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考察调研 >2010年

关于老区村经济建设经验与问题的调查报告

日期:2011/3/27        来源:本站        点击数:

荔城区老促会

201082

 

根据市老促会的工作部署,今年7月,我会组织有关人员,深入我区老区人均收入最高的水南村和人均收入最低的桥兜村进行老区村经济建设的经验与问题调查,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水南老区村民富裕之路调查

水南老区村位于黄石镇集镇区,是黄石镇交通、商业、文化中心,有8个自然村、10个村民小组,总户数768户,总人口3268人,流动人口约有7000多人。全村有劳动力约1860人,其中男劳力980人,女劳力1080人,耕地尚有100多亩。村民的经济收入主要靠经商、打工和房租等。2009年村民人均收入居全区老区村之首,达到6426元。

一、村民的富裕之路

(一)发挥依托集镇的优势,建设城中村。解放后,特别改革开放以来,该村充分发挥依托集镇的优势,在黄石镇旧街道周边延伸建设东井街、六一路、道山街、重兴街、书兴路、黄涵路等,增加新店面600多坎,形成黄石镇新的商业中心。一方面为村民经商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和环境,现在已有50多户村民就地开店经商,创办杉木站、钢筋店、摩托车站、日用小百货店、服装店、水产果蔬店等等。另一方面,也为村民创造可喜的房租收入。有店面的户占总户数的60%,东井街的店面每坎月租金在7000元左右,其它街道的店面月租金在10003000元。现有80%的店面户出租店面和住房,户月均租金达2000多元,单此房租一项收入,村民人均收入就有5600多元。

(二)借助工业园区的优势,扩大就业门路。水南村原有耕地1800多亩,历年来被工业园区、海职校、荔城区医院征用和拆迁安置用地等,现只剩下100多亩耕地,成为无地村。根据这些实际情况,村两委及时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与征地企业协调安置务工,至今,女工在鞋厂务工就有500多人,同时鼓励和支持失地村民创业或经商,使农村剩余劳动力有了新的职业,新的收入了。因工业园区内约有7000人农民工租用本村民房,每间月租金在100200元之间。总之,借助工业园区的优势,给村民们带来了就业、创收双丰收。

(三)改变村财资金投向,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过去村财主要收入靠征收“三金”提留款,维持村级行政开支,现在靠上级财政转移支付,维持村级工作秩序,这些收入方式,解决不了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必须寻找新的出路。水南村把公共积累资金投向有利可图的固定资产建设,他们投资800万元资金兴建一座建筑面积8000多平方米的标准化厂房,目前以每月4.8万元租金租给三箭公司,既可引进企业,消化劳力,增加收入,又可为村财提供可靠收入,为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资金保证。

二、存在问题

(一)为解决早期旧村改造、公路扩宽建设时拆迁民房遗留下来的问题,该村在申嘉房地产两侧规划建设木材销售一条街,并已浇灌70多开间底梁;在德信商业城西北侧地段浇灌30多开间底梁,至今不能续建,既影响拆迁安置工作,又造成村财负债,需及时协调解决。

(二)由于黄石集镇规模扩展,当时建房审批手续不完整、不规范,造成1993年建设农贸市场拆迁安置房286开间;1994年拆迁安置房32开间;1995年海职校扩建拆迁安置房28开间及1990年后违章建房罚款处理到位的民房,至今不能领取房屋使用权证,同时又影响门牌证办理等。

(三)南石路(原六一路),全长400,宽28,兴建10多年来,路面损坏严重,村财无力修补,城镇管理、公路管理部门又无人过问,既影响形象又影响交通,影响安全,需要协调解决。

三、建议意见

1、由于莆田是新兴城市,城市规模控制比较大,黄石38个行政村(居)全部列入规划区,且城市规划又迟迟未能出台,造成规划区内出现老区农村群众违规翻建或新建住房的不良现象,有关部门难处理,就多年积压下来,如上述提出存在问题的第一、第二点就是一例,为此建议尽快出台《莆田市城市建设规划》,并建议市有关部门组织联合调查组对水南村提出的要求进行调查,并及时协调,妥善解决。

2、水南村投资建设标准化厂房,引进企业发展经济,增加村级财政收入的做法是可取的。建议给予在工业园区周边或有大量外来人口租房的老区村打开生财之道,允许他们成立村级经济开发公司,建造适量的标准化厂房、外来人口出租房,这样做既可解决农村公益事业建设、社会福利资金,又可加强为外来人口服务和对外来人口社会治安管理、计划生育管理等。桥兜老区村的经济状况调查

桥兜村位于黄石镇北面,距镇所在地4公里,与涵江区白塘镇隔海相望,涵黄公路贯穿境内,村头有莆田著名的“二十四景”中的“宁海初日”自然景观,村南有戚继光抗倭纪念馆等。是宋朝户部侍郎洪珠的故里。全村有桥兜、林墩、龙华(龙花)3个自然村,10个村民小组,现有542户,2113人。耕地面积共有470亩左右,村财收入主要靠区财政转移支付收入7万元和本村小学出租5万元(因学生数少而停办)。村民的经济收入来源主要靠农业、打工和经商等,2009年村民人均收入位于全区老区村中的倒数第一,只有4535元。

该村不算富裕,但却是村民安居乐业之地。一条省道贯穿南北,2条自然村道约2公里,分别于08年和09年实现硬化,交通方便,自来水户户通。全村约有千余人劳动力,除了少量年纪较大的劳动力就业较难外,其余的都各走各门就业路,龙华自然村有30多家传统泗粉小作坊,140多人从业;桥兜、林墩2个自然村的村民都操起并发扬传统职业。桥兜自然村,在解放前和解放初交通不发达时期,曾经是莆田南北洋海运和河运货物转运站,运输业比较发达,村民靠经营、搬运、仓储、运输为生。林墩自然村解放前后也曾一度是莆由大粮库之一,每年南洋的粮食征购和销售搬运量相当可观,村民基本上是从事搬运业。改革开放后,交通条件转变了,莆田南北洋可通车了,粮食购销放开了,村民的就业也自然而然地随之改变了。如今相当多男劳动力购车搞运输,女劳动力到工厂做工。年龄较大的劳动力走做菜工和家务相结合门路。有识之士的年轻人,或就地、或外出开店办厂,至今,桥兜和林墩2个自然村就有数十户外出开小吃店、小百货店、有5户到广东兴办铁件、模具厂,4户创办玉雕场等等。村民们分别在各自的从业中分享改革开放的幸福生活。

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村财负债2.444万元,集体又没有新的财源,消化难。

二是鼓励和支持传统特色产业发扬创新的力度不大。龙华自然村菜丸、泗粉是兴化地方风味小吃的著名专业村。由于鼓励和支持的力度不大,该特色产业经营规模没有扩大,没有辐射,而且名气渐淡,行业不旺。

三是部分村民创业思想保守,安于现实生活,不敢闯拼市场经济,致使家庭经济增长滞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