专业技术人员、驻村任职干部与1.95 万户贫困户结对帮扶,实现贫

困户挂钩帮扶全覆盖。三是健全督查考评管理体系。市农业局、发改委、

财政局等部门不断健全督查机制,制定扶贫开发工作考核办法,建立年度

脱贫攻坚报告和督查制度。加大对搬迁扶贫工作的督查力度,把造福工程

扶贫搬迁与精准脱贫同步考核,确保如期完成各项任务。

虽然我市老区脱贫取得明显成效,但同时也应清醒认识到,当前脱贫

攻坚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全市扶贫开发重点县人均地区生

产总值、农民人均纯收入依然偏低,贫困村几乎零村财,贫困县和贫困村

摘帽、贫困户脱贫任务仍然相当繁重。随着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的深

入实施,我市扶贫开发工作仍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一是工作推进存在不

平衡。有的地方和部门对扶贫开发精神领会不深,缺乏主动思考,创新意

识不强,扶贫开发一般性措施多,到村到户的针对性措施少,乡镇基层专

职从事扶贫开发工作的人员相对缺乏,队伍的整体素质还不能完全满足脱

贫攻坚工作任务的需要,扶贫开发实际效果差异性大,存在不平衡状态。

二是扶贫政策落实还存在一定难度。精准扶贫担保基金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为了确保自身不受损失,在给贫困户申请贷款提供担保的同时要求提供反

担保。截止去年8 月底,全市精准扶贫担保基金(1.43 亿元)和贫困户贷

款发放(3626 万元)比为3.94:1,不仅没有放大贷款,连1:1 都达不到,

造成扶贫担保基金作用发挥不大,支农支贫效果不足。三是脱贫攻坚难度

加大。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不断深入,较容易脱贫的已经基本脱贫,目前

剩下的贫困人口贫困程度较深,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脱贫攻坚难度越

来越大。全市现有建档立卡贫困户中,因病因残致贫占68%,解决这部分贫

困人口的脱贫问题压力较大。同时,大多数贫困人口受教育程度偏低,思

想观念陈旧,生产经营能力弱,自我造血功能和脱贫能力不强,这些贫困

人口即使达到脱贫标准,但脱贫的长期性、稳定性较差,稳定脱贫机制有

待进一步探索完善。

三、存在问题及建议

(一)请求国家有关部委在政策实施、项目建设、资金投入、体制创

新等方面给予三明更多支持。依照《赣闽粤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规划》,加

大对三明老区苏区基础建设、旧(土)坯房改造、社会事业发展等方面的

支持力度,促进三明加快发展。

(二)请求加大对扶贫改革试验区建设的资金投入。我市地处山区,

经济基础较差,地方财力困难,扶贫工作任务艰巨,而且改革试验任务重、

内容多。为此,恳请国家、省上进一步加大对三明国家扶贫改革试验区建

设的支持力度,增加扶贫改革试验的项目经费补助。

(三)请求安排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苏区扶贫开发。2016 年,国

务院扶贫办安排明溪县彩票公益金项目资金2000 万元,支持我市苏区创新

试点,助推了苏区经济社会发展。为此,恳请国家、省上在我市扶贫改革

试验区建设期间,继续安排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三明试验区扶贫开

发创新试点项目建设。

(四)请求加大山区革命老区专项转移支付力度。革命老区是我们党

和人民军队的根,应当共享改革与发展的成果。当前,我市正处于结构调

整、追赶发展的关键时期,财政收支矛盾异常突出,迫切需要各级加大帮

扶力度,促进老区各项事业发展,恳请国家、省上能加大对山区革命老区

的转移支付力度,支持这些地区增强发展能力、改善老区人民生活。

(五)请求支持老区苏区红色遗址保护。恳请将三明红色经典景区纳

入国家红色旅游线路规划,并加大红色经典景区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力度。

请求中国老促会支持我市宁化县闽赣省委、省苏和省军区司令部机关旧址

修缮。

                                             2017 12

 

            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为决胜老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新贡献

                    三明市老区建设促进会

党的十九大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

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大会为我们描绘了新时代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令人十分鼓

舞、十分振奋。我们这次五市老促会座谈会,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

神,研讨交流老区脱贫攻坚、全面小康的重要主题,非常及时、很有意义、

十分必要。是一次紧跟形势、谋划未来的会议;是一次鼓舞干劲、提振精

神的会议;是一次贯彻新思想、开启新征程的会议。会议的召开,必将有

力推动五市老区建设事业走向发展新阶段。

一、民为本、不懈怠,老区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

三明地处福建省中西部,是著名的革命老区。开展扶贫攻坚以来,全

市共有明溪、清流、宁化、泰宁、建宁5 个列入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20

个市级扶贫开发重点乡,247 个贫困空壳村,380 个建档立卡贫困村。2013

年底,全市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3.8 万户10.7 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3.84%

几年来,我市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把老区脱

贫攻坚、全面小康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以永不懈怠的

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贯彻落实中央“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

扶贫开发总体思路,全力抓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以试验区建设为

抓手,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全面深化“348”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实施精准

扶贫“五项工程”(乡村扶贫担保工程;家门口扶贫就业工程;精准扶贫试

点示范工程;乡村教育助学工程;就业技能培训工程),开展精准扶贫“三

大行动”(强镇帮扶贫困乡行动;科技特派员帮扶行动;贫困空壳村村财增

收行动),落实精准扶贫“八个一批”工作。全市老促会系统以帮助老区脱

贫攻坚为已任,弘扬老区精神,聚焦精准扶贫,开展了形式多样成效明显

的宣传活动,营造了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浓厚氛围;开展了围绕中心突

出重点的调研活动,为党委政府加快老区脱贫攻坚提供了重要的决策参考;

开展了尽心尽责竭力而为的帮扶活动,助力老区脱贫攻坚。经过全市上下

的共同努力,我市扶贫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截止2016 12 月,全市尚有

建档立卡贫困户1.95 万户5.52 万人,比2013 年底减少1.85 万户5.2 万人。

目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06 万户2.89 万人。主要措施:

一是通过产业扶贫脱贫一批。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

推行“公司+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等模式,通过经营主体带动贫困户

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做到每个贫困户都有1 个以上的增收脱贫项目。比如,

清流县嵩溪镇元山村实行“支部+合作社(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发

展花卉产业,带动全村242 户种植花卉,种花年人均纯收入2.1 万元,其

中贫困户9 户,年人均纯收入6520 元。近年来实施的光伏扶贫项目,实践

证明这是一个好项目。全市已有163 个村动工建设光伏村级电站,带动近

3000 户贫困户增收。实施家门口扶贫就业工程。鼓励贫困村建设农业设施、

标准化厂房等,创建乡镇(村)就业扶贫车间,吸引外出打工人员回乡创

业,解决贫困家庭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问题。全市有89 个贫困村实施家门

口扶贫就业工程,解决了1994 个贫困户劳动力就业难问题。

二是通过易地搬迁脱贫一批。建立扶贫开发投融资平台,采取集中安

置、插花安置、进城安置、跨区域安置等方式实施造福工程易地扶贫搬迁。

全市建设造福工程集中安置区32 个,造福工程竣工26400 人,其中国定、

省定建档立卡贫困户9528 人,占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17.3%。针对建档立

卡贫困户、分散供养五保户、低保户、贫困残疾人家庭和其他贫困户等五

类贫困户实施农村危房改造,2016 年改造农村危房4430 户,竣工2942 户。

三是通过生态扶贫脱贫一批。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创新生态资金

使用方式,整合生态补偿和生态保护资金,通过设置护林员、农田基础设

施建后管护管理员、污水处理设施管理员、小型水库巡查员等生态保护岗

位,优先安排当地有就业能力的贫困对象就业,增加贫困户收入。宁化县

目前生态补偿惠及全县175 10.1 万人,全县设置生态保护岗位285 个。

永安市2016 年补偿标准为14.13 \(占补偿标准的65%),补偿资金全年

1718.18 万元,其中村集体公益林面积48.32 万亩,补偿资金682.76 万元、

生态补偿惠及174 个村29071 87213 ,人均分得补偿78.28 /年。全市

13 个村列入国家旅游扶贫试点村,122 个村列入全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

村,带动1877 户贫困户,户均增收1980 元。

四是通过教育扶贫脱贫一批。出台了《三明市实施教育精准扶贫工作

方案》等文件,以5 个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为主,兼顾全市农村学校,在

基础设施建设、教师队伍、困难学生助学方面给予扶持。实施乡村教育助

学工程,在20 个市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乡、2 个少数民族乡和部分市级扶

贫开发工作重点村成立乡村教育扶贫基金,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的在校学

生实施教育助学扶贫,让贫困家庭的孩子都能接受教育,实现资助从学前

教育到高等教育全覆盖,全市认定资助建档立卡等困难学生21569 人,年

资助3462.66 万元。

五是通过保障兜底脱贫一批。 在将农村低保最低标准从每人每年2650

提高到3000 元的基础上,梅列区、永安市、三元区等地分别将农村低保标

准提高至每人每年5904 元、4070 元和3854 元,确保低保兜底对象提前全

面实现脱贫。五保分散供养平均标准从每人每年6330 元提高至6816 元,

集中供养平均标准由每人每年7552 元提高至8004 元。目前,全市有农村

低保救助扶贫开发对象8727 户、19952 人,五保对象4895 人。

六是通过医改救助脱贫一批。实行“三医联动”和“四级联推”医药

卫生体制改革,“三医联动”“两票制”等改革做法在全国推广。将5.52

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纳入医疗救助对象范围,参加新农合个人缴费部分由城

乡医疗救助基金给予全额资助。开展大病医疗保险,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

与城乡低保对象一并纳入基本医疗保险第一类人员范畴,对大病患者实行

第三次精准补偿,让贫困人口共享医改红利。

七是通过科技扶贫脱贫一批。广泛开展科技人员“一对一”“面对面”

帮扶,指导帮助贫困农户推广农业“五新”,促进贫困农户参与发展“一村

一品”“一乡一业”。目前已建立科技示范基地(村)24 个,开展科技宣传

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3201 人,投入各类资金700 万元。创新贫困户就业培

训模式,实行贫困户“三减免三优先”(减免培训费、减免食宿费、减免技

能鉴定费,优先提供就业指导、优先推荐就业和优先提供贷款)创业就业

培训制度,实施“一户一就业”工程,提高贫困户创业就业能力。宁化县

宁化客家小吃培训中心自成立以来共开办培训班161 期,培训学员8911

人,其中贫困农户学员759 人,占学员总数的8.6%。实施电商扶贫,全市

已有822 个村建立村淘服务站,覆盖219 个贫困村,帮扶贫困人口3891 人。

八是通过金融扶贫脱贫一批。我市以列入国家扶贫改革试验区建设为

契机,积极争取中央、省级扶贫改革试验区建设资金,省级财政从2015-2020

年每年安排3000 万元、国务院扶贫办从2016 年起每年安排不低于3000

元、市本级筹集3000 万元用于试验区建设。大力推进金融扶贫,全市有9

个县(市)建立了县级担保机构,全市扶贫小额信贷共筹集基金1.43 亿元

(其中省级资金8467 万元,县级配套资金3485 万元),累计为建档立卡贫

困户和为能够带动贫困户发展的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担

保发放贷款1.55 亿元。成立乡村扶贫担保基金,全市有59 个乡镇(村)成

立了乡村扶贫担保基金,累计担保贷款5382 万元,受益贫困户1297 户,

切实解决贫困农户担保难、贷款难的问题。沙县农村金融改革和园区企业

资产按揭贷款经验做法在全省推广,新增3 家企业在境内外上市、6 家企业

在“新三板”挂牌,发行公司债、企业债总额超过60 亿元。

今年7 13 17 日,中国老促会副会长司树杰一行到我市及将乐县、

永安市、清流县、宁化县、沙县五县(市)开展革命老区脱贫攻坚与开发

建设工作调研。省老促会会长谢先文、副会长罗万荷陪同调研。调研组对

我市脱贫攻坚工作进行了比较深入的调研,并给予充分肯定。认为通过此

次调研从全局的角度和新的高度丰富了脱贫攻坚工作的视野和思路;对于

三明结合本地特色实施“八个一批”工程所取得的成绩给予了高度评价;

认为三明各级领导思想认识到位,组织有力,措施得力,成效显著,一些

经验和做法值得学习和推广。

二、促平衡、补短板,助推老区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

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习近平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

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能掉队。确保到二年我国现行标准下

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

真贫、真脱贫。

按照中央要求,从目前我市情况看,我市扶贫开发工作仍面临不少困

难和问题。全市扶贫开发重点县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农民人均纯收入依然

偏低,贫困村几乎零村财,贫困县和贫困村摘帽、贫困户脱贫任务仍然相

当繁重。工作推进存在不平衡。有的地方和部门对扶贫开发精神领会不深,

缺乏主动思考,创新意识不强,扶贫开发一般性措施多,到村到户的针对

性措施少,扶贫开发实际效果差异性大,存在不平衡状态。扶贫政策落实

还存在一定难度。比如,精准扶贫担保基金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为了确保自

身不受损失,在给贫困户申请贷款提供担保的同时要求提供反担保。截止

去年8 月底,全市精准扶贫担保基金(1.43 亿元)和贫困户贷款发放(3626

万元)比为3.94:1,不仅没有放大贷款,连1:1 都达不到,造成扶贫担保

基金作用发挥不大,支农支贫效果不足。脱贫攻坚难度加大。随着脱贫攻

坚工作的不断深入,较容易脱贫的已经基本脱贫,目前剩下的贫困人口贫

困程度较深,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脱贫攻坚难度越来越大。全市现有

建档立卡贫困户中,因病因残致贫占68%,解决这部分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

压力较大。同时,大多数贫困人口受教育程度偏低,思想观念陈旧,生产

经营能力弱,自我造血功能和脱贫能力不强,这些贫困人口即使达到脱贫

标准,但脱贫的长期性、稳定性较差,稳定脱贫机制有待进一步探索完善。

中国老促会、省老促会到三明开展百县调查后,对老区如何进一步做好脱

贫攻坚,形成了几点共识:

