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考察调研 >2017年

上杭县革命基点村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情况调查报告

日期:2017/12/12        来源:龙岩市老促会        点击数:

上杭县革命基点村建档立卡贫困户

脱贫情况调查报告 

上杭县老促会  上杭县老区办

 

20175月上中旬,我县老促会与老区办组成调查组,选取革命基点村比较多的6个乡镇中7个脱贫攻坚重点基点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情况进行调查。通过听取汇报、走访座谈、逐户核实,对当前革命基点村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情况有个基本认识。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脱贫攻坚取得初步成效

全县打响脱贫攻坚战后,上杭县委、县政府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和紧迫感,切实把基点村脱贫攻坚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加强组织领导,出台扶持政策,制定实施方案,举全县之力,开展苏区干部“千人挂钩、万人脱贫、共奔小康”活动,经过近两年努力,基点村脱贫攻坚取得初步成效。在调查的建档立卡贫困户146458人,2016年已脱贫93户,312人,脱贫率分别达63.7%68.1%

1.结对帮扶换穷志暖民心

全县2015年底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729819926人(其中82个革命基点村建制村贫困户1243户,4353人,分别占17.03%21.85%),贫困村50个,(其中基点村12个,占24%)。20163月我县制定颁发《上杭苏区干部“千人挂钩、万人脱贫、共奔小康”挂钩帮扶工作方案》, 4个扶贫开发重点乡()分别由县四套班子主要领导挂钩帮扶;50个贫困村除15个由省、市直部门挂钩外,其余35个贫困村均分别由1个县处级领导挂钩帮扶;7298户贫困户分别由市领导挂钩15户、市直部门挂钩526户、县领导挂钩108户、县直部门挂钩3305户,其余由乡(镇)负责安排领导和干部挂钩。市、县、(乡)镇、村四级联动, “一帮一”“一帮几”“部门帮”,结对帮扶全县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了贫困乡(镇)、贫困村、贫困户挂钩帮扶全覆盖。挂钩帮扶干部在深入了解帮扶对象的生产生活状况的基础上,因地施宜,因户施策,制定精准帮扶办法,切实帮助贫困户发展生产、增加收入、尽快脱贫。同时,解开困扰贫困户思想疙瘩,消除贫困村民内心阴霾,提振致富奔小康的精气神,也是扶贫干部们做好贫困群众思想工作的重要内容。调查组所到之处,贫困户精神面貌好,对党和政府的扶贫政策心怀感恩,对今后的生产生活充满信心。

2.政策帮扶改穷貌壮村财

为切实帮助我县82个基点村建制村完善基础设施、改变村容村貌,发展生产性增收项目,增加村财收入,县委、县政府先后出台扶持政策,将4个基点村列入红土先锋党支部和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每个村由县财投入300-500万元,实施以“五通”(水、电、路、电视、网络)工程、环境整治、村庄绿化为主要内容的基础设施和村部等阵地建设,扶持“一村一品”生产性项目,增加村财和农民收入。4个基点村列入县级扶贫开发重点村、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每年县财支付90万元,用于村庄绿化美化、农民公园、乡村旅游示范点及产业发展项目补助。有12个基点村是建档立卡贫困村,从2015年开始,县财政连续五年每年分别补助20万元,专项用于这些村发展生产性项目,补助资金不直接下拨到村,由县财政统筹集中投入购买优质企业股权、基金或优质资产等,所得分红全额返还该村作村级收入。还有62个基点村从2016年起至2020年止,县财政每年每村安排“以奖代补”帮扶资金10万元,由县属全资企业闽西兴杭国投公司统一运营管理,年度收益按12%给付基点村(国投公司确保8%,县财政补助4%),至上年底,第一年的620万元资金已经拨付到位,并逐个与相关乡镇、村签订了《委托营运协议书》,此项举措,将又增加基点村村财一项稳定收入。

