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老区文苑

“红色之家 ”的英雄往事

日期:2017/8/23        来源:宁德福安市老促会        点击数:

“红色之家 ”的英雄往事

 

黄烽,现代京剧《沙家浜》郭建光的原型;陈挺,解放军宁德籍少将,二人战功卓著、威名远播,但黄烽、陈挺的战友吴则忠,却鲜为人知。

吴则忠,福安市穆云畲族乡蟾溪村人,1908年出生在一户贫苦农民家庭,1930年参加革命,1958年被授予上校军衔,曾先后担任福建省公安总队副司令员、福建省南平军分区副司令员,先后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各一枚。

在激情燃烧的革命岁月里,吴则忠和母亲、兄弟及妻子共7人参加革命,书写了一段值得我们骄傲和铭记的“红色之家”的英雄往事。

红色初心 坚定不移跟党走

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时期,位于地势险要的白云山麓的穆云乡蟾溪村、竹舟山村,是闽东党组织和红军的主要活动地。

1930年至1935年,叶飞率领红军工作团到蟾溪村秘密开展工作,在叶飞的启蒙教育下,吴则忠积极投身革命,同时发动村里群众支持,因表现突出,红军工作团很快发展吴则忠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成立了蟾溪村第一个党支部,吴则忠任党支部书记。

闽东革命史上著名的闽东苏维埃“红军修械厂”“红军洞”以及关押反动土豪的“土豪厂”就在蟾溪村与竹舟山村交界处,吴则忠和村民们的革命身影常常活跃在这片红土地上,他带领村民打土豪、分田地、献军粮、送情报,为闽东苏区的建立做了大量工作。

19357月,在中央红军被迫长征、闽东红军遭到敌人大规模疯狂围剿的白色恐怖下,吴则忠毅然参加了革命游击队,在闽东的深山密林中,开展了艰苦卓绝的“反围剿”游击斗争。

不忘初心跟党走,吴则忠在革命实践中快速成长。1938年初,闽东红军改编为新四军三支队六团,吴则忠任一营三连党支部书记;19382月,任新四军三支队六团二营六连政治指导员;19402月,任新四军挺进纵队一团一营教导员;19416月,任新四军新六团一营政委;19457月,任苏中一分区台北警备团副参谋长;194712月,任渤海军区二十三团参谋长;194811月,任山东军区警备六团副团长。

吴则忠和革命战友一道,参加了著名的半塔集保卫战、郭村保卫战、黄桥决战、孟良崮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在战火中始终带领战士们冲锋陷阵、奋勇杀敌,一次次为夺取战争胜利立下战功,充分展现出了不怕牺牲、智勇双全的指挥员优秀品质。

据吴则忠的儿子吴闽榕回忆,解放后吴则忠再主动请缨准备参加抗美援朝战争时,因叶飞要求,留在了福建出任警备团团长。

战火淬炼铸忠骨,也留下了累累伤痕。吴则忠体内留有多块弹片,再加上战争年代经常吃野草、啃皮带,身体素质每况愈下,后来患了肝癌,经多次抢救无效,1969年在上海逝世。

红色基因 革命妈妈记党恩

吴则忠的母亲郑笑眉早年丧夫,虽是农村妇女,却在是非大义面前展现出广大中国农村妇女质朴的家国情怀和历史自觉,饱经世事的郑笑眉坚信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红军才是亲人。

她不但特别支持吴则忠兄弟5人干革命,自己也参加了革命事业。叶飞一到村里,她立即把自家的房子腾出来让叶飞办公,为叶飞等同志煮鸡蛋、备点心,嘘寒问暖,把叶飞当家人,亲切地称呼他“小叶”。

一天深夜,叶飞带人前来投宿,郑笑眉在望台上彻夜蹲守放哨。拂晓时分,忽闻山下村里狗吠声四起,又见许多人影晃动,知道情况不妙,即刻叫醒大家迅速转移。游击队刚冲到村路口就遭遇白匪,叶飞急中生智,令警卫员将一叠钞票抛洒空中,乘敌人捡钱之际夺路突围,往竹舟山方向撤离。而郑笑眉因此惨遭敌人毒打逼问,因她镇定机智应对,拷问无果被放回。

又有一次,游击队来人说叶飞同志负伤了,被畬村群众藏在山洞,急需黃药粉和高锰酸钾。郑笑眉叫上刚满十三岁的四子吴则喜挑上小木桶,带着处方单,到穆阳镇印坪街一家福州人开的诊所买药。

已有一定革命经验的吴则喜将药放在木桶的夹层里,上面铺上“烂虾苗”混过敌人盘查,将药送到游击队手里。叶飞在蟾溪后门山的“红军洞”里养伤期间,郑笑眉一家还轮着每天送饭、送菜,精心护理,直至伤愈。郑笑眉后也因此遭受敌人毒打,留下终生伤疾。

