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当新标杆 建设新福安
日期:2017/5/10  来源:宁德福安市老促会  点击数:
争当新标杆 建设新福安
——福安市革命老区基点村扶贫工作综述
福安,地处闽东北沿海、环三都澳核心区,是一座山海兼备、经济活跃、生态优美、文化底蕴深厚的沿海开放城市。公元1245年,宋理宗御批“敷赐五福,以安一县”设县,邑名福安。建国后至1970年为地级专员公署所在地,1989年撤县建市,1993年被国务院列为沿海对外开放城市。全市总面积1880平方公里,总人口67万人,下辖2个省级经济开发区、22个乡镇(街道)、439个行政村(其中老区基点行政村61个),是全国最大的畲族人口聚居地。经济总量、财政收入分别占宁德1/4,规上工业总产值占宁德1/3,“十二五”期间,4个年度入选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十佳县”,经济总量居全省第十位。被誉为“中国中小电机之都”“中国中小电机出口基地”“国家火炬中小电机特色产业基地”“中国按摩保健器具生产/出口基地”“中国民间船舶修造基地”“中国茶叶之乡”“中国油茶之乡”“中国特色竹乡”“南国葡萄之乡”。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福安人民继承和发扬苏区革命精神,铁心拼搏、艰苦创业,加快改革与发展步伐,城乡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革命老区旧貌换新颜,实现了初步小康的历史性跨越。近年来,福安市委、市政府全面落实“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主动融入“海西”规划和“环三”发展战略,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今年以来,围绕“再上新台阶、建设新福建”“开发三都澳、建设新宁德”的中心任务,福安主动融入、勇挑重担,戮力攻坚、积极作为,努力以“争当新标杆、建设新福安”的新动能,带领老区人民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奋力冲刺。
回望“闽东红都”,历历在目激扬红土地
福安是闽东经济重镇,也是著名的革命老区,作为红军长征前与中央革命根据地并存的全国八大革命根据地之一,奠定了闽东苏区革命的中心地位。早在1929年7月,在中共福建省委的指示下,福安成立党小组;1930年7月,成立中共福安县委;1932年11月,成立中共福安中心县委;1933年8月,闽东历史上第一个工农革命政权福安革命委员会成立。1934年,又相继成立中共闽东特委、闽东苏维埃政府、闽东红带会总会、闽东妇女工作团、共青团闽东特委、中国工农红军闽东独立师,下辖10个县苏维埃政府、42个区苏维埃政府、800多个乡苏维埃政府,逐步形成以福安、连江为中心,面积1.1万平方公里,人口近百万的农村革命根据地。闽东苏区也成为我党在南方创建的最后一块红色苏维埃根据地。从土地革命战争到三年游击战争,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闽东苏区的革命斗争波澜壮阔、从未间断,获得了“23年红旗不倒”的美誉。
这是一片血染的红土地。无论在土地革命时期,还是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福安人民承受了巨大的牺牲,无数的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勇往直前,献身革命事业。据统计,福安共有4800多名革命志士为新中国的诞生献出宝贵的生命,其中有2395人被追认为烈士(其中老区基点村578人被评为革命烈士),占宁德市的1/3;解放后被认定老区基点行政村61个,老区基点自然村238个,占宁德市的38%,其中少数民族基点村20个,革命遗址46处。优抚对象达到3万人,革命“五老”(老地下党员、老游击队员、老交通员、老接头户、老苏区干部)6000多人(其中老区基点村革命“五老”556人),现健在“五老”人员755人(其中老区基点村革命“五老”现健在50人)。毛泽东同志在评价在这段历史时曾这样描述:“这是我们和国民党十年血战结果的一部分,是抗日民族革命战争在南方各省的战略支点”。
