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区发展中突出的问题及对策的探讨
日期:2011/3/19  来源:本站  点击数:
沙县老促会
我县老区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解放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09年全县生产总值达81.4亿元,地方一般财政预算收入3.8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128元。沙县是中央苏区县,并先后获得全国文明县城、全国文化先进县、国家园林县城、全国优秀旅游县、中国魅力百强县、中国小吃文化名城、竹子之乡等荣誉称号。全县1815平方公里,辖12个乡镇(街道)、180个村(居),其中9个老区乡镇(街道)、124个老区村(居),占68.89%,总人口25万人。
我县老区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党的有关扶持加快老区发展的政策贯彻实施下,依靠老区人民的力量和智慧,大力弘扬老区精神,在发展大潮中,老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进入了快车道,产业结构在逐步调整,发展方式在逐步转型,经济总量在逐年增加,农民收入稳步增加,农民生活得到不断的改善和提高。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五通”工程建设,文化、教育、卫生、体育事业日益发展。部分村建立了文化、医疗卫生、体育、农民休闲公园、老年活动中心等公共设施。新农合全面覆盖,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断推进。全县118个老区行政村已全面实现“五通”,166个20户以上自然村中,已通水泥公路有92个村占55.42%,
但老区村在发展中存在诸多的困难与问题,而最突出是发展的不平衡不协调,城乡之间、乡镇与乡镇之间、村与村之间不平衡不协调,发展的差距性越来越大,主要是:
1、地带性的差别。全县大体上三类地带,第一类为城区、郊区,国道、省道公路沿线的部分村,及资源丰富、自然条件较优、发展较早较好的村约占三分之一。这一类由于城镇化建设的带动,开发区或开发项目的辐射,征地补偿等,得到资本积累,村里和农民具备了发展的资本,农民观念也不断更新,兴办了各类中小企业,带动了农村全面发展,新农村建设及公共设施建设,保障体系的建立,教育、文化、体育等建设均走在前列,农民年纯收入达1万元以下8000元以上,23个村均在这一地带。第二类,国道、省道周边地带或乡镇所在地及自然条件、资源状况较好,在发展中开发或引进了项目,农民接受新产业、新技术较快,产业结构调整较早,如茶果、蔬菜、花卉、食用菌等较早的种植和推广,形成了一定规模,农民年收入在7000—8000元左右,村集体经济收入在1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31个村占老区总村数26.75%,10万元以下、3万元以上31个,占26.75%,两项合计占53.5%。第三类,边远高山地带,离城五、六十公里,七、八十公里,交通不便,海拔
2、农民收入的差别。全县农民年均收入7128元,低于平均数的有50个老区村,占42.3%,人均收入5000以上6000元以下13个村,全属老区村,比8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的23个村人均年收入相差3000元。
3、基础设施“五通”公共设施建设的差别。水泥公路全县20户以上老区自然村166个,已通92个村,占55.42%,已通345.6公里,未通66个村占39.76%,未通102.4公里;自来水已通96个村,占57.83%,未通57个村,占34.34%;广播电视10个村未通。村级的公共设施,夏茂镇长阜村十年来投入530万元,建设“五通”,卫生、文化、教育、体育、生活设施、环境生态等16个项目,户均1万元。而青州镇前山村则是公共设施“十无”村。
4、集体经济收入积累的差别。全县118个老区村,其中村财3万元以下35个村,占29.6%,其中一个零村财,9个1万元以下;3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31个村,占26.75%;1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31个村,占26.75%;50万元以上100万元以下12个村,100万元以上9个村,二类合计21个村,占178%。造成差别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1、地理和历史的原因,这是诸原因中的主因;2、部分基层领导班子软弱,缺乏战斗力和凝聚力,错过发展机遇,或者决策失误,造成损失,形成历史包袱,影响发展;3、过去在政策上,扶持上往往锦上添花多于雪中送炭;4、发展既不同步,也不同速,从而差别越拉越大,发展滞后,落伍掉队。
针对上述的问题,建议采取以下对策:
要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包容性增长,构建和谐社会,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摸清底子,分清类型。
在一个县范围内,以村级为单位,对发展的现状如经济结构、经济总量、农民收入、农民生活、集体经济收入、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经济资源、发展潜力、领导班子状况等,进行全面调查摸底,分清类型,对基础好、发展快、自身有发展能力和潜力、领导班子强的村,主要以鼓励、引导,靠其自身的力量继续发展;对基础尚好,发展也较快,有一定自身发展能力和潜力,领导班子有战斗力和凝聚力的村,也应以引导为主,适当扶持;对自然条件差、基础差、发展滞后掉队、困难多、自身发展能力薄弱、领导班子不强或软弱涣散的村,这一类大部分是贫困老区村,这一类的村,就是重点扶持、雪中送炭,从扶持政策上予以倾斜和优先。县级党委、政府,应根据国家西部大开发、要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扶持力度的精神和对革命老区倾斜和优先的原则制定出台扶持帮助发展滞后地带加快发展的政策和措施。省、市委也应把扶持加快发展滞后地带做为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任务来抓,出台相关政策和措施,支持帮助检查督促各县、市、区实施落实扶持滞后地带的发展,并要坚持不懈地抓出成效。
2、加大帮扶力度。
各级党委和政府,尤其是县级党委和政府,对自然条件差、基础差、自身发展能力弱、发展滞后地带,应从政策上、项目安排上、资金扶持上、干部力量上加大帮扶力度。我们认为主要是“三扶三帮”:扶基础设施建设;扶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改善民生;扶项目引进开发。帮农民转变思想观念,提高素质和技能;帮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提高战斗力和凝聚力;帮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壮大集体经济,提高自身发展能力。同时应从组织上、干部力量上加强帮扶,各级应派出得力的干部到发展滞后地带驻点挂村,并制定出可操作的目标和任务,使其落到实处。
3、帮扶后进更显政绩。
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滞后地带之所以滞后掉队,固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有一个领导政绩观的问题。因为边远地带自然条件差,各级领导很少去,问题难发现,因为条件差难出成绩,典型少、亮点少、参观考察排不上队,因而扶持项目自然少。因此,要帮扶滞后地带,各级领导要有正确的政绩观,不能只抓“锦上添花”,更要抓“雪中送炭”,“锦上添花”是政绩,“雪中送炭”更显政绩。不仅要从思想上转变,更要从制度上保证,要制定出帮扶后进的考核考评制度和办法,而且要看得见、摸得着、可操作的。在评先评优中,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帮扶单位和个人,从而使社会和公众感受到是真正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真正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4、扶持项目,薄弱优先。
老区系统对老区的扶持帮助有项目、有资金,现在基本上是撒糊椒面式的,而且会叫会跑的年年有帮扶,不会叫不会跑的沾不上边。建议今后主要向发展滞后的薄弱地带倾斜,突出重点,相对集中,一年集中扶持几个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这样更有实效,更显帮扶作用和影响。
以上探讨不妥之处,敬请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