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老区文苑

“闽东延安”谱新篇

日期:2017/4/24        来源:宁德福安市老促会        点击数:

“闽东延安”谱新篇

——福安市溪柄镇斗面村走访记

□林杨 郭雅明

 

初春时节,明媚的阳光照得人心都暖洋洋的,车子行驶在平坦宽阔的溪(柄)楼(下)红色旅游公路上,茶树、稻田、油菜花、果树好像都在争先恐后地与我们打着招呼,欢迎我们来到群山环抱、满目苍翠的福安市溪柄镇斗面村。

斗面村地处素有“闽东延安”之称的柏柱洋东麓,是土地革命时期的闽东革命首府。在柏柱洋,当地流传着许多激动人心的革命事迹,保存着许多革命活动旧址,尤以斗面村为最。村内有“中共闽东特委”“闽东苏维埃政府”“共青团闽东特委”“闽东工作总队旧址”“红军医院”“红军被服厂”“红旗报社”等革命旧址,是闽东红色资源最集中的区域。

近年来,斗面村在各级各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因地制宜转变粗放型的传统养殖、种植生产方式,依托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大力发展现代高优、休闲观光农业,寻求全新的脱贫致富之路,村民们把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永不消失的红色传说

 

走进斗面村,第一眼就能看见矗立于村口的闽东苏区纪念馆。

该纪念馆于2009926日正式落成,由纪念馆、纪念碑、登山台阶、馆前广场等四个部分组成,展示了300多幅珍贵的闽东苏维埃革命斗争历史图片和部分资料,陈列了叶飞、曾志等老一辈革命家当年的革命用具等文物60多件。

坐在纪念馆里,聆听闽东苏区纪念馆馆长林惠全娓娓道来,诉说那个特殊年代里的一个个红色故事,一幕幕感人的场景仿佛就发生在眼前……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华大地上革命斗争星火燎原。在闽东,柏柱洋首先点燃了革命火种。早在1927年,柏柱洋就爆发了一场农民运动,3000多名农民成立了闽东地区最早的农民协会,同地主豪绅展开抗捐抗债斗争。1929年春,毛泽东、朱德率红四军由赣入闽,推动全省土地革命深入开展。1931年开始,中共福州中心市委先后派邓子恢、陶铸、叶飞、曾志等同志到闽东指导斗争。他们深入柏柱洋农村,与当地群众同甘共苦,在基层建立共产党组织和工农政权。参加过闽西土地革命的邓子恢、曾志还直接带来中央苏区的经验。

1933年,利用19路军发动“闽变”的有利时期,闽东各地爆发了全区性的工农武装暴动。19342月,在柏柱洋召开的闽东工农兵第一次代表大会,选举成立了闽东苏维埃政府。苏区鼎盛时期,下辖9个县和42个苏区,面积达1.1万多平方公里,人口近百万。同年6月,中共闽东特委成立。自此,柏柱洋成为闽东苏区的“延安”,领导发动农民开展分田斗争,有五六十万农民分得土地。翻身作主的农民,与共产党和苏区政府心相连。19348月,寻淮洲、粟裕等率领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从中央苏区出发,转战闽东。在他们的支持下,中国工农红军闽东独立师9月在宁德支提寺成立,连同闽东各县独立营、警卫连、赤卫队、红带会等,共有数万人的革命武装。在中央苏区的主力红军长征北上后,闽东苏区成为我党在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的重要战略支撑,并有力策应了主力红军长征。

1935年至1937年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中,粟裕、叶飞等还在闽东寿宁成立了中共闽浙边省委。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闽东红军独立师1300余名将士改编为新四军第三支队第六团,由叶飞同志率领,挥师北上,在抗日前线和解放战争中英勇杀敌,为解放全中国做出了贡献。

从土地革命战争到游击战争,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闽东苏区的革命斗争从未间断,赢得了23年红旗不倒”的美誉。

如今,当年一片热血的红土地,已成为闽东最负盛名的重要革命历史纪念地,吸引着一批批游客前来接受爱国主义教育。“过年的时候,我每天都要接待上百批次的客人。”林惠全感慨道。

“畲嫂舍子救曾志”“九家保事件”……走在斗面村,随便一位村民都能说出几个革命故事。村头巷尾,革命红军的英勇事迹,从老人口中,愈传愈远,人民英雄永远地活在历史的记忆里,成为永不消失的红色传说。

 

奋斗不息的红土地

 

