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考察调研 >2011年

情系老区察民情 建言献策谋发展

日期:2011/4/17        来源:本站        点击数:

——福建省老促会调研工作综述

      □  蔡德奇 缪慈潮

 

调查研究是我们老促会章程规定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党的优良传统的重要体现。福建省老促会自19941月成立以来,在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下,团结全省5000多位从事老区促进工作的老同志,带着对老区人民的深厚感情,紧紧围绕本省老区发展中的热点、重点和难点,几乎年年都组织调研,先后提出10多项有针对性、可行性的意见和建议,为党委和政府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提供依据,在促进老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围绕老区民生突出热点抓调研,

帮助革命“五老”缓解生活和医疗困难

 

早在建会之初,我们就围绕福建老区反映最强烈的在乡革命“五老”(指民主革命时期参加我党领导的老地下党员、老游击队员、老交通员、老接头户、老苏区乡干部包括失散或伤残红军)的生活问题展开调研,引起时任省委书记贾庆林、省长陈明义等领导的高度重视,给这批为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作出贡献的有功之臣每月生活定额补助。全省最初登记的革命“五老”有8万人,现在不到2万人,分为无依无靠、有依无靠、有依有靠三种类型,当时每人每月分别发给100元、80元、50元作为“荣誉津贴”,不计入家庭收入,符合低保条件的仍然纳入低保。随后逐年增长,现已分别提高到每月500元、370元、320元,有些地方还高于省定标准。10多年来共补助约1亿元,按省、市、县财政721分级负担。

同时在本会许集美会长的倡议下,省政府从2006年起出台了革命“五老”大病求助基金,每人每年按600元标准筹集,其中180元作为门诊费用直接发给革命“五老”,经费也按三级分担,省里出大头。

重要的是,我们老促协同省老区办系统在每年元旦、春节等节日组织走访慰问活动,带去以省委省政府名义印制的年历年画和慰问金慰问品,全省每年这项慰问活动经费约400多万元。这就在政治上经济上体现了党和人民政府的温暖,增强了革命“五老”的荣誉感,从而化解了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

 

围绕制约老区发展中的“瓶颈”难点抓调研,

促进老区基础设施建设

 

老区发展慢的重要原因是基础设施普遍薄弱。1996年,我们老促会抓住贯彻落实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机遇,围绕制约老区发展的 “瓶颈”问题,也就是老区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状况进行调研,发现省委省政府早在1994年就决定每年划拨8000万元贴息贷款支持老区贫困地区,结果这个决定两年没有落实。时任省委书记贾庆林同志知道后,说如果不是老促会调查,我们还不知道。他要求大家都来“促”进老区发展。

19995月,当时省级机关正在开展“三讲”集中教育,许集美会长集中驻会同志调研意见,从对老区作为重要省情的认识,进而从对老区人民有否感情入手进行剖析,向省委省政府提出七条整改意见,其中建议省级在职领导在一两年内分工包干,亲自到全省不通车的150多个革命基点村走一走,了解民情,体验生活。这个建议引起很大反响。于是从当年6月到11月的半年时间,共有省委书记陈明义和副书记、代省长习近平等19位在职省级领导干部共22人次,分别带领省直41个厅局部门干部深入到全省22个老区县、35个乡镇、61个革命基点村4441户、21347人中进行面对面座谈,重点关注制约老区发展的“五通”(即通路、通电、通水、通电话、通广播电视)问题,亲自感受到老区人民的期盼,当场办了61件实事,协调解决支持老区建设资金511万多元,初步帮助解决部分村通路等项目。

随后又建议以省委省政府名义在连江、宁德召开了两场 全省老区“五通”现场经验交流会,推动了全省老区“五通”进展。到2010年底,全省老区建制村除个别准备搬迁外已全部通了水泥路,并开始向较大自然村延伸。通电、通电话、通广播电视在前年都已解决。难度较大的安全饮用水工程也加大了建设力度。

 

围绕全省统筹协调发展大局抓调研,

推动出台优先扶持老区建设的政策措施

 

老区是福建的重要省情,覆盖全省9个设区市。老区县(市、区)、乡镇、村和人口分别占全省现辖(除金门县外)区划县、乡镇、建制村和总人口的76.4%75.3%52.3%67.2%。改革开放以来,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视老区发展,使福建老区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总体上仍然与沿海地区及全省平均水平存在着较大差距,加大扶持老区力度是老区群众的迫切愿望。为此,把扶持老区纳入省委省政府的工作大局之中,促进出台统一政策性举措,成为老促会工作重心之一。省老促会通过实际调研和各种渠道反映老区的差距情况,建议出台一揽子扶持政策。

20071217-24日,时任省委书记卢展工带领有关部门深入到我省13个原中央苏区县和2个老区县进行为期8天的实地调研,随即出台了省委省政府“两办”54号文件,明确提出“老区优先、适当倾斜”的重大方针,并具体规定在政策、财政性“三农”资金、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扶贫开发、整村推进、搬迁造福工程、新农村建设试点、优秀人才等八个方面给予倾斜措施,使我省老区发展出现新的转机。这一政策性措施,被中国老促会转发到全国,指出是“指导性”文件,可供各地“借鉴”。