(一)着力提高脱贫攻坚认识“不到位”的问题。减贫事业是人类最

迫切的共同事业,中国减贫具有重大国际意义。2020 年实现脱贫目标,标

志着我国农村贫困人口与全国人民一道迈入到全面小康社会,实现了第一

个百年奋斗目标,具有中华民族振兴的历史意义;标志着我国绝对贫困问

题得到历史性的解决,接下去将转向减缓和解决相对贫困,对人类反贫困

进程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标志着我国提前10 年实现联合国确定的2030

年减贫目标,继续走在全球减贫事业的前列,具有国际意义。然而,当前

普遍存在对这些深远意义认识不足,只是把脱贫攻坚当成经济发展任务,

这是很不到位的,必须进行普及宣传教育。

(二)着力完善精准扶贫体制机制“不衔接”的问题。一是中央各部

门出台的各项政策举措,要互相衔接,避免互相“冲突”、“打架”,成为“一

筐螃蟹”。据基层反映,已有类似现象发生,使基层无所适从。二是提高政

策的覆盖面和普惠度。财政政策要注意解决好因单方资金不足或因各自资

金相对独立,而导致整个项目难于实施的问题。税收优惠政策,要进一步

“放水养鱼”,充分涵养实体经济的好项目、强产业、新业态等。扶持设立

产业投资基金,引导、带动民间资本向贫困地区新产业、新业态倾斜。要

建立健全有序退出激励机制。要确保实现脱贫后,原有的优惠扶持政策至

少保持一年以上不变,让摘帽者吃下“定心丸”,放手做好巩固工作。

(三)着力提升扶贫脱贫实效“不精准”的问题。主要包括通过抓产

业同时增强就业能力,着力提高“造血”功能;建立稳定的增收机制,让

贫困户和空壳村获得稳定增收渠道;扶贫易地搬迁除“精准”外,尺度应

再大一些,如户均占地面积就应考虑与全面小康水准衔接,目前的占地限

制不适应农户实用需要,应考虑因地制宜、适当增大些面积;医疗精准扶

贫要加大力度,据我省数据:贫困户因病致贫的占37.4%,全国平均更高,

要有效解决因病返贫问题。

(四)着力解决攻坚脱贫合力“不充分”的问题。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全面小康,最终要靠老区群众自己。在脱贫攻坚中要注意防止大包大揽,

要贯彻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思想,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脱贫攻

坚中的主体作用。现在不少地方,除了给钱给物,忽视了对老区群众主体

意志的培养,群众的爱国主义观念、集体主义观念比较淡薄,一些公益性

事业没人愿做,动不动就讲钱;不少贫困群众存在着政府要我脱贫思想,

依赖性强,主动性、积极性不够,等靠要思想比较严重,给脱贫增加了难

度。实现物质脱贫首先要“精神脱贫”。扶贫攻坚既要帮助贫困人口改变生

活环境,更要努力改变他们的心理环境,让他们从根本上告别贫困。只要

有信心,黄土变成金,要坚持扶贫与“扶志”并举,把坚定自信、树立信

心放在更加重要位置,注重从思想上、精神上对贫困群众进行教育、帮扶,

增强战胜苦难的斗志,激发脱贫的内生动力。

(五)着力关注老区建设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以原江西、福建中

21 个苏区县为例,我们对有关两地经济社会发展几个主要指标进行比较,

发现我们福建原中央苏区县特别是三明几个原中央苏区县近年来在不少指

标上已明显落伍于邻省江西。据统计部门资料显示:三明市5 个原中央苏

区县2016 年财政总收入23.99 亿元,平均每县财政收入4.798 亿元。江西

11 个原中央苏区县2016 年财政总收入128.1 亿元,平均每县财政收入

11.645 亿元。从统计数据分析可以看出,福建省三明市原中央苏区县平均

财力,不及江西省原中央苏区县平均财力的1/2。闽赣地区原中央苏区县地

方财力确实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出现了“倒差距”的状况。由于我市苏区

县财力薄弱,这也是造成我市一些苏区老区乡村财政困难、村财“空壳”、

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的原因之一。对此,除了苏区老区人民继续发扬老

区苏区精神,撸起袖子加油干外,还非常需要中央有关部门给予更多的关

心和关注,让福建原中央苏区县与江西原中央苏区县享受同等的优惠扶持

待遇,尽量做到一视同仁。

三、践初心、行使命,共同富裕全面小康路上强担当。

党的十九大向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发出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

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庄严号召。我们老促会作为党委、

政府协助做好老区建设促进工作的社团组织。从成立之初起,就把全心全

意为老区人民服务作为立会宗旨。老促会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老区人民

谋幸福,为老区发展做贡献。多年来,各级老促会情系老区,无私奉献,

与老区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想老区人民所想,急老区人民所急,

帮老区人民所需,发挥阅历深、威望高、联系面广、群众基础好的优势,

当好党委政府老区工作的参谋,大力宣传老区、弘扬老区精神,深入调查

研究,努力为老区办实事办好事,为推动和促进老区加快建设和发展做出

了重要贡献,得到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肯定和赞扬,受到广大老区人民的

欢迎和爱戴。

新时代、新使命、新作为。我们老促会在全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的伟

大征程中,要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于担当,再做奉献。

一是坚持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迅速掀起学习宣

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热潮,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大政治任务。我

们老促会要结合实际,精心组织、精心推进,紧密联系党中央治国理政新

实践,联系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取得的辉煌成就和历史性变

革,切实把老促会系统党员干部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上来、统一到实现党的十九大基本方略和战略部署上来,

坚持不懈用大会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规范行为。特别是

要认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理解是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的重大意义、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深刻理解这一思想体

系蕴含的“八个明确”、“十四条坚持”的具体方略、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两个15 年”的总体设计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在学懂、弄通、做

实上下大功夫,真正把科学思想理论转化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

想力量。把十九大精神转化为促进老区苏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二是努力促进党的十九大精神在老区落地生根。认真学习、深刻领会、

高度关注党和国家发展战略,特别是要切实掌握农村、老区发展的战略部

署: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加大生态系统保

护力度;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等。十九大报告还两次提到革命老区,一是“加

大力度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二是“鼓

励引导人才向边远贫困地区、边疆地区、革命老区和基层一线流动”。我们

都要加强学习、认真领会,努力使十九大精神在老区落地生根。继续抓好

中办发〔201564 号文件、闽委办发(201624 号)的贯彻落实,促进各

级政府帮扶老区责任、各种形式帮扶措施和社会力量帮扶合力机制的落实,

为老区的脱贫攻坚和开发建设,全面建成小康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要下

大力气宣传好弘扬好老区精神,始终高举老区精神旗帜,积极引导老区广

大干部群众继续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不等不靠,齐心协

力,为加快老区建设步伐、开创老区振兴发展新局面贡献力量。要持续抓

好助推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努力发挥好宣传引导、建言献策、监

测评估“三大作用”,营造老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浓厚氛围,动员和凝

聚社会力量支持老区建设,促进老区脱贫攻坚任务的如期完成。

三是切实抓好老促会自身建设。按照党委要求,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

要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作为重大政治任务。老促会的自身

建设要坚持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思想武装头脑,牢固树立“四个意识”,严格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确

保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坚定不移同以习近平

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面临新时代,老促会也要有新气象、

新作为、新成效。要始终以促进老区加快发展为已任,以更加饱满的激情,

更加昂扬的斗志,投身老区事业中,以服务老区的实际行动践行共产党人

“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把党的关心和温暖送到

老区人民的心坎上。要认真学习贯彻中国老促会王健会长在“张家界会议”、

“井冈山会议”上的讲话精神,保持定力,坚守阵地,振奋精神,勤勉努

力。要切实解决好当前老促会建设存在的困难问题。有关部门要为老促会

工作开展提供必要条件,营造良好氛围,使老同志能够心情愉快地履职尽

责。要自觉克服畏难情绪和“不愿干”、“应付干”、“不会干”等不正常状

态。满怀对老区人民的深厚感情,着眼老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忘

初心,牢记使命,勇于担当,继续前进,共同为促进老区脱贫攻坚、决胜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新的贡献。

                                   2017 11 16

以感恩之心做好黄仲咸教育基金奖学金发放工作

                         三明市老促会

爱国归侨黄仲咸老先生,以一颗爱国炽热之心,在省老促会许集美老

会长的牵线下,资助老区山区贫困学生完成高中阶段学业,为祖国培养人

才。自2002 年设立奖学金(助学金)15 年来,共资助我市老区山区贫困高

中阶段学生17652 人,资助金额1092.6 万元,受助学生参加高考录取率约

90%15 年来,根据省老促会部署,在黄仲咸教育基金会的精心指导下,

经过市、县老促会和有关部门、受助学校的共同努力,整个奖学金发放工

作有序有效进行,产生了良好社会影响,实现了学生、基金会和社会“三

满意”目标。现汇报如下:

一、坚持“三高”,确保奖学金发放工作取得良好成效。福建省黄仲咸

教育基金会是黄仲咸先生独资创建的,目的是振兴教育,为祖国培养更多人

才。我们深知黄老先生设立教育基金奖学金的良苦用心和对老区山区贫困

家庭孩子助学的重大作用。因此:

一是高度重视。多年来,我们始终高度重视做好黄仲咸教育基金奖学

金的发放工作,坚持把奖学金发放作为一件重要工作来抓,做到有领导、

有组织、有计划,每年都召开会议进行部署,总结回顾上年度发放工作的

经验做法,研究部署本年度发放工作。下达文件提出明确要求,对发放的

名额分配、资助对象、工作程序、进度要求和完成时间等作出具体安排,

明确责任领导,并利用会议、下乡、调研等时机,了解各县奖学金发放工

作开展情况,帮助解决工作中的困难问题。

二是高位对接。各级党政领导对黄仲咸教育奖学金的发放工作十分关

心。每年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都专题听取奖学金发放工作汇报,要求一

定要把工作做好做到位。有的县分管领导还专题主持召开有关部门领导参

加的奖学金发放工作会议,学习黄老先生艰苦创业、爱国爱乡的感人善举

和省、市《通知》精神。在省基金会和省老促会到有关县检查指导工作时,

有关县分管领导亲自汇报陪同,有的县主要领导还亲自到宾馆亲切看望接

待。

三是高效运作。为把奖学金发放这件好事办好,我市各县不断完善以

县分管领导为组长,老促会会长为副组长,教育局、民政局、老区办及相

关学校领导为成员的发放工作领导小组。老促会、相关学校各负其责,互

相配合,确保奖学金发放工作有效有序进行。各县(市、区)都能认真按

照省市的要求,认真负责、精心组织、公开透明,顺利完成了一年一度的

奖学金发放工作。沙县等县还对黄仲咸基金奖学金发放组织工作做得好的

单位和个人进行了表彰,以激励大家把奖学金发放工作做得更好。

二、把好“三关”,确保奖学金受助对象公平准确。各县(市、区)认

真总结多年来黄仲咸奖学金发放工作经验,不断完善和规范发放工作程序,

重点是把有限的名额用在符合条件的学生身上,体现好黄老先生对资助对

象的要求。为此,认真把好“三关”:

一是宣传发动关。在有受助学生的学校召开师生大会,广泛宣传黄老

先生的事迹;宣传省市老促会有关文件精神,为发放工作打好基础;在学

校公开栏张贴有关文件,做到资助条件、标准、要求“三公开”;并对贫困

学生情况进行调查摸底,做到心中有数。

二是申请申报关。坚持条件,做到公开、公平、公正,严格按照家庭

贫困、学生表现好、又有培养前途的要求,采取由贫困学生提出申请或老

师、班级双重推荐,指定专人核实,由学校分管领导会同年段长、班主任、

政治处负责人共同审查确定,将申请表发给受助学生填写,再由学生所在

村、居委会把关签署意见,确保所定受助对象的准确性。名单确定后,在

所在学校公示,接受监督,征求师生意见,确定无异后,学校签署意见上

报县老促会审批。

三是审核审批关。县老促会根据分配的名额和上报的受助学生名单,

召开会议集体研究,逐个把关审核审批。

三、做到“三好”,确保奖学金发放工作产生良好社会影响。我们感到,

奖学金发放工作要做好,基本的是要做到“三好”:

一是宣传好。要把奖学金发放工作当作宣传黄老先生感人事迹和高尚

义举,学习黄老先生高尚品德和爱国情怀,培养学生勤奋学习、立志成才、

报效祖国的良好时机。一是学校宣传。为此,各有关学校普遍在校园内建

立了黄仲咸奖学金宣传专栏,编发简报,利用班会、校会、广播电视宣传

黄老先生的事迹及奖学金发放条件、要求,各县普遍印发了黄老先生英名

和业绩的“倾襄助教育,功德泽学子”的宣传资料、《福建省黄仲咸教育基

金会》宣传专辑、《黄仲咸先生传略》等发给学校和受奖学生,广泛宣传黄

老先生感人事迹。市老促会在撰写纪念许集美老会长的纪念文章中,用大

量篇幅深情宣传黄仲咸基金对山区老区贫困学子的资助。沙县老促会在发

放奖学金前,县老促会印发《福建省黄仲成教育基金会宣传活动》专刊,

在宣传月中,学校通过专栏、广播、座谈会、写感谢信等多种形式,把开

展爱国主义、革命传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与学习黄老先生高尚品德结

合起来。宁化县老促会编印了《黄仲咸先生传略》发放到有关学校,广为

宣传,扩大影响。将乐县在将乐一中、水南中学等发放了《黄仲咸教育基

金会奖学金相关知识问答题》,请师生互动,加深对黄老先生爱国助教感人

事迹的了解。二是社会宣传。各县普遍利用现代传媒载体对黄老先生艰苦

创业、爱国爱乡、倾资兴教、助人为乐的高尚品德进行大力宣传。在奖学

金发放仪式现场,请电视台、报社进行宣传报道,制作光盘进行播放,在

政府、老区网站、刊物上进行宣传。泰宁县老促会通过召开发放仪式和省、

市老区网站、泰宁新闻等媒体向社会、学校、学生、家长、受奖学生广泛

宣传黄老先生事迹,泰一中、旅专把开展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和共筑

中国梦与学习黄老先生高尚品德结合起来,把学习黄老先生的精神风范作

181

为学生思想与行动的表率,取得很好的效果。三明日报、三明电视台、三

明广播电台和各县电视台、政府网等新闻媒体都对黄仲咸奖学金发放工作

作了宣传报道。2016 11 月,泰宁县老促会一行6 人还专程到南安黄仲

咸纪念堂敬献花篮,表达老区人民对黄老先生的敬仰和缅怀。

二是发放好。为宣传黄老先生感人事迹,扩大奖学金影响,促进各级

各部门更加关心重视老区人才培养工作。我市各县(市、区)每年都在受

助学生较多的学校召开了简朴热烈的奖学金集中发放仪式大会,会场悬挂

“福建省黄仲咸教育基金奖(助)学金发放仪式”横幅,由领导宣布受助

学生名单、颁发奖学金、受奖学生代表发言、学校领导、老促会领导、县

领导讲话,并由参会的县领导将印有“黄仲咸奖学金”字样的装有现金的

红信封亲手发给获奖学生。比如,清流县在清流一中举行集中发放仪式,

县委常委、组织部长王争、县政府副县长彭平刚,县老促会正副会长、教

育局局长、老区办主任、一中校长,师生代表共580 多人出席会议,王部

长、彭副县长等领导讲话,高度赞扬黄仲咸先生爱国爱乡,倾资兴教的高

尚品德,阐述了黄老先生艰苦创业,造福桑梓的感人事迹,激励学子永怀

感恩之心,早日成才,报效祖国。再如,2015 年将乐县发放仪式,除了与

清流同样规格外,将乐一中、水南中学分别向基金会敬献了“助学义举、

泽润千秋”、“倾资奖学、情满老区”的锦旗。参会省市县领导随机向学生

提问互动,还到受助学生家中走访看望,实地了解受助学生情况和家长感

受。尤溪、永安、梅列、三元尽管资助名额少,但他们仍然按规范一丝不

苟做好奖学金发放工作。

三是回馈好。组织受奖学生写好感谢信,是黄仲咸教育基金奖学金发

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反复强调要把写信作为发放工作的重点来抓,

并明确提出写信要发自内心,出于真实感情,达到百分之百。各县(市、

区)对写信工作十分重视,认真部署,抓好落实。宁化、建宁、清流、大

田、永安、尢溪等县老促会对受奖学生给黄咸仲教育基金会写汇报信,当

作一举多得的好事,既锻炼学生的思维表达能力,又提高写作水平,更从

心灵上得到鼓舞,激励学子勤学苦炼,造就成长。因此,县老促会对每封

信都认真对待,一一看过,并加整理、编号,还选择一些写得好的信件进

行复印供学生学习、宣传,以示对黄老先生的敬意,对教育基金会的感激。

全市各县(市)都认真做好写信汇报工作,将乐县老促会游涌泳会长还亲

自带队,带着学生写的感谢信和县委、县政府感谢牌匾到厦门黄仲感教育

基金会当面汇报,征求做好奖学金发放工作的意见,受到了基金会的热情

接待和肯定表扬。

黄老先生倾资助学的高尚义举,赢得了老区广大人民群众的高度赞誉,

取得丰硕的成果。黄仲咸教育基金奖学金帮助了许多家庭贫困上不起学的

学子完成学业。激励一批又一批热血青年立志成才,报效祖国。

一是为祖国培养了大批人才。帮助老区山区革命“五老"、烈士、红军

后代、家庭贫困品学兼优的子女、完成高中学业、升入高校深造,为老区

山区多出人才,出好人才,加快经济社会事业发展,发挥巨大的推动作用,

深得苏区人民的赞誉。通过对品学兼优、家庭困难的学生进行资助奖励,

帮助品学兼优、家庭困难的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为老区为国家培养了大批

人才,达到了预期效果。建宁县14 年来(到2015 年)共有1878 人次受

到资助,资助金额达113.9 万元,在这些受助学生中已毕业615 名,考上

大中专以上院校的有401 名。将乐县至2015 年,全县共有1612 名学生受

到资助,发放奖助学金98.6 万元,受助的各年段高三学生588 名,被录取

本科、大专院校498 名。自2009 年起,受助的高三学生已连续7 年高考录

取率达94%以上。明溪县近三年受助高三学生92 人,考上大学的84 人,录

取率达91.3%。明溪一中高三年学生汤雪健,连续三年受到黄仲咸奖学金资

助,2015 年以659 分的高分被北京大学录取。

二是激励学子勤奋学习。教育基金会助学、奖学的善举,不仅是给老

区山区学子经济的资助,更重要是在于精神上的鼓舞和鞭策,这种精神铸

就于学子心中,滋润一届又一届莘莘学子,激励一批又一批热血青年刻苦

学习,立志成才,报效祖国,他们深知每一分钱都带着黄仲成教育基金会

对莘莘学子的关爱和美好期望,他们牢记“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永远珍

惜这份情义,并将化作前进动力,用优异成绩报答资助之恩。有的学生被

大学录取后,继续勤奋努力学习,担任了大学的学生会干部和青年志愿服

务队干部,经常组织同学开展有益活动,为困难学生募捐献爱心等。如,

将乐县古镛镇山门村大布的贫困学生陈蕾、陈俊两姐弟2012 年双双考入福

建卫生职业技术分院临床专业和湖北水利水电学校水利工程,她()们也是

连续3 年受到黄仲成教育基金会奖学金资助的学生,连同之前的姐姐陈惠

(西安长安大学),一个山区贫困家庭连出了3 个大学生,非常不容易,在

当地引起强烈反响。

三是形成扶危济困的风尚。黄老先生为了祖国富强,广育人才而倾资

兴教,其精神和义举不仅铭刻在学子心中,激励他们勤学苦练早日成才,

而且唤起了社会各界,济困育才。据2014 年宁化、清流、泰宁、建宁四县

不完全统计,全年企业家、社会贤达捐资助学资金达240.36 万元,受助高

(初)中生1180 人。又据宁化、建宁、沙县三县不完全统计,2016 年企

业家、社会贤达捐资助学资金达285.5 万元,资助了1174 名高(初)中学

生。

四是促进老区工作上新台阶。通过抓黄仲咸奖学金发放工作,特别是

大力宣传黄老先生的艰苦创业精神、助学扶困善举,激励各级老区干部和

广大老区群众发扬老区光荣传统,坚持自力更生,克服“等、靠、要”思

想,加快老区发展,具有特殊重要意义。不少老区基层同志说,黄老先生

长期在海外拼搏,挣了亿万家产,全部倾资教育善事,不留给家族一分钱,

我们有什么理由坐而论道,不发奋图强。在黄老先生的精神鼓舞下,我市

广大干部群众投身老区脱贫攻坚,创造了许多好经验,全市精准扶贫、精

准脱贫成效明显。2016 年,全市有8950 户、26816 人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

贫,占当年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48.6%。涌现出了许多脱贫致富先进典型。

我市黄仲咸教育奖学金发放工作15 年来年年都圆满完成发放任务,取

得了良好效果,除了我市各级领导的重视和老促会、教育局、学校共同努

力外,离不开福建省黄仲咸教育基金会和省老促会的关心指导和支持鼓励。

黄仲咸教育基金会和省老促会的领导同志不辞辛苦两次到三明6 个县检查

指导奖学金发放工作,对我市奖学金发放给予充分肯定,并提出了具体要

求,对我们进一步做好奖学金发放工作推动和促进都很大。特别是黄老先

生的三公子黄湘江副理事长,表示继承父亲遗志,把黄老先生支持老区山

区教育事业、为老区培养人才的事业继续推向前进,让我们深受鼓舞和感

动。我们将以这次会议为动力,一如既往地把奖学金发放工作做得更好更

有成效。

(这是市老促会2017 6 30 日在全省黄仲咸基金发放工作经验交

流会上的交流材料)

                                         2017 6 30

  创建“123”管理模式做好“三留”人员工作

             ——宁化县“三留”人员情况调查报告

                         宁化县老促会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农村“三留守”(即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留守妇女)人员不断扩大。为掌

握这方面情况,促进这项工作更好开展。县老促会于4 月下旬到有关部门、

乡(镇)村调研。通过召开座谈会、发放调查问卷、入户调查等,详细了

解农村“三留人员”有关情况和所想所盼。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全县“三留”人员情况

根据县主管部门的统计到2016 12 月底,全县共有13731 人,约占

全县人口的3.6%,其中留守老人6881 人,留守妇女1738 人,留守儿童5112

人。“三留”人员已成为农村弱势群体。近几年来,特别是深入开展精准扶

贫以来,全县各级各部门十分重视做好“三留”人员工作,不断探索有效

的关爱服务活动,创建了“123”管理模式,即:编制一张责任网、搭建两

个服务平台、成立三支服务队伍,开展多种形式的关爱活动。

二、创建“123”管理模式

(一)编制一张责任网,建立健全工作机制

构建政府主导,各单位配合,社会各界关爱的对接责任网,是做好“三

留人员”工作的关键。从调查来看,县、乡镇、村和机关主管部门从三个

方面建立对接责任网。一是加强领导。县、乡镇、村、机关主管部门普遍

成立了“三留”人员工作领导小组,由主要领导或分管领导担任组长,加

强“三留”人员的管理工作。县委、县政府领导小组由分管副县长兰其锋

任组长,出台了《农村“三留”人员关爱保护的实施意见》。团县委、妇联、

教育局、民政局等相关部门和乡镇都建立了动态摸排机制、分类管理机制、

托管帮扶机制、多方协调机制,确保“三留”人员工作有章可循,有制可

依。二是建立档案。每学年初各学校以班级为单位对“留守儿童”开展调

查摸底,建立每个留守儿童的专门档案和联系卡。通过联系卡制度的建立,

加强班级与学生家长及其监护人的联系,共同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关爱网

络。三是齐抓共管。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农村“三留守”人员的工作。

近几年,投入大量资金,大幅度改善了办学条件。全县34 所学校都有标准

食堂、宿舍、三房五室、各种功能室等,不断优化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

环境。县委、县政府的几个主管部门联合,向张显宗文化研究会申请,获

得省级补助资金16 万元,作为留守儿童救助经费。县民政局为2293 名品

学兼优留守儿童开展了“一奖”、“二教”、“三救助”的关爱活动,让他(她)

们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县妇联始终坚持以项目为抓手,取得省、市大

力支持。2012 年,省儿童友好家园项目落户宁化,全国儿童发展基金会项

目资金与物质也惠及宁化;2015 年儿童快乐家园落户北山社区,2016 年城

南小学成功申报省“爱让音乐飞”山区音乐教室项目。

(二)搭建两个服务平台,完善关爱服务体系

第一、家门口就业平台。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为农民工搭建家门口

就业平台。开展精准扶贫以来,宁化县委、县政府梳理汇总中央、省、市

有关鼓励和吸引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政策,出台了《家门有创业十项帮扶制

度》,同时从四个方面开辟农民工家门口就业渠道。一是发展特色产业。依

托客家小吃、薏米、河龙贡米、油茶、獭兔等5 个带动能力强的特色产业,

建立了10 万亩河龙贡米基地、18 万亩淮土茶油基地、五万亩宁化薏米和6

个贫困村獭兔养殖基地,带动1000 余个农民工从事特色产业经营。二是发

展来料加工。出台《宁化县“家门口就业工程”来料加工项目补助试行办

法》,对带动6 个以上农民工就业的来料加工经济组织给予5000-30000

不等的扶持。全县已发展鞋面加工、电子配件加工、农产品加工等来料加

工点50 余个,帮助30 个村210 多户农民工实现家门口就业。三是发展经

济组织。去年以来,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48 家、家庭农场28 家、家庭林

485 家,安置500 多名农民工就业。四是用活扶持资金。从调查的4

镇、4 个村看,都把上级扶持的专项资金,用来建大棚、办公司,安置200

多名农民工就业。

第二、面对面交流平台。曹坊中心校建立电脑聊天平台。让儿童感受

到来自父母的关爱,也让家长及时了解孩子的学习生活情况。曹坊中心校

有留守儿童105 个,学校建立了“留守儿童亲情室”,配备了电脑12 台,

为留守儿童与远在他乡的父母搭建“面对面交流平台”。全县每所学校都开

展“幸福成长工程”,配备“儿童亲情室”,方便儿童与父母面对面交流。

(三)组织“三支”服务队伍,开展多种形式关爱活动。

一是建立爱心妈妈(爸爸)队伍。由教师、社会爱心人士组成的“爱

心妈妈(爸爸)”扮演了代理父母的角色,他们用爱心和耐心倾听孩子的心

声,陪伴他们成长。全县有爱心妈妈(爸爸)3000 多人,每位教师都要与

1-2 名留守儿童结对,当好爱心妈妈(爸爸)。2014 年以来团县委、关工

委、文明办、县妇联、邮政局、总工会等21 个单位联合爱心妈妈(爸爸)

开展走进农村中小学,向贫困留守儿童每人送上一份价值“爱心礼包”。近

三年共筹款百万元,慰问1420 名贫困留守儿童。二是建立爱心人士帮扶队

伍.全县广大党员干部和教师积极投入“三留”人员帮扶大军,据统计,

2153 名帮扶大军与6211 名“三留”人员结对帮扶。县妇联已促成468

对爱心结对帮扶。三是建立节日活动队伍。县妇联、团县委等有关部门每

年“六一儿童节”、“三八妇女节”、“九九重阳节”,都组织 “三留”人员

在阅览室、亲情联谊室、多功能娱乐室、青少年宫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邮政局、文明办、妇联等部门,开展“百万善款助成长”活动,共筹集到

资金73 万元,为2100 多名困难儿童健康成长助力。交警大队、禁毒大队、

法院等部门连续五年举办了青少年暑期安全自护夏令营活动,让150 余名

留守儿童体验“小法官”、“小交警”、“小消防员”角色,学到心理健康、

法律法规、交通安全法规等基础知识。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经济收入低、劳动强度大。除部分留守老人享受低保外,绝大多数

老年人没有养老保障。农村留守老人的经济来源主要依靠自己的劳动所得

和子女补贴。据了解,50%左右的留守妇女,既要照顾孩子,又要赡养老人;

