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老区历史 >老区革命史

闽北地方党组织的光辉历程及深刻启示

日期:2011/4/1        来源:南平市老促会        点击数:

闽北地方党组织的光辉历程及深刻启示

 

廖荣元  黄大兴  张金锭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在这具有划时代纪念意义的日子里,又喜逢中共闽北分区委创建80周年纪念日,这是闽北党和人民政治生活中两件喜事。

本文仅以纪念中共闽北地方党组织创建80周年为题,分以下三个部分简述中共闽北地方党组织所走过的80年的光辉历程。

 

闽北最早创立的共产党组织

“五四”运动后,随着新思想、新文化在闽北各县的逐渐传播,建瓯、崇安、浦城等县许多进步知识青年为追求真理,先后到北京、南京、上海、武汉以及省城福州等地求学。这批学生在学校或工作期间,接受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中共闽北第一批党组织——中共建瓯支部、中共崇安特别支部和中共闽北临时委员会的建立,就是这批共产党员中杨峻德、陈昭礼、徐履峻、葛越溪、潘作民等代表人物先后受党中央和党的派遣来闽北创建的。

一、中共建瓯支部的创立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后期,随着城市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革命处于低潮。1926年,广东革命政府即将发动北伐战争之际,为了配合广东国民革命军北伐,这年夏,杨峻德大学毕业先期回到建瓯。接着,葛越溪、潘作民受上海党组织派遣回福建。他们到建瓯后,首先发展了在家乡传播革命的杨峻德入党,并向上海南市部委汇报。随后,杨峻德、葛越溪、潘作民一同赴福州地委报到。之后,他们3人受福州市委的派遣回到建瓯。根据党的指示,他们一面迅速开展工农革命运动;一面积极筹划建立党组织的工作,为建瓯党组织的创立作好组织准备。

7月,杨峻德等根据中央“凡有党员3人以上的均得成立一支部”的规定,在建瓯城关大甲巷7号“吉阳货栈”,正式成立了闽北第一个党组织——中共建瓯支部。书记葛越溪,组织委员潘作民,宣传委员杨峻德。隶属于福州地委。中国共产党闽北第一个地方党组织的创立,揭开了闽北地方党组织发展史上的新篇章。

二、中共崇安特别支部的创立

大革命时期,在外地求学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江禹烈、衷志纯、徐履峻、董世闻、董涵球、潘超人等,他们利用暑假带回《新青年》、《向导》等革命书籍和刊物,在家乡崇安向工农群众宣传革命道理,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在这批共产党员的引导下,使崇安广大工农群众逐步明确了“只有布尔什维克才能救中国,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的真理,为崇安党组织的建立作了思想准备。

19272月,徐履峻等在崇安兴田的枫坡成立了第一个乡级农民协会,给了全县工农以极大的鼓舞。之后,徐履峻日夜奔走于上梅、岚谷、星村等乡村,创办夜校,组织农会,发展党员,为崇安建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4月,国民党右派在福州发动“四·三”反革命事变后,徐履峻等人在崇安的革命活动已为国民党崇安当局的注意。他机警地躲过警察的追捕,经上饶、九江到了武汉,向党中央汇报国民党右派全面发动反革命事变后崇安的形势问题。

这年7月下旬,党中央为了尽快恢复福建党组织,派遣陈昭礼、徐履峻和潘超人等3人回闽北开展建党工作。他们一行经九江、上饶到崇安,与这里因“四·三”事变从福州潜回崇安的董涵球、安宇、衷志纯、董世闻等共产党员取得联系,在崇安武夷乡大埠头徐履峻家开会,成立中共崇安特别支部。书记徐履峻,组织委员董涵球,宣传委员安宇。

19281月,中共福建临时省委决定将中共崇安特别支部发展为县委,书记徐履峻,组织委员董涵球(后为陈耿),宣传委员安宇。县委下辖9个党支部,全县党员发展到100多人。崇安县委的建立,标志着闽北党组织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闽北地方党组织的建立

