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促进我市老区又好又快发展的几点建议
日期:2011/3/27  来源:本站  点击数:
莆田市老促会莆田市老区办
今年6月至8月,我们遵照省老促会部署和市委主要领导指示,组织四个调研组,配合县区老促会、老区办,对全市老区现状问题进行比较全面的调查了解,并召开县区、乡镇、村相关人员座谈会,就促进我市老区又好又快发展进行研究讨论。现把调研情况及几点建议提交这次工作联谊会上交流。
(一)调研情况
我市是全国15块革命游击根据地之一,全市5个县(区)均已经国家发改委批准列入全省32个老区县(区),全市有重点老区乡镇32个、老区行政村538个、老区人口168万人,分别占全市乡镇的59%、行政村的56%和总人口的54%。
近10多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市委、市政府把老区建设摆上重要位置,不断加大对老区的扶持力度,有力推进了老区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的加快发展。据统计,2009年全市有159个老区行政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或超过全市平均水平,并已涌现出一批如涵江区的官庄、坪盘,荔城区的水南,城厢区的洋边、东海,秀屿区的东潘和仙游县的坝下等先富起来的老区小康村;通老区行政村的道路硬化已全部完成,通老区村的饮水安全工程已基本完工;老区的教育、卫生、文化等设施也得到不断改善,村容村貌也有较大改观。但由于历史和自然条件等原因,全市老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水平还不高,与本市发达地区比差距还很大,当前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还不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农业基础薄弱,农民增收困难。老区绝大多数地处偏远山区,农业生产条件差,耕作单一,结构调整缓慢,增收门路不多。据2009年统计,全市有377个老区行政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全市(5442元)平均水平,其中仙游县还有28个老区村人均收入不足3000元。
二是历史负债沉重,制约发展活力。据2009年农经年报表统计,全市32个重点老区乡镇中,有30个历史负债,总额达28550万元,同时,原乡镇企业办人员的工资、社保、医保均由乡镇支付,大部分乡镇没有财力或财力不足,当年无法平衡,造成新的逐年负债;全市538个老区村中,有500个老区村历史负债,总额达37009万元。主要原因:(1)“三提五统”时期遗留的欠款;(2)农业税垫资;(3)修建村道、水利等设施欠资;(4)村干部误工补贴垫款。由于没有财力支撑,乡镇、村也就没有发展活力。
三是资金投入有限,基本设施滞后。目前,通老区行政村道路虽已完成,但在通农村客车和路况维护等方面,尚未完善;通老区行政村饮水安全工程,还有部分未完工,已完工的也需要改善和提高;全市老区基点村(自然村)道路未硬化共
四是技能培训不力,农技人才欠缺。从现实看,老区农村劳动力出现年轻一代外出打工,家中务农老年居多,加上劳动技能和科技知识等培训跟不上,劳动力总体素质偏低,难以适应进城就业和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老区村镇缺少科技示范、创业致富的带头人。
五是村级干部老化,集体战斗力差。老区农村由于年轻一代外流,村主干多数从留守的中老年中选任,年龄大、文化低、知识缺、能力差,为人很忠厚,事业干不成。这种状况,较为普遍存在,其中有一个担任了40多年的支部书记还是文盲。
(二)几点建议
去年,国务院在支持福建加快建设海西《意见》中,已把老区建设融入海西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年初,胡总书记在闽考察时也强调“帮助老区发展,改善民生,是党和政府的重大职责”。加快老区发展,增加老区人民收入,提高老区人民生活水平,也是统筹城乡发展、全面推进小康建设的迫切需要。为此,对促进老区又好又快发展,提出几点建议:
一、重视老区发展,落实优惠政策。今年是“十二·五”规划编制年,也是老区新一轮又好又快发展的起步年。建议市、县区在编制“十二·五”规划时,要把老区发展融入全局总体目标,涉老部门在实施规划时,应体现我市老区新一轮发展的功能定位、目标任务、重大举措、实施步骤等重要内容,切实做到有规划内容,体现在项目优先、资金倾斜、措施到位,务求成效,确保“十二·五”末,全市老区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荔城、城厢、涵江、秀屿全部行政村和仙游县85%以上行政村达到或超过全市平均水平。
二、帮助解决难题,增添发展活力。鉴于全市老区乡镇、村普遍背负沉重历史债务,没有财力支撑,无力招商引资,无法为民办事。建议:一方面在市、县区地方财政收入中每年划一块转移支付,用于老区乡镇、村历史债务减免,力争在“十二·五”末把老区乡镇、村历史债务基本由市、县区转移支付解决。另一方面,着手改革财政管理体制,把财力适当向老区基层倾斜。如逐步增加老区乡镇实际供养人员费用,把老区乡镇原企业办自收自支人员的工资、社保、医保纳入县区财政支付或由县区财政切一块分期分批买断安置;增加企业所得税分成;土地使用税返还;引入市、县区工业园区企业建设建安营业税给予补给老区乡镇、村等;对老区农村教育、乡镇卫生院、文化馆等大部分社会事业支出收归市、县区财政负担,以增强基层财力,使他们能够腾出时间、精力和资金,抓经济发展,办惠民实事。
三、加大重点投入,发展支柱产业。前几年,我市老区发展重点投放在路、水、学校等基本设施上,新一轮经济发展应重点投放在培育支柱产业和特色农业、红色旅游业等方面。建议:(一)要把仙游县年人均纯收入低于3000元的28个老区行政村,列入省、市扶贫开发重点村,明后两年内集中捆绑资金重点帮扶,整村推进。(二)要对老区共有资源开发,实行连片重点帮扶,着力培育山地油茶、枇杷、文旦柚、龙眼、荔枝、中草药、毛竹、甜柿和海水养殖鲍鱼等产业及其深加工龙头企业;大力开发水电站、风电场和生态旅游、红色旅游业。比如东圳水库沿库区
四、继续关注民生,完善公共设施。鉴于全市老区通基点村(自然村)道路硬化、饮水安全工程、校安工程、卫生院改造、卫生所和农家书屋设置、网络电视普及,以及“五老”人员及配偶危房改造、偏远稀疏贫困人口搬迁、重点革命遗址修复等,任务还很繁重,建议有关部门继续给予关注,借助“享受中部待遇”政策,积极主动帮助规划、设计、论证,及时向上申报,争取专项资金补助,加快组织实施,力争在“十二·五”末,全市老区农村的公共基本设施趋于完善,实现配套。
五、切实加强领导,充实基层力量。鉴于目前我市老区多数行政村干部老化、战斗力不强问题,建议市、县区党政一方面要重视和强调加强对加快老区发展工作的领导和帮助,另一方面,要坚持每年从大学毕业生中选拔一批人才,或从市、县区机关、乡镇选派一批年轻干部,到力量薄弱的老区行政村任职,以提升老区基层干部服务水平,不断提高老区基层干部的执行能力,确保老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各项任务落到实处,抓出成效。
以上情况和建议,我们已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