孙女吴凤团回忆起奶奶常常告诉她的革命故事,记忆犹新。有一次白匪改变策略,不再走蟾溪村村道,而是偷偷从龟凤山路突袭而来,绕过岗哨桥直奔郑笑眉家,此时叶飞正与吴则忠等在家里开会。十万火急之时,郑笑眉急中生智,急忙狠狠地踢飞了身边的一只老母鸡,并且大声吆喝地追到邻居家。

白匪以为游击队在邻居家,也紧跟着追了去,进而为叶飞等革命同志的撤离赢得了宝贵时间。五子吴则旺赶紧开了后门,与吴则忠一起带着叶飞等革命同志撤到后山,躲进了事先备好的崖岩里,用稻草掩护。

白匪发觉受骗后,急急返了回来,叶飞带着游击队已成功撤离。白匪恼羞成怒,把大刀架在了郑笑眉的肩膀上,气势汹汹地威胁说:“土匪婆,游击队到哪里去了,赶快说出来,不然就砍了你!”

郑笑眉面不改色,镇静自如:“我不知道有什么游击队,我也没有看见有什么游击队?”

白匪又要她交出吴则忠和家人,她轻蔑地说道:“他们都被你们逼走了,有本事你们自己去找。我一个老太婆怎么会知道他们在哪里!”气急败坏的白匪用枪托猛砸她的肩膀。

白匪们的骚扰成了家常便饭,郑笑眉则遭遇各种威胁和挨打。解放后,随着郑笑眉年事渐高,旧伤发作常常痛得她整晚睡不着觉,孙女吴凤团则用民间土方,涂抹煤油为她按摩缓解疼痛。

闽东独立师北上抗日之后,吴则忠也跟着叶飞一道。白匪三番五次来到郑笑眉的家找麻烦,以致她一家人在蟾溪再也无法待下去,因为又与党组织失去了联系,她就把二子吴则富、三子吴则生、四子吴则喜安排出去寻找闽东独立师。

解放后,郑笑眉在大儿子吴则忠的陪同下,应邀到福州叶飞同志家里做客,大家共忆当年事,同叙鱼水情。全村人亲切地称郑笑眉为“革命老妈妈”。

据孙女吴凤团回忆,奶奶郑笑眉始终不忘党恩和革命情,1976年毛泽东主席逝世,她哭得死去活来,带着吴凤团等在家里为毛主席带孝。同年,郑笑眉逝世,享年92岁。

红色传承 一家七口干革命

红色基因、血脉传承。在现在的蟾溪村村口,一座崭新的水泥桥成为村民进出村的必经要道,它的前身则是一座木廊桥,革命年代是非常重要的“岗哨桥”。

当年红军经常在蟾溪村召开重要会议,研究部署反围剿等事宜,站岗放哨这一重要的任务就落在吴则忠和村民的肩上。

据蟾溪村村主任吴志生回忆,那时只有这一条羊肠山路从闽东重镇穆阳辗转数十个村庄,才能到达蟾溪村,廊桥就建在进村通道的溪面上,战略位置非常重要。

吴则忠发动全家为红军在此桥上站岗放哨,吴则富、吴则生、吴则喜、吴则旺及其母亲郑笑眉,全部成为了他的手下干将。母亲和兄弟们常常自告奋勇,出色完成任务,得到了叶飞的赞赏。

在村民的支持下,吴则忠还在后山建了一座瞭望楼,一有红军工作团的人员到达村里,母亲和兄弟们轮番带领村民在瞭望楼执勤,只要发现白匪的可疑行踪就吹哨,让红军赶快转移。

1942年,吴则喜在被母亲郑笑眉派往寻找闽东独立师的途中,不幸被国民党军队抓了壮丁,但母亲和兄长在他心中埋下的红色火种,让他时刻在寻找着脱身国民党投奔共产党的机会。

当吴则喜知道国共两党形成抗日统一战线之后,就留在国民党军队中投身抗战。参加过著名的台儿庄战役,他英勇善战,与战友们一起,历时1个月的激战,狠狠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

后来,吴则喜眼看内战即将爆发,国民党军队里又极其腐败,就偷偷寻找机会,弃暗投明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历经孟良崮战役、渡江战役、淮海战役等大小战役数十场,历任班长、排长、连长等职。

全国解放后,吴则喜参加了南京军官学校学习三年,后调入福州军区某部任侦察参谋;1958年,他按照上级安排执行侦察任务,在一次返回部队途中,遇大风翻船,死里逃生回到部队,后患上肺病。

吴则忠的妻子金炎,1917年出生于江苏海门,1945年初参加新四军,起先在新四军文化研究会,后和吴则忠同在一个部队,他们在革命过程中结下深厚情谊,走到了一起,风雨兼程地挺过了战火纷飞的岁月。金炎先后也经历了淮海战役、渡江战役,解放上海、福建等战役,1955年转业到苏州地方工作,1998年去世。

时过境迁,在闽东红土地上,革命红旗招展、红色初心不褪,吴则忠一家的英雄往事,将继续激励闽东儿女在实现伟大中国梦、民族复兴路的道路上砥砺奋进。

( 张文奎  张容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