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市开展放心农资下乡进村宣传周活动
《八闽红土地》第九集
茶产业振兴篇
日期:2011/4/14  来源:本站  点击数:
福建省老区巡礼之六:
谨以本集献给老区茶农和茶产业企业家们!向所有为发展我省茶产业作出贡献的人们致敬!
2008年10月,在著名铁观音茶叶产区——福建省老区安溪县传出一个震惊全县的消息,魏氏茶叶集团的总裁魏月德获得国家授予的“制茶传人”的称号,这是我国第一次授予个人“茶叶制茶能手”称号。
2008年11月,在著名岩茶产区——福建省“双世遗”的武夷山市也传出了这样的消息:星村镇的福建永生茶叶有限公司董事长游玉琼也获得国家授予的“制茶传人”的称号。
这两条消息前后间隔仅有一个月,但是给福建省,尤其是老区茶叶产区,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极大地推动了茶叶产区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名优茶的技工技术水平,无形中增强了福建制茶的市场竞争力。
采访:魏氏茶时集团总裁 魏月德
(茶从无形繁殖开始到种植、制作代代的相传,品种整理了很多,还有我的老祖宗有一句话:做铁观音要先做人,做茶要先做人的宗旨。以前这个秤砣是木头实际上现在就是诚信,所以要做铁观音必须要诚信。)
同是茶叶的制作传人,同是在红土地上成长起来的老区儿女,是茶叶是她们走上了富裕道路;是茶叶,使他们走出了大山,走向了五湖四海,让茶叶的清香飘逸向四面八方。
采访:福建永生茶叶有限公司董事长 游玉琼
(我个人做茶做了将近三十年,我对岩茶特别的热衷,其他的茶类我也去看一看跟其他老师学一学,我最喜欢的还是岩茶,因为独特的岩骨花香有它特殊的魅力,它的茶文化更让我们如痴如梦如醉。)
从福建的版图上看,它的形状就犹如一片绿油油的茶叶。福建与茶叶,有着历史悠远的渊源和牵扯不断的缘分。福建乌龙茶、武夷山的岩茶、安溪的铁观音、福安的坦洋功夫、福鼎的白琳功夫、平和的白芽奇兰、建瓯的水仙、永春的佛手、政和的茉莉花茶……这些耳熟能详的世界级名茶,都产自福建的老区。无论是从茶的品种到茶的产量、茶的产值,福建茶叶都居全国首位,福建省已经是中国毋庸置疑的茶叶大省。诚如省委书记卢展工指出的,福建省“可称为茶之乡、茶之祖、茶之缘、茶之韵”。这份茶乡、茶祖弥漫氤氲出的茶缘、茶韵,让福建人的襟怀中都流露着茶的淡然、大气,而茶叶的生产也让福建人走出了贫困,敲开了富裕生活的大门。
从原国定贫困县的安溪,到著名老区平和县,从福安市的社口镇到漳平的永福,从武夷山的星村镇到建瓯的东风镇,都有说不完道不尽的茶叶致富的故事。难怪有人说道:一片茶叶,富裕一片红土地。
在1985年,还是一个国定贫困县的安溪,全县近一百万人口的生活水平一直徘徊在温饱线上下。守着几亩薄田、养着几只家禽,贫困的日子像一只沉重的磨,让安溪人在日复一日的无望耕作中艰难地喘息。
此时,安溪县委县政府具有前瞻性地调研到,安溪这块沃土具有雨水、云雾多,土壤厚等适宜茶叶种植的特点,他们因地制宜提出了“工业强县,茶叶富民”的发展战略,非常睿智地指明了茶叶的发展是安溪老区人民奔小康的一条致富之路。
采访:安溪县茶叶管理委员会主任 陈水潮
(可以用五句话来概括。第一句话是安溪茶人工种植开始于唐朝;第二句话是发展于明清;第三句话是衰弱于战乱;第四句话是恢复于新中国成立;第五句话是新生于改革开放。)
茶园开垦出来了,绿油油的茶树长起来了,香醇的茶叶制作出来了。自从改革开放后,安溪人民向荒山要茶园,全县上下开垦出三十多万亩茶园,青山常在,茶叶飘香,在了绿色茶苑铺就的田地里,安溪成了一方富庶的沃野,安溪县从一个国定贫困县一跃成为全国百强县,福建省经济发展十佳县,安溪成为了著名的铁观音故乡,全国乌龙茶的主要产区,农民的人均收入十年也翻了几番。这样的奇迹诞生来之于党的好政策,也来自于安溪人血液中流淌的老区人不屈不挠、艰苦创新的精神传统。
采访:安溪县岐阳村茶农 王亦荣
(现在我们安溪人靠的就是茶叶,我们以前安溪很穷特别是我们岐阳村,原来没饭吃一手拿碗一手拿萝卜干,现在的生活可以说是天天过年,生活很好。)
著名岩茶产区武夷山市,与安溪一样,也缔造了一个通过茶叶致富的传奇。碧水丹山的武夷山是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地,这里有三十六峰、九十九岩。正所谓:以石为神髓,以水位灵韵。或许是因为生活在灵山秀石之间的武夷山人,对岩与石的感情格外深厚,于是“武夷岩茶”成为武夷山的一大特产。武夷岩茶中鼎鼎大名的“大红袍”更是稀世之珍,面对如此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武夷山市委、市人民政府,在党的基本路线指引下,坚定地贯彻“经济强市”的战略,实施岩茶工程,建设武夷茶城。经过一番辛勤的努力,武夷岩茶得到了较大的发展,茶园面积大幅度增加,制茶技艺不断得到提高。武夷山市在维护茶叶品牌、开辟茶园旅游线路和弘扬茶乡文化的道路上步履稳健,成绩喜人。
