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岩市革命基点村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对策建议
日期:2011/3/27  来源:本站  点击数:
龙岩市老区建设促进会
(
龙岩是著名革命老区,全市七县(市、区)均为原中央苏区,132个乡镇1829个村均为老区乡镇和老区村。改革开放以来,老区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老区群众的生活水平也有明显的提高,但与沿海发达地区比较差距还很大,农民人均收入甚至还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据农调队数据,200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500元以下的12个村2190户1.19万人;2500—6000元的1501个村497357户206.27万人;6000元以上的316个村111743户39.53万人。其中,革命基点村由于历史和自然等客观原因,收入水平更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已成为老区发展的难点和重点,按照省老促会关于开展“老区村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对策建议”的调研要求,根据龙岩市的市情,2010年5月至7月,市老促会联合市老区与扶贫办开展了革命基点村发展问题调研。在全面摸清基础情况后,组成三个调研组,分头深入七县(市、区)14个乡镇的28个行政村(涵盖74个革命基点村),召开了27场座谈会,察看现场,走访村民,倾听干部群众的诉求、呼声。详细了解革命基点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现状、生产生活中存在的突出困难和问题,并多次召开专题会议,探讨、研究加快革命基点村发展的重点、措施和对策建议。
一、革命基点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困难
我市有省定革命基点村610个,由于造福工程、重点工程等搬迁,现有人居住的革命基点村521个,3.14万户,12.85万人;20户以上的革命基点村387个。
在中央、省、市各级党委、政府关心重视下,解放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革命基点村有较大的变化。基点村群众感同身受。特别是对实施行政村道路硬化,农业税的免除,种粮、农机具购置、家电下乡等补贴和“新农合”及“新农保”的全覆盖等政策、措施最为满意。同时也对革命基点村存在的特殊困难和突出问题反响强烈,迫切希望通过政策倾斜与特殊措施来推动革命基点村加快发展,切实解决在跨越发展中可能被逐渐淡化、边缘化的问题。
通过调查了解,基点村生产生活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
(一)生产生活条件仍然落后
1、道路未硬化问题依然严重制约基点村经济发展
据统计,全市20户以上革命基点村中,有193个村约
连城县庙前镇丰图板寮基点村,全村68户285人,离行政村
漳平市永福镇后盂宝山基点村,目前有4家台商开发种植台湾高山茶4300多亩,购置了成套茶叶加工设备,新建了加工厂。每年万余劳力上山采茶。由于永福至宝山
2、安全饮水尚未彻底解决
全市革命基点村普遍存在吃水难问题。在调查的74个革命基点村中,只有11个村通自来水,才占15%。
2000年开始实施的村村通水工程,每村只补助3—5万元,低标准建起简易蓄水池,就近引水到户,只能覆盖行政村村部所在地群众。通水工程至今历时十余年,许多引水管已锈蚀堵塞,加上修路、架桥、地质灾害等影响了原有水源,基本呈现通而复断状态。基点村群众目前靠自找水源,用塑料管引水到家饮用。由于直饮地表水,未经化验和处理,安全得不到保证。水源也无法保障,到了雨季,吃混浊雨水,秋冬缺水季节,又时常断流。这些状况在一些采矿区尤为严重。由于矿产资源过度开采,造成环境污染,水源遭破坏,群众吃水、用水都很困难。
3、部分居住环境恶化,造福工程实施难度大
我市革命基点村大多地处偏僻山区,居住地多在矿区、林保区或地质灾害多发点,迫切需要“造福工程”搬迁。