在中共建瓯支部创立之后,随后又成立了中共崇安特别支部,为建立一个统一闽北地方党组织的领导机构创造了条件。

19278月,陈昭礼一行在徐履峻、衷志纯等陪同下,从崇安秘密抵达建瓯后,陈昭礼等即与这里的潘作民、季康等接上关系,并着手筹建成立闽北地方党组织的准备工作。

经过短时间紧张的筹备,在陈昭礼的主持下,根据中共中央关于“闽省暂时划分闽南、闽北两区。兴化、泉州、厦门、漳州、龙岩、汀州各属为闽南;福州、南平、邵武、建宁(即建瓯—编者注)所属为闽北。各设临时委员会管理之。闽北临时委员会隶属中央,闽南临时委员会由粤省委指挥”的指示,成立了中共闽北临时委员会,书记陈昭礼,组织委员潘作民,宣传委员季康。直属党中央领导。临委机关设在建瓯城关五通巷“三·一八”烈士刘葆彝故居。9月,潘作民代表闽北临委到上海向党中央汇报工作返回建瓯后,闽北临委根据党中央指示精神,于9月底召开各地党组织负责人会议。会议决定增补翁树年和农委(名字不详)为闽北临委委员,并决定成立福州、延平两办事处。会后,陈昭礼到福州成立了中共闽北临委福州办事处,书记葛越溪。

这年1215日,党中央决定合并闽南、闽北两临委为福建临时省委。之后,闽北、闽南两临委负责人在漳州举行联席会议,成立了中共福建临时省委。闽北的陈昭礼为省临委常委、组织部长,葛越溪为省临委执委。至此,闽北临委和福州办事处完成了它的历史任务。

此时,在这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设立了中共建安特委,负责人葛越溪,成员潘作民、季康。特委机关设在建瓯城区天主教堂。19285月,党中央指示不同意设建安特委,至此建安特委解体。期间,闽北党组织隶属中共福建省临委领导的有1个县委(崇安)、1个支部(浦城岱后),2个特支(建阳、松溪);隶属福州市委领导的有1个县委(建瓯),1个支部(政和)。党员数总共148人。

中共闽北临时委员会的建立和闽北各地党组织的成立,标志着闽北革命斗争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上梅暴动,为创建闽北革命根据地作出了第一声的响亮回答;中国工农红军55团的诞生,为创建闽北革命武装建立了第一支工农红军。一时间,土地革命战争燃起的烈火,使闽北成千上万工农大众在黑暗中看到了高高举起的火炬。

 

闽北地方党组织的演变发展

中共闽北地方党组织从诞生到发展,经历了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和全国解放战争时期,直至新中国成立后,其发展变化大致分以下6个阶段:

(一)从19278月建立闽北临委(含建安特委)到19303月成立闽北特委。19302月,为加强闽北党组织的领导,中共福建省第二次代表大会决定成立闽北特委,派省委委员杨峻德为特委书记,负责组建闽北特委。3月,杨峻德到达建瓯,建立了闽北特委,下辖2个县委(建瓯、崇安),3个特支(建阳、政和、松溪)、1个小组(邵武党团小组)。

这期间,闽北特委根据中央关于“游击战争与苏维埃区域的发展将不仅于闽西,必须深入扩大到泉漳各属以至闽北”的指示,以及福建省第二次党代会的精神,以崇安为中心,加速闽北苏维埃政权建立的步伐。

在闽北特委指导下,193051,崇安县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在上梅召开,闽北第一个县级革命政权——崇安县苏维埃政府胜利诞生。大会还制定和颁布了土地法及其他法令。崇安县苏维埃政府管辖崇安境内13个区,包括江西上饶、铅山、广丰南部边区,以及浦城、建阳交界5个区,共18个区苏和区委,234个乡(村)苏维埃政权,人口20多万。以崇安为中心苏维埃政权和党组织机构的发展,影响整个闽北。在革命高潮里,闽北党组织迅速扩大,党员数从148人发展到2347人。

