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春县:关于老区发展
日期:2011/3/19  来源:本站  点击数:
课题调研的情况报告
一、老区村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情况还比较落后
大多数老区村的经济总量、基础设施,人均收入仍存在明显差距。永春县全县有236个村(居),其中121个老区村,占51.3%;全县人口55万7914人,老区村人口30万289人,占53.8%。这次普查情况显示,2009年全县农村人均收入7215元,老区村人均收入6479元,比全县人均少736元,差额为10%;2009年全县村财平均村收入10.9万元,老区村平均收入7.7万元,差额3.2万元,是全县村均收入的70.6%;据县农业局经管站统计,2009年全县村级债务平均41.31万元,老区村平均债务44.84万元,差额为3.53万元,比全县村级平均债务高出8.54%;上述情况表明,老区村经济发展状况尤其是集体经济状况还比较落后,与沿海比,与发达地区比,差距更大。老区村级公共服务、社会事业方面,如基础设施、道路交通、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方面,由于资金投入少、建设水平低、人员设备短缺,许多方面还不能满足群众的基本需求,与城镇发展水平的差距越来越大。
建议:省委、省政府关于“老区优先、适当倾斜”的方针政策和“八个优先”的措施(闽委办〔2007〕54号文件),要在“十二五”规划中具体落实体现,要在规划中明确“优先倾斜”的项目,明确项目建设的标准要求和资金配置,在资金配置方面,由于本县老区乡镇、村一级的财政大多数负债运行,无力自筹资金投入;县级财力有限,对本县老区“优先倾斜”的项目上报立项有限,难以适应实际需要,应尽量减少县以下资金配套要求,以利于老区经济和社会事业具体项目的实施,逐步缩小老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与整体水平的差距。
二、道路交通问题
永春县2005年实现了全县通村公路硬化。当前主要反映两方面问题。一是当时通村公路建设由于资金缺口大,设计标准低,已不能适应实际需要,须加宽提级。如蓬壶镇八乡村,原通村公路长
三、教育问题
实施小学拼校后,老区贫困山区群众的子女教育面临更多的困难和负担。据吾峰镇培民村群众反映,由于师资等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教学质量差,以及家长外出打工等原因,本村约150名小学生有90多名迁往镇区或附城学校就读,这些学生的生活、住宿费用,家长陪伴造成的负担,每人每年需1万多元。由于本地生源减少,学校也被撤拼,一个村一年因子女就学就增加一百多万元负担。这个问题不仅在培民村,在老区山区普遍存在。仙夹镇有5个老区村,其中4个村小学被撤拼。上述情况,造成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寄宿生大量增加,而且更加低龄化,对镇区及附城学校带来更大的压力和负担;我县有1个中心小学有一百多名寄宿生,生活管理、伙食标准、校舍等方面都是大问题;有人反映,寄宿学生每天3元伙食标准,不能满足青少年起码的营养需求;老区山区学龄前儿童教育的条件太差。有的干部群众反映:教育条件不平等,教育不公是当前最大的不公,教育待遇条件的差别是造成老区山区贫困落后的重要原因。建议:老区山区群众的子女教育是当前的突出问题,要作为专门事项,统筹研究解决方案,出台具体措施,尽快改善老区山区儿童少年受教育的环境条件。
四、农业基础薄弱,农民收入不稳定
永春是传统的农业县,种植业是农村的主要经济来源,芦柑是主要产业。但仍是一家一户的传统经营方式,市场适应性弱,抗灾抗病能力差。培民村原有芦柑上千亩,受柑桔黄龙病害,果树大量死亡,现只剩300亩。全县多数柑农受黄龙病害影响,损失严重。此外,枇杷、食用菌等种植业,因受冻害、市场疲软等因素影响,大量减产亏损。农业生产效率低,农产品价格不稳定、经济效益差,是造成大量农民外出务工的主要原因。据调查,永春老区人口30余万人,劳力15万多人,有7万多人常年在外务工。这些外出劳动力大多为青壮年,受过较多的文化教育,留守家乡的多为老弱人员。这对老区发展是新的不利因素。几年来,政府出台了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土地流转、农田设施改造等多项发展现代农业的政策措施,但进展缓慢,规模小,带动能力低。建议各级政府在新一轮规划中进一步提高农业发展地位,加大扶持力度,强化惠农措施,加大投入、增强效率,切实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各级政府要大力扶持发展农产品市场。玉斗镇反映,玉斗与毗邻的坑仔口两镇有5万亩茶园,80%以上农户种植茶叶,年产茶叶5万多担,但苦于没有茶叶贸易场所,茶叶上市季节,沿公路结市,造成交通拥堵。全县有茶园12万多亩,年产茶叶8600多吨,但一直没有集中的茶叶交易场所,茶叶的销售渠道、销售价格颇受影响,要求尽快建立专门的茶叶贸易市场。