这是一片奋斗的红土地。邓子恢、陶铸、叶飞、曾志、范式人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里领导过革命斗争,对闽东这块热土充满着深厚的无产阶级革命感情,对老区人民作出的牺牲和贡献给予了高度评价,对老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和帮助。温家宝、贾庆林、曾庆红、刘延东、汪洋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十分关心闽东苏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曾莅临福安视察、调研,并寄予殷切期望。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德任地委书记期间,对闽东人民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英勇斗争、不怕流血牺牲的革命精神无比敬仰,专程到溪柄镇柏柱洋调研,勉励苏区人民要发扬革命传统,以“滴水穿石、人一我十”的精神,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去。
弘扬“苏区精神” ,久久为功老区变新颜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带领人民翻开了向贫困宣战的新篇章。福安老区人民继续发扬战争年代迎难而上、敢于胜利的革命精神,在合作化运动中,闽东苏区“首府”所在地——溪柄镇柏柱洋出现的“贫农社”和“中农社”引起了毛泽东同志的关注,并对柏柱洋办社过程中出现的“贫农社”和“中农社”现象作出指示,指明了农业合作化运动的正确方向。历经数十年,福安老区人民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群策群力,加快发展,共同把福安这块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红土地建设得更加美好。
造福老区,实惠共享。福安市历届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老区工作,坚持把老区工作纳入市委、市政府重要议程,每年都在常委会上专题研究老区和老促会工作,听取老促会汇报,为在最大限度内使老区人民群众得到实惠作出努力。围绕“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问题,组织实施整村搬迁造福工程和“船民安居工程”,促进这些地区群众“拔穷根、换穷业、挪穷窝”。从1994年起,福安市按照“政府主导、尊重民意、统一规划、集中安置、区分对象、分类解决”的原则,组织实施造福工程(危房改造),共下达各类造福工程专项补助资金1.48亿元,减免各种税费6369.7万元,搬迁老区自然村136个2799户12769人,102个老区村“住房难、行路难、安全饮水用电难、就医就学难、社会保障难”等问题得到基本解决。“市财政对老区基点村造福工程搬迁群众每人增加补助600元,并给予搬迁的新村保持老区基点村待遇”的老区群众搬迁政策,逐一落实兑现。建成了上坪、柯洋、王楼、高岭、溪邳、下岐等一批扶贫开发小康示范村和秀洋、东昆等一批扶贫开发重点村美丽乡村,提升了贫困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政策帮扶,保障弱势。市委、市政府突出政策引领,促进帮扶见效,通过精心调研,建立健全配套政策体系,充分发挥政策指导带动作用。先后制定下发《关于支持和促进革命老区加快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大脱贫攻坚力度支持革命老区开发建设的实施意见》《市处级以上领导挂钩帮扶老区基点村方案》等系列文件,着力培育壮大特色产业,推进老区美丽乡村建设,加快老区贫困人口脱贫,持续加大资金投入,强化组织领导。坚持财政投入、上级补助、社会助力、群众参与方式,不断改善老区乡村基础条件。目前,全市61个老区基点村全面实现“五通”(通公路水泥硬化、通自来水、通电、通电视、通电话),48个村完成安全饮水工程,27个村收看到数字电视,34个村安装电视差转台,全市保留提升老区基点村完小校、教学点12个,极大方便老区孩子就近入学;实施“海云工程”项目,建成44个基点村达标乡村卫生所,有效解决看病贵、看病难问题;实现老区基点村农家书屋和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点全覆盖,极大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
红色旅游,助推发展。溪柄镇柏柱洋是闽东苏区所在地首府,被誉为“闽东延安”,有保存完好的中共闽东特委、闽东苏维埃政府、共青团闽东特委和闽东妇女联合会等革命旧址,楼下村、茜洋村、东山村等柏柱洋地区内各村庄和桥头寺、狮峰寺、山下寺都散布着红色遗迹。其中,狮峰寺于2006年5月25日被国务院核定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成为宁德市宗教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上世纪80年代后,柏柱洋举办了规模盛大的闽东苏区创建50周年、60周年庆典,老革命家叶飞、曾志等一大批领导人相继回到闽东,回到柏柱洋,回忆当年在这里浴血奋战的光荣岁月,其闽东红都精神影响着一代又一代。近年研究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抓住中共闽东特委旧址被列入国家“十二五”红色旅游规划、福建省十五个红色重点旅游景区的契机,提升改造闽东苏维埃旧址、闽东苏区纪念馆、楼下古民居、国保单位狮峰寺等人文资源,串联开发柏柱洋多元资源,优化整合畲、古、茶、廉、红等地域特色文化,加快发展以白云山为核心,以柏柱洋红色旅游田园综合观光为精品线路,进一步带动了苏区繁荣发展,群众就业增收。