 

 

围绕老区工作机构的弱点抓调研,

促使全省老区在机构改革中得以保留。

老区工作机构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就已设立,可惜“文革”期间被撤销,直至1981年才得以恢复了老区建设委员会及其办公室。1999年初面临机构改革,我会17位老将军、老同志致信省委省政府;20011016位老将军、老同志再次致信省委省政府,请求保留老建委及其办公室,先后得到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陈明义、贺国强、宋德福、习近平的大力支持,保留了省老区办(副厅级)机构,在全省9个设区市中,4个重点老区市亦保留一级局机构不变,其他5个市作为二级局设立,多数老区县(市、区)也予以保留,并本着机构、人员、编制“三不变”原则处理。

2010年机构改革中,省老区办合并到省民政厅,加挂省革命老根据地建设办公室牌子,在民政厅内设老区事务协调处、老区建设发展处,由一位副厅长分管、一名副巡视员具体抓。我们常常感到,没有工作机构,老区工作就会被削弱。

同时,由于老区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因此我们老促会多次呼吁老区要立法,把支持老区加快发展的政策用法规的形式确定下来,以增强全社会支持老区的意识,明确各级各部门扶持老区的责任,形成推动老区发展的长效机制。目前,《福建省老区发展促进条例》已经纳立法计划,正在抓紧调研起草,争取尽早出台。

 

围绕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布局抓调研,

争取国家层面的大力扶持

 

早在2004-2005年的调研中,我们老促会汇集各地老区干部群众的意见,切身体会到福建老区也有一个基础差、底子薄、十分需要国家重点扶持的“西部问题”。于是我们征求了罗元发、涂通今、王直、许集美等12位老将军、老同志的意见,于20064月联名致信中央领导,请求将福建省的原中央苏区、老苏区列入享受国家西部和中部地区待遇的建议,终于被采纳。国务院于200956颁发的《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中确定福建省原中央苏区县、革命老区在安排中央财政转移支付、中央预算内投资及中央专项资金时参照执行国家西部、中部地区政策。

经国家发改委确认,福建67个老区苏区县中,有20个原中央苏区县享受有关西部地区政策,32个老区县参照执行中部地区有关政策,另外15个老区县由省里参照中部政策予以补差。这样,光2010年福建苏区老区从国家层面上就增加了近30亿元的扶持资金,为福建老区加快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围绕“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抓调研,

为老区新一轮加快发展建言献策

2010年是我国“十二五”规划编制年,对老区来说又面临一次重大发展机遇。根据中国老促会提出的“我们老促会要抓住‘十二五’发展规划的机遇,以时不我待的精神奔走呼号,大力促进,通过我们的努力把老区发展战略纳入其中”的精神,在省老区办的支持下,由本会执行会长谢先文牵头,组成22人参加的总课题组,下分5个小组,分赴全省9市、20个县、33个乡镇、60个老区村,进行为期四个多月的调研,提炼形成《关于“十二五”期间建议实施“老区村跨越发展工程”的调研报告》呈报省委省政府,确定全省8432个老区村作为重点。为什么把这批老区村列为重点?主要考虑老区苏区县一级已有扶持政策,乡镇一级老区得到的扶持力度还稍强一些,唯独革命老区村,由于地处偏僻,历史上牺牲大,而且分散、点多、面广等原因,部分群众生产生活还比较困难,是最需要加大扶持的老区层面。加上国务院扶贫办开展了新农保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试点,宣布革命老区在新10年扶贫开发中作为优先扶持地带,所以我们提出对老区村实施专项扶持,以促进跨越发展。

我们老促会从以下五个方面作了比较分析,找出差距有多大?

一是与全省农村平均发展水平比,存在较大差距。2009年全省农民人均收入6680元,老区村能达到6000元以上,接近这个平均线的,只有少数,其中:龙岩市仅17.2%,宁德市仅14.3%,三明、南平市大约平均低20-30%,其中南平市低1402元。即使沿海地区的莆田市,老区村达到全省平均的也仅14%;漳州市也只有37%

二是老区村整体只处在温饱线状态。按联合国标准每人每天消费2美元为维持温饱水平,我省老区村80%以上仍还处于这一水平。其中人均6000-2500元之间的,龙岩市占82.3%,宁德市占81.2%,三明市占56.8%,漳州市占51%

三是老区村与当地农民人均收入比,也存在不小的差距。南平市老区村人均收入5278元,与全市农民人均6116元差距12%。莆田市老区村低于全市农民人均的村占38.9%。即便在发达的泉州市,低于全市平均水准的也有4%;即使同为老区村,人均收入万元以上的有3.56%,而3000-6000元仍占19.5%。厦门市老区村年人均收入最高的与最低的之间竟差万元以上。

四是老区村与沿海地带比,农村差距巨大。福州、厦门、泉州三市老区村人均6000元以上的占到了80%以上,而龙岩市相比差63个百分点,宁德市相差66个百分点;福州市已基本消除了2500元以下低收入人群,厦门市老区村最低人均也达4250元;龙岩市人均1200元以下的还占老区人口的12.86%