3.产业带动减贫困促增收

稔田镇通过“农业企业或家庭农场+基地+贫困户”、“光伏发电村集体+贫困户”、“认购认养+贫困户”等多种帮扶方式,助力贫困户早日脱贫。通贤镇确立了肉鸽、乌兔、毛竹、光伏发电、生态旅游为该镇五大脱贫“法宝”,帮助贫困户、贫困村发展生产,增加收入。该镇礤头村、障云村利用丰富的毛竹资源进行深加工,带动群众脱贫致富;通贤、大东、礤头、文坑四个贫困村通过光伏发电项目增加村财收入;引导、鼓励有劳动能力和养殖意愿的贫困户加入鑫源乌兔专业合作社和同福鸽业专业合作社,不仅解决贫困户劳力出路,而且有了稳定收入。溪口镇石铭村积极引进光伏发电项目,在省能源集团公司帮扶下,投入23万元建起了一座30kw的光伏发电站,92并网发电,每年可增加村财收入3.6万元。临城镇白玉村今年也计划建一座30kw光伏电站,项目已进入实施阶段;并计划将该村5户政府兜底贫困户,通过扶贫贷款投入光伏电站参与分红。旧县镇以“合作社+电商+贫困户”经营模式,发展百香果产业,以“就业+合作社”的方式供贫困户进行自由选择,对就业需求比较强烈的贫困户常年招聘,对希望自主创业的贫困户可以农场为基地参加技术培训并进行销售帮扶,真正让贫困户能在家门口就业增收,在家门口创业致富。目前该镇百香果产业已带动贫困户就业30余人,发动贫困户种植百香果50余亩。

4.技能培训提素质断穷根

两年来,县乡两级挂钩部门,围绕优势主导产业,重视在智力扶贫、知识扶贫上下功夫,建立完善适销对路的实用技术培训进村入户机制,广泛开展科技指导服务,努力使新技术为贫困户所掌握、优良品种为贫困户所接受。溪口镇组织参加“雨露计划”培训39人、职业技能培训贫困户54人、参加新型农民培训的贫困户20人、参加科技素质培训的贫困户10人,参加月嫂培训的贫困户6人。临城镇组织111户贫困户参加果树种植专业技术培训,邀请农业局高级农艺师授课,现场讲解示范果树种植技术和病虫害防治要领等内容。县老促会、老区办还联合举办三期基点村蜂农养蜂技术培训班;今年四月,又举办一期百香果标准化栽培技术培训班,全县基点村180多名种植户参加了培训。

5.易地搬迁挪穷窝住新房

按照政府主导、群众自愿、统一规划、分类实施的原则,帮助基点村贫困群众“挪穷窝”。对居住在危房中的贫困户,优先列入危房改造扶助计划,在具体实施中,除省财政每户补助7500元外,县财政再补助每户2万元。对居住在偏僻自然村、地灾隐患点、生产生活条件艰苦,且有搬迁意愿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优先列入造福工程搬迁计划,实施易地搬迁安置。除省级财政每人补助3000元和市级财政每人补助1500元外,县财政每人再补助1500元,同时享受残联、民宗等补助政策迭加;对各级财政补助(含迭加补助)达不到危房改造补助标准的,由县财政按危房改造补助标准进行补足。另外,对造福工程搬迁户,每人提供不高于1.5万元的长期低息贷款。临城镇2016年帮助偏僻自然村619人实施造福工程建房,其中新丰村4户贫困户13人实施易地搬迁,上登村贫困户刘钰实施易地搬迁,白玉村贫困户陈百寿户5人已在城区购买商品房。对城市规划区内的44户贫困户实施危旧房屋改造,其中五保户12户、低保户32户。溪口镇利用已经建好的安置房景福花园,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同时将贫困户优先列入危房改造补助对象。2016年该镇共完成造福工程搬迁户共46172人,其中易地搬迁31户,原址新建15户, 完成危房改造验收18户。庐丰乡三坪村2016年对3户贫困户的易地搬迁住房实行村委会统筹统建,从征地、设计、施工到验收,均由村委会组织人员具体实施,不足资金由村委会负责垫付解决。如今,3户贫困户都已搬迁入住。

