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考察调研 >2010年

关于原中央苏区宁化县当前发展问题及对策之浅见

日期:2011/3/19        来源:本站        点击数:

今年9月,我们市、县老促会陪同省老促会赴原中央苏区县宁化作《当前老区发展中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调查研究。调查组重点深入济村、中沙两个乡和湖头、石门两个村,考察现场、走访群众,在县直机关和两乡、两村召开各种对象参加的座谈会,从各方面了解情况,反复听取意见。下面谈谈我们不成熟的一些看法:

一、基本情况

宁化县位于福建省西北部,面积2407平方公里,辖4121个华侨农场,210个行政村均属老区,全县总人口35万人。宁化是著名原中央苏区县、中央红军长征四个出发地之一。毛泽东、朱德、张闻天、彭德怀等十几位老一辈革命家曾先后在宁化进行革命斗争和实践活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全县人民积极为中央苏区政府和红军筹粮、筹款,被誉为中央苏区“乌克兰”。当时,全县13万人口就有1.37万人参加了工农红军,国家民政部登记在册烈士有3305名。长征期间著名的湘江战役,壮烈牺牲的红342个团的战士大部分是宁化籍的。宁化苏区人民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和巨大牺牲。

解放以后,特别改革开放以来,宁化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上级指示精神,从本县实际出发,引领全县上下牢固树立追赶意识和现代意识,积极融入省、市发展大局,不断拓宽发展思路,促进全县经济持续发展。主要经济指标连续六年实现两位数增长。2009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41.82亿元,比上年增长13.6%。2004年以来年均增长12.6%。20042009年地方级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52%,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51.3%。三次产业结构由2004年的44.119.736.2调整为2009年的37.130.832.120082009连续两年被评为全省经济发展“十佳”县。

二、主要问题

宁化是个典型的边远山区农业县,由于地理和历史的原因,经济基础薄弱,制约因素诸多,发展速度缓慢。当前,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

(一)经济总量偏小。人均GDP仅占全国平均水平的65%、全省平均水平的476%,三次产业结构不合理,工业规模小,支撑性项目少,企业发展缓慢,工业园区的集聚效应还没有很好发挥。农村经济发展瓶颈多,农民增收难度大,农业发展水平处在三明全市末位,全县16个乡镇中,农民人均纯收入5000元以上的只有五个乡镇,占31.25%。4000元左右的有10个乡镇,占62.5%;3000元上下的还有1个乡镇,占6.25%。全县210个老区村,农民人均纯收入6000元及以上只有13个村,占6%;5000元左右的36个村,占17.1%4000元左右的129个村,占61.4%;3000元上下还有32个村,占15.2%。2009年全县210个老区村,村财收入仅有1835万元,村均7.38万元,空壳村占13。村级总负债9400万元,村均44万多元。如济村乡13个行政村累计负债2413万元,最高负债的长坊村、湖头村分别为691万元和288万元,负债最轻的神坛坝村42万元。

(二)农村基础设施薄弱。主要问题:

①电力瓶颈突出。全县用电靠省网提供,综合电价是三明全市最高,电力设施传统建设滞后,严重制约经济社会发展。

②水利设施普遍老化。全县大小水库405处、水渠4436公里,建筑物3060座,都是五六十年代建造的,年久老化失修,破漏、病残严重,去年上级支持维修了中小型水库32处,还有大部分设施无力维修,严重影响农田灌溉。

③生产工具传统、落后。如运输、加工、耕种等工具基本上是老套套,机耕面积仅20%左右,农业产业化水平很低,农副产品深加工滞后,特别在培育高、优、特、新产业上,除烟叶外,占有一定市场份额的农副产品极少。

④自然村“五通”任务艰巨。全县自然村“五通”工程资金需求量很大,以道路硬化为例,至2009年底建制村到自然村道路有1367公里未硬化,按4.5路基,3.5路面硬化,目前每公里需30万元以上,仅这一项投资就需34亿元。如果上级没有特殊资助,靠县里根本无力解决。