五是低于全国农民人均水平的仍占有一定比例。2009年全国农民人均收入5153元,我省低于这个水平的,仍有一定比例。其中,宁德市老区村人均5000元以下的占老区村总数73%;莆田全市老区村人均收入为5442元,仅略高于全国平均线;连省会福州市,人均4085元以下的村仍还有120个,占到全市老区村总数的18.3%

此外,老区农村中约有8-10%的极贫困人群。龙岩市人均1201-1800元的农村人口有20.97万人。据该市调查:这部分人口中约有三分之二为短期贫困家庭,其中因家庭存在老弱病残人员致贫的占40%;因自然灾害和意外等“天灾人祸”致贫的占35%;因生存自然条件恶劣、自身素质差致贫的占15%;因小孩上学、娶亲、生老病死等原因拖累致贫的占10%

在调查中发现,多数老区村因长期难破贫困之门、难找致富之路而感到无奈。他们大多仍停留在传统农业耕作水平,甚至出现整村萎缩的苗头。不少村因地理位置偏僻,或处在省际、市县交界,山高路远、林深水冷,且居住分散、交通闭塞而生存境况艰难;还有的地处高山,气候条件差、霜期长,作物生长慢,成熟期迟,生产成本与运输成本又高而感到无助。有的虽有山区资源,但未得到充分发挥,又因农民文化水平低,因循守旧,“捧着金饭碗还在讨饭吃”。有的虽然外出务工的劳力多,但因受文化及技能限制,只能拼体力,不仅收入低,而且务工不稳定,因而仍然贫困。总之,老区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不是在缩小,而是在拉大,亟须有国家层面给予老区“优先发展,适当倾斜”,否则将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

我们老促会的调研报告,由于较为全面、翔实,切中时弊,因此很快得到回应:20101123,中共福建省委八届十次全会通过的关于制定福建省“十二五”规划建议中,采纳了我们的建议,将“实施老区村跨越发展工程”写入其中;在省人大十一届四次会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以及《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都明确写入促进苏区老区加快发展的内容,强调“老区优先、适当倾斜”,在项目、资金、物资、信息和人才等方面加大向苏区老区倾斜的支持力度。最近,省发改委起草了《关于支持和促进革命老区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即将由省委、省政府审定出台。

 

责任与合力是老促会调研工作取得实效的关键

 

从老促会多年调研实践中,我们感到有两点体会特别深刻:

一是与时俱进,选准主题,尽责任,求实效。老促会的老同志大多是从领导岗位上离退休的,党性强,热情高,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工作经验,看问题全面准确,敢讲真话,工作认真,搞调研有优势,但毕竟年纪大了,精力有限,而且作为社会团体也只能做些拾遗补缺的事。我省老促会自成立以来,就明确搞调研是主要职能,但这种调研不能代替职能部门的工作。因此,我们十分注意根据不同时期老区存在的突出问题,选准一两个主题进行突破,集中力量开展调研,适时建言献策,并力求取得实效。我们老促会的许多老同志,心系老区人民,促进老区建设,对每次调研都倾注全力,对每项建议都认真负责。时任省委书记卢展工曾经把老促会的老同志们对事业的追求,概括为“三平”精神,即平静之中的满腔热血,平凡之中的伟大追求,平常之中的极强烈的责任感。并强调这种谦虚、低调、务实、责任的精神,是“闽”字的真谛,是在建设海西历史进程中需要大力弘扬的福建精神。

二是上下联动,顺时应势,力求达成共识,聚合力,出成果。福建从省级一直延伸到老区县都有老区工作机构。老促会和老区办(或称老区与扶贫办)两家紧密合作,其他有关部门和单位也大力支持,有力保证了各项调研工作顺利进行。 2008年,在迎接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我们老促会和老区办从6月中旬到11月在全省开展了“老区改革开放30年巨变”的专题调研活动。参加的有各级党政干部、老同志和老区工作者共3283人,深入到50个县(市、区)的371个乡镇、1300建制村,重点走访4200多户家庭和640多家企业,召开各类座谈会、研讨会440场,广泛了解,听取意见,集思广益。在各地写出各类调研报告94份的基础上,提炼写成了《情系红土地、老区著辉煌》的综合调研材料,再提炼梳理出《关于进一步加强老区工作、促进加快老区发展有关建议的报告》向省委、省政府呈报,引起高度重视。2009年在纪念古田会议召开80周年之际,全省老促会、老区办两个系统的调研活动又开展得有声有色,我们汇集了各地调研材料,从中选出36篇编辑一册,供各地交流。到2010年,由于是“十二五”规划编制年,我们老促会和老区办商议,抽调18位同志分头下去调研,汇编40篇材料提炼形成总调研报告,赶在省委八届十次全会召开之前报给省委、省政府。

加快老区建设任重道远。我们老促会将继续抓好调查研究工作,助推老区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 

(作者分别为:福建省老区建设促进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常务理事、副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