“现在,我们村和以前比,真是干净多了,漂亮多了!”坐在村口大树下休息的村民林瑞安感慨地说。

走在现在的斗面村里,跃然眼底的是,干净宽敞的村道上村民来来往往、忙忙碌碌的身影;路旁的绿化带里红绿交映,散发春的气息;平整的新建停车场里停着许多自驾游的车辆;保存完好的革命旧址里,人们或听或看,感受着革命志士的精神风貌……谁能想到这样生机勃勃、安逸美好的村庄曾经连路都不通。

斗面村曾经因为远离城关,村前平坦开阔,背倚山高林深路隘,一次次抵御住了敌人的攻击,但解放后,也正因为这特殊的地理环境,制约了村里的经济发展。“以前村民进城来来回回都只能走山路,村里的东西都卖不出去。”斗面村村委会主任林连发说。

而现今,一条全长11多公里、路宽9米的红色旅游公路,大喇喇的蜿蜒在溪柄镇区至闽东苏区纪念馆之间。

据溪柄镇第一任党委书记刘子康介绍,这条红色旅游公路始建于1958年,是周边村民生产生活的交通要道,曾经历砂石路、柏油路、水泥路等三次改建,最后一次拓宽改建于2015年。

福安市以这条红色旅游公路为主轴,串联起红色主题教育和休闲农业观光一体的旅游线路,沿线的立峰村、茜洋村、斗面村以及楼下古民居、千年狮峰寺等,整合成柏柱洋红色文化旅游休闲区,列为全市规划建设的四大景区之一,在“福安精品二日游”线路设计上与白云山世界地质公园紧密对接,形成“柏柱洋—狮峰寺—楼下古民居—白云山”旅游线路,红色旅游公路也成为斗面村老区人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康庄大道。

 

红色旅游方兴未艾

 

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斗面村人民发扬老区精神,激流勇进,因地制宜发挥种养业优势,村民收入逐年提高,村容村貌明显改善。特别是近年来,该村凭借丰富的红色文化和绿色生态资源,与邻近的村庄捆绑打造“红色革命、农业观光、美丽乡村、自然亲水、人文生态”五张旅游名片。

该村结合柏柱洋创建3A景区、重点培育发展红色旅游的发展机遇,充分发挥全国传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全国人文社会科学普及基地的优势,先后完成4座革命遗址修缮和闽东苏区纪念馆提升改造,修建了生态停车场、旅游公厕、旅游服务中心、溪楼公路旅游标识牌设计等一批旅游基础设施和景观工程。

一步步踏实走来,斗面村获得无数荣誉,曾先后被授予“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人文社会科学教育普及基地”、“福建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福建省社会科学普及基地”、“福建省国防教育基地”、“福建省青少年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宁德市反腐倡廉教育基地”、“福安市党员教育培训示范基地” 称号,被列为福建省15个红色旅游重点景区之一。每逢周末或每年7月、春节期间,村里都会迎来大批游客,前来探寻革命先烈的故事与精神。

随着旅游事业蒸蒸日上,斗面村村两委进一步拓宽发展思路,依靠得天独厚的红色旅游品牌,对后山的24亩集体茶园进行了改造,套种水蜜桃、金桔、葡萄、蓝莓和巴乐等水果,打造一个农业采摘园,增加亲子游的活动内容;安排村精准扶贫对象,在旧址中手工纺织制作与红色旅游相配套的红军鞋等系列旅游产品,并每月给予固定补助,销售收入归个人所有;扶持村级现有雨衣作坊的发展,帮助雨衣厂联系市人社等相关部门,对企业员工进行业务培训,扩大村民家门口的就业渠道……这一个个动作不断充实着百姓的口袋。

“我们主要还是走‘红绿’结合的路子,打造特色旅游品牌。”提起对斗面村未来的规划发展,溪柄镇镇长陈志韬充满信心。他表示,2017年,溪柄镇计划进一步提升闽东苏区纪念馆;整治红星街;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全面清除畜禽养殖污染,推行农村垃圾分类制度;计划完成田园综合体规划;对接福安市的骑行慢道工程,建设一条21公里的骑行慢道……

革命老区,精神不朽,思想不老。在这一片红色土地上的人们总是能够触摸到时代的脉搏,以现代、创新的角度寻路往前,就像老木又发新芽,未来可期。

 

参考文献:

1)《福安革命历史遗址遗迹概览》

2)《“闽东延安”续写华章》(载《福建日报》2016623日“视点”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