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考察调研 >2017年

选准扶贫产业 促进精准脱贫

日期:2017/12/12        来源:龙岩市老促会        点击数:

选准扶贫产业 促进精准脱贫

龙岩市新罗区老区建设促进会

2017127

 

近年来,新罗区区委、区政府积极探索产业扶贫新路子,初步形成了以农村电子商务为引领,政策扶持启动,龙头企业带动,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推动,科技帮扶促动的精准扶贫新途径,使全区扶贫工作从传统的“输血型”救助向“造血型”帮扶转换。本会通过认真调研,现将做法报告如下:

一、  产业扶贫发展现状

1、具有地方优势的特色农业

全区近年来大力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具有地方特

色、市场竞争力较强农产品,初步形成了水果、蔬菜、畜禽养殖、茶叶、食用菌等五大特色产业。五大特色产业产值达6.8亿元,其中特色水果(蜜柚、水蜜桃、特早蜜柑等)面积达7万亩,产值1.8亿元,初步建立了以适中、大池、江山、白沙等以大棚蔬菜生产基地6000亩,产值达1.5亿元,大力发展以山地养牛、养羊、集约化养兔,龙岩传统地方名牌产品山麻鸭,产值达1.7亿元,全区以高山茶种植为特色,发展茶叶面积1.7万亩(种植斜背茶、适中绿茶、铁观音等)产值达1.2亿元,山区乡镇以枝桠材为原料的食用菌生产(秀珍菇、茶树菇、黑木耳等)年产量1.2万吨,产值达0.8亿元。

   2、林下经济产业

   如何在森林限伐、保护生态环境,又能保证山区林农收入不减,我区近年进行了探索。把山区经济从林上转移到林下,作为全区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目前初步形成了以土鸡、山鸡、野猪、山羊、蜜蜂为主的林下养殖业,以(金线莲、铁皮石斛、胶股蓝)为主的中药材种植,以正红菇、杂菇、春冬笋等产品为主的林下采集加工,还有以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为依托的森林人家、森林生态旅游,2016年全区林下经济产值达9亿元。

3、乡村旅游产业

乡村旅游产业,是我区的一个新兴产业。我区认真做好这篇文章,一是充分发挥传统建筑、红色旧址特色,做好传统文化的开发和保护,开发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景点。二是发展农业特色产业与观光休闲紧密结合,建设一批适合我区气候特点的名优特水果、蔬菜、花卉基地,供游客采摘与欣赏,并结合水果成熟季节,举办采摘节,结合“农家乐”形成“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观光休闲农业。第三是充分利用现有的自然景观,开发一批旅游点,吸引广大游客(如江山睡美人,小池、铁山的漂流),并在景点开发一些娱乐项目(如儿童乐园、水上乐园、烘烤区等),吸引广大游客。据不完全统计,全年乡村旅游接待人次100万以上,旅游总收入10.2亿元。

4、农产品加工业

为提高农产品的产品附加值,增加就业,我区围绕农业主导产业,培植了一批农产品加工的龙头企业。以森宝容和盛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代表,专门从事生猪、肉鸡加工,全年产值达百亿元;以泰华实业有限公司、梅花山农牧实业有限公司为代表,专门从事水果、蔬菜的保鲜加工、销售,并建立了农产品配送中心;以圣龙花生为龙头的一批花生加工厂组建了咸酥花生加工集团,直接建立了花生生产基地,负责花生的收购、加工、销售,使生花生的收购价格达每公斤10元。此外,还有大批的木竹制品、蛋制品、牛肉制品等一大批加工企业。目前,全区农产品加工企业达500多家,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彻底改变了“农产品卖难”和“增产不增收”这一困扰农村经济的难题,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每年都达10%以上。

5、农村电商产业

随着淘宝的日益发展,电商产业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新趋势。新罗区政府与阿里巴巴签订农村电子商务合作协议,组建了新罗区农村淘宝服务中心。并于201511月正式投入运营,在新罗区13个乡镇,48个农村建立淘宝服务站,其中5个是贫困村。全区有200多家实体店,500多家网购店投入运营。电商从业人员达3000多人,经营范围涉及新罗区的特色农产品,以及服饰、日用品等诸多领域,带动了全区特色农产品的网上销售,解决了农村“买难”、“卖难”的问题,并安排了部分农村老人、妇女、贫困户参与产品的包装、配送。2017年全区电子商务成交额达7.8亿元,日均评单70单以上。农村电子商务产业的突起为我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二、  聚集脱贫,精准发力

全区从事产业领域的农户7.8万人,总产值达百亿,2016

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6117元,其中产业贡献率达60%以上,特别是推进脱贫效益显著,拓宽了贫困户劳动力的就业渠道,全区通过产业发展有147家企事业,提供了4226个岗位,为1133个贫困户找到了就业岗位,33家市级以上的龙头企业带动280户贫困户,每年户增收2.4万元,40家区级以上的示范合作社带动210多户贫困户发展特色农业,每年每户贫困户可增收2500元以上,仅百香果产业,有243户贫困户种植429.3亩,每年每户可增收3500元。

主要做法是:

1、因地制宜,找准产业扶贫的着力点

新罗区在产业发展上,结合我区实际,充分发挥独特的气候资源和区位优势,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广泛征求专家、基层干部、农民的意见,把特色明显、市场发展前景好、效益明显,优势强的特色农业,林下经济、观光休闲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农村电商产业作为主导产业。确立主导产业区,围绕精准脱贫上下功夫,围绕产业链的延伸,产品品质提升,市场开拓等关键环节,特别注重与贫困户增加收入的关键点,从产前、产中、产后解决贫困户“信息不灵、就业难、产品卖难”等节点,确保贫困户收入稳定增长。

2、政策支持,推进产业扶贫发展

我区选定的主导产业,每个产业都制定产业的发展规划,明确产业的发展目标、措施,并将产业发展规划纳入全区“十六.五”规划,同时根据产业分类,成立产业的专门领导机构、相应职能部门参与,对产业的发展动作进行调度,及时协调解决产业发展中的问题。其次,加大资金的扶持力度,每个产业都制定优惠的资金扶持政策,有项目专门补贴、示范点工作经费、小额贷款、贴息,每年扶持产业资金达3600多万元;第四,打造平台,促进产业聚集,产业发展壮大后建立产业园。如农产品加工、农村电子商务都安排专门地块、楼宇,促进产业发展膨胀。

3、企业带动,拓宽贫困户增收渠道

产业发展壮大,打造了一批国家、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企业实力的增强、市场的拓展,又促进了生产基地的扩大,为贫困户生产、就业开辟了途径。全区形成了森宝容和盛为龙头的畜禽产业,其中白羽肉鸡养殖向万安镇、白沙镇、苏坂镇等贫困山区延伸,吸引了众多的贫困户参加肉鸡养殖,以泰华、梅花山、嘉丰为龙头的果蔬产业,建立了农产品保鲜配送中心,促进全区水果、蔬菜产业发展,吸纳了不少贫困户参与大棚蔬菜、水果种植,适中的七彩蓝田生态农业示范园、创意培斜、洋畲等的生态旅游,各乡镇创办的乡村游、水果采摘节,名乡镇村都有“农家乐”、“森林人家”,很多贫困户是不出村,在家就可就业,同时,还带动了当地土特产的销售。企业的聚集发展,带动了800多户贫困户实现就地转移就业,初步形成了“产业发展—企业壮大—促进贫困户致富”的特色产业扶贫新路子。

4、创新经营,培育新型发展主体

创新经营机制是产业发展的不竭动力。近年来,我区在产业发展中,高度重视经营机制的创新,并侧重向带动贫困户倾斜,构造了“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紧密型的组织模式,并在基层组织较强的村大力推行“支部+合作社+专业村+品牌产品+贫困户”的紧密利益型机制。同时,鼓励具有专业特长的农村专业大户建立家庭农场,全区累计培育家庭农场314家,带动农户达1.2万户,其中贫困户800多户。新罗区龙锦生猪专业合作社晋升“国家级农民合作示范社”,农村电商产业在村设立电商服务中心,培植淘宝专业村。总之,通过各种新型经营主体培育,促进产业发展升级,农户参与面增广,一批贫困户得以脱贫。

5、科技帮扶,开辟精准脱贫新途径

在产业扶贫中,我区十分注重科技帮扶,充分发挥科技队伍在精准脱贫中的引领作用,加快“五新”技术在贫困户发展生产中的应用。从2014年开始,全区组织一批专家,对我区的主导产业,编写出适宜在全区推广的实用技术专项教材,通过“雨露计划”培训,专门组织贫困户进行培训,每年平均培训500人次以上,同时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全区认定建档新型职业农民524人,为特色农业、林下经济产业发展培育了一批领头人。同时充分发挥各种科技机构的作用,组织全区科技人员、种养专业技术人员、农民技术员与贫困户结对帮扶,使每个贫困户掌握一至二项种养业的实用技术,并参与一项特色农业的增收项目,全区共推广家庭增收项目2300多项,通过科技帮扶减贫2627人。

三、  促进产业发展,提高扶贫成效的建议

为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提升产业发展水平,进一步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优势产业,提升竞争力,巩固脱贫成果,对推进产业发展提出如下建议:

1、突出绿色发展。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构建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的产业体系,当前特别要注重土壤保护,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促进全产业链绿色化,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2突出转型升级注重创新推动,一手抓科技的创新推广,一手抓经营机制改革。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和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促进新旧动能转换,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推动产业提质增效。

3、突出项目带动。遵循市场规则和经济规律,围绕产业发展重点,突出企业投资主体地位,科学谋化,针对当前产业的短腿,引进实施一批促当前、利长远的重大项目,推动项目可持续、发展可持续。

4、突出龙头牵引。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产业发展中的“领头雁”作用,加快培育一批领军龙头企业,完善产业链利益联接机制,打造发展新引擎,提升核心竞争力,促进产业协同推进、融合发展。

5、突出产业聚集。以园区为平台,加强对产业的规划引导和提升,确实做到“一产业一规划”,综合精准施策,推动优势产业向适宜发展区域和园区聚集,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延伸产业链,补齐产业链发展短板。

6、突出农民增收。完善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共同发展经营方式,引导广大农民参与到优势产业发展中来,稳定提高农民在产业各环节增值收益,不断扩大产业的扶贫成效,让广大农民特别是贫困群众分享产业发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