既要下田劳动,又要烧水做饭;忙活、闭活、重活、粗活均在妇女肩上。

2、生活缺乏照顾、隔代教育突出。老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和体力衰弱,

患病增多。妇女身体状况普遍较差。而且,都承担着抚育孙辈的重担。考

虑到孩子父母不在一起,对孩子十分溺爱,出问题时,不是打骂,就是哄

骗,缺乏科学引导。

3、家庭氛围缺失、精神生活单调。由于子女或丈夫常年外出,留守的

老人、妇女、儿童难以享受到亲情的关爱和家庭中的温暖,使他们感到孤

独和无助,造成部分儿童性格内向、孤僻,对人冷漠。同时,他们与外界

的接触较少,除了电视,基本上没有别的消遣方式。留守老人大多过着“出

门一孤影,进门一盏灯”、“蹲墙根、晒太阳,找树荫,躲躲凉”的单调生

活。

4、医疗卫生条件差、医疗费用不足。在调查中发现,农村留守老人的

患病比率高达70%以上,许多老人是多病缠身,有的老人多年卧病在床。虽

然农村有合作医疗卫生的投入,但村里医疗条件普遍较差,部分村无卫生

室,农村仍普遍存在“生不起病、吃不起药”,“小病抗、大病拖”的现象。

5、居住分散、安全隐患多。留守老人独自在家,感到抬轻拿重,爬高

上低,头疼脑热之类的,往往是一筹莫展。特别是身体有病,需要子女陪

同去医院时,觉得孤独无助。

四、对策及建议

1、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要紧扣

国家对农村的投资政策,加大农村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力度,加快实施农村

道路、农村能源、农田水利等方面的投资建设进程,努力改善农村生产条

件及农民生活环境。

2、加强农村社会保障机制建设,不断提升留守人员生活质量。认真落

实中央关于农村社会保障的政策要求,努力推进农村医疗,农村养老社会

保障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政府加大对农村社会保障的财政投入,加强政策

引导,鼓励社会各界关心支持改善留守人员的生产和生活条件,建立对特

定区域、特定人员的救助帮扶机制,切实有效地提升留守人员生活质量。

3、加快小城镇和“美丽乡村”建设。大力吸引外资由沿海向内地转移,

加大农村剩余劳力培训,扶持农民发展规模企业,大力实施“回归工程”,

解决农民就地就近就业,从源头上让“三留守”成为历史。

 

永安市革命老区绿色发展与绿色减贫的成功实践

               中国老区建设促进会闽粤赣调研组

                 三明市老促会、永安市老促会

永安市位于福建省中部偏西,隶属三明市,是原中央苏区的东线门户

和战略要地,是原中央苏区鼎盛时期的一个重要行政县,1934 年成立永安

县苏维埃政府,隶属福建省苏维埃政府。全市“九山半水半分田”,森林覆

盖率高达76.25%,居福建省首位,农民人均竹林面积居全国之首,是中国

笋竹之乡、中国竹子之乡、中国金线莲之乡、全国林业改革与发展示范区、

全国林业科技示范县和福建省现代竹业生产示范县。该市空气质量优良率

达到98.7%,系美丽中国深呼吸第一小城。走入永安市境内,映入眼帘的是:

郁郁葱葱的森林拥抱着一道道山梁,苍翠的树木环绕着一弯弯水泊,碧水

蓝天相融着一个个绿色生态农庄。绿色,已成为永安市的主色调。毗邻集

镇的洪田村地处公路旁,是一个风景优美的山村,村里多低丘缓坡地。如

今,这些低丘缓坡地摇身变成了“绿色银行”,村民在一片片林木下种植了

金线莲、石斛等药材,每到收获时节,结满了丰收果实。

习总书记早在福建工作期间曾经指出,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但是,

绿水青山并不能简单地等同于金山银山。如何使老区的绿水青山尽快变成

金山银山?如何让绿水青山能够为老区贫困农户脱贫致富发展助力?永安

市主动把绿色发展与脱贫攻坚紧密结合起来,实现了不砍树也致富,打造

“百姓富、生态美”的发展格局。其基本做法是:

一、永安市绿色发展与减贫的轨迹和基本做法

(一)勇当先锋,明晰产权,吹响集体林权改革冲锋号。洪田村是永

安市的一个普通山村,其林业发展条件得天独厚,总面积23218 亩的土地中,

林业用地达18908 亩。然而,由于产权归属不清、分配不合理,满目青山

难以变成“金饭碗”,盗砍盗伐现象时有发生,森林防火也成问题。面对生

态和经济的双重损失,洪田村开始寻求新的出路。1998 5 月开始,在没

有“红头文件”的情况下,村民们在村党支部书记邓文山带领下,自发尝试

“均山、均林、均权”的集体林权改革。至当年10 月,洪田村陆续将山林

按当时在册的人口均分,每人分得山地6.2 亩。在产权均分到人的基础上,

考虑到单家独户不利于经营管护,村民们又自我联合,组成了16 个联合经

营组,每组34 人至68 人,实行联户经营。分山到户后,村集体拿什么办

公益事业?洪田村提出了“个人拿大头,集体拿小头”的分配办法,即分

山到户的林木采伐时,原有材积集体个人三七开;新增部分集体个人二八

开。洪田村勇当先锋,明晰产权,吹响了林改冲锋号。永安市在洪田村改

革经验的引领下,立即行动、扎实推进。2003 5 月,福建在全省范围内

推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洪田村村民和全省林农一起,拿到了受法律保护

的林权证,吃下了“定心丸”。永安市于2004 5 月提前两年基本完成了

明晰产权和确权发证任务,做到“山有其主、主有其权、权有其责、责有

其利”。通过林改,确立了农民作为林地承包经营人的主体地位,形成了责

权利相统一的集体林经营管理新机制,极大地激发和调动了广大林农造林

育林护林的积极性,不仅有效地消除化解了林业改革的各种担心疑虑和林

业经营的各种困难问题,而且有效促进了各种生产要素向农村集聚,有力

推动了全市林业快速发展。抚今追昔,2016 年底与1997 年相比,洪田村由

农民人均收入2878 元,提高到超过19000 元,提高了6 倍多;人均林业收

入由312 元,提高到9356 元,提高了30 倍;村财收入由15.3 万元,提高

130 多万元,提高了8 倍;全村90%以上的农户都建了新房;林木总蓄

积量由10.2 万立方米,提高到16.13 万立方米。分山到户,富了林农,生

态红利真正惠及每个村民。十多年前,村民钟昌信是村里的贫困户,随着

林改的推进,他看护山林有工资,树木采伐后有分红,在林子里养鸡还能

增收,一年收入三五万元。经过几年的发展,他的生活越来越好,2006 年,

家里还盖起了新房。村民们都说,现在的山林是一家不关门的“绿色银行”。

整个村庄呈现出一幅山绿了、水清了、生态景色美了、农民生活富了的景

象。洪田村只是永安市大大小小山村的一个缩影。

(二)突出重点,完善配套改革,闯过林改面临的新“拐点”。2004

6 月,永安市针对经营格局发生变化的新情况,从林农集中反映和迫切解决

的热点难点问题入手,迅速推开以“稳定一大政策(确保林业承包政策长

期稳定),突出三项改革(林业投融资体制改革、商品林采伐管理制度改革、

林业经营方式改革),完善七个体系(林业保护、服务、管理、执法、科技

支撑、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为主要内容的配套改革,提出了长期稳定林

地家庭承包经营政策,有力地保证了广大农民长期拥有安身立命的生产资

料;回答了林农发展林业的钱从哪里来?树要怎么砍?单家独户怎么办?

这三个林农最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该市为了严格落实国家政策,提升森

林生态功能,做到:一是严格保护林业生态红线。2016 年,永安市完成自

然保护区30.46 万亩、湿地5.62 万亩、森林公园3.49 万亩、生态公益林79.24

万亩等4 条林业生态红线边界落图、管控等级划分的划定工作。二是严格

落实天然林禁伐政策。从2016 年开始,国家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

该市天然林190.5 万亩,占林地面积的55%,其中商品林67.8 万亩。2016

年按全市天然商品乔木林林分面积补助,补助标准为15 /亩。三是大力

发展非木质利用产业。永安市拥有竹林102 万亩,占森林面积的29.6%,

农民人均占有竹林面积6.7 亩,居全国之首。永安市充分发挥竹林资源优

势,下大力气发展竹木产业。如今,全市竹林产业每年约可吸纳农村劳动

5.76 万人,占全市农村劳动力总数的60%以上。目前,全市已建成竹林

高效经营基地35 万亩,竹山亩产值由原来的不到1000 元增加到1600 多元,

最高亩产值达到6927 元。

(三)创新机制,试验示范,成为国家林业改革与发展示范区。2009

4 月,永安市被国家林业局确定为全国林业改革与发展示范区,全面启

动实施《永安市林业改革发展示范区总体方案》,主要内容包括:改革试验

突出“四大重点”,即:以森林资源资本化为带动,构建林业生产要素聚集

新机制,以采伐管理制度改革为突破,构建林业可持续经营新模式,以林

业合作化为主线,构建统分结合、合作经营的新主体,以转变职能为重点,

构建林业管理服务新体制。发展示范实施“四大工程”,即:100 万亩生态

公益林保护示范工程,200 万亩商品林科学经营示范工程,100 亿元林业产

业升级示范工程,新农村建设机制创新示范工程,构建生产发展、生活富

裕、生态良好的和谐林区。仍以洪田村为例,随着时间的推移,又出现了

新的问题。随着成熟用材林逐渐被采伐,老林子越来越少。而新培植的杉

木林成长周期要26 年,造林和营林的成本在攀升,利润却在减少。洪田村

邓文山又算起了活立木蓄积增量的生态经济新账,变砍树一次性卖钱为培

育大径材林,把森林存进“银行”。一亩杉木林经过26 年的生长周期,成

为成熟林后进行采伐,可获得约12 立方米的木材。此后马上造林,新造的

林子经过26 年后再采伐,同样只能产出约12 立方米木材。但是,这“一

砍一造”营林就增加了成本。按照现在的造林成本计算,一亩要1500 元至

2000 元,这还没有算上二代林施肥的成本,也没有考虑幼苗成活率的因素。

怎么解决这一问题?经过反复商量,洪田村提出“培育大径材林”的想法。

具体操作是,将主伐变为择伐,在杉木林满26 年成熟后,对所有林木进行

巡查,把小口径的、不会再生长的林木采伐掉,把生长状态好的林木留下

来,再延长一个生长周期,也就是到52 年之后再采伐。经测算,生长52

年的大径材林,一亩可产出25 30 立方米的木材。邓文山说,这对林农

来说十分合算,不用再造林,也能翻一倍以上的产量。按照这一方法,土

质肥沃的一类林地里的成熟用材林都被留下,村里采伐的林木越来越少。

截至目前,洪田村实施培育的大径材林已有1000 多亩。永安市为推广洪田

村这种生态保护建设模式,在全省率先开展重点生态区位商品林赎买工作。

针对该市24 万亩重点生态区位商品林,因限伐政策,导致生态保护和林农

利益出现矛盾的问题,2013 年底,成立了生态文明建设志愿者协会,建立

多元化融资机制,累计筹集资金1.26 亿元,完成赎买重点生态区位商品林

3.7 万亩,并委托森林资源巡防大队专业管护,维护了林农的权益,也让村

集体有了林地使用费固定的村财收入。对赎买的森林,将人工针叶林改造

成人工针阔复层异龄林,逐步改造培育成为以阔叶树占主导地位的森林,

改善和提升其生态功能和景观功能。目前,共完成林分改造7431 亩,建立

经营示范片13 片,面积2368 亩。

(四)以短养长,发展林下经济,为林农致富增添新途径。永安市山

多地少,农民脱贫致富的希望都在山林之中。在生态保护的大背景下,许

多林子不能砍了,林农如何才能迅速致富?永安市多年来连续出台鼓励政

策,引导鼓励林农因地制宜发展林禽、林药、林蛙、林花等林下种养业;