五、要重视解决农村住房困难户问题
调查中反映,老区农村还有部分住房困难户,有的是特困户住房问题长时间没有解决,主要是土地使用指标问题,也有农村建设规划问题,有的制定规划方案,但没有征地实施,需要翻建的房子一等几年也批不下来;一些村、镇的建设规划,只考虑经济效益,忽视住房困难户问题。有的群众反映,城市为住房困难户建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农村的住房困难无人过问。农村住房困难户多数处于弱势位置,建议地方政府切实重视老区和农村住房困难户问题,摸清情况,合理规划,用地指标给予倾斜,分批逐步解决。
六、债务负担重
据调查统计,永春全县121个老区村,只有6个村没有负债(欠款1万元以内未计负债村),村负债率95%。村平均负债44.84万元,负债最多的达275万元。负债原因有多方面。一是超前兴办公益事业,举债修路、建校舍、村部等,这方面占负债总额的35.3%,其中以修建通村公路债务最多;二是盲目兴办企业,效益低下,亏损倒闭,这方面占债务总额的39.2%;还有拖欠税费、债务利息形成的新债等。这些债务,村级集体收入难以偿还,还会造成新的负担,制约今后发展,是一个急待解决的突出问题。根据省人民政府《关于做好清理化解农村义务教育债务试点实施方案》(闽政〔2008〕13号)文件,2009年我县化解17个乡镇61个村共102宗农村义务教育债务,总额1283.95万元,这是减轻村级债务负担的重大举措和良好开端。村级债务的产生,不同时期都有其具体的背景情况和历史原因,建议上级政府能给予分门别类,分阶段逐步化解。
七、村级经济负担过重
据调查统计,村级的经济负担,在不计项目建设费用的情况下,村级组织保持常年运转的正常费用是:人口在1000人以下的村6万元;1000人至3000人的村8万元;3000人以上的村10万元。村级经费常年支出的项目有:管理费用(村干部工资及误工补贴、办公费用、报刊征订、党建、综治等)占44.86%;福利性支出(计生、教育、扶贫救济、卫生管理等)占19.92%;公益支出(道路养护、水利设施等)占18.88%;其他支出(伙食费、债务利息等)占16.36%。121个老区村村集体年收入的情况是:5万元以下的84个村,占70%;5至10万元的17个村,占13.5%;10万元以上的20个村,占16.5%;大多数村入不敷出。
老区村多数没有固定的财政来源。在目前体制下,村级党组织是党的基层组织,经联社是村级经济组织,村委会是村民自治组织,不是一级政权组织,不能自行征收费用,但实质上,村委会承担着基层政务活动、公共事业、生产性投入以及社会保障等各项责任,难以依靠集体经济收入维持日常开支,越来越依赖上级引助收入,才能实现收支平衡。建议采取切实措施,减轻村级集体经济负担,使村集体经济收入,真正服务于本村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从长远看,村级财务必须纳入政府的财政收支管理体系,才能确保其正常运转。
八、加强村级集体资产管理
保护集体资产,是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基础。目前,村级集体资产管理状况良莠不齐。从村级集体经济状况看,凡是村级集体资产管理得好的村,村集体经济、村财收入都能不断发展、提高。凡是集体经济薄弱的村,主要原因是村级班子弱,集体资产流失严重,甚至耗空集体资源。发展集体经济要靠坚强的领导班子,同样集体资产的保护管理需有高素质的干部和班子。但改革开放已30多年,村级班子也换届多次,只靠人的管理远远不足,事实上,在一些地方集体资产流失的情况相当严重。建议从制度建设方面,直至从法律层面加强集体资产的管理保护,防止流失,使村级集体资产保护既有领导班子的保障,又有健全的制度和法律保障,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
限于本次课题调研的时间、范围和深度,以及我们的认识水平,调研报告存在不足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永春县老区建设促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