⑤民生问题欠账很多。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方面都存在不少问题,社会保障体系很不健全。老区人民迫切期待,党和政府加大社会事业方面的扶持力度,积极帮助老区更快更好地改善民生。

(三)县乡财政十分困难。宁化是原中央苏区重点县,资源不具比较优势,区位劣势明显,现在地方财政非常困难、长期处于入不敷出状态,全县人均GDP和财政收入位居全省倒数第三位,是福建省14个经济欠发达县之一,处在全省最低最慢的发展层次。2009年全县地方财政收入17190万元,中央转付15898万元,财政支出72305万元,财政缺口33088万元。缺口部分,争取上级支持一点,卖土地筹集一点,银行贷款解决一点。这种财政状况只能勉强保吃饭、维持正常开支,根本无力搞建设。多年来全县住房公积金、医疗保险按低水平纳入预算,公用经费仅按年人均1000元安排,只能维持在十分低下的水平线运转,不少单位连电话费、报刊费、出差费都无法支付,苦不堪言。加上各类达标检查项目繁多,财政配套负担很重,尤其是“阳光”津贴出台后,部门单位的经费负担转移至县乡财政,县里财政负重量更是难以承受。

(四)治理水土流失任务繁重。宁化县水土流失严重地区涉及到四个乡镇,64个行政村,近10万人口,达全县农村人口的三分之一。治理面积3.2万公顷。加上水土流失严重区人多地少,山坡地种植的粮经作物是当地农民的主要生活来源,25度以上坡耕地退耕难度很大。这是造成收入低,生活贫困的重要原因。淮土乡过去长期流传一首民谣:“淮土淮土,荒山秃土;宁当尼姑,不嫁淮土。”解放后虽然情况有了很大改善,但由于水土流失面积大,治理进展缓慢,仍然存在“山上一无毛,二无皮,三无肉,只剩下一片光骨头(指母岩)”,由于水土流失,造成地力衰退,植物难长,种下十几年、二十年的马尾松才长高一二米,种下三五年的油茶树只长一二十厘米。由于水土流失严重,“下雨一刻水冲沙,三天无雨干巴巴”,严重制约农业生产发展。

(五)边远贫困村争取项目很难。全县1300个自然村中,有484个自然村占37%,地质灾害频发,生存条件恶劣,强烈要求易地搬迁的农户达3427户,15495人。这些地方要拿到“造福工程”项目是非常困难的,就是安排了工程项目,配套资金也难以解决。过去上级扶持的农田基本建设项目大部分安排在公路沿线和较平坦宽阔的地带,有的地方简直是“锦上添花”,好上加好。而对边远贫困山村,上级领导和机关部门很少、几乎没有到这里调查走访,要争取到一个项目确实比登天还难。群众反映,“雪中送炭”的事,上级讲的人多,做的人少。可以说,边远贫困山村几乎成了被长期遗忘的死角。乡村干部对上面“扶强不扶弱、扶富不扶贫”的做法,反映强烈、意见纷纷。如中沙乡石门村“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地无三尺平,年年灾害多”,自然条件恶劣、80%是山垅田。按上级要求整治农田项目,规模要连片1000亩以上。这样石门村等边沿地方永远争取不到上级支持的农建项目。

三、对策建议

(一)充分认识加快老区发展的重要意义。苏区是宁化的一大优势、一大特色、一大品牌,是宁化重要县情。宁化苏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与省、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差距更是拉大,已经严重影响到海峡西岸的协调发展。老区苏区发展长期滞后,全市、全省就不可能加快发展。如何加快老区苏区发展,关键是各级党委、政府要进一步加强老区工作领导。胡锦涛总书记今年来闽考察时指出,革命老区为中国革命和新中国的建立作出了重大贡献、付出了巨大牺牲。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老区人民。帮助老区加快发展、改善民生,是党和政府的重要职责。希望各级领导一定要反复学习、深刻理解胡总书记这些重要指示精神,牢固树立老区观念,不断加深老区感情,切实增强老区工作的责任感,真正把加快老区发展放在心上,抓在手上,落实在行动上。市委黄琪玉书记在三明工作三年来,年年带领市直机关负责同志赴边远、贫困苏区村搞调研、办实事。书记“雪中送炭”、温暖人心、深受赞扬。建议市委,认真总结黄书记这几年重视抓老区工作的基本经验和做法,并在全市各县宣传、推广,形成工作制度,借以扩大影响,推动各级党政领导更加主动作为、更加身体力行、更加重视老区的建设和发展。

