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基层动态

老区精神照耀富美路径

——福安市潭头镇下洋老区基点村走访记

日期:2017/7/8        来源:宁德福安市老促会        点击数:

老区精神照耀富美路径

——福安市潭头镇下洋老区基点村走访记

□郑祖辉 陈成宾

 

从福安市潭头镇区驱车沿着武陵溪北上,一路峰回路转,再穿过一段幽深的峡谷与悬崖峭壁旁的蜿蜒山路,在“山穷水尽疑无路”之时,一片豁然开朗的小平原展现在眼前。一条清澈的溪流穿村而过,一条弯曲的栈道沿溪岸直通村内,坐落村口的栖凤桥在百年榕树映衬下,仿佛张开双臂欢迎远方的客人……

这里就是福安与寿宁交界、距潭头镇区20多公里、处于群山环抱中的下洋村,一个有着600多年历史的偏远古村落。在革命战争年代,该村曾设立福寿县苏维埃分政府,村民陈阿大担任主席,带领村民配合各地游击队进行打土豪分田地,与反动派民团打游击战,村中先后有41位英烈献出了宝贵生命。

多年来,下洋村群众发扬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老区传统,与闭塞、贫困的面貌作抗争,走出一条因地制宜的脱贫致富路子。特别是近年来的美丽乡村建设有声有色,并被列入全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这个地处偏远的老区基点村逐渐被外界所熟知。

 

齐心协力打通致富路

 

“行南莫走北,莫走七都下洋角”这句流传于下洋村老一辈村民的顺口溜,道出了该村的交通闭塞与由衷无奈。

据介绍,以前下洋村民出村只能翻山越岭,步行10多公里山路,然后到距离福安城关近30公里的太逢村挤班车,可谓“屈膝抵胸汗淋身,腿酸气喘举步忧,若比黄泉泰山岭,更险三分不足奇。”

1985年,下洋村民再也按捺不住通路通车的渴望,在地方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大家投工投劳,终于挖通了进村的5.1公里机耕路。当年,在科委等部门的关心和资助下,引导村民种植香菇和蘑菇,并为村民送来了高产的福云6号、7号茶苗,改造了村中原有的小茶。

“以前有些人连地瓜米也吃不上,从那以后,村里陆续有了现代化电器,还盖起了新房。”现年62岁的老村民主任陈石顺回忆说,那几年有关部门还往村中引种了苹果、芙蓉李、橄榄、柿子等水果,让村民切实感受的了党和政府的关怀。

然而,每到香菇、蘑菇和茶叶的销售旺季时,进出村的这条颠簸机耕路却成了瓶颈。1990年,经过村民们的一致表决同意,将机耕路作为“以工代赈”立项。次年,修路迫切的下洋村民,开始自筹资金和投工投劳,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终于在1997年全部硬化了进村公路。

“这路今年没通,明年想办法通,明年不通就后年通,祖辈连死都不怕了,我们还能让这条路堵住!” 说起当年大家历时6年之久才拓宽硬化这条致富路时,身为烈士后代的陈石顺充满感慨。他说,特别是遇到2公里岩石崖壁那段时,大家是用绳子吊在崖壁上一锤一锤敲出来的。

 

山沟沟变身富美乡村

 

与外界连接的交通瓶颈打通了,下洋群众的生活也得到了逐步改善,但由于长期封闭式的生产生活方式,导致大部分村民的思想还较为守旧。

2013年,新上任的下洋村两委班子多次召开村民代表会议,共同商谈下一步的发展思路,并组织村干部、党员、村民代表先后前往浙江青田、福州罗源、古田杉洋等地参观学习,借鉴周边地区的先进经验,为发展特色产业、保护生态环境、推动乡村旅游等做准备。

此后,下洋村历经两年多的时间,举全村之力,实施基础设施建设改造、村容村貌美化、古迹和自然景观的保护等,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随后,该村获得了省级美丽乡村称号,村民们备受鼓舞,村党支部再次集体商讨,最终确定走新型合作化道路。

说干就干,村里组织成立了田福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公司旗下有两个合作社(三洋种植专业合作社、绿农园种植合作社),形成了“组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主要从事稻田养鱼、闽东山羊养殖和无公害生态蔬菜种植等。其中,稻鱼种养殖基地流转水田500亩,每亩扣除人工成本可增收2000多元。

2016年,为了加大“稻田养鱼”特色生态产业的开发,村党支部牵头组织并成功举办福安市潭头镇下洋村首届“开镰节”系列活动,极大提升了下洋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全村人均收入达到了16669元,呈现一个富美的新下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