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书先生“嘴舌当锄头”
日期:2018/3/9  来源:宁德福安市老促会  点击数:
讲书先生“嘴舌当锄头” ——福安评书艺术的几个难忘片段 林光华
“听讲书(评书)”是过去城乡群众的重要文化生活方式之一。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破四旧,立四新”的影响,许多传统文化形式,如演古装戏、举办乡村民俗活动等都受到冲击,被破除取缔。所幸的是由于内容相对高雅,“讲书”还未完全受到株连,使它成为群众接触最多、最常见、最直接的文化生活与艺术享受。我的老家闽东福安的乡村就是如此。
那时的福安乡下讲书,一般在村中人口聚集的场所进行,或村口或祠堂或树下或社员家中。讲书者在人们尤其是农民群众心目中就是文化人,因此大家都尊称他们为“讲书先生”。
铜钹筷子惊天地
讲书先生的行头,其实就这么简单——一个铜钹,一根筷子。讲书时左手抓铜钹,铜钹顶上系条红布绸。先生时而紧抓铜钹,敲钹声铿锵清脆;时而手抓布绸,食指套个铜套,悬钹轻敲,让铜钹与铜套轻微撞击发出悠扬悦耳之声。右手的拇指食指捏一根筷子,或敲桌子,噼噼啪啪、滴滴答答;或击铜钹,咣咣当当、玎玎玲玲……节奏感十分强烈。这击钹声、敲桌声,表情、动作,与演讲的书中情节形成互动,声情并茂,扣人心弦。听书者个个屏住呼吸,静心听讲,不忍离去,实实在在地得到文化熏陶和艺术享受。
记得到我村里讲书的先生有柘荣张庆拱、薛家垅杨光兴、下坪境陈树兴。本村陆金禄、陈松灿等偶尔也有讲书,乡亲们在茶余饭后的“讲笑谈”中也常常会来上几句讲书片段。当然,讲书最生动的当属张庆拱、杨光兴。
我喜欢听讲书,每逢村里有讲书便挤进去蹭听,小孩子没钱白听书,大人也不计较。那年代讲古书,若有人举报,也会引来麻烦,因此组织者也不敢大张旗鼓招呼他人。有次随父亲到潭头公社沃里自然村何叔叔家做客,居然遇上先生讲书。这村才几座房子,却引来许多邻村听众,大概是讲书先生大村不敢讲,跑到小村讲的缘故吧?
厅堂挤满了人,叔叔们好像家里办喜事一样,喜形于色,搬凳泡茶,不亦乐乎。晚上八九点开讲,夜深了大人催我去睡觉,我哪肯放过机会,坚持到凌晨两三点讲书结束。讲书中,武则天在大冬天祷告天地,下旨令百花盛开,唯独牡丹清高孤傲不开花、被贬洛阳的情节,至今仍依稀残存记忆中。
讲书的生存智慧
然而,更让我难以忘怀的,是讲书先生在讲书前后所采取的行动和所说的言语里所包含的“生存智慧”。
一、先讲“盖头话”。讲书先生所到之处,人们夸奖他“有智慧、有文化”,他总谦卑地说自己是“嘴舌当锄头”,意思是靠舌头讲书作谋生工具,与农民一样赚的是辛苦钱。
讲书必讲忠奸,忠奸必涉姓氏人名,因而马虎不得。据说,就有先生到某村庄讲书,大讲潘金莲如何淫荡,被潘姓者打得遍体鳞伤。因此,先生初来乍到,一般要向人打听一下地方都有什么姓氏,以免得罪他人,引来麻烦。尽管如此,先生仍不放心,讲书开场时一般都要讲一段“盖头话”,其意是我有话已经说在前,不是有意冒犯,是凭书讲书,若有得罪,请多见谅。
“盖头话”这样唱道:翰林作书都没错,讲书总是有错言;书中也有同名姓,莫怪小弟得罪人!
