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市开展放心农资下乡进村宣传周活动
《八闽红土地》第十四集
世纪“五通”
日期:2011/4/29  来源:本站  点击数:
福建省老区巡礼之十一:“五通”工程篇
谨以本集献给参加老区五通的建设者们!向所有关心、支持老区“五通”工程的人们致敬!
这座坐落在福建寿宁与浙江泰顺交界的廊桥。有一个很特殊的名字,叫红军桥。据当地老人回忆,红军在当时的战略大撤退中,为切断敌人的进攻路线,无奈把闽浙两省群众来往的唯一一座炸毁了。但红军队当地的老百姓承诺:等到解放,我们一定要把桥修好!这份郑重的承诺在风雨如晦的岁月中始终被铭记。
1953年,胜利的曙光照彻大地,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叶凋敝,百废待兴,当红军战士依然牢牢记住了这座彪炳着鱼水之情的廊桥,惦记这风雨摇摆的征程中,坚若磐石的这份承诺!他们上报政府,政府很快就进行批复,动用各方力量重建起了这座廊桥。此时,闽浙两省群众的交通往来重新变成了通途。看着比解放前更加结实、更加优美的廊桥,当地老区群众在赞叹共产党人的言出必信、行必果之余,更加对党和政府对老区交通建设的关注和支持深怀感激,因此,他们提议把桥的名字改为:红军桥。
采访:寿宁县李家山村民 周大淼
(后来解放以后,我们李家山的人民感动了政府,政府给我们拨款一万块钱,修建了这座红军桥。)
“观一叶而知秋,窥一斑而见全豹,”这座远离尘烟的小小廊桥安静地述说着当年的故事,也见证着党和政府对福建老区交通建设不离不弃的关注。
福建山地面积达,分布广,占全省面积的百分九十以上,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福建省还有一千多万群众生活在边远闭塞、自然条件恶劣的大山里,而大部分的革命老区就隐匿在这层峦叠嶂、绵延万里的群山中。针对这种情况,福建省委提出,一切要切实为边远地区和老区人民群众解决通路、通水、通电、通电话、通广播电视等五大实际问题。为此,全省各级党委和政府成立了相应专职领导机构,专门负责“五通”工程的实施和落实,这项惠及万民的“五通”工程就这样在全省范围内拉开了序幕。老区人民无不为之拍手称快。
采访:寿宁县李家山支部书记 周尔斌
(我们村有很大的变化,上级支持我们,对我们村的关照,电视、电灯、电话、水泥路、自来水都通了。)
在改革开放初期,在福建老区就流行着“要致富,先修路”的口号。交通,是经济的命脉,有了路,才能谈发展,才能奔小康。路通,就意味着民富,就意味着人和。
这条水泥路,从福建建瓯市杉坑革命基点村一直通往迪口镇,这簇新的路面,在青山绿海间平坦地延伸向远方,仿佛预示着一个充满希望的远景。而事实上,自从有了这条水泥路后,杉坑自然村在短短的几个月的时间内,确实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村民们纷纷盖起了新楼,村里的农业生产热火朝天,村里的特产也不断的向外运输。关于这条水泥路,杉坑村的村民们有着说不完的故事……
这七位村民,最大的已经九十二岁了,最年轻的也有四十出头,他们祖祖辈辈生活在山窝窝里,外面的世界里他们很远。由于村里没有一条像样的水泥路,外面的世界是那么的遥不可及,通村道路只是简易的机耕道,每逢雨天交通几乎中断,他们那怕是走到附近的乡镇,都要花上一整天的时间。于是,崎岖的山路阻碍了发展的雄心,他们小心谨慎地盘计着各自的营生。
这七位杉坑村村民明白,“要致富、先修路”、“修路也是发展生产力”。党的富民政策和这些全新理念经过常年累月、形式各样的层层动员和广泛宣传,已深入人心,并成为广大农民积极投身新农村建设的自觉行动。政府有决心,群众有信心。他们极为经常在一起协商,善意着如何尽快尽早把路修起来。
七位杉坑村民,四处奔波,四处筹化,终于,不到一年时间,钱筹齐了,路也修通了。这条让人雀跃不已的水泥路,仿佛是一条注入新鲜血液的大动脉,一扫杉坑村往日的阴晦之气。有一副对联说得好:“路通车通一通百通”、“心顺气顺一顺百顺”,横批“路通人富”。的确,公路修通了,给农民带来的远不止是通行的便利,更是经济繁荣、发家致富的希望。
厦门市是我国改革开放最早的经济特区之一,拥有老区基点村达113个之多。从厦门特区通往老区汀溪镇汪前村,有一条盘曲蜿蜒的盘山公路。这里群山逶迤,万树环绕,沟壑纵横,犬牙交错,地势复杂。这条盘山公路如同银带一般盘旋在苍茫的山海之间,又是山风吹来,薄雾一片,丛丛翠微之间掩映这光洁的路面,更是轻盈的仿佛翩跹奔行。说起这条盘山公路,不得不感谢厦门老区促进会的老同志们,他们在老促会会长张振富的带领下,不顾自身年老体弱,多方筹借资金,多次深入老区进行实地勘察,并向市委市政府提交报告。他们对老区道路建设的一片热忱终于结出了累累硕果。厦门市政府特事特办,对厦门特区内的老区交通建设十分支持,拨出专项款额三千万元,修建了这条令人叹为观止的盘山公路。