但到了7月,福建省委特派员邱泮林到崇安,传达党中央关于将闽北苏区与赣东北苏区合并,调闽北红军到赣东北苏区组建红十军的决定,并将闽北各县党组织划分为两个系统领导:即建瓯、政和、松溪党组织划归福州市委领导;崇安、浦城、建阳、邵武党组织划归赣东北省委领导。闽北根据地为闽浙赣根据地重要组成部分。期间,由于闽北苏区的划归、红军被调离和党组织一分为二,加之闽北党组织和军队重要领导人杨峻德、陈耿被调离闽北,领导层的力量受到削弱。在敌人重兵“围剿”下,闽北苏区大片土地丧失。到年底,闽北根据地几乎被李立三“左”倾冒险主义所断送。这是闽北党组织发展史上发生的一次重大教训。

(二)从19303月建立闽北特委到19311月成立闽北分区委。在闽北苏区危急之际,党的六届三中全会精神传达到赣东北。赣东北省委决定取消各级行动委员会,缩编红十军,组建闽北独立团,派回闽北苏区。19311月,闽北独立团到达崇安,有效地打击了国民党反动派的进攻。

同月,肖韶等一行到达崇安洋庄的坑口后,根据赣东北省委的指示,立即组建了中共闽北分区委员会,书记肖韶。4月,方志敏等率领红十军进军闽北苏区作战,敌人再次受到重创,扭转了闽北战局。7月,赣东北省委派黄道到崇安担任中共闽北分区委书记。这月上旬,由黄道主持在坑口召开闽北分区委第一次扩大会,纠正了李立三“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通过了《政治任务决议案》。在这个纲领性文件的指导下,闽北党组织迅速发展,苏区也进入一个巩固发展的新阶段。

这年9月,闽北分区党政军机关从坑口迁到大安。此后,大安被誉为“闽北苏区首府”。

19334月,中央决定闽北分区从闽浙赣省分出,划归中央苏区新成立闽赣省领导。黄道到闽赣省工作,肖韶接任闽北分区委书记。此时,闽北各县及与闽北地区交界的浙江、江西、闽东等边界的党组织,共有21个县委(中心县委)隶属闽北分区委领导,党员数达到8671人,是闽北党组织发展史上最好的时期,也是闽北苏区全盛时期。

193410月,中央主力红军长征后,国民党调集10万重兵,围攻闽北苏区。19351月,闽北分区党政军机关撤出苏区首府大安,闽北苏区进入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时期。在以黄道为首的闽北党组织坚强领导下,“在与我党中央三年隔绝的情形下,在进攻者长年的包剿下”,“独立支撑,顽强坚持,终于完成了保持革命阵地、保持革命武装、保持革命组织的光荣任务”,成为南方8省三年游击战争中建立的15块游击根据地之一。这是黄道在闽北党组织发展史上立下的重大历史功绩。

(三)从19311月建立闽北分区委到19366月成立4个分区委(闽北、闽中、抚东、闽东北)。19364月,闽北分区委书记黄道等一行与闽东领导人叶飞在政和县洞宫山仰头村举行联席会议。双方就成立闽赣省委,统一闽北、闽东两块根据地的领导等问题达成了一致意见。后来,由于战争环境等种种原因,闽北、闽东实际上仍各归各的领导。

6月,黄道等由政和返回崇安,在岚谷黄龙岩村宣布成立闽赣省委,书记黄道,原闽北分区委自行终止。在闽赣省委领导下,闽北成立4个分区委,即一分区委(闽北),书记汪林兴;二分区委(闽中),书记黄立贵兼;三分区委(抚东),书记王助;四分区委(闽东北),书记吴先喜。这4个分区委,共下辖2个中心县委、9个县委、2个特区委、4个中心区委、1个西南战区委员会。在各分区委强有力的领导下,到年底,党领导的闽北游击根据地得到很大发展,形成了崇安、建阳、浦城、广丰、上饶、铅山、金溪、贵溪、资溪、邵武、光泽、顺昌、南平、将乐、泰宁、建宁、建瓯、松溪、政和、屏南、周宁、寿宁、庆元、龙泉、江山等25个县的广大游击区域。