如漳平拱桥罗山寨头基点村属于矿区,1997年发生过泥石流自然灾害,一半房屋因滑坡倒塌。2006年全村山体整体滑坡
像这样的基点村,矿产资源富裕了少数人,且多为外来“能人”,群众非但没有充分享受到资源的回报,反而要承担资源开发带来的严重后果,群众抱怨,“老板赚钱,我们受罪”。
又如,长汀四都镇红寮村、上杭太拔鲜水坑村、永定湖雷高石村等村,村民仍散居峭山陡坡上,而且有不少是老旧危房,雨季来临,山洪暴发、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威胁巨大,群众住得提心吊胆,万一发生地质灾害,后果不堪设想,都需要实行“造福工程”搬迁。
然而,实施“造福工程”搬迁难度又很大。一是建房资金困难。尚未搬迁的群众,都是低收入户,自身经济能力差。按照目前省市每人补助2500元标准,每户不足万元,重建资金缺口大。二是搬迁选址困难。由于山区地形所限和用地规划等限制,“造福工程”选址困难重重。另外,即使搬迁了,也还存在能否留得住、发展得好等问题,已搬迁户至今仍有很大部分户籍隶属关系没理顺,无法与迁入地群众享受同等待遇,无法融入当地生产生活。
(二)生产发展缓慢,资源优势未能转化成经济优势
基点村地无三尺平,农田零星、分散,主要种植水稻和少量经济作物,由于耕作条件极差,耕作方式落后,加上山高水冷,兽害严重,劳力外出等原因,经济效益甚低,耕地抛荒严重。基点村虽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却未能给村民带来相应的收益:生活在矿区的群众承受地质破坏带来的不良后果;生活在自然保护区的村民靠山不能“吃山”;生活在竹木产区的群众因交通运输困难,资源不能充分利用。
我市革命基点村蕴含丰富毛竹资源,在走访的革命基点村中,人口在20户以上的58个村,共有毛竹林10.92万亩,户均29亩,其中最多的铁山镇陈罗村有竹山12750亩,最少的湖雷尺度村也有1.12亩。基点村虽然竹林资源丰富,但由于长期投入不足,缺乏科学育竹技术和先进经营管理理念,加上竹加工业滞后,经济效益低下。长汀古城镇长塅村有竹山1.12万亩,人均20亩,平均亩产值仅200元左右,经营较好的竹业大户,平均亩产值也才有400多元。
(三)上学难、看病难问题依然突出
基点村散居情况突出,大多远离行政村、教学点,自从教育部门实行撤点并校,优化教育资源后,学生要到几十公里外的中心校或集镇上学。新罗区万安镇张福岭村的孩子要到
(四)村民收入较低,集体债务沉重
在走访的74个基点村中,2009年,人均纯收入在2500元以下的22个村,2500—6000元的47个村,6000元以上的5个村,人均纯收入最高的新罗区铁山镇陈罗村6500元,最低的连城县新泉镇良坑村1830元,都低于所在乡镇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平均水平。漳平市拱桥镇罗山村寨头基点村,去年人均纯收入2980元,是罗山行政村人均水平的59%,是所在镇人均水平的55%。目前,全市基点村中,仍有贫困户1400户5600人,占基点村总人口4.3%,低收入户8453户33632人,占基点村人口26%(全市比例为16.03%)。
基点村经济落后,村财收入几乎为零,仅靠财政转移支付的七八千元维持日常运转。社会事业建设力不从心。在近几年实施农村公路硬化中,政府补贴与实际造价缺口较大,村里只得举债修路,背上了沉重债务包袱。在调查走访的74个基点村中,有34个基点村(占46.5%)负债,负债总计624.8万元,最高负债85万元,最少的0.8万元。靠村里的力量根本无力偿还债务。由此还引发许多矛盾纠纷,埋下了不稳定因素,影响社会和谐稳定,也拖了发展后腿。
二、加快革命基点村发展的对策建议
革命基点村发展问题归根结底是“三农”问题,其落后原因除了有一般农村的共性外,还有其受敌摧残严重,基础条件薄弱,地处偏僻,居住分散,投入成本大,效益覆盖小等特殊性。它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中,处于弱势小群体,很容易被边缘化。因此,对这些过去有特殊贡献,现在有特殊困难的特殊区域,需要在统筹解决“三农”问题时采取特殊的政策和办法。为此我们建议:
1、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切实把革命基点村“放在心上,抓在手上”