采访:厦门老促会张振福 会长
(现在搞特区不能忘记老区,老的同志也很少了,我们老促会有特殊情况,都是离退休的老同志,讲具体一句话就是感情问题,没有老区也没有今天,不能忘记所以要把老区各方面的工作搞上去。)
所谓:一通百通。交通兴百业旺。当天堑变成通途,纵横八方、浩气如虹的道路便成为百姓的福祉,他们为老区的建设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和厚实的载体,让老区的美好生活插上了腾飞的双翼,变得明媚鲜妍起来。
看,道路通了,电通了,老区的农业生产进入机械化,老区人的生活也掀开了现代化的篇章。现如今,他们在自建的新楼中看着电视,上这互联网,订货订单有电话,出门办事有小车,饮水沐浴有洁净的水……这一切不是梦想,不是奇迹,这就是现在边远山区老区人民的现实生活写照。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8年12月,福建省老区基本实现了村村通路、通电、通电视、通电话、通水。这神奇的“五通”是八闽红土地上发生巨变的最大亮点之一,他改变了万千老区人民干涸和艰涩的生活轨迹,它激活了福建老区沉寂已久的旺盛生命力,它挣脱了交通比赛给老区发展带来的“瓶颈”问题,它指向的是一个与时俱进的时代激越蓬勃的畅通动脉。
自2004年起实施的以建制村通硬化公路设为重点的“年万里农村路网工程”,至2008年底,已基本实现建制村的通硬化路目标。这项德政工程,促进了以建制村为节点的“向上衔接、向下延伸”公路路网的完善,同时也推进了村通客车、度改桥、陆岛码头等建设任务,让老区群众走上水泥路,乘平安车、过平安渡,走平安桥。
福建老区农村饮水安全是个历史大难题。自从2004年以来,福建省通过实施农村“六千”水利工程,至2007年底已经实现全省乡(镇)通自来水,建成村级供水六千多个,解决一百二十万老区人民的饮水安全问题。
通过大力实施“新农村、新电力、新服务”的农电发展战略,福建全力推进老区电网建设,为老区发展提供了安全优质、经济可靠的电力保障。特别是“户户通电”工程,解决了全省老区的175个无电自然村的通电问题。
从2006年起电气化示范村项目启动后,已在14个重点老区县中的103个建制村实现了新农村电气化。与此同时,从2006年起实施广播电视覆盖建设工程,提前实现了老区20户以上自然村通广播电视的目标。全省老区县已经实现固定、移动信号无缝覆盖。至2008年12月止,据不完全统计,四个山区老区市的固定电话用户达313万户,移动电话用户达497.5万户,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达40.5万户,农业和农村信息化技术体系和服务体系已经初具规模
绵亘在令人唏嘘的往昔中的“世纪难题”,已成为了今天畅通无阻的“世纪五通”。“出门路难行,照明用油灯,饮水靠肩挑,消息靠人传”的闭塞像一首遥远的语焉不祥的童谣,只能栖居在老区人不堪回首的梦萦中。时至今日,路通了,心热了;电通了,眼亮了;水通了,山绿了;电视、电话通了,世界大了。“五通”像一只五彩的画笔,勾勒着老区浓墨重彩的生活,他调淡了悲寂廖,贫弱狭隘的过往。还给了老区人一个日新月异、与时代同步的今昔,让生命的激情经过无水无电无路的阴霾,欲火重生般重新燃烧在了八闽土地上。
然而掩卷沉思,这一枝画笔的执笔者,不就是党和政府吗?在福建,三分之二是山地丘陵,要实施五通工程,不仅需要大量的资金,还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改革开放没几年,就要实施这样浩大的工程,每年要从地方财政拿出几个亿资金来为边远地区和老区实施五通工程,压力不能不说巨大,任务不能不言繁重。但时,各级党委和政府都把五通工程作为民办实事的事情来抓。福建成立了专职领导机构,并逐渐签订“五通”责任状,将这一工作任务分解落实到每个相关部门,建立专户专账,实施资金封闭运行,保证“五通”工程顺利展开。
“世纪五通”涵孕这福建老区祖祖辈辈的翘首希翼,它是新中国飞速腾跃的一个缩影,他构筑着新世纪、新时代张扬姿美的动态符号。这份电能无阻,让老区人民挣脱了凝滞、暗涩的生命慨叹,让他们触摸到了外面世界的精彩和纷呈,让他们面对纷至沓来的新生活拥有了崭新的观照和探索的能力。心明眼亮的老区人民,奔驰在宽敞的道路上,他们的夜晚可以像群星般闪烁,让寂寞的大山也有了迷人的了霓虹;他们的劳动果实可以如小山般成堆地运往山外,山外,有清风徐来、有明月朗照,有新的希望在咧咧舞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