6.教育扶贫助学子圆学梦 

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因家庭困难致子女难以完成学业的,实施教育扶贫工程。对贫困家庭高中生,每年每生给予2000元的生活补助;对贫困家庭高职在校生,除享受国家职业教育资助政策外,每生一次性给予3000元扶贫助学补助;对贫困家庭在校大学生,每年每生给予5000元生活补助。县老促会、扶贫开发协会、慈善总会等组织和“春蕾计划”、“希望工程”等助学项目筹措的就学资助经费,优先用于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学生就学补助。同时,运用财政资金兜底、社会募捐等方式,加大对扶贫对象重大疾病救助、重大灾难救助、养老关怀救助、升学救助等特殊临时性专项救助。

二、存在困难和问题

我县138个革命基点村,分布在19个乡镇82个偏远山区建制村,交通和经济发展条件比较差,贫困人口占比大,脱贫攻坚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帮扶措施存在难点。经过近两年的攻坚,在册贫困户中容易脱贫的已逐渐脱贫,至今尚未脱贫的又大多居住在自然资源贫乏、地理位置偏远的地方,往往有计难施。导致这部分人难以脱贫的原因,除了客观条件外还有其自身因素。调查中,发现未脱贫的贫困户老弱病残比例较大,占未脱贫人口的75%还多,还有部分由于缺乏劳动力,本身不具备脱贫的内生动力,其中有相当部分只能依靠社会保障“兜底”,帮扶效果十分有限。

2.办法力度存在不足。从调查情况看,虽然贫困户结对帮扶实现“全覆盖”,但一般干部因自身资源和能力有限,未能按“一户一策”要求认真细化帮扶措施,点子不多办法少;少数挂钩帮扶干部责任心不强,帮扶措施办法停留在填写“两本手册”上,实际落实到位不够。另外县直个别部门选派的帮扶干部缺乏农村基层工作经验,解决问题点子乏力,帮扶效果不太明显。

3.稳定脱贫增收的措施还有待进一步做实。一是“输血式”扶贫的多,“造血式”扶贫的少。个别乡镇依然是“慰问式”扶贫,持续的产业扶持措施少,少数贫困村存在干部“点菜”、群众“下厨”的现象。二是产业结构比较单一。今年拟脱贫越线的贫困户多为走种养殖的老套路,只注重眼前能脱贫越线的短、平、快种养殖项目,缺乏真正致富奔小康的长效打算。三是贫困群众普遍无一技之长,外出务工卖苦力,有的工资还得不到及时兑现。

4.农副产品销售的风险大。农民生产的农副产品,除部分用于自己消费外,其余只有通过流通才能转化为货币收入,而贫困户大多文化素质低,销售信息不灵,其剩余的农副产品一旦滞销,极易导致已脱贫的再次返贫,或未脱贫的前功尽弃雪上加霜。

三、意见和建议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事关全局,意义重大。要抓好这项工作,必须从长远考虑、从实际出发,横向互动,纵向联动,统筹推进,瞄准贫困,精准发力,才能确保精准扶贫工作取得实效。

1.分类施策,着力促进扶贫脱贫的帮扶实效。要在建档立卡动态管理的基础上,抓住困难群体最需要帮助的事,解决困难群众最急最盼的问题。要加大挂钩扶贫的工作力度,特别是地处偏远、成效不明显的村,各挂钩单位要多深入挂钩村,开展调查研究,帮助村里制定扶贫规划,做到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开发、项目后续管理与贫困户脱贫兼顾,加快扶贫开发重点村的挂钩帮扶实施进度。找准贫困成因,实行精准扶贫。扶贫过程中,扶贫资金撒胡椒面等问题依然存在,建议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上下更大功夫,变过去的“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扶贫攻坚要“靶向精准”。制定针对性强的扶贫细化配套措施,确保贫困村和贫困人群的精准认定,实现“扶真贫”“准扶贫”。通过干部遍访贫困村、贫困户行动,剖析致贫原因,找准问题根源, 准确划分造成人口贫困的类型,分类扶持,不搞“大锅饭”。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措施,研究对策建议和帮扶措施,做到每户一策。对于有强烈脱贫愿望和具有一定劳动技能的贫困户,集中力量优先“技术”“项目”扶持,让这一部分贫困户先脱贫;对于因病因残致贫的,纳入社会民政救济体系中;对于有劳动能力但又无动力的,要进行耐心教育和引导,激发自我脱贫的内在动力,最大限度调动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对于丧失劳动能力的家庭,要尽快完善政府兜底保障机制。