从一个坐拥万亩青山,背倚千湾碧水,但仍靠国家救济过日子的贫困县,到如今的“茶叶王国”,富庶之市,武夷山人丛茶叶中萃取了岩石的厚重、溪水的鲜灵,这份厚重让他们的致富之路走得稳妥,这份鲜灵让他们的创业之途变得多姿。这份多彩的背后更象征着武夷老区人厚重纯朴、坚忍不拔的传统信念,这是这片红土地上脉延不断的薪火,它从茶叶的烘焙上传递出来,高远而淡定 ,典醇而质朴。
安溪和武夷的例子在福建并不鲜见,福建的茶叶生产95%在老区,当你畅游在福建各个老区的大山中,你都能见到这绿色的海洋,飘香的空气,能够领略到茶香带给你的梦幻般的享受。
著名老区平和县,常年以来都是依靠种植柚子作为致富之路。县委县政府针对这种情况,积极研究对策,经过广泛深入的调研,决定大力发展平和茶叶,尤其是扶植广受市场青睐的名优茶品——平和白芽奇兰。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推动下,平和县各个老区村积极开展了茶叶的种植。
采访:平和县人民政府县长 洪里专
(现在我们主要规模方面就是在西部这个地带进行推广。农民的种植我们给予补贴,那特别的是我们要求从种植的环节要把好关,在施肥、施药、采摘这些环节都要符合我们的质量要求,现在我们已经得到了省著名商标。)
茶产业已经在全省崛起,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产业王国,经过几年的发展在福建省主要茶叶产区,茶叶教育产业、茶叶深加工产业、茶叶机械产业等等。入雨后春笋、迅猛发展给当地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福鼎市依托白琳功夫茶做大做强茶产业大发展。给当地的茶农脱贫致富带来了生机。驰名中外的坦洋工夫红茶的主要产区就 在福建省宁德市的福安市社口镇坦洋村。在一百多年前,这里种植的茶叶几经周折到了英国,并走进了皇室,很快成为了英国皇家的御用饮品。从此之后,坦洋功夫名扬四海。改革开放以来坦洋村民在党的好政策指引下,发扬老区精神不断开拓勇于创新。将家乡的世纪之宝财富之宝坦洋工夫发挥出应有的效应。在社会各方的努力下坦洋工夫再显往日的风采。她那清甜的醇香和厚重的底蕴,再次登上了茶叶之王的宝座,受到世界各国的青睐。老区福安市将大力发展坦洋工夫为抓手来促进老区经济的发展,使老区人民很快走上了致富道路。
在著名侨乡永春县,生产的永春佛手茶,可谓是茶产品中佼佼者。
采访:永春玉斗茶叶有限公司经理 谢文礼
(现在农民的生活比较富裕了什么都有了,以前小车都很少,现在大车小车都有了,房子也盖得更漂亮了,真的是很不错。)
在闽北山区老区建瓯市东风镇凤山上有一座纪念亭,是日本商人花费近一千万人民币为纪念凤山的茶叶所建造的,这也许是中国唯一一座由外国人为中国茶叶所立的纪念亭。建瓯水仙出口日本的达三千多担。除此之外,建瓯凤山,还是百年乌龙的原产地,这里所产的乌龙茶和水仙茶已经成为市场的抢手货。每年都能为老区人民的人均收入增加达四千余元。
采访:建瓯东风镇 成龙茶厂 成龙
(厦门外贸,运往日本。他可能就是做茶水罐头。)
茶产业的发展已经成为福建省众多老区人民脱贫致富的主要途径之一,福建省茶的品质、种类以及产量位居全国第一,茶产业也逐步实现了由传统作坊向现代化农业转变,由单一产业向多元经营转变,由数量产值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近几年来,省政府还加大了对茶叶投资力度,为老区茶农搭建桥梁,建立各种茶叶批发市场,帮助茶农解决销售渠道。如安溪的中国最大茶叶批发市场——“中国茶都”、漳州的“闽南茶叶批发市场”、福安的“海峡茶叶批发市场”,除此之外,漳浦还拥有一座茶城——天福茶庄、最大的茶博物馆及休闲、教育为一体的茶都、武夷山有中国最大的茶叶加工群、北京有一条京闽茶叶街……
茶香扑鼻、茶魂醉人,目前老区茶产区还形成了茶叶合作社、茶叶科技中心等民间团体,而无公害茶叶生产示范园、有机肥示范园和科技示范园更是比比皆是。
在八闽大地上,茶,是一首唱不完的歌,是一个说不尽的故事。那苍翠满坡、那醇香四溢,软语呢哝着一个茶叶大省从斑驳的年岁辛勤跋涉而来的丰收。如今,茶叶已经成为福建老区人民脱贫致富的一个重要途径,成为了老区经济增长、老区农民增收的新亮点。无论是新芽萌动的早春,或亦凉风沉醉的清秋,茶叶,它敛尽了老区人一年四季风雨兼程的劳作,它丰腴了老区人朴实无华的笑颜。
淡雅质朴的茶魂,廉美和敬的茶韵,不正在抑扬顿挫、行云流水般地构筑着老区人今日富庶而舒心的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