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基层动态
简讯:最美文化工作者
日期:2017/11/16  来源:网上来稿  点击数:
他退而不休,发挥余热,传播文化;他不辞辛劳,不计回报,让乡土文化焕发生机和魅力。他就是年已八旬的灵川镇东进村东汾五帝祖庙董事会秘书长王元凤
1997年7月,王元凤刚从灵川中学退休,就被邀请加入东汾五帝祖庙董事会,担任秘书长,负责文化宣传工作。
东汾五帝祖庙始建于唐宪宗元和十三年(公元818年),迄今一千多年,是省内最早的一座五帝庙,也是海内外包括台湾信众公认的五帝祖庙。历经明、清和近现代迁建,整座庙宇仍保持清代建筑规模与构架。庙藏文物相当丰富,文化积淀深厚。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有一年,该村一批文化程度不高的妇女,要求重建五帝庙。危急时刻,保护文物王元凤不退半步。他立即组织人员,入户讲解文物保护的法律法规,劝说这批妇女放弃这一邪念;起草制定安全、财经等保护制度,严格要求全体委员遵守,引导村民共同保护这一宝物。老王的努力,得到很多群众的支持,也给了他开展工作的动力:“群众认识到文物的重要性后,自觉地参与保护,我很欣慰。”
1999年,王元凤和董事会其他成员发动全村群众捐资,先后兴建牌楼、钟鼓楼、唐狮亭、仙言亭和会议厅。他冒着酷暑与会员挨家挨户动员村民捐款,自己慷慨解囊3000多元。资金问题解决后,其他的事项接踵而来,如钟鼓楼需征集对联,等等。他到城里找撰联高手、书法家,跑东家寻西家,每天总是早出晚归,却乐此不疲。如今,这些建筑雄伟壮观,使祖庙面貌焕然一新。许多香客、游客和台胞参观后都啧啧称赞。
为扩大五帝庙的知名度,董事会决定向省市区文物管理部门申请文物保护,由王元凤负责申请工作。接到这一任务后,他更加忙碌了。采访老人,搜集材料,撰写文本,填写报表,拍摄照片、录像,向各级文物管理部门呈送材料;邀请3位专家前来鉴定,他日夜工作,废寝忘食,忘了劳累,将满腔的热情和执着倾注于文化事业。老王的妻子说:“那段时间,元凤经常在楼上整理材料,天黑了叫他吃晚餐才下来。有时急的申报材料,加班到晚上一两点。”
功夫不负有心人。2005年5月11日,东汾五帝祖庙被批准为福建省第六批文物保护单位。对此,老王特别自豪:“这是留给子孙后代一份珍贵的遗产,而且打破了全镇没有省级文物的记录,实现了‘零’的突破,董事会和村民都很高兴。”
传承文化是一种抉择。每年端午节,五帝庙举行独具特色的闽台送王船习俗活动,观者如潮。为让这一传统习俗得以传承,老王主动向文化部门申请“非遗”保护。经多方努力后,2009年5月31日闽台送王船习俗被列入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五帝庙古朴典雅的皂隶舞被列入莆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年7月,东汾五帝庙被中共福建省委统战部、福建省民族与宗教事务厅授予全省创建和谐寺观教堂先进集体。
“好马配好鞍。”一座庙宇的保护除硬件外,还需要“软件”搭配。王元凤翻阅了大量史志和地方文献资料,不畏艰险寻访文化古迹,挖掘整理出许多鲜为人知的古老传说和历史遗存。2007年12月,由他担任副主编,组织编写的庙志《东汾揽胜》印发。该书内容丰富,图文并茂,受到读者的一致好评。
海峡两岸,一衣带水,闽台一家亲。20多年来,台湾台北、苗栗、高雄、台中丰源及屏东等地五帝庙,先后多次组团来东汾祖庙进香谒祖。如今,东汾五帝祖庙已经成为两岸信众沟通情感的桥梁和纽带,这其中,老王功不可没。在莆台交流中,他参与组织领导,并负责文化宣传,撰写邀请书、欢迎词、发言稿等。他表示,虽然自己忙碌一点,辛苦一些,但是,能为祖庙做一点贡献,心里还是乐滋滋的。有一次,他颇费周折,帮助苗栗天文宫五帝庙董事会董事长林进明寻根问祖,终于实现了董事长几代人的夙愿。提起此事,林进明至今还感激不已。
老骥伏枥,壮心不已。他认为,自己早已过法定退休年龄了,但宣传党的政策,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没有退休年龄。1997年至2001年,他在家办扫盲教育班,每年招一班20至40人,高峰期学生达七八十人,吸引除灵川本镇外,还有笏石等外乡镇,甚至江口、惠安、仙游的慕名而来。江口一学员丈夫在国外打工,特地跑过来学习。坪洋村童养媳多数不识字,外出坐车、看病,得问别人,接受他办的扫盲班教育都成了“识字人”。他介绍,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求知愿望强烈,所以上课以教识字为主、数学为辅。不少学生学后会写信、看报纸、算账、开发票,现在遇到他还叫老师,说当时学的知识用处很多,感谢教师的教育,同时还得到镇里的充分肯定。
优美的舞姿,娴熟的舞技,不时引来观众的阵阵掌声……每当夜幕降临,该村广场舞准时开始。“群众文化工作一定要以活动为载体,多搞活动,才有活力,才能吸引群众”。王元凤认为。他先后担任村老协会秘书长、副会长10多年,为倡导群众参与文化活动,自己以身作则去学拉二胡,并组建十音八乐、车鼓、腰鼓、扇舞等多支文艺队伍,开展老年人文化娱乐活动,让老年人老有所乐。王大婶说:“自从加入文艺队后,我每天特别高兴,身体得到了锻炼,生活更是有滋有味。”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王元凤利用退休后的充裕时间,经常独自行走在荒山野岭,用自己的努力和笔端,用敬业、无私和大爱,传承文物、留住历史。为写好蔡襄的文章,他特地骑自行车去枫亭蔡襄陵园参观;为了解柯潜的历史,他去柯朱村采访、座谈……他说,自己从未去打扑克、玩麻将、下象棋,因为那是浪费时间,正是没了这些兴趣,才有了90篇文章,正准备结集出版,以为后人留下不可多得的史料。
20年,人生能有几回?王元凤晚年对乡土文化事业的执着与追求,让他累并快乐着,充分展现了一名基层文化工作者的赤子情怀。
(莆田市城厢区老区办陈金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