引导企业开发利用药用植物、香料植物、油料植物及其深加工产品,发展

生物医药产业,着力壮大林下经济,让连绵起伏的绿色群山为林农致富增

添新途径。永安市积极引导和鼓励林农因地制宜发展以金线莲为主的林下

种植产业,实施“移山莲”防伪溯源品牌保护体系,规范金线莲市场。林

农们算了一笔账:1 亩林地的木材最多卖2000 元,而种植金线莲每亩收成

至少5 千元,还有木材收入。他们着意发展金线莲等林下种植作物,或开

展林下养殖等。2016 年,全市以金线莲为代表的生物医药产业产值达到6

亿元,永安市有林下经济实体123 个,各类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58 个,其

中培养林下套种金线莲林农专业户600 户、2000 人以上,被国家林业局列

为国家级林下经济示范基地。永安市还依托全市近100 万亩的优质生态林

和天宝岩保护区、龙头国家湿地公园试点、九龙竹海国家级森林公园、紫

云山等环境优美、交通便利的森林景观优势,做足生态旅游项目,做强森

林人家,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大力发展森林旅游产业,增加贫困户收入。

例如,桃源洞风景区实施森林景观有偿使用补偿方式,从景区经营收入中

划出部分资金对林农的林地所有权按3元/亩年,林木所有权按2元/亩

年进行补偿,年补偿金额11.88 万元。

(五)创新林业生态产业扶贫模式。永安市创造了林地托管造林、村

民企合作办营林公司、“公司+基地+贫困户”苗木托管、林权抵押贷款等四

种生态产业扶贫模式,一是托管造林。永安市各大林业公司与村集体、村

民小组签订股份合作营林协议,按三七比例分成林木收益。目前,该市林

地托管造林面积已达10 万亩,涉及10 几个乡、近百个山村、4000 多户林

农。林业公司对贫困村、贫困户采取按年度等额预付80%的预期收益,据测

算每个贫困村年均可增收2-3 万元,每户贫困户年均分红1000 多元。二是

发展竹加工产业。永安市大力推进林产工业由木加工向竹加工转型,积极

鼓励企业综合开发利用笋竹加工剩余物和提取利用竹纤维生物质,提高毛

竹材综合利用水平;重点发展竹木组材、竹家具、竹工艺品、竹纤维等高

端产品。计划在全市推广电烤笋干设备总数达1000 台以上,使全市用电生

产笋干的农户覆盖面超过90%。引进并鼓励使用包括竹兜破桩机、竹木粉碎

机等在内的现代先进竹山机械。三是贫困户参与生态管护。为推动贫困林

农户参与生态公益林巡防管护工作,永安市成立了金盾森林资源管护有限

公司,按市场化运作、专业化管护、公益化参与的模式,有机地与林业执

法队伍配合,该公司现有员工190 人,大多数从本地农村人口中选拔录用,

管护森林面积230 万亩,占全市林地面积的81%,公司成立以来,辖区内

被盗伐林木损失仅200 m3。四是提升竹木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与国家研究

机构合作,引进外省专家团队,成立永安市竹产业研究院、国家林业局竹

家居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福建分中心和福建省竹制品公共检测服务中心。五

是重点实施竹天下文化创意产业园项目,逐步将永安市打造成中国重要竹

产业基地、竹产品交易中心和竹文化交流中心。

(六)阔叶混交,保量保质,让“两棵树”(杉木、马尾松)变成“万木

林”(闽楠、枫香、香樟等50 多种)。永安市针对针叶林多、阔叶林少,纯

林多、混交林少,中幼林多、成熟林少,单层林多、复层林少,疏残林多、

优质林少的树种单一的短板状况,采取多项措施,做好生态环境保护与治

理修复工作。一是通过营造乡土珍稀珍贵树种或混交林,鼓励种植珍贵阔

叶树或混交林,加快森林抚育进程,让杉木、马尾松“两棵树”变成闽楠、

枫香、香樟等50 多树种的“万木林”。建设重点江河流域生态修复工程,

进一步优化重点流域沿溪两岸林分结构和树种组成,完成重点流域封山造

5.3 万亩,流域水源涵养林和水土保持林修复2.7 万亩,大大提高了江河

两岸重点生态公益林的质量和生态、景观功能。二是结合新农村建设和小

城镇建设,在绿色城市、绿色村镇、绿色通道、绿色屏障城乡绿化一体工程

建设过程中,进一步强化城市绿化、美化、园林化建设,共建设绿色和谐

社区、开发园区2 个、绿色军营6 个、绿色校园11 个;完成“四旁四地”

种植珍贵和优良乡土树种5639 亩、交通干线沿线绿化美化2315 亩、疏林

地补植和“两沿一环”林分修复补植5.1 万亩。三是在立地条件较好的地

区,结合天保、林分改造等工程,调整产业结构,由人工林向天然林转化,

强化技术培训服务,不断提高贫困户栽培技术水平,努力调动贫困户种植

积极性。四是探索竹阔混交模式。五是起步发展智慧林业和生物林业。永

安林业集团凭借细胞工程及苗木繁育等核心技术,起步发展智慧林业和生

物林业,提升森林资源综合利用和深度开发的程度,发挥林业的真正潜力

和作用,服务林农,精准扶贫,成为该市乃至全省的森林可持续经营的领

跑者。

(七)三权分置,培育主体,下活绿色发展“一盘棋”。一是永安市根

据省里统一领导,积极探索林地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三权分置”改

革,通过核发林地经营权流转证,实现林地承包权和经营权分离,既保护

林农的切身利益不受损害,同时让经营权流转方放心经营,主动扩大投资

规模,为林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打下基础。二是实施林地占补平衡试点

工作。2014 8 月底,永安市作为全国林地占补平衡试点县之一,引导节

约、集约利用林地,积极服务社会经济建设,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

的关系,利用“先补”与“后占”的途径和手段。3 年来,完成补充林地发

1.31 万亩,建档面积1.26 万亩,占用征收林地面积合计8812 亩,试点

后林地节余面积4298 亩。三是永安市在产权明晰和林农自愿前提下,加快

培育新型林业经营主体建设。目前,该市共组建各类林业合作经济组织339

个,其中家庭合作林场38 个、股份合作制林场34 个、“公司+农户+基地”

合作型林场2 个、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265 个,各类林业合作经济组织经

营面积达108.87 万亩,占全市林改面积的55.24%。其中:获评国家级示范

4 个,省级示范社4 个,市级示范社7 个,县级示范社13 个;获省级规

范化建设项目资金补助的合作社9 个。在村里普遍实行 “分股不分山、分

利不分林”的股份经营模式。一个村1 万多亩山林,至少几千亩山林。成

了一个整体,林场连片规划、统一经营管理、统一病虫害防治、加强防火

防盗,充分发挥了规模化营林的优势。通过股份林场合理安排种植采伐计

划,由股份林场全权负责投资开发及经营管理,村集体和村民收益按比例

分成,村民有了可观的林业分红,村集体也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

(八)生态补偿,金融活水,探寻通往金山银山路径。一是通过林权

抵押贷款,盘活了林业资产。如今,大树不让砍,林农何时才能看到实实

在在的经济效益?洪田村带头算了一笔生态经济新账,变砍树一次性卖钱

为培育大径材林,把森林存进“银行”。洪田村提出“以短养长”的林业发

展策略,借力林业资本,盘活林业资产。村党支部书记邓文山说,永安林

权抵押贷款的政策更加灵活,银行对抵押的林木进行合理价值评估,提高

了贷款额度,同时根据树木的生产周期适当延长贷款周期,最长可达30 年。

村民邓林建是洪田村的营林大户,承包洪田村近2000 亩林地。几年前,他

1600 多亩杉木林作为抵押,从银行贷到290 万元。他用这笔钱买了两片

杉木林,还造林1000 多亩。像他一样,村里不少人通过林权抵押贷款,盘

活了林业资产。目前,洪田村的林农们依托林业合作社等新型林业经营组

织,对村里近2 万亩林地资源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精细管理商品林,科

学保护生态林,不断提升林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二是加强森林生态效

益补偿基金使用管理。为了让林农直接享受到惠农政策,防止个别截留挪

用现象发生,永安市进一步健全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使用管理制度,对

林权所有者的补偿基金一律通过“一卡通”发放,让农村百姓特别是贫困

农户切实得到森林生态补偿。2016 年补偿标准为14.13 /亩,补偿资金

1718.18 万元,生态补偿惠及174 个村、29071 户、87213 人,人均分得

补偿78.28 /年。三是着手发展碳汇林业。2013 年永安市着手发展碳汇林

业,设立福建省首个碳汇专项基金,打造发展绿色碳汇事业的地方公益平

台。该市已营造各类碳汇林1000 余亩。永安市绿美生态工程有限公司实施

区域性碳汇项目,计划开发3 万亩,开发成本43 万元,每年产生减排量0.3

/亩,碳汇交易价格20 /.万元,预估20 年碳汇总产值达360 万元。由

永安林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与永安市生态志愿者协会共同开发福建核

证减排森林经营管理碳汇项目,选择2005 年以来迹地造林中的杉木、马尾

松以及其它的乡土阔叶树种面积约1015 万亩。开发预期效益(按开发面

10 万亩计算):开发成本60 万元,每年产生减排量0.2 /亩,预估20

年碳汇总产值达800 万元。以永安市竹业协会为实施业主的竹林经营碳汇

项目。,选择西洋镇、上坪乡作为试点乡镇,面积约23.75 万亩,竹林面积

3000 亩以上的行政村为第一批试点村。采用55 分成模式,开发预期效益

(按开发面积20 万亩计算):每年产生减排量0.2 /亩,预估20 年碳汇总

产值达1600 万元。竹林经营碳汇减排量交易后,扣除中间费用,收益按各

村实际参与开发的竹林面积比例全额返还村集体,作为村财收入。四是推

广“以电代柴”项目。该市作为闽笋干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年产笋干

3000 吨,产值1.53 亿元,笋干产业是永安市林农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之

一.为破解传统笋干烤制方式消耗森林资源大、成本高的问题,2014 年该

市引进先进烘干技术,成功研制电烤型、煤电型、生物燃料型等笋干烤制

设备。出台了节能烤笋设备补助政策,电烤型按功率补助1-1.3 万元/台,

煤电型、生物燃料型补助5000 /台,并由市财政出资对电烤笋干生产进行

投保,积极争取将电烤设备纳入省农机局农机补贴目录。电烤笋干生产成

1.75 /斤,仅为薪材型烤制笋干生产成本的一半,按照该市每年笋干产

2600 多吨计算,每年可节省薪材1.56 万立方米,相当于保护2000 亩林

地的森林资源。目前已推广以电代柴设备572 台。五是着力推进金融创新。

近些年来,永安市为深入推进林改,把金融活水引入林改,积极探寻绿水

青山通往金山银山的路径。该市在全国率先推行林权按揭贷款、林权支贷

宝、普惠林业金融等创新产品,建设与林权抵押贷款相配套的林业担保、

林业收储等社会化服务机构,探索林权抵押风险化解途径,处置林业融资

不良资产。全面有效畅通森林资源与社会资本互换渠道,做好林业信用平

台林业企业无缝隙续贷工作,灵活林业资本化运作机制,满足林农、林企的

贷款需求。创新投融资支持模式。去年下半年,三明市还探索推出“福林

贷”等金融产品,近日永安市在小陶镇召开金融改革现场推进会,布置“福

林贷”和小额扶贫贷款推广工作。全市累计发放林业贷款达85 亿元,累计

获得中央财政贴息资金5215.93 万元,其中2016 年度贴息569.36 万元(小

额贴息564.16 万元)。永安市的林改金融创新获得了国家林业局和福建省

政府的充分肯定。

弹指15 年,山河焕然一新。2003 年林改前为省定贫困县、农民人均年

收入只有3000 元左右的永安市,2016 年农民人均年收入达到1.6 万元;该

市财政收入增长近10 倍,还跻身全省发展“十强县”。

永安市在绿色发展与绿色减贫过程中,有几点希望和建议:一是国家

专门划定老区山区生态功能区,加大对老区山区生态功能区支持力度;二是

国家恢复对老区乡村基层发放森林抚育基金;三是国家老区绿色脱贫发展

的政策、规划和资金应一揽子配套组织实施;四是国家健全林业产业投融

资体制等。

二、永安市绿色发展与扶贫成功实践的深刻启示

永安市的绿色发展和绿色扶贫的成功实践,是因地制宜开展绿色精准

扶贫的一个典范,给我们带来深刻启示:

其一,重建人与绿水青山组成的生命共同体系统。人与绿水青山构成

了一个生命共同体系统,正如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时对此所提炼总结的,

“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

脉在树”,这个系统是由人、田、水、山、土、树等诸多重要因子紧密衔接、

相互依赖、彼此互动、循环往复的一个相当大的生命共同体活动,且往往

需要比较的长时间方可建立起来。关键是要通过人的林地、林木权利、生

产活动、资金运用、经营管理和利益联结等方面的组织运作,处理并解决

好老区的绿色发展与百姓的脱贫攻坚的关系,促进其紧密结合和良性互动。

坚持以生态文明理念引领贫困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走绿色发展、绿色增长

的生态保护脱贫道路。生态保护脱贫是以生态经济理论为基础,通过建立

高效率的人工生态系统,实现农业、林业与牧业及其他方面经济活动有机

联系,进而实现经济与生态保护协调发展、良性循环。生态保护脱贫作为

新型扶贫开发理念,将是未来扶贫模式探索与制度创新的方向和重点。生

态保护脱贫是绿色发展理念在扶贫开发领域的重要体现,即扶贫开发要以

生态保护为约束,生态保护与扶贫开发要进一步融合,成为脱贫和发展的

新动力。因此,贫困老区探索生态保护脱贫实践,必须把重建人与绿水青

山构成的生命共同体系统放在首位。

其二,帮助林农脱贫致富,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永安市86%

的土地是林业用地、42%的人口生活在农村,林地是农村、农民最重要的生

产资料,对永安市绝大多数农户来说,“希望在山,潜力在林”,“吃饭靠田,

致富靠山”。解决农民增收难问题,虽然途径很多,但发挥优势、增创特色

却是一条捷径。几次大的林改,永安市都不是简单分山分林到户、一分了

之、一卖了之,而是围绕加快林区发展总目标,着眼解决“大资源、小产

业、低效益”等长期以来困扰林业产业发展问题,步步深入。特别是主体

改革后,永安市立即围绕产权到户后林业融资、规模经营、林权流转、资

源保护、产业发展和林区社会保障等一系列盲点问题进行大胆探索,有效

解决了“农民增收难、集体经济收入难、富余劳动力就业难、林业可持续

发展难、干群融洽难”等突出问题,发挥林改的最大效应,实现了林业发

展历史最好水平,逐步实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有力地帮助林农脱

贫致富。在确保山更绿、水更清的同时,真正做到了还山于民、还利于民,

让老百姓从山林中获得更大的利益,实现了百姓富、生态美,有力地推动

了老区农村经济、社会与生态的和谐发展。

其三,探索绿色减贫方式,实现绿色发展。绿色发展是人与自然的和

谐发展,是注重生态平衡的可持续发展。道法自然,保护性开发,是生态

扶贫的必由之路。越是自然的,越是美丽的。尊重山水环境的自然性、景

观的多样性和层次的丰富性,既保护了原有的自然、生态和文化环境,也

增加了自身的独特魅力,实现了开发与保护的动态平衡。永安市的绿色发

展之路,找准了生态扶贫切入点,通过封山育林、植树造林、林下经济、

多种经营、活立木生长等,一方面让山里人在家门口有活干、有钱赚;另

一方面涵养了山林的生态环境,更重要的是在永安市建立了一座不断增值

的“绿色银行”,实现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相融共生。从未来减贫方向看,

绿色减贫是必然趋势,这既是经济发展规律,也是扶贫脱贫的必然选择。

实现绿色发展,要求我们积极探索绿色减贫新方式、新方法,最终实现生

态脱贫。对贫困老区而言,“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是对绿色发

展的现实期许,即坚持生态文明建设,让绿色发展成为新时期脱贫攻坚的

强劲动力,绿色减贫成为脱贫攻坚的重要理念,生态保护脱贫成为生态脆

弱贫困老区脱贫的重要路径。永安市通过植树造林、发展特色产业,既实

现了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以及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又保护了地区生态

