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当前老区村发展中存在问题的调查报告
日期:2011/4/4  来源:本站  点击数:
市老促会
(2010年11月)
根据省老促会调研工作的安排部署,我会会长陈品端带队深入周宁县、福安市、柘荣县老区村调研、了解当前老区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何成效以及存在问题,并要求各县(市、区)将相关情况及数据进行汇总上报。经过近几年来各级各部门大力扶持和老区群众的不懈努力,老区新农村建设已见成效,老区农村基础设施日趋完善;老区农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老区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极大改善;老区社会事业覆盖更广;老区基层党组织不断得到加强。现将调研的具体情况和存在问题汇总如下:
一、六类基本情况:
1、全市老区行政村1896个,农民人均纯收入5000元以上的有521个村,占老区行政村总数的27.7%(其中6000元以上的270个村,占总数的14.3%),3000元以下的有332个村,占总数的17.7%(其中2500元以下的有85个村,占总数的4.5%)。
2、老区基点自然村全市共687个,道路硬化工程已完成234个,占总数的34%,总里程935.1公里;未完成453个,占总数的66%,总里程2015.9公里。
3、老区村造福工程尚有871个自然村、12317户、53190人需搬迁。
4、全市161个老区基点行政村,有147个村负债,总债务达2999.3万元,村均负债18.63万元,其中道路硬化工程完成了705.47公里,总投入18631.16万元,负债2391.29万元。道路硬化负债占总负债的80%。
5、我市第三轮省、市扶贫挂钩重点村共77个村,其中老区基点(行政)村6个,占总数比例为7.8%。77个村均为年人均收入3500元以下的村,负债总额为659.28万元,村均负债8.56万元;有206个自然村未实施道路硬化,占总数比例52%;集体经济收益总数为19.3117万元,村均收入0.25万元;电视信号未覆盖20个村,占总数比例26%;无安全饮用水45个村,占总数比例58%。
6、抽样统计九县,(市、区)20个老区行政村显示,共有5518户,22687人,扣除主村人口,分散各自然村尚有3939户16958人,分别占总数的71.4%和74.7%。老区乡村道路硬化、安全饮用水及电视覆盖等项目一般只实施到行政村,大部分自然村没有享受到。根据以上数据显示,大概有70%的老区村人口未能享受到“五通”建设成果。
二、三个主要原因
在全省开展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我市山区老区尚存在这些突出问题,有其种种原因:
1、农民人均纯收入在贫困线以下的老区贫困村,一是居住环境生产、生活条件极差;二是缺少挂钩帮扶,生产、技术、经营缺少指导;三是“两委”班子弱,懒、散、等、靠,没人带领群众艰苦奋斗。农民人均纯收入在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平均数以上的老区村,一是生产、生活环境较好,离城镇较近;二是有省、市、县领导和部门挂钩帮扶;三是基础设施比较完善,形成一定规模的支柱产业,商品经济已成为农民主要收入;四是“两委”班子较强,能带领群众朝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迈进。从调查中发现,贫困的地方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外流劳力过多,既未能挣到较多的钱寄回家乡,又使村庄农田荒废,安排开发性产业缺乏劳力,无奈地看着一年不如一年。我市农民工进城应把加强培训摆在第一位,确实掌握务工的一技之长,才有可能摆脱贫困。
2、我市山区自然村十分分散,尤其是老区基点村更是隐蔽、偏僻。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想跳出穷山僻壤的人越来越多,省里安排我市“造福工程”指标,远不能满足群众要求,于是层层加码,今年共下达指标3万人,预计只能勉强完成2.5万人,主要是资金问题。在“造福工程”问题上,一是省里下达指标太少,补贴资金也太少;二是征地难;三是配套设施未统筹规划、无资金保障等问题,需请省老促会向省委、省政府和有关部门反映,进行一次再规划(含征地、配套设施)、再定补贴资金,实现真正造福于民。
3、我市老区基点自然村多达687个。通行政村的公路硬化,很多老区基点自然村只是“沾边”,心里极不平衡,要求硬化、通公路愿望非常强烈,希望抓紧尽快安排。
三、六点问题与建议
在调查过程中,各县(市、区)也反映了一些具体问题:
1、负债问题。全市老区基点行政村161个,负债村村有147个,占总数的91%,其中公路硬化负债又占总负债的80%,沉重的债务包袱阻碍了老区基点村小康建设步伐,因此加快老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这是必须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2、道路硬化问题。各县(市、区)建议对里程短、人口多、受益面积大的老区基点自然村进行延伸,对于里程长、人口少、效益不明显的老区基点自然村实施造福工程。两项工程可以统一进行规划,分年度加快实施。
3、老区造福工程搬迁工作存在指标偏少,搬迁补贴偏低,县(市、区)、乡(镇)难以补贴资金,配套设施没有安排资金,搬迁农民征地难等问题亟待解决。
4、全市77个省市扶贫重点村,老区基点村只有6个,所占比例太少,老区优先无法体现。古田、屏南、寿宁、柘荣等县则出现了空白,无一老区基点村列入省、市扶贫挂钩村。希望省里出台一项重点扶老区基点村建设的政策。
5、老区、苏区转移支付资金由各级财政统筹安排,老区部门没有介入,因此转移支付资金使用有时会出现偏离,建议研究资金安排时要有老区办、老促会负责人参加,重点用于老区乡村尤其是新农村建设项目,确保资金效益。
6、建议要加快老区社会现代化步伐,赶上全市乃至全省发展水平。我市农民人均收入根据统计局统计显示2009年已达5838元,而老区行政村人均收入5000元以上的有521个村,占总数的27.7%,6000元以上的仅有270个村,占总数的14.3%,这一比例与平均水平显然还有较大距离。其主要问题发展支柱产业没有管,技术问题没人帮,乡镇农技站、畜牧站形同虚设,大部分技术干部不务“技”。必须下大决心改变这一现状,千方百计通过加大资金投入,通过发展大项目带动,强化科技帮扶,加强村级班子建设,派驻有能力的驻村干部等方式,加快老区发展生产、形成支柱产业,带动老区村现代化建设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