2.因势利导,着力增强贫困对象的“造血”功能。要创新帮扶形式,为村集体和群众选路子、上项目、教技术、筹资金、供信息、送门路,变“输血”为“造血”,提高扶贫实效。要积极探索增加村级集体经济的有效途径,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把培养发展特色产业作为脱贫攻坚的重点来抓,不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力。支持专业合作社和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增强农村自我“造血”功能。要通过 “公司+基地+贫困户”、“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等模式,以企带村,以村带社,以大户带贫困户,激发贫困户的自身原动力,提高贫困群众发展产业的参与度、受益度。要着力提高产业、就业“1+1能力,让每个贫困户都有1个产业可以发展,让有条件的贫困家庭劳动力都能掌握1项以上就业创业技能。

3.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村产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不但会使农民直接得到经济和技术支持,提高收入的稳定性,减少生产的风险性,还会为贫困农户直接或间接创造新的就业机会,促进其发展。所以要按照产业化发展方向和要求,对具有资源优势和市场需求的农产品生产,进行连片规划建设,形成有特色的区域性主导产业。积极发展“公司+农户”和订单农业。引导和鼓励具有市场开拓能力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到贫困乡村建立原料生产基地,为贫困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系列化服务,形成贸工农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产业化经营格局。

4.联系实际,制定科学合理接地气的扶贫政策措施。在实际工作中,政策制度设计不合理不接地气,往往给基层干部群众的工作带来许多麻烦,还导致扶贫效率低下。调查中,就有危房改造贫困户反映,有关部门要求每户收取1000元的施工图设计费,建造时非得要持有施工证的泥水工施工,给贫困户增加了多限制条件。对此,他们很不满意。

5.扶贫先扶志,弊除“等、靠、要”陋习。调查中,发现地处生产生活条件较好的极个别贫困户,不是缺资金缺劳力,而是满足于吃饱穿暖,自身没有富裕起来的动力。因此,激发这部分人的致富积极性,增强他们的自信力,也是扶贫工作必须重视的问题。扶贫先扶志,远比给钱给物难度大,一旦脱贫的志气扶起来,又远比给钱给物收效大。扶贫工作不是靠政府“一厢情愿”,也不是靠某个人的“单兵作战”,既需要政策支持和扶贫干部有作有为,更需要贫困群众发挥自身能动作用。政府的“输血”,仅是给群众脱贫搭建平台、创造机会、提供政策支撑,而贫困群众的自我“造血”,才是全面脱贫、真正致富的根本。如果我们的干部和贫困群众没有意识到这点,那么群众脱贫工作只能“永远在路上”。要扶起贫困群众的精气神,加强榜样的宣传以及做好思想教育工作都是必不可少的;其次,适时引入激励机制,使“勤奋多支持,懒惰少支持”成为一种常态。

6.建立正常的建档立卡贫困户退出和新生贫困户的帮扶机制。对已脱贫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要按规定及时退出档卡;对当年新产生的贫困户(如自然灾害、重大疾病等)要及时补上,按现行脱贫攻坚政策,实施一户一策措施予以帮助,使这部分贫困户享受同等待遇,与其他建档立卡贫困户一样,尽快摆脱贫困。

7.加强革命基点村基层组织建设。在新一轮安排省、市下派驻村任职党支部第一书记时,把贫困基点村作为重点,以增强村干部力量;同时,健全和完善村规民约以及各项规章制度,促使基点村脱贫攻坚进程与其他村同步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