这期间,还由于邻省邻县边界革命斗争和地理环境等关系,闽北党组织与闽东特委、浙西南特委有隶属领导关系的有:松(溪)政(和)中心县委、寿(宁)政(和)庆(元)中心县委、政(和)屏(南)县委、龙(泉)浦(城)县委。此时,闽北党组织涉及闽浙赣3省边区,赢来了闽北三年游击战争最佳时期。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闽北党和红军胜利地结束了三年游击战争,开始抗战时期的历史使命。19381月,中共中央东南分局决定撤销闽赣省委。随之,闽赣省委下辖的闽北4个分区委同时撤销。从2月至6月,原属闽北党组织管辖的3个中心县委、4个中心区委和1个特区委直属闽浙赣特委领导。

(四)从19366月建立4个分区委到19386月成立闽北、建松政、闽江特委。19386月,中共中央长江局东南分局指示,原属闽北管辖的江西部分县党组织划归江西省委,以闽浙赣特委和闽东特委合组,成立中共福建省委,书记曾镜冰。省委机关设在崇安的坑口。闽浙赣特委撤销后,闽北地区先后成立闽北特委,书记汪林兴;建松政特委,书记游火明;闽江特委,书记李铁。这3个特委前后管辖的党组织分别是:闽北特委下辖3个中心县委、3个县委;建松政特委下辖2个县委、2个特区委、1个工委;闽江特委下辖1个中心县委、2个工委。此外,闽北党组织还有1个中心县委、2个县委、1个工委隶属闽西北、浙西南、闽东特委领导。

19439月至12月和19443月,福建省委分两批从闽北南迁闽中。此后,闽北地区在抗日战争向全国解放战争转变的重要历史时刻,闽北特委、建松政特委和闽江特委,遵循党中央和福建省委的作战方针和策略原则,独立支撑局面,坚强地完成了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中期各阶段的历史重任。

(五)从19386月建立闽北、建松政、闽江特委到19471月成立闽北、闽浙边、闽东北地委。19471月,福建省委在南古瓯地区召开的党代会上,决定福建省委改称闽浙赣区党委(后为省委),各地特委改建为地委。期间,闽北特委改为闽北地委,书记王文波,下辖1个县委、3个工委、1个城工部临时工委;建松政特委改为闽浙边地委,书记陈贵芳,下辖2个工委、1个县委、1个城工部临时工委。同时成立闽东北地委,书记左丰美,下辖1个中心县委、2个县委、2个工委。

(六)从19471月建立闽北、闽浙边、闽东北地委到19496月成立南平、建阳地委。19495月底,中共闽浙赣省委与解放大军二野五兵团1751师在建瓯会师组建军管会,曾镜冰(省委书记)为主任,崔子明(51师师长)为副主任。6月,建瓯军管会宣布成立中共南平地委和中共建阳地委。南平地委,书记王文波,下辖南平、沙县、尤溪、古田、屏南、顺昌、将乐、建宁、泰宁等9个县委;建阳地委,书记陈贵芳,下辖建瓯、建阳、浦城、崇安、邵武、光泽、水吉、松溪、政和等9个县委。

19566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建阳专区,所属各县并入南平专区。建阳地委所辖9个县委划归南平地委。同时,原有永安专区的三元、明溪县委和闽清专区的闽清县委也划入南平地委。至此,南平地委下辖南平、建瓯、建阳、顺昌、邵武、光泽、崇安、浦城、松溪、政和、水吉、屏南、古田、闽候、沙县、尤溪、三元、明溪、将乐、泰宁、建宁等21个县委。这期间,是建国后闽北党组织管辖区域最昌盛的时期。

19702月,经国务院批准南平专区机关迁驻建阳县。9月,南平专区机关正式搬建阳县城,开始使用“建阳地区名称”。这阶段的中共建阳地委,下辖南平市委和建瓯、建阳、顺昌、浦城、崇安、邵武、光泽、松溪、政和等10个县(市)委。

198710月,国务院批准建阳地区机关迁回南平市,建阳地区更名为南平地区。19891月,中共南平地委正式挂牌办公,建阳地委随即取消。

19951月,南平地委改建南平市委,这时期的南平市委,下辖邵武、武夷山、建瓯、建阳4个市委,顺昌、浦城、光泽、松溪、政和5个县委,1个延平区委。

 

