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考察调研 >2010年

加快老区发展任重道远

日期:2011/3/19        来源:本站        点击数:

——当前泉港老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泉州市泉港区老区建设促进会

 

老区的发展关乎整个国家发展的战略大局。为党委、政府制定“十二五”规划提供决策参考。我区组成专题调研组,从7月上旬至8月中旬,先后深入到农林水局和9个老区村进行实地调研,比较全面地了解当前老区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加快老区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存在的问题

1、农业产业结构单一。多数老区村仍然采用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处在自然经济状态。缺乏科技知识,影响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经不起自然灾害和市场经济的冲突,发展和收入不稳定。如不认真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优质高效生态现代化农业,就无法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2、山区资源优势未得到充分发挥。老区村的共同特点是山多资源丰富。如涂岭老区镇在92万亩的山林中,有20%被界定为生态、公益保护林。38万亩的速生林,每年是准采伐量的10%。2平方公里的钾钠土、石英石矿和石仔限制开发,影响了生产的发展和村民收入。

3、失地(海)农民就业难。2003年福建炼化一体化、国电福建南埔火电厂等省重点项目相继在泉港落户,据统计全区共征用土地23884.47亩,其中耕地16314.06亩,非农用地3071.04亩,海域4488亩。如涂坑、后田两个老区村人均耕地面积出现零的情况,上西村3800多亩海域全征用,现人均耕地面积0.053亩。全区失地农民81371人,部分失地农民80395人,农村剩余劳动力33305人。同时土地补偿标准偏低,征用土地的补偿标准一般是每亩0.5万—1.5万元。特别是4050岁以上年龄段的人,由于年龄大、文化程度低、技术差、就业门路狭窄,就业更加困难。

4、村财收入少。老区村集体经济发展慢,村财收入来源少,据统计,全区老区村村财收入在5万元以上的有9个,占23%,其中“0收入的有7个,占17%,1万元以下的有11个,占28%。经了解,要维持村务正常运转,老区村一年需要510万元左右。村级债务沉重,据统计,全区老区村负债322万元,村均债务8.25万元。根本谈不上拿出资金去举办公益事业建设。农民收入偏低。2009年全区老区农民人均纯收入5933.1元,比全区农民人均收入少2872.9元,低32.6%。

5、基础设施滞后。老区道路建设未能适应发展需要,通基点村、自然村道路未打通,有的未硬化。通村道路路网未形成,尤其是周边县域未通。通过道路虽硬化,但路况不好,缺乏规范管理。有的年久失修,存在交通隐患,需要提级改造。水利设施失修。农田水利设施损坏较严重,有的水库病险加固修复建设缺乏资金,难保农田高产增产。饮水不安全面大,泉港石化基地,空气污染仍然存在。有的水位下降,水井枯竭,影响人民的生活质量。

6、新农村建设进展缓慢。多数村没有规划设计,村貌依旧或改变不大。在农村“有新房,无新貌,只有新房,不见新村”的现象较为普遍。

二、对策及建议

1、加快结构调整,发展现代化农业。只有充分发挥老区优势,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才能从根本上促进农民增收。一是大力发展高优农业。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要求,重点培育壮大蔬菜、茶叶、花卉等老区优势产业,扩大优良品种的种植面积,尤其是要大力发展立体农业、观光农业,形成“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特色产业发展格局。二要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要大力支持农业科技攻关,尤其是加快对龙眼、荔枝等传统水果的改造,努力提高产品品质和竞争力。三是实施农业品牌战略。无公害、绿色食品是老区农业发展的优势,倍受消费者青睐。要积极发展无公害(蔬菜)、绿色食品,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四是合理利用土地资源。进行土地清理,提高土地利用率。引导农民实施土地流转,实行适度规模经营,着力推广“公司+农民+基地”的产业化模式。五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农民进入市场和农业的组织化程度。六是培植龙头企业。大力发展订单农业,产生强大的带动作用。七是科技兴农。针对产业发展中的技术难点,组织科技培训和科技攻关,在老区培养觉悟高、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能从事专业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的新型农民和工人。