环境,摆脱了脱贫消耗自然环境、继而环境破坏加重贫困的恶性循环,对

于我国其他生态脆弱贫困老区,实现生态脱贫、绿色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

和启发意义。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其发展演变必须遵守林业、林地经济规律,

将生态规律与经济规律、社会规律等有机地结合起来,相互助力、同向而

行、各得其彰,从而使绿水青山成为老区的金山银山,成为老区林农脱贫

致富的聚宝盆。绿色扶贫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们一定要走好老区山区

绿色发展的康庄大道。

                                             2017 11

  泰宁县革命遗址保护与利用的调研报告

                 泰宁县老促会 老区办

革命遗址是不可再生的红色文化资源,是中国共产党革命历史的重要

见证,是中华民族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为了推进《三明市红色文化遗址

保护办法》和泰宁红色文化保护、传承和弘扬“六个一”工程实施方案的

贯彻落实,促进我县红色文化遗址的保护管理与开发利用,以利更好的发

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充分发挥革命遗址公共服务和社会教育功能。

县老促会会长陈春盛、副会长刘子林等,通过到外地学习考察,深入新桥

乡大源红军村和大龙乡双坪县委、县苏维埃政府旧址等实地查看,到相关

部门了解情况,走访老同志,邀请宣传、文物、党史、民政、旅游、财政、

发改等单位召开座谈会等方式,就我县革命遗址保护与利用情况开展专题

调研,现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泰宁县是原中央苏区21 个县之一,是中央

苏区东北方向的重要屏障和福建苏区与闽赣苏区的主要通道,工农红军总

(红一方面军司令部)、东方军司令部曾驻扎在泰宁。泰宁一度成为红军和

东方军的指挥中心和建宁警备区的军用物资供应中心,作为中央苏区的东

北门户和联结闽浙赣苏区的交通枢纽,作为中央红军向闽北、闽中方向发

展的基地和战略补给后方,发挥了显著的战略作用,中国工农红军一方面

军曾三进三出泰宁。县城建立了红色革命政权,在反“围剿”斗争中,泰

宁人民积极支援红军作战,输送3000 余名优秀儿女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

为红军队伍壮大补充了有生力量,他们跟随红军主力部队转战南北、浴血

奋战,英勇献身,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在这一波澜壮阔的

历史进程中,无数革命先辈在泰宁留下的足迹和重大革命事件,所留存的

遗址遗迹成为泰宁锦绣山河中一处处无比壮丽的风景。县城的红军街完好

地保留了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工农红军总部旧址,街道两侧砖墙上保留了当

年红军书写的标语和巨幅文告,还有保留完整的东方军司令部旧址(罗汉寺

观音堂)。朱德、周恩来、彭德怀、聂荣臻、罗荣桓、叶剑英、杨尚昆等老

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十万红军在这块红土地上战斗和生活过。2008 8

27 日,周恩来总理的侄女周秉德,刘少奇主席的儿子刘丁、儿媳艾心琪,

朱德元帅的外孙刘康,彭德怀元帅的侄女彭钢,陈毅元帅的儿子陈丹淮将

军、邓子恢副总理的儿子邓淮生、儿媳展林晓、女儿邓小燕,徐光友将军

的儿子徐抗等开国元勋后代莅临泰宁参加了红军街“红军赋”群雕揭幕仪

式。泰宁苏区所承载的许多革命遗址、遗迹,成为我们传承、弘扬老区精

神,缅杯革命先烈、学习革命历史知识、接受传统教育的最直观的立体教

材和汲取精神营养的最佳“课堂”。

1、遗址遗迹基本情况。泰宁有中国工农红军总部红一方面军司令部(

德、周恩来旧居)、东方军司令部、帐干红军战地医院、县委和县苏维埃政

府机关、红军重要军事会议旧址、红色广场、红军桥、红军崖、中央苏区

银行、红色饭店、红色消费合作社、四大战役(大洋嶂阻击战、新桥反击战、

县城保卫战、建泰沿线阻击战)等众多革命遗址。根据近年来党史部门普查

结果,全县有革命遗址遗迹37 处,其中重要历史事件和重要机构旧址6 处、

重要历史事件及人物活动地11 处,革命领导人故居1 处,建国后兴建的

纪念设施2 处。按保护级别划分,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 处,县级文物保护

单位2 处,未确定保护级别15 处。

2、保护与利用情况: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革命遗址保护、利用工作,

特别是2005 年泰宁红军街被列入全国百个红色旅游经典线路之一后,对革

命遗址的保护、利用力度进一步加强,前期结合全国第三次不可移动文物

普查工作,摸清红色遗址分布状况和数量,县、乡级政府部门分别对红色

文化遗址立碑或挂牌,将泰宁岭上街红军标语墙、朱德、周恩来旧居、东

方军总部旧址等10 余处文物点纳入保护范畴。县政府计划耗资千万元在红

军街建设“苏区革命纪念园”。同时加快项目的申报,多渠道筹措资金,用

于革命遗址的修复。先后推动泰宁苏区革命纪念园、戴氏官厅(13 师指

挥部)、炉峰山遗址公园、红军铜雕群、东方军司令部旧址等一批红色遗址

保护建设项目。编制了《泰宁苏区革命纪念园修建性详细规划》、《泰宁岭

上街红军标语墙保护方案》等设计规划。结合我县苏区革命纪念园建设工

程,实施岭上街红军标语墙高清数字化安防系统建设以及展览陈列项目。

目前,我县有5 处革命遗址被列入市、县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有1 处被

列入省党史教育基地,每年清明节在芦峰山纪念亭祭奠革命先烈,开展党

史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着力把革命遗址保护与开发

利用、弘扬红色文化工作,纳入我县精神文明创建考核体系以及意识形态

工作责任制,并合理利用专项资金,以泰宁苏区革命纪念园建设项目为核

心,进一步拓展项目建设范围,将各乡镇革命遗址纳入建设范畴,形成一

个中心馆,若干个分馆的“红色泰宁”展馆群,并积极发动群众多渠道争

取建设资金。

二、存在的问题

1、思想认识不足,重保护与利用的意识淡薄。由于对革命遗址保护认

识不足、宣传不够,一些干部群众和青少年对革命遗址不甚了解,在城区

无红色遗址解说和分布图,中央苏区银行等遗址还没有立碑挂牌,“四大战

役”发生地遗址纪念碑破损,标识不清,加上我县革命遗址数量多,分布

较为分散,有些尚未能得到应有的保护和利用。此外,缺乏红色旅游的经

营理念和红色文化品牌意识,没有形成规范的游览路线和解说词,红色遗

址标识和解说不够明了、宣传氛围不浓厚,导游对泰宁红色历史和革命事

迹了解不多,知识滞后等。

2、管理体制不顺,整体管理与利用缺乏顶层设计。泰宁革命遗址的保

护和管理,存在多头管理的问题,如,遗址文物执行属地管理;烈士纪念

建筑物由民政局管理;革命历史资料的收集整理及研究由党史部门负责。

在城区现有管理体制,主要是依托古城管委会和博物馆或产权所有人自身

管理保护,由于在管理权限上交叉重叠、界线不清,因而在管理、保护、

利用工作等方面缺乏意识与力度。

3、保护、利用档次较低。我县许多革命遗址地处交通不便的偏远山村、

周边环境差,无保护措施,无管理人员,无保护标志,无管理经费。从保

护层面看,仅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 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 处;从利用

层面看,仅有县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5 处,绝大多数革命遗址都没有列入

各级政府保护和确定利用级别,没能发挥应有作用。尤其是,位于县城炉

峰山烈士纪念碑亭场所面积太小,每逢公祭日,人群拥挤不堪,存在诸多

安全隐患,严重影响了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学生和老年人参加悼念、祭

扫活动。

4、保护利用经费投入不足。革命遗址的保护与开发利用是一项系统工

程,需要大量资金作支撑。然而泰宁地属山区小县,又是省级贫困帮扶县,

经济总量小,综合实力薄弱,财政收入渠道窄,省市县没有固定的遗址保

护经费下拨,专项的维保经费不多,资金投入严重不足,每年仅能挤出十

分有限的资金,用于革命遗址的抢救性维护。由于维保经费的紧张与缺乏,

无力开展深度维修和后续利用。此外,泰宁“红军街”虽然被列入全国百

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但是对促进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尤其是旅游业的

发展作用不明显。

三、建议和对策

1、提高认识,加大宣传力度,增强人们对革命遗址的保护意识。革命

老区所形成的许多重要遗址遗迹及各类红色纪念设施所赋存的大量革命历

史文化遗产,是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教材。因此,要加大

对泰宁革命遗址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宣传力度,提高青少年和干部群众的红

色文化知识,推动红色文化有效传播,使全社会对革命遗址保护有更深的

认知度,并通过宣传教育,增强大家保护革命遗址的光荣感、使命感和自

觉性。

2、理顺体制,建立健全革命遗址管理领导小组。建立革命遗址的保护

联席会议制度和协调工作机制,由县委宣传部牵头,党史办、文广局、旅

游局、民政局、国土局、住建局、财政局、发改局等单位组成革命遗址保

护管理领导小组,一名县领导分管,每年召开一、二次会议,加大部门协

调与配合,整合各部门的管理职责,及时研究解决遇到的突出困难的问题。

3、加快实施泰宁苏区革命纪念园等项目建设。纪念园集公园、旧居、

旧址、纪念碑、纪念馆等一体的详细规划,已初步完成评审,现在要抓紧

纪念园工程开工建设,还要邀请顶级专家学者策划、完善革命纪念园建设

范围、功能和重新布局烈士纪念碑址。同时,建议将原炉峰山纪念碑迁往

靠近城区的新桥方向。在革命纪念园内,要挖掘展示泰宁县的革命历史事

件、历史人物,全方位对红色资源进行研究,制作沙盘标示红色遗址、遗

迹名称、分布,要通过实物、文字、艺术等手法,最集中、最完整地浓缩

泰宁红色革命历史进程,再现当年这块红土地上红军战斗和革命斗争的工

作、生活场景,提升纪念园红色文化的内涵和品位。此外,建议在新桥反

击战遗址上重新整修碑亭,形成泰宁爱国主义红色文化教育的多处重要场

所。

4、加强与周边县()沟通对接,共同打造原中央苏区红色旅游圈。加

强与周边宁化中央红军长征凤凰山出发地旧址,建宁反“围剿”纪念园等

遗址管理部门沟通,对接泰宁县城红军街、东方军司令部,反“围剿”四

大战役遗址,新桥大源红军村、峨嵋峰红军驻地—中国静心之地,结合泰

宁生态游、古城游,打造“红+古”、“红+绿”,推出红色文化与生态旅游相

结合的区域红色旅游圈。与此同时,相关部门要强化导游培训,泰宁红色

人文景观和绿色自然景观含金量高,导游在熟悉我县生态资源时,要加深

了解泰宁红色遗址遗迹和革命历史,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顺应红色旅

游发展需要。

5、积极争取中央、省财政及有关部门给予更多的扶持资金。恳请国家

部委将泰宁红军总部和东方军司令部等纳入红色遗址保护重点范围,并加

大经费保障力度,还要争取更多的省财政及有关部门扶持的资金,修缮保

护分布在山村众多的红色遗址,使革命遗址在维护和保护中得到利用,在

开发利用中得到更好的保护。

                                            2017 5

 

   建宁县教育改革与精准扶贫情况调研报告

                     建宁县老促会调研组

              徐水泉 陈宝发 汤定远   宁学宏 范锦军

为了解全县教育改革与精准扶贫工作情况,进一步推进教育扶贫取得

更大实效,县老促会组织人员在县教育局的大力支持与配合下,深入全县

教育系统开展进乡村、进学校、进家庭“三进”活动,就教育改革与精准

扶贫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建宁县现有各级各类学校52 所,包括:普通高中1 所,职业中学1 所,

教师进修学校1 所,初级中学7 所,完全小学11 所,教学点16 个,特教

学校1 所,中心幼儿园14 所(含民办幼儿园4 所)。在校学生19102 人,

其中:小学生8756 人,初中生3257 人,普通高中1940 人,职业高中663

人,特教学生72 人,幼儿园4414 人。根据省教育厅资助中心下发的数据

和县扶贫办提供的数据显示,建宁县学生建档立卡贫困生共991 人。经过

摸底核查,截止2017 年初,在本县各级各类学校(园)就读的建档立卡贫

困生共479 人(其中在园幼儿67 人,小学241 人、初中113 人、高职中

58 人)。

二、主要成效

(一)优化教育布局

1.城区学校布局调整。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全县2013 年开始启

动实施城区学校布局调整工程,城区“11244”(1 所高级中学、1 所职业

中学、2 所初级中学、4 所小学、4 所公办幼儿园)学校新布局形成,有力

推进了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较好的缓解了城区“大班额”现象和群

众反映强烈的“择校热”等问题,实现了城区中小学生源基本均衡,形成

了城区中小学良性竞争的良好局面。按照我县教育“十三五”规划,城区

学校布局还将新增一所公办幼儿园和一所小学。

2.开展新一轮学校标准化建设。截止目前,全县中小学全部完成义务教

育标准化创建验收工作。农村幼儿园全部达到县级示范园标准,县实验幼

儿园达到市级示范园标准,城关幼儿园已通过省级示范园核查。一中正在

积极创建省一级达标高中,职中通过了市合格中职学校评估。在此基础上,

我县从2016 年起正式启动义务教育管理标准化创建工作,目前县实验小学

顺利通过验收,今年小学有5 所、初中有2 所启动创建申报工作。新一轮

学校标准化创建工作将大力促进全县各级各类校园软硬件实力的建设提升,

优化教育布局,均衡配置资源。

(二)完善硬件建设

近年来,紧紧围绕“精心谋划、主动对接、认真实施、加强监管”的

指导思想,实施项目带动战略。2016 年以来,重点实施以下几个项目。

1.学前教育项目。实施2015 年下达的公办幼儿园项目2 个,(荷苑幼

儿园、伊家乡中心幼儿园)建筑面积共8480 平方米,总投资2780 万元,

其中:省级补助960 万元,县配套1820 万元,两项目年内先后投入使用。

2017 年新建第二实验幼儿园项目已进行前期准备,设计总投资3134

万元,其中省补助480 万元,县出资2654 万元。项目建成后可开设15

教学班,容纳幼儿约540 人,能满足该片区适龄幼儿就近入园就读的需要。

2.中小学“全面改薄”项目。实施全面改薄校园校舍建设项目5 个,即:

伊家中学教学综合楼改造、新建伊家中学综合楼、黄埠中学运动场、客坊

中学运动场、新建溪源中心小学学生宿舍楼等项目。5 个项目总投资910

万元,其中中央补助498 万元,省级补助340 万元,县配套72 万元。目前

除溪源中心小学项目还在基础施工外,其他项目均已竣工。同时,城关中

学、实验小学、城关小学等共购置图书4.2 万册,总投资56 万元,其中:

省级补助50 万元,县配套6 万元,已完成政府采购,交付使用。

3.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项目。实施校安长效机制项目2 个,即:新建实

验小学教学楼B 幢项目,新建里心中心小学教学楼项目,两个项目总投资

675 万元,其中省级补助586 万元,县级配套89 万元。目前实验小学教学

B 幢已竣工验收交付使用;里心中心小学教学楼正在设计勘探及图纸等前

期工作。

4.城区扩容及初中工程项目。实施扩容工程项目1 个,即:城关中学3

号教学楼项目,建筑面积3200 平方米,总投资450 万元,其中:省级补助

168 万元,县配套282 万元,目前该楼已竣工验收交付使用。

(三)培养师资队伍

加强教师在职在岗培训培养力度,不断提高教师专业及业务素质。

一是依托县教师进修学校认真做好教师培训提升工作,县财政安排足

够的经费,建立了6 个县级名师工作室,由县教师进修学校制定并实施了

《建宁县中青年教师培养规划》、《新教师三年成长培训计划》和《建宁县

骨干班主任培训计划》,努力培养打造名师、骨干教师、骨干班主任“三支

队伍”建设。

二是与县公务员局共同抓好教师继续教育学习提高的落实,从2016

起严格按照教师每年继续教育不低于90 学时安排课程。

三是充分利用我县是省“扶贫开发重点县”的有利契机,积极选派校

长、教师到省市优质学校、台江区教育系统跟岗学习(每年20 人以上),

参加省、市组织的各类培训每年500 余人次。我县教师培养初步形成从合

格教师→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名师成长的梯度模式,市、县骨干教师、

学科带头人队伍逐渐壮大,教师的总体素质有了较大的提高。

四是加大音乐、美术等技能科教师招聘力度,不断满足教学需求。近

三年共录用技能科教师28 名,较好的满足当前教学需要。

(四)精准资助帮扶

教育精准扶贫除了要关注贫困地区、落后学校的硬件建设和师资提升

等要素外,还要保证每一个学生不因贫困而失学、不因贫困而上不好学。

只有将帮扶定位到学生身上才是真正的精准扶贫。县教育局高度重视这项

工作,2016 年制定下发《建宁县教育局精准扶贫工作实施方案》 (建教〈2016

9 号)。在国家政策补助的基础上,抓好建档立卡贫困生精准帮扶,体现在

政府政策资助、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社会资助、省纪委和“5+1”挂钩帮

扶单位的精准帮扶等四个方面的补助,2017 年春季发放助学金、困难补助、

营养餐和生活费、贴息贷款等3482 人共计653.3 万元。通过上述各项帮扶,

确保了贫困学子不因经济困难而辍学,考上大学的学子都能进入大学深造。

在做好扶贫的同时,切实抓好扶智工作,做到两手发力,为贫困家庭

脱贫致富奔小康提供智力支持。目前在县各级各类学校(园)就读的479

名建档立卡的贫困生,实行以校(园)为单位开展智力帮扶。县教育局对

全县各学校(园)在智力帮扶上提出要坚持三个基本原则,即:全员参与,

各学校干部教师全部参与就读的建档立卡贫困生的帮扶;突出重点,对在

校就读的孤儿、单亲家庭学生、留守儿童和特长生给予优先和重点帮扶;

按需帮扶,根据贫困生特点和健康成长需求给予指导和帮扶。落实三项工

作任务,即:帮学习提高、帮品德养成、帮特长培养。采取三条工作措施,

即:温情走访、健全档案;阳光关爱,结对帮扶;加强领导、统筹安排。

三、存在问题

通过调研,我们感到我县对教育改革和教育领域精准扶贫工作高度重

视,教育布局趋向合理、硬件设施投入加大,取得的成效明显。但也存在

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1、目前一些乡村小学基础设施仍较薄弱,教学设施匮乏。由于简陋的

教学条件和较落后的教学模式无法满足教育需求,许多家长不惜花重金将

子女转入城镇学校寄宿或租房陪读,无形中增加了边远地区群众的教育成

本。

2、由于农村学校尤其是边远地区的学校位置偏远,工作条件差,年轻

教师不愿意到那里任教。目前只有那些当地中老年教师支撑着。这些教师

年龄偏大且学历低,教学方法传统,学科结构不合理,直接影响教学质量。

3、现有“两免一补”、寄宿生补助、学生营养餐等扶贫助学政策带有

“普惠性”,缺乏精准性,有“撒胡椒面”的现象,标准也不高,无法完全

解决建档立卡贫困生生活问题。

4、当前不少学生特别是一些留守学生、贫困学生、后进学生存在自卑

感、孤独内向、厌学心理,而且缺乏感恩意识,上进心不强,有些还有依

赖、等待的消极心理。目前对这些学生只注重给予物质资助,忽略情感交

流、精神激励和心理关注。

四、建议

1.为了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建议县政府和各乡镇继续加大对基础

设施薄弱学校的经费投入力度。

2.建议政府出台一些激励政策,参考“支边”和“支教”的做法,鼓励

青年教师到农村一线任教,让农村里的孩子也共享教育阳光。

3.建议从社会慈善、爱心人士捐助的帮困资金中切出部分资金对“建档

立卡贫困户”和低保户中的特困生给予另行资助,让他们真正生活无忧、

学习无忧,并进行动态管理,及时调整助学对象和标准。

4.建议教育和有关部门应注重对资助的学生,定向施策,精准发力,不

断增强贫困家庭的“造血”功能,保障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公平优质的教育,

特别是加强对留守儿童、贫困学生的心灵慰藉和情感关怀,帮助他们走出

心理上的困境,阻断贫困现象代际传递。

5.“教书育人”教育负有传授知识、培育人才的双重任务,为了培养德、

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可用人才,教师队伍本身的素质也要

过硬,也要不断提高,为人师表,既要言传,更要身教,让习近平总书记

倡导的好学风、好教风在我县的各级学校发扬光大,代代相传。

 

           生态扶贫 绿色发展

       ——福建省三明市将乐县生态产业扶贫工作案例

                       将乐县老促会

2002 6 月,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总书记在三明市调研时指出“青

山绿水长远看是无价之宝,将来的价值更是无法估量”。多年来,三明市、

将乐县历届党委、政府秉承习总书记这一指示精神,牢固树立“绿水青山

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把生态保护放在优先与突出位置,持续深化

林权制度改革,深入实施科技兴林战略,大力发展林业循环经济,在推进

林业产业化经营中深度融入精准扶贫工作,着力把良好生态环境转化为最

普惠的民生福祉。

一、基本情况

将乐县位于福建省西北部,是重点革命老区和原中央苏区县之一,全

县国土面积2246 平方公里,辖13 个乡镇135 个行政村,总人口18.4 万。

全县森林覆盖率80%,林地总面积283 万亩,森林单位面积蓄积量和年生长

量均居全省第一,是福建最绿的县。

2013 年,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609 8066 人,2017 年初,尚未脱

522 1409 人。在扶贫开发实践中,将乐县立足良好的森林生态资源,

把深化林权制度改革与扶贫体制机制创新统筹起来,把生态优势与产业扶

贫结合起来,走出了一条生态产业扶贫的新路子。其中全国首家纯森林资

源培育上市公司——福建金森林业股份有限公司,通过林地托管造林、村

企合作办营林公司、“公司+基地+贫困户”苗木托管、林权抵押贷款四

种生态产业扶贫模式,在推行生态产业扶贫新模式上走在了全县的前列,

带动了全县21 个贫困村和900 多户贫困户增收脱贫,分别占全县建档立卡

贫困村、贫困户的63.6%34.8%,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相统一。

二、主要做法和成效

(一)林地托管造林模式。

1.主要做法。金森公司与村集体、村民小组签订股份合作造林经营协

议,村集体、林农以采伐迹地、宜林荒山的林地使用权入股,占30%股份;

公司以资金和技术入股,对采伐迹地、宜林荒山进行更新造林和营林管理,

70%股份。在森林资源培育过程中,公司实行良种造林,工程化集约管理,

并适当追肥,村民代表和村干部参与营造林作业设计的审核、质量检查验

收和日常管护。林木经营收益村集体、林农与公司按三七比例分成。目前

全县林地托管造林经营面7.2 万亩,涉及12 个乡镇85 个村3700 多户林农,

其中贫困村17 个、贫困户412 户,分别占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村、贫困户总