二、迎合他人。先生以讲书谋生却也十分艰难,所到之处除了要顾忌姓名,还要摆平与地方上的各种关系。因此,迎合他人成了讲书先生图生存、谋发展的一道基本功。
首先要配合形势。在特定时期,为了顺利开展讲书活动,先生在讲书开场前,先编一些迎合时事宣传的段子,以营造宽松和谐的气氛,如某一时期的《计划生育好》:有计划生子女,利呀利呀利自己。子女生得涉(多),生活大做剂(艰难)……
其次要配合当地需要。先生也有受村干部之托,宣传“村规民约”的,如《劝莫赌》:劝诸君,你莫赌;爬上桌,无主母(主意);猜青龙,开白虎;前赢钱,后镝苦;妻子骂,爹娘呶(责骂)……
还要迎合听众。先生进村要知道这个村庄李姓多,就讲《隋唐演义》有关李世民父子兄弟章节;知道杨姓多,就选讲《杨家将》系列章节;知道薛姓多,就选讲《薛仁贵征东》《薛丁山征西》《薛江反唐》等……讲得姓李、姓杨、姓薛的听众沾沾自喜,心花怒放,一时间觉得自己血统高贵,胜人一等,有的还在众人面前吹起牛来,于是也乐意给先生多一些赏钱。
三、收钱技巧。先生讲书很辛苦,目的为了多赚钱。讲书收钱的方式有两种,一是包场,即讲书的全场费用都由邀请讲书的单位或个人出;二是客钱,即收取零散钱。在农村听讲书,一般采取后面方式居多。
到村里讲书的先生,一般每个晚上收客钱两三次。常常讲到最精彩时,先生把铜钹往桌上重重“啪”的一声,戛然停住,让听众意犹未尽,不舍离去,然后开始给客钱,你一角我五分给先生递钱、扔钱。
我的村庄虽然叫“钱筒”,但村里总有没钱人或吝啬者,他们爱听讲书,可每每到给客钱时就会往后往旁闪躲,意在逃避出钱。先生见此情景也不开口讨要,却边敲钹子边唱道:锣子(钹)敲敲来钱筒,讲书先生本是赚食人;有钱无钱都麻奈(没关系),你莫在暗沿暗角喂蚊虫。
这唱词十分押韵,朗朗上口,唱出了智慧和水平。他明明白白告诉你:一、我是靠讲书养家糊口的,我付出劳动了,你听书享受,理当给钱;二、我十分体谅你,没钱不要紧,别躲在阴暗角落被蚊子咬了。这得体的要钱法可谓技高一筹,显出文化人不庸俗,也不伤人面子,说得想逃避出钱者反而不好意思,心存羞愧,马上掏出腰包。
“杂水”煽情见功力
我爱听讲书,除了书中情节生动、引人入胜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讲书先生都能熟背书中的诗句,信手拈来,脱口而出,让人从中享受小说戏剧美、诗歌美。
讲到世事纷争变化,先生用节奏明快、高昂之声唱道:一旦云开复见天,纷纷五代乱离间。草木百年新雨露,车书万里旧江山。
讲到人生反复无常,时运不济时,先生又会语气低沉,拉长唱腔,沙哑带哭:三寸清气千般用,一旦无常万事休。
模糊的记忆中,张庆拱常到村里讲书,他诗词熟、背诵能力特强。有首诗不知是用于讲书开头,还是用于朱元璋与陈友谅作战后上庐山的题诗,先生挥舞筷子,配以敲钹之声,表情庄重而自信地吟唱:庐山吉穴几千秋,云锁高峰水自流。万里长江飘玉带,一轮明月滚金球。眼观西北三千界,势压东南十九州。好景一时观不尽,天缘有份再来游。
讲书先生为了使情节更加生动,讲书时常常恰到好处地加入一些自己编造的东西,这东西被称为“杂水”,而“杂水”添加不可多,也不可少,它的运用好坏是衡量一位讲书先生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
记得曾经有位先生讲《水浒传》,讲到林冲误入“白虎堂”后身陷囹圄,有人告诉林夫人这不幸消息时,所编造的“杂水”实在生动,以至于成了歌谣,村里许多人都会唱。我至今还记得,这首“杂水”以“人”字为开头,不断加减笔画演变成各个字,演变过程淋漓尽致地反映林冲落难的痛苦和奸官高俅的惨无人道——
东边一撇不成字,西边一捺凑成人。
人字头上加两点,官法如炉火烧人。
火字下头加一口,五谷丰登飨太平。
谷字上头加宝盖,难容你夫命一条。
去了宝盖灭了火,有口难分这事情。
口字中间加一横,日日屈打月台前。
日字下头加一横,一旦无常万事休。
……
福安市老区建设促进会
2018年3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