(二)切实把握加快老区发展的工作重点。近年来,宁化县委、县政府提出加快“四地”建设,即:加快建设海西重要的有色金属材料制造基地、加快建设海西有特色的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加快建设海西拓展腹地的重要物流集散地、加快建设海西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这“四地”建设的设想是很好的,符合宁化老区的实际。目前关键是要认真贯彻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回顾总结实施“十一五”规划的经验,结合宁化老区的优势、特点和制约经济社会发展问题,认真搞好“十二五”规划。制定“十二五”规划,要围绕“主题(科学发展)、主线(转变发展方式)和着力点(民生工程)”这个中心,切实从调整产业结构、创新发展方式、农田基本建设、水土流失治理,生态保护、边贸物流、红色旅游、人才科技工程以及基本公共服务等方面,科学谋划、精心打造,力争拿出更多大项目好项目摆上国家和省级规划盘子,努力改善造血功能,积极增强发展后劲,这样宁化苏区的发展就一定能够大大加快。

(三)努力完善加快老区发展的保障措施。近几年来,中央、省、市都相继制订了老区、原中央苏区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如国务院关于建设海西《意见》中,原中央苏区享受西部政策待遇,革命老区享受中部政策待遇。省委省政府54号文件提出“老区优先、适当倾斜”和“八个优先”的政策。市县也相应出台了文件,制定了措施。现在的关键是要主动去对接,一条一条抓落实。一是要向基层干部,群众大力宣传上级支持老区、苏区发展的政策措施,鼓舞老区人民的发展信心和积极性,用足用活用好党和国家的政策。二是上级有关部门要具体制定可操作性的贯彻落实中央支持老区的政策措施。三是对革命战争中牺牲重、贡献大,现在仍然发展滞后的宁化苏区县,在项目安排、资金配套、政策措施和扶持力度等,要给予更多倾斜和特殊照顾,坚持有区别原则,不要搞平均分配,不能搞一刀切。

(四)动员组织社会力量回报老区、支持老区加快发展。“老区是人民共和国的摇篮”。过去,老区人民为革命作出重大贡献、付出巨大牺牲;现在,老区经济社会发展严重滞后,人民群众生活还很困难,党和政府应大力教育、组织社会各界,尤其是经济实力强的企业和人士,先富起来的人们,要“饮水思源、不忘老区”,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积极创办“思源回报工程”,主动赴老区开展“投资兴业、捐资助学、奉献智慧”等真诚回报老区的光彩活动,为老区加快发展,架桥铺路,添砖加瓦,作出应有的贡献。

(五)大力弘扬老区精神、促进老区加快发展。“老区精神是中国人民的魂”,也是老区人民的魂,是老区人民在战争年代用鲜血凝成的宝贵精神财富。过去靠它战胜了敌人、建立了新中国。现在要靠它克服困难、创造新生活。由于历史等原因,老区经济社会发展条件较差,困难较多,党和国家以及社会各界应当给予更多关心和支持。但是老区自身要振作精神、奋发图强,不能躺在别人身上过日子,切实克服“等、靠、要”思想,坚持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锲而不舍、敢为人先”的光荣传统和老区精神,开展“比、学、赶、超”活动,通过顽强奋斗、扎实奋斗、不懈奋斗,确保老区经济社会沿着“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轨道健康前进。

 

2010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