闽北地方党组织光辉的历程、深刻的启示

以史为鉴,以史育人。学习闽北地方党组织史,尤其是学习建国前那段艰苦卓绝、惊天动地又感人肺腑的奋斗史实,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

一是闽北地方党组织始终高度重视坚强领导核心的建设,始终高度重视基层党支部坚强战斗堡垒的建设。尽管闽北党组织隶属的省级党委有变化、自身名称及领导范围也时有变化,但她从建立起,就始终把党的建设放在首位,高度重视从组织上、思想上、作风上不断加强自身建设,使党组织不断巩固和发展,能不断实现各时期战略转移、成为革命斗争的核心力量。在基层组织的建设上,分区委通过组织生活会、创办党校、举办支部流动训练班,把党的指示、决议及时贯彻到每个党员中去。分区委编写和发行《怎样做一个好共产党员》教材,指导与提高党员的政治、政策水平,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因此闽北各级组织虽然遇到数不尽的艰难险阻、血雨腥风、摧残杀戮,仍然傲然挺立、夺取胜利。主要由于有坚强的领导核心和坚强的基层战斗堡垒。

二是闽北地方党组织既坚持以军事斗争为中心,又坚持紧抓红色区域的经济建设不动摇并密切关心民生建设。在战争年代,闽北党组织以军事斗争为中心,特别是组建中国工农红军五十五团等革命武装,使闽北苏区发展壮大,在三到四年内,根据地扩大到跨三省数十县直至与赣南闽西中央苏区连成片。军事斗争的胜利巩固了根据地。而对苏区的经济建设和改善人民生活的问题,闽北党组织放在中心工作位置上。1931年以后,制定和采取了把发展农业生产作为首要任务、实行劳动互助、开展生产竞赛、科学种田、鼓励开荒、提供信贷、兴修水利及大力发展国营经济、发展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贸易、成立银行等方针政策。根据地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有力地支援了革命战争。在此同时,闽北党组织十分关心群众生活,广大工农群众成为社会的主人,生活也获得很大的改善和提高。当时苏区的粮食、食油、蔬菜自给自足,群众无比信任党和苏维埃政府。19316月,崇安县城及周遍四五万群众和赤卫队一天之内就把县城的城墙挖倒。可见人民群众对党和苏维埃政权的拥护达到何等程度!这其中党的经济建设和群众工作经验多么突出。

三是闽北党组织在那样恶劣的环境中不但抓紧根据地的社会事业建设,而且努力地抓好社会管理,巩固了红色政权。在文化教育建设方面,建立健全文化教育各级机构、基本上普及了小学教育,19327月还创办了列宁师范学校、开展扫盲运动。在文艺方面,在工厂、农村、学校都普遍建立俱乐部、开辟群众游乐场所,建立列宁公园,办理书报刊物。在体育运动方面,19325月,还举办闽北第一次体育运动大会。在医疗卫生方面,建立红军医院,建立各级卫生组织,开展群众性防疫等卫生运动。在敌人四面围困的苏区内,党和苏维埃政府进行了各种社会改革和各项建设,建立了各级群众团体,如工会、农会、青年团、妇女解放委员会、儿童团、反帝大同盟、互济会、商会、贫农团等等,依靠这些基层组织、最广泛发动群众,管理社会,整个苏区在兴盛时期,社会面貌蓬勃富有朝气。在强敌犯境时,组织撤退井然有序,有生力量和党政机关得以保护,红色政权坚如磐石,人民群众是其深厚的根基。

今天,在我们纪念中国共产党诞生90周年和闽北分区委建立80周年的双喜时刻,我们要把学习闽北地方党组织的光辉历史和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结合起来,更加自觉地在党中央和省、市委的正确领导下,朝着“十二五”规划的宏伟目标,创造更加壮丽辉煌的明天!

 

资料来源:

1)《中共福建省组织史》

2)《闽北革命史》

3)《建阳地区组织史》(19267月至198812月)

4)《中共闽北党史大事记》(1921年至2000年)

5)《武夷山革命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