龙岩作为著名革命老区、原中央苏区,全市的发展即为老区的发展,而革命基点村是老区的核心、发展的难点。解决基点村发展问题符合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有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也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特别需要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关心、重视,“高看一眼,厚爱三分”,切实把革命基点村的发展“放在心上,抓在手上”,列入议事日程。建议建立健全市级统筹,各县(市、区)党政负总责,乡镇具体抓,部门挂钩定点帮扶的工作责任制,像对口援川、援疆一样,聚力帮扶。对全市521个革命基点村脱贫致富实现全面小康分解目标任务,分期完成。同时,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到革命基点村的扶贫开发上来。另外,建议市里每年至少召开一次革命基点村专题工作会议,听取有关部门的工作汇报,研究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并形成制度。
2、要制定特殊政策,加大对革命基点村扶持力度
基点村在革命战争年代作出了重大贡献,承受了巨大牺牲,是中央苏区的重要标志,是“二十年红旗不倒”的象征。给予基点村特殊扶持政策是干部群众强烈呼声,是履行共产党诺言,告慰先烈英灵的善举。建议尽快出台加快基点村发展的特殊优惠政策,落实西部政策、海西政策时向革命基点村优先倾斜;财政资金加大向基点村投放;加大项目扶持力度,以项目带动基点村发展;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和造福工程等优先安排基点村;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和各项社会事业优先照顾基点村等等。
3、要在统筹城乡发展中,解决革命基点村发展中的突出问题
我国已进入城乡统筹发展阶段,革命基点村已成为统筹发展的重点和难点。建议在制定“十二五”规划时,将基点村中长期发展规划单独纳入各级政府“十二五”规划中,按照统筹“三个一体化”(统筹城乡规划一体化,基础设施一体化,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明确制定基点村发展目标、规划、措施等。尤其是以下几个问题,在“十二五”规划中需要予以重点关注,加以扶持解决:
(1)加大造福工程扶持力度。造福工程能从根本上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解决上学难、就医难等问题。对于地处矿区危险区、地质灾害区、林区、受灾区和生态保护区的急需搬迁的基点村,有关部门在制定计划时要优先给予考虑,并结合新农村建设、中心城镇建设,对基点村造福搬迁给予规划,并适当提高建房补贴标准和给予建房优惠贷款和贴息贷款。
(2)解决好基点村安全饮用水问题。基点村安全饮用水问题应列入全市农村安全饮水工程规划,优先组织实施。基点村群众居住分散,要统筹安排,科学决策,提高标准,确保质量,要增加财政的投入,捆绑各类资金彻底解决基点村饮水问题。
(3)完成革命基点村道路硬化。基点村道路问题已严重制约了发展。对于20户以上的基点村道路硬化,政府要纳入农村公路建设总体规划和年度投资计划,争取在“十二五”期间,通过争取上级有关方面的扶持,加大本级财政投入和县(市、区)配套,解决好革命基点村道路硬化问题。原则上不再要求群众自筹,不再增加基点村新的债务负担。对前几年因道路硬化工程形成的债务,给予逐年化解。已硬化的道路因灾损毁的,要给予及时修复。
(4)大力扶持以竹业为主的优势主导产业做大做强,促进基点村经济发展。毛竹是基点村资源优势。据2007年调查,全市革命基点村竹业面积45.5万亩,占全市总面积(285万亩)16%,人均拥有3.6亩。随着竹产业发展,毛竹前景日益看好,群众开发经营竹山积极性高涨。但由于普遍缺乏资金、技术,粗放经营、效益低下。建议市政府将毛竹作为基点村主导产业给予更多、更直接、更优惠的倾斜扶持,帮助做大做强。要把更多的基点村列入竹业重点村,帮助引进、培育竹加工“龙头”企业,带动基点村竹业科学集约经营,提高竹产业组织化程度,从资金、技术、管理、营销等方面加大帮扶力度,使革命基点村竹产业尽快发展成为优势主导产业,为基点村群众持续增收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