营造氛围,发展生产。探索老区发展新路径,立足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坚持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以产业结构调整和项目建设为抓手,大力发展茶叶、果蔬、水产、畜牧、林竹等传统优势产业及特种养殖、油茶、畲药、花卉等特色农业,鼓励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养殖大户与老区农民联合建设生产基地,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老区繁荣。利用各种宣传媒介,精心组织主题宣传,大力宣传老区精神、历史贡献,宣传老区人民的无私奉献和艰苦创业,让老区观念、老区意识深入人心,形成人人关心、重视老区发展和各界支持帮助老区建设的良好舆论氛围。近年来,通过拍摄《千里赛江行》大型电视专题片,组织文化扶贫和文艺采风,集中展示我市红色革命经典,树立福安老区品牌,扩大对外影响力。
坚持精准扶贫,确保“一个都不能少”
自1984年启动扶贫开发与攻坚活动以来,福安市坚持“政府主导、专项扶持、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基本原则,以促进农民增产增收、改善贫困人口基本生产生活条件为立足点,深入实施“八五扶贫计划”“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扶贫开发纲要”,通过产业扶贫、移民扶贫、新村扶贫、挂钩扶贫、社会扶贫等举措,拉开“大扶贫”格局,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夯实基础、取得成效。全市贫困人口从1985年的20.45万人减少到2016年底的5191人,消除贫困人口19.93万人,脱贫率达97.5%。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6年达到14146元,位居宁德市前列,实现了从“省定贫困县”到“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十佳县(市)”的历史性跨越,被评为全省“农村脱贫致富奔小康先进县”。
但是由于革命老区大多位于山区,大部分老区村山地面积占本域的70%以上,相比沿海、平原老区村以及全市经济先进村的经济发展仍欠发达,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比,还有较大差距。截至2016年底,全市61个老区基点村中还有贫困人口185户632人,分别占全市建档立卡贫困户总量的6.9%、6.5%,脱贫攻坚任务依然十分艰巨。老区基点村大多处在资源匮乏、交通不便、基础设施不完善的偏僻山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基础设施相对较差,革命遗址修缮需进一步加强。为此,福安全市上下把脱贫攻坚作为统揽全局的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坚定不移地推进贫困地区“输血、换血、造血”,推进贫困群众发展、增收、致富,做到贫困地区、老区、少数民族地区“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力争实现“全区域、全领域、全人口”的全面小康。
全市61个老区基点村连续五年由全市副处级以上领导每年分批包村挂点,全市所有市直机关、企事业单位按照老区基点村具体情况分类对口挂村,并下派驻村第一支部书记、组成扶贫工作队等等,切实把老区人民脱贫致富作为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做到逐户“建档”、逐村“监测”、逐乡“挂图”,特别加强对扶贫资金的有效监管,建立贫困村集体经济培育机制,推进造福工程搬迁一步到位,确保年内国定标准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为实现老区早日脱贫,福安67万老区人民,将始终牢记革命先烈的遗志,大力弘扬苏区精神、“滴水穿石”精神、“弱鸟先飞”意识、“行动至上”作风和“四下基层”制度,风雨同舟、同心同德、励精图治,广泛开展“爱我福安、从我做起”宣传教育活动,持续推进“文明福安、美丽福安、诚信福安、平安福安”建设,以更加优异的发展成绩向党的十九大献礼!
2017年5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