2、发挥资源优势,加快资源开发。一是加快矿产、水利资源的开发利用,大力发展食品加工、石材加工、水电等资源加工型产业,带动第三产业发展,把老区潜在的各种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二是加快林权制度改革,明晰林业产权,调动林农生产积极性。把山地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大力发展速生林、生态林、促进农民增收。三是充分挖掘老区旅游资源,大力发展生态旅游,致力打造“红色旅游”,重点推介樟脚、土坑古居民,涂岭、三朱红色据点,虎岩寺、笔架寺景区,做大做优“红星生态园”、金秋园、翡翠家园的生态游、“农家游”品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使旅游资源造福老区人民。

3、加强就业培训,提高农民的技能。解决老区就业就是解决民生的根本问题。一是加大农村富余劳动力转变力度,加强就业指导和跟踪服务,让老区农民工就业有门路,求职有信息,建立外出务工人员档案,主动与大城市进行劳务对接,切实保护外出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二是要加强农民实用技术和就业技能的培训,为老区培养大量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实用人才。引导农民转产转业,扩大劳力输出,增加就业机会。通过贷款、税收、场地等方面优惠政策,鼓励自谋职业或自主创业,拓宽就业和增收空间。三是引导外出务工致富能力回乡投资创业。四是建议采取政府从土地收益中拿一点,农民从安置费中拿一点,村(居)从集体土地补偿费中拿一点的办法,全面建立被征地农民的养老保障制度和失业保险制度,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4、完善基础设施,优化发展环境。一是要围绕加强老区道路建设。交通制约生产发展一直是老区人民最迫切要求解决的难题。解决老区交通瓶颈问题,一定要树立大交通理念,高起点制定老区交通发展规划,统筹安排好村通,农村机路等一般道路建设,争取村民户数20户以上的老区自然村能尽快实现道路硬化。加快县(区)道、省道的改造步伐,积极推进黄田老区村朝阳公路延伸段的区域公路建设,形成较为完善的老区公路网络,真正解决好老区人民出行难问题。二是要加强水利设施建设。农田水利设施是抵御自然灾害的重要条件。完成山内、石门坑、红星等水库进行除险加固。启动双菱水库工程建设。同时,大力推广喷灌滴灌技术,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有效扩大灌溉面积。三是要实现老区农村饮水安全。饮水问题一直是群众迫切要求解决的大事,认真落实海西政策,凡是老区乡镇、村没有纳入国家发改委、水利部核定的饮水问题的要纳入规划,分类实施。加快安全饮水工程建设,让老区群众早日喝上放心水。

5、增强村集体经济实力,逐步化解老区不良债务。一是立足老区资源优势,发展老区特色产业,在促进老区特色经济发展中增加集体收入,增强镇、村财力。要盘活沉淀资产,对项目征地的村要提高土地补偿标准,开发区应回拨一定比例的土地;土地招标要有百分比回拨作为村集体资金,以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主动接受石化建设的辖射和带动作用,加快发展第二、三产业。二是根据自身财力、实力情况举办社会公益事业,认真落实“一事一议”,不能盲目举债,加重村级负担。三是要出台逐步核减老区村的老债务扶持政策。建议省、市区分不同情况,对老区村负债用于上交税费和统筹款的,用于农田改造、海堤修复的,予以逐步化解,财政对村财薄弱的老区村实行转移支付,保证村务工作正常运转。

6、大力推进新农村建没,实现奔小康目标。要按照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要求,从实际出发,有序推进新农村建设,改善老区人民人居环境。一是抓定位、重科学规划、营造整洁舒适的好环境。高起点,高标准化地完成第一轮村、镇建设规划修编工作。加大农村危旧房,石结构房改造力度,采取改旧与建新相结合,既节省资金又充分利用资源,美化村容村貌。要扎实推进涂岭老区镇市级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试点,全力打造集商住娱乐、观光、休闲、康复保健为一体的泉港西部生态宜居综合体。二是抓调整、引项目,走出共同致富路子,引导农民根据自己的特点,宜农则农,宜商则商,使农民家庭收入从以前依靠农业的单一收入向依靠工商的单元转变。实施“一村一策、一村一品、一村一业”,促进老区实现跨越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