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基层动态

传承闽中革命精神 弘扬老区红色文化

日期:2017/11/1        来源:莆田市老促会        点击数:

 

  10月31日上午,市委副书记、市长李建辉带领市直有关部门负责人深入涵江区庄边镇中共闽中特委机关宁里驻地旧址调研。市老促会王玉宝会长陪同调研。涵江区连向红区长、区直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了调研。

李市长一行察看了闽中特委旧址、红军学校等革命旧址,听取了庄边镇书记关于中共闽中特委在宁里的革命活动、旧址修复工作的方案和工作进展情况汇报;听取了王玉宝会长关于宁里闽中特委革命历史地位和红色资源开发的意义介绍。李市长强调,宁里闽中特委旧址历史地位重要,许多闽中革命领导人在此活动过,一定要把宁里旧址建设规划好,把革命史料充实好,把革命旧址修缮好,"修旧如旧、原址原貌";要传承好老区革命精神,讲好闽中老区故事;要开发好老区红色资源,把红色文化不断发扬光大;要落实好近期市委林宝金书记在宁里调研的精神和市委常委、傅冬阳常务副市长在宁里现场办公会议定的事项,把宁里开发建设好,不辜负省老促会和各级领导的期望。

  许集美题写址名,省老促会、省老区办题写福建老区革命遗址

李建辉(左五)参观宁里闽中特委机关旧址

李建辉参观宁里闽中特委陈列馆

王玉宝陪同调研

王玉宝介绍宁里闽中特委旧址建设情况

  (中共闽中特委旧址介绍,由市委党史室提供)中共闽中特委旧址位于涵江区庄边镇凤际村宁里自然村。

1936年7月下旬,常太游击根据地遭到国民党军的疯狂“清剿”,为了摆脱困境,中共闽中特委决定游击队暂时撤出,转移到常太北面广业区的白沙、庄边一带老基点村隐蔽,但因这些地方距离常太较近,非久居之地,刘突军等决定到莆田北面和永泰交界的地方开辟一块新区。
宁里地处莆田和永泰交界处,是国民党军警从不光顾之地。1936年9月,方子明按照中共闽中特委指示,在这里开辟新的地下据点,并把活动区域从宁里逐渐扩展到永泰的凉伞山、寨下、旗插安等村。10月底,中共闽中特委和游击队从山溪转移到宁里、旗插安隐蔽休整。中共闽中特委决定把这里建成稳固的游击根据地,于是派出工作组,深入各村做群众工作,组织农会,发展党员,建立支部,使游击队在这里牢牢扎下了根。
1937年2月,中共闽中特委书记王于洁等5 位领导人因叛徒出卖被捕牺牲,3月,成立中共闽中工委,以接替特委领导。6月中旬,黄国璋从香港回到宁里工委机关,向刘突军、苏华汇报去香港向中共南临委请示工作的情况。随后,中共闽中工委在宁里召开扩大会议,黄国璋传达了中共南临委关于闽中工农游击队统一改编为抗日义勇军以及同国民党进行合作抗日谈判等指示精神。会议决定闽中工农游击队改编为抗日救国义勇军第7路军第l纵队,吴德标任司令员,刘突军兼任政委,雷光熙、王铁成为副司令员。会议表示欢迎中共厦门工委把中共晋南工委划归中共闽中工委领导的建议, 并决定李刚为中共闽中工委委员。从此,中共闽中工委领导的地区逐渐扩大到泉州、晋江、南安、安溪、永春、德化等地。这次会议对于中共闽中工委贯彻执行“联蒋抗日” 方针具有重要意义。中共闽中工委根据新形势,决定游击队继续隐蔽在宁里、旗插安一带集中整训,为奔赴前线抗日作准备,并敦促国民党地方当局停止内战、共同抗日。
9 月上旬,闽中国共两党合作抗日和谈达成协议后,闽中抗日义勇军从莆田、仙游、福清、永泰边境开往庄边赤石(今尚书桥)进行整训。10 月15 日,闽中抗日义勇军奉命下山接受点编。1938 年4 月,编入新四军开赴皖南前线抗日。中共闽中工委书记黄国璋与方子明、苏华(女)、饶云山、杨凤来(女)等同志继续留在地方开展工作。
抗日战争时期,中共闽中工委(闽南特委)机关仍设在宁里,直到1941年初迁往永泰县凤洛。闽中党组织领导游击队在宁里开荒种地,建窑烧炭,并举办过数期县、区干部学习班,培训党员干部,巩固和发展基层组织。这些参加学习的青年学员后来大都成为闽中革命的骨干力量。
中共闽中特委旧址原为民居,由门房、大厅、后厅、天井、左边1 栋两层楼房、右边两栋两层楼房相互联结组成,为土木结构,占地面积760平方米。2010年至2011年,庄边镇政府组织多方筹资修复,宁里旧址面貌一新。
中共闽中特委旧址于2011年6月被中共莆田市委党史研究室公布为莆田市党史教育基地,2017年9月被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室公布为福建省党史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