数的51.5%15.8%

2.成效分析。一是提高经营效益。公司经营集约化、组织化程度高,林

地生产力、林木资源增长量大幅提高。村集体或林农分散粗放经营杉木主

伐年龄需要26 年,一般每亩出材量7 立方米;金森公司集约经营主伐年龄

缩短到21 年,每亩出材量10 立方米以上。二是年年有分红收益。金森公

司针对贫困村和贫困户,每年等额预付林木主伐时80%的预期收益。每个贫

困村年均可增收2.3 万元,其中省级贫困村万全乡阳源村每年可增收5.6

元,每户贫困户年均可获林业分红1300 多元。三是增加群众劳务收入。公

司在下属24 个工区全面建立贫困家庭劳动力长期用工优先保障制度,林区

护林员、道路养护等公益性岗位和造林、抚育、林木采伐等生产用工,优

先聘用贫困劳动力,贫困人口年人均可获取劳务收入1100 多元。四是促进

公司发展。通过这种合作模式,金森公司可获得长期稳定的林地经营权,

有利于新技术推广、林区稳定和生态建设。

3.创新亮点。一是突破了传统的林业经营体制,解决了村集体和林农分

散造林管理水平低、品种结构单一、经营效益差的问题,促进林业产业化

经营和可持续发展。二是解决了贫困村、贫困户生产资金短缺与林业投资

收益周期长的问题,形成贫困村和贫困户以林地入股,参与公司分红的资

源收益长效增收脱贫机制,收入稳定,受益面广。

(二)上华村企合作办营林公司模式。

1.主要做法。金森公司在全省首创林农、林业专业合作社、村集体以

林木资源、林地等资源作价入股村企合作营林公司的新型生态林业经

营模式。即由金森公司、村集体和林农三方以资金、林地、林木折股合作,

成立股份制营林公司,明确股权比例,实行公司化运作,充分发挥公司的

资金、技术、管理优势和村集体、林农的林木、林地、劳力等资源优势,

实行林业生产要素优化组合集约经营,大幅提高林业生产效率,不断拓展

林业发展空间,真正让广大林农直接参与公司经营,同股同利、按股分红,

有效地推动企业与村、民形成收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达到了

集体增财,农民增收、企业增效的目的。目前,与金森公司合作办营林公

司的有上华1 个贫困村205 户林农,合作营林面积2.75 万亩,其中贫困户

18 55 人;另有3 个贫困村7.25 万亩林地正在合作洽谈,涉及765 户林

农,其中贫困户55 177 人。

2.成效分析。万全乡上华村是典型的偏远山村,全村共有10 个村民小

组,总人口205 923 人,林地面积50445 亩,农民人均林地面积56.5 亩,

森林资源丰富,在与公司合作前是“靠山不吃山”的贫困空壳村。2009

8 月,公司与上华村民委员会、村林业专业合作社(由全村林农组建)三方

共同合作成立金森上华林业有限公司,合作经营林地2.75 万亩,其中金森

公司占股54.8%,上华村委会占股13.6%,村林业专业合作社占股31.6%

经营期限为两代林生长周期。合作公司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股东会

研究决定合作林场注资入股、重大投融资、经营损益分配等事项,理事会

行使合作林场经营管理权。由于林木培育周期长,合作公司根据林木林分

状况,科学确定每年30004000 立方米的林木采伐指标,且即伐即造,每

年村集体林地使用费和林木收益约55 万元、金森公司收益约110 万元、村

民人均纯收入不低于500 元,多的年份达到960 元,实现了村、民、企三方

共赢。上华村建档立卡贫困户18 55 人全部受益,已稳定脱贫11 34

人。

3.创新亮点。一是林业产出更高。由公司实行工程化良种集约培育和规

范化管理,解决了林木生产周期较长、分散经营效益差、村民投资经营难

以持续等问题,提高了林地生产效益。二是经营持续稳定。由于林木培育

周期长,合作公司综合林地面积、亩产效益等因素,每年合理安排林木采

伐指标,实现年年有收益,确保了村财和村民收入的稳定性,有力地促进

了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三是增收渠道拓宽。群众联户成立耕山队,承包公

司造林、抚育、采伐等生产作业,林农就地转变成了产业工人,增加了群

众的工资性收入。同时承包权和经营权分离后,促进剩余劳动力离土离乡

外出就业创业增收。四是企业发展壮大。金森公司通过村、民、企合作实

现规模经营,进一步稳定和扩大了公司营林面积,增强了企业的市场竞争

力和抵抗市场风险能力,促进企业不断发展壮大。五是资源有效保护。公

司根据不同的资源状况,编制森林经营方案,科学轮伐与更新,实现森林

资源的永续利用和可持续发展。同时合作公司每年提取森林资源管护费,

建立完善的护林组织网络,实行全民护林,家家户户都可获益,有力有效

保护了森林生态资源环境。

(三)“公司+基地+贫困户”苗木托管模式。

1.主要做法。金森公司与南京林业大学合作,建立单细胞工程种苗繁

育工程中心,运用单细胞繁育技术培育杂交鹅掌楸,年产1000 万株商品苗

木。依托单细胞工程种苗繁育中心和1200 亩紫薇产业园,通过“公司+

+贫困户”扶贫模式,与贫困群众建立多要素利益联结机制,带动群众增

收脱贫。一是“公司+基地+贫困户”苗木托管。即由金森公司投放单细胞

温棚幼苗,贫困户投入土地和劳动力,双方合作建立“家庭式”苗木管护

基地,订立圃地苗木托管协议,公司免费提供苗木、生产物料和技术指导,

并定期组织苗木管理技术培训,育成苗木公司按保底价回收。带动万安镇

及周边乡镇31 户贫困农户加盟。二是家门口就业。公司优先聘用周边乡村

20 多个贫困家庭劳动力到基地务工,并因人配岗,通过员工互助和专业培

训,让他们掌握一技之长,人均月收入约2000 元,实现家门口就业脱贫。

目前,公司正在对苗木栽植关键技术环节进行攻关,同时挖掘新型农户合

作模式,预计2017 年的生产量可以翻一番,苗木托管和用工数量将会成倍

增加,带动更多贫困家庭早日实现增收脱贫。

2.成效分析。每户贫困户托管苗木3-5 亩,苗木达到技术标准后,按

规格等级价格回收,每年每亩新增产值60008000 元,每户贫困户年均育

苗纯收入2 万多元。

3.创新亮点。以订单方式发展苗木生产,提高了农村土地的收益率和贫

困户增收的稳定性。公司免费提供苗木和生产物料,缓解了贫困户的资金

压力,降低了投入风险,提高了贫困群众发展生产的积极性,促进家门口

就业。同时,有利于解决公司直接管护所需的土地和劳动力问题,促进规

模化生产。

(四)林权抵押贷款模式。

1.主要做法。金森公司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契机,注资1.3 亿元

成立林业小额贷款公司和鑫绿林业融资担保有限公司,建立资产评估、森

林保险、林权监管、收购处置、收储兜底“五位一体”的林业金融风险防

控机制,着力解决林企、林农贷款难、融资难问题。小贷公司承办林权证

抵押贷款,重点支持对贫困村、贫困户带动作用较强的森林资源培育、林

产品深加工、花卉苗木生产等企业,扶持合作林场、家庭林场等新型林业

经营主体发展林下经济、森林旅游等新业态。

2.成效分析。截止目前,林业小额贷款公司和鑫绿林业融资担保有限公

司已累计投放贷款7.3 亿元,帮助24 家林业企业,112 家林业合作社、家

庭林场和林业大户等林业经营主体解决了生产资金问题,增强全县林业发

展后劲,带动310 户贫困户通过发展生产和劳动就业增收脱贫。

3.创新亮点。通过林权证抵押贷款,盘活了森林资源,实现林地与林木

资源资产化,拓宽了林业企业、合作林场等经营组织与广大林农的融资渠

道,实现生态产业扶贫与金融扶贫有机融合,增强林业产业化经营对贫困

村和贫困户增收脱贫的辐射带动作用。

三、经验启示

发展生态产业开创了将乐扶贫开发的新局面,增强了我们打赢脱贫攻

坚战的信心和决心,我们也充分认识到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以改革创新

为动力,持续探求扶贫脱贫新思路、新办法,集智聚力,精准发力,才能不

断取得新成效,实现新发展。

(一)脱贫攻坚要坚决把发展产业作为突破口。扶贫的重点是解决就

业,解决就业的出路是因地制宜大力发展贫困群众参与度高、带动作用强

的优势产业。将乐县把产业扶贫作为精准扶贫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资

金、资产、资源的组合利用,发展生态产业,创设出多种林业生产经营方

式,及一大批的劳动就业岗位,实现林地承包经营权资产化收益和森林资

源永续开发利用,带动全县63.6%的贫困村和34.8%的贫困户增收脱贫,取

得了较好的阶段性成效,破解了山区县扶贫开发载体少、路子窄等现实难

题,让贫困人口得到了实惠、看到了希望,增强了县委县政府加快欠发达

地区发展和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信心。通过产业扶贫,我们深刻领会到习近

平总书记强调“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的精神要义。

(二)实施产业扶贫要充分发挥当地资源优势。产业扶贫要充分发挥

地方资源优势,通过政策支持打造主导产业。将乐县在实施产业扶贫工作

中,围绕“选择什么产业”的问题,立足当地最丰富的资源——林业生态,

挖掘潜力,发挥比较优势,盘活贫困村、贫困群众的林地资源,不断深化

林权制度改革,着力做好山林开发这篇文章,敢于先行先试,探索推行林

地托管造林、合作办营林公司、苗木托管、林权抵押贷款四种扶贫新模式,

实现林地承包权与经营权分离,林地和林木资源资产化,极大地拓展了林

业产业化发展空间,实现了可持续发展,用实践证明了“绿水青山就是金

山银山”。

(三)实施产业扶贫要依靠龙头企业带动。加强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

合作社等经营主体的培育,发挥其对贫困人口的组织和带动作用,是实现

产业扶贫的必由之路。龙头企业有着研发、管理、技术、资金等方面的突

出优势,与金融、市场的融合度高,能进行资本运作和集约化生产。将乐

县在实施产业扶贫工作中,选中了国有林业龙头企业——福建金森公司,

县政府给予政策倾斜支持,助推企业创新扶贫工作机制,着力解决贫困村、

贫困户依靠自身发展能力不足、分散经营效益差等问题,探索出一条创新、

共享发展的新路子。同时,金森公司积极担负国有企业社会责任,发挥了

扶贫措施落实快、工作机制灵活、分红兑现及时等优势,为扶贫脱贫作出

了特有的贡献,带动更多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脱贫攻坚。

(四)实施产业扶贫要建立科学的利益联结机制。让贫困群众分享产

业发展红利,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应有之义。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

并建立多要素、多维度的利益联结机制,是实现贫困村、贫困群众稳定增

收的关键所在。将乐积极创新产业扶贫体制机制,以林权制度改革和农村

土地确权为抓手,在森林经营、林木生产、苗木培育等项目中,探索林(耕)

地、林木、林权等权能的科学整合与开发利用,通过林地托管、苗木托管,

实现林业产业化发展和耕地适度规模经营。“企业+贫困村+贫困户”“企业

+基地+贫困户”等联结方式,把企业与贫困村、贫困户结成利益共同体,

带动贫困村和贫困群众背靠企业发展,实现稳定增收脱贫。

                                               2017 8

 

       深化农村金融改革 助推老区精准扶贫

                       沙县老区建设促进会

近年来,沙县以被确定为全国6 个农村金融制度改革试验县为契机,

积极探索“金改+扶贫”工作模式,不断创新机制,优化服务,大力推进农

村金融改革惠民,建立村级融资担保基金,解决了农户贷款“担保难”和

“贷款贵”难题,营造了诚信光荣,守信得益的良好氛围,促进了老区农

村经济稳定持续发展。全县贫困人口数由1997 年的14247 人,下降到2017

年的1800 人,已脱贫12447 人。

一、盘活资源增加财产性收入

建立农村产权交易中心,为农村产权交易提供一站式、全方位服务。

目前,全县已完成产权交易10.6 亿元,累计发放农村产权抵押贷款1271

万元。同时,鼓励贫困户将已确权的土地,林地经营权,农村住房等资源

资产入股合作社或产业项目,获得股权收益。如沙县夏茂镇益鑫合作社,

带动贫困户58 户,共流转土地440 亩,每户平均田租收益达3080 元,帮

助贫困户精准脱贫。如高桥镇海泉家庭农场,土地流转390 亩,其中种植

玉米260 亩,土豆130 亩,每年信用贷款10 多万元,作为购买种子、化肥、

农药等,促进增产增效,年纯收入达20 多万元。金融改革为家庭农场发展

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撑。

二、助推创业增加经营性收入

针对老区农户贷款难,我们探索建立了村级融资担保基金。在县金融

办和农商行统筹下,由村委会牵头组织实施,以“自愿、互助、诚信”为

原则,以村民出资、能人捐资、政府注资等多种渠道筹措担保基金。担保

基金的创建必须经村民代表大会表决通过后,经县金融办核准,到县农商

行申请开立基金专户。农户按每户一万元或二万元进行基金募集。同时,

成立担保审批小组,由村主干、村会计和两名入股农户代表组成,负责对

农户贷款的审核报批。

农户建立经济档案,按照“一户一册”的原则,逐户进行信用等级评

定。农户贷款额度实行信用等级和出资额相结合的办法,获评A 级信用等

级的贷款额度为出资额的两倍;获评AA 级的为出资额的三倍;获评AAA

的为出资额的五倍。如获评AAA 级的农户,出资一万元的,最高可贷款五

万元,出资两万元的,最高可贷款十万元。

老区村融资担保基金实施快捷审批流程,入股农户根据信贷需求提出

贷款申请,担保基金根据农户授信情况进行担保审批,并签订“担保合同”

后申报县农商行。县农商行按规定程序五日内发放贷款。农户在授信额度

内仅需办理首贷手续,年度内一次审批,循环使用,随用随贷。收回款项

后再需贷款时更便捷,从提出申请到贷款审批,发放贷款只需一天,即可

完成。由于贷款方便快捷,深受老区农户的欢迎。

利率优惠,支农有力。民间私人借贷利息约1.5 分,而村级融资担保

基金贷款只需6 5,相比利率下降8 5,优质信贷用户在收回贷款后,

需要再贷款时可以享受更低利率和授信倍数再提升的优惠,让农户从中得

到更多的实惠。沙县专门成立了源丰精准扶贫担保基金,为贫困户创业提

供免抵押,每户贴息担保贷款35 万元。目前,全县已发放143 592

元。

开展金融改革,着力解决“农户融资担保难、贷款难、贷款贵”的难

题,不断满足“三农”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力争让更多的农户享受金融改

革的红利。青州镇涌溪村村民张礼明,从事水利工程、道路交通等项目承

包,经常为贷款发愁。自己出身农民,要找朋友、同事担保贷款难上难,

只好向私人借款,张家借几千元,李家借几千元,而且利息又高,利息1

5 厘。近年来,村里成立融资担保基金,贷款便捷了,贷款额度提高了,

利息又低,只需6 5,他每年向村里融资担保基金贷款10 万元,解决了

他承包工程的启动资金和流动资金的难题,他每年承包工程纯收入达30

万元。

老区高桥镇新坡村村民陈发木,前几年,土地流转100 亩,用来种植

西瓜、蔬菜等。购买种子、化肥、农药及雇工的工资,共需流动资金10

万元。过去,七求八求亲戚朋友担保,才获得3 万元贷款。近年来,村里

成立村级融资担保基金,贷款不用求人担保,而且利息低。他每年向村融

资担保基金贷款1015 万元,解决了愁贷款的后顾之忧。他一心一意抓科

学种植,科学管理,取得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效果,他每年种植纯收

入达1520 万元。

三、创造就业增加劳务性收入

为解决老区村留守贫困户的增收问题,成立了源丰扶贫产业担保基金,

为吸纳贫困户就业,带动贫困户发展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

体提供贴息担保贷款,每带动一户贫困户可获5 万元的贴息担保贷款,单

笔不超过50 万元。目前,已为20 家农业新型经营主体提供贴息担保贷款

632 万元,带动132 户贫困户发展种植业、养殖业。高桥镇官庄村村民陆清

玉,家有2 个老人,3 个孩子,生活十分困难。从农商行获得扶贫担保基金

10 万元,用这笔贷款出外开小吃,每年纯收入1520 万元。这笔贷款,

帮助她家走上致富之路。

四、发展小吃业助推精准扶贫

沙县小吃源远流长,被誉为汉民族饮食文化的“活化石”,有着易传承、

好推广等特性。县委、县政府把小吃产业与扶贫发展有机结合,精准发力,

主导扶贫攻坚。一是加强技术培训。依托沙县小吃培训中心,定期开展小

吃制作技能培训和创业指导,并为培训合格学员优先办理职业资格证、会

员证、沙县小吃注册商标许可使用证,让贫困户学有所获,学有所成。小

吃培训中心成立以来共负责培训农户约2 万人,其中贫困户6330 人。二是

提供资金保障。推出小吃创业卡,小吃创业融资担保基金,农户小额贷款,

个人生产经营贷款和个人就业贷款业务,支持外出经营小吃的贫困户发展

生产,脱贫致富。自上世纪90 年代以来,累计向小吃业主发放各类发展小

吃业贷款达12.9 亿元。如高桥镇官庄村村民徐振林,他出外经营沙县小吃,

租店铺需资金1015 万元,加上店铺装修、雇小工的工资及流动资金共需

资金25 万元。过去,到银行贷款因找不到担保人,无法贷款,只好向私人

借,利息高(月息1 5 厘)。如今,有了村级融资担保基金,他每年可贷

1015 万元,方便快捷,而且利息低(月息5 7),解除了他的燃眉

之急,帮扶帮在点子上。他逢人就夸,村级融资担保基金真好,是农民创

业致富的“助推器”。三是做好跟踪服务。县乡两级积极搭建平台,有效开

展小吃产业发展推广,为参加培训的学员建立档案,协调就业服务,为小

吃业主及时解决困难,让贫困户创业有路,困难有人帮。如今,沙县老区

村民通过发展小吃产业走出一条创业致富之路。目前,全县在外发展的小

吃店面2 万多家,从业人员达6 万多人,年营业额超70 亿元。沙县小吃已

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

五、存在问题与建议

1、实行金融改革,建立村级融资担保基金,工作量大,涉及面广,村

干部要入户调查,宣传发动,对农户进行信用等级评定,贷款审核报批等,

费用大,误工多,建议农商行下拨一定的业务活动费,以保证村级融资担

保基金各项工作正常开展。

2、建议县财政每年从“三农”资金中划出一笔资金,用于扶持村级融

资担保基金,作为基金的风险金,以增强基金的抗风险能力。

3、从事种、养业的农户,不仅有市场风险,还有自然灾害风险。为此,

建议保险部门要加大农业保险的力度,帮助农户提高抗风险能力。

                                           2017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