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基层动态

科学帮扶 “中国扶贫第一村”全面奔小康

日期:2017/3/23        来源:宁德福鼎市老促会        点击数:

科学帮扶 “中国扶贫第一村”全面奔小康

——福鼎市磻溪镇赤溪村扶贫开发与小康建设工作成效

 

福鼎市溪镇赤溪村是一个畲族行政村。30年前,赤溪村集“老、少、边、穷”于一体,280多户村民分散居住在12个“五不通”的偏远自然村。1984年《人民日报》头版刊登“读者来信”,反映赤溪村下山溪畲族自然村群众贫困状况,由此拉开了全国大规模、有组织扶贫攻坚的帷幕,赤溪村也因此成为“中国扶贫第一村”。历经十年“输血”就地扶贫、十年“换血”搬迁扶贫、十年“造血”“旅游+产业”扶贫的艰苦历程,赤溪村的脱贫致富奔小康事业结出了丰硕成果。一是群众生活水平提高。全村4081806人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984年的166元增长到2015年的1.36万元;人均住房面积从8.4平方米的“茅草屋、木瓦房”升级为人均36.5平方米的“砖混结构房”。二是村庄面貌改善。通村公路从无到有,总里程达58.6公里;通过搬迁,自然村数由14个减至1个中心村和2个自然村。三是村财收入增加。从1984年的负债10多万元变为2015年村财收入32万元。

一、因地制宜,选准产业扶贫路子。立足优美生态、畲族文化等资源,发挥地处世界地质公园、国家5A级风景名胜区——太姥山西南麓的优势,主动融入“环太姥山旅游经济圈”,实施“生态立村、旅游富村”,增强自身“造血”功能。引进万博华、耕乐源等旅游公司,投资7800多万元建设旅游景区,开发生态(峡谷)运动乐园、七彩农场、野趣园等项目,引进品品香等龙头农企建设有机茶、名优果蔬、珍稀苗木等7类休闲农业基地,积极打造“全国旅游扶贫试点村”、“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品牌。2015年共接待游客15万人次,日游客量最多时近万人次,随着大量游客的纷至沓来,村民依靠旅游业增收的路子越来越宽,从原来单纯以农为业,增加了山地农业、农家体验、餐馆住宿、旅游产品、劳务服务等多种类型的收入渠道。现在,村民收入主要分三块:一是经营收入,全村开了36家特产店、12家农家乐、18家小超市,去年人均经营收入4300元;二是财产收入,全村1400亩水田80%得到流转,村民每亩每年收取500元租金,还有20多户村民租赁店面实现每年2000-3000元的店租收入;三是工资收入,210多名村民在旅游公司、合作社就业务工,去年人均工资收入4250元。

二、政策扶持,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一是改善交通“拔穷根”。以时任宁德地委书记习近平同志推动建设“桑园水电站”为契机,1993年修通了第一条可通车的土路,村民告别了“走山路”的历史;而后陆续修通连接太姥山、福鼎市区的水泥公路,带来了旅游业的起步;2013年宁德市委廖小军书记推动、今年7月建成通车的“杨赤公路”及“太姥山—霞浦龙亭—赤溪”旅游公路,更是将赤溪融入了全市的“旅游产业圈”。二是造福搬迁“挪穷窝”。以1994年下山溪2288名畲族群众实施全省首批“造福工程”整村搬迁为先导,将周边12个自然村280多户村民整村搬迁至中心村,并结合美丽乡村建设,逐步完善基础设施,落实后续发展措施,使中心村生产生活条件大幅提升。三是民族特色“显魅力”。依托省民宗厅三年挂钩帮扶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及被列为全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村的机遇,实施村庄立面改造、畲族风情购物街、畲乡山水木屋维修、防洪堤与沿溪景观带等建设项目,致力打造闽东畲族特色村寨。

三、精准发力,完善多元保障机制。坚持“政府、群众、社会、市场”协同推进,积极援引工商企业、乡贤及社会组织参与扶贫。在宁德市委廖小军书记的帮助下,福建青拓集团捐赠100万元设立“赤溪村农民产业扶贫基金”。同时,针对贫困户,按照“五因五缺”(即因病、因残、因学、因灾、因偏远,缺技术、缺资金、缺劳力、缺动力、缺市场)分类法,建立“已脱贫群众”巩固提高帮扶、“发展缓慢群体”综合保障帮扶、“发展缺动力群体”思想动员帮扶、“失去劳动力群体”最低生活保障机制,从帮助制定脱贫计划、落实帮扶资金、解决就业、发展致富项目、推销农产品等方面,着力提高脱贫精准度。建立贫困户因灾致贫救助、子女就学帮扶、大病补助等差别化保障制度,实施“海云工程”,防止因病返贫;组建一支30人“大手牵小手”帮扶特困户的志愿者队伍,常态化开展志愿活动。截至目前,全村共有贫困户3859人,其中五保户1616人,由政府按每月526元的标准供养,60岁以上老人领取每月100元的养老保险金;低保户1622人,每人每月领取127元至192元不等的低保金,加上自己的收入,年人均纯收入也达到3497元的扶贫标准;还有27人因病因学收入低,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管理给予重点帮扶。

四、思想提升,培育脱贫致富能力。坚持扶贫先扶志,着力破除贫困群众“穷自在”、“等靠要”等思想顽疾,培育其自力更生、自主脱贫的本领和志气。如坚持办好基础教育,培养脱贫致富新生代,避免隔代贫穷,援引各方捐资200多万元建设村中心小学、开办幼儿园,随着外出人员回流,在校生由原来仅60人左右增加到现在的118人。得益于几十年来对教育的重视,村里现有60多名大学生,结合上级政策,帮助30多名大学生创业就业,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茶叶加工厂,发展电子商务等,全村实施大学生创业点5个;成立青年农民创业就业指导中心、农业技术服务队、农民文化学校等,对接金融部门信贷服务,引导村民发展特色种养、农家乐等创业致富项目,尤其是对接旅游市场,传承“凤凰节”、篝火歌舞等民族传统文化,发展畲族特色商品、餐饮及民宿,让畲族同胞在推动发展中增加收入、提升民族自豪感。此外,我们还成立妇女中心、青年中心、老人活动中心等,完善宽带网络、广播电视、农家书屋、扶贫历史展示厅、生态文化主题公园等设施,丰富群众文体生活,开拓脱贫致富视野。

五、强化核心,夯实基层建设基础。围绕建设发展型和服务型党组织,实施农村“168”党建工作机制,学习柏洋“五心”做法,探索创新“四强四引领”(强素质、引领思想观念大转变,强组织、引领脱贫致富奔小康,强服务、引领建设美丽新村,强机制、引领团结稳定促和谐)党建经验,落实好少数民族“三优”政策(少数民族造福工程搬迁优先落实、少数民族群众创业就业优先扶持、少数民族干部优先培养),团结带领畲汉群众艰苦奋斗、脱贫致富。特别是优先选拔一批优秀民族干部委任至重要工作岗位,将经济能人、种养大户、科技致富带头人选入村“两委”班子,物色培育好本土干部,并以上级下派2位驻村第一书记及选派3名优秀大学生村官到村工作为契机,聘用5名返乡大学生加强村“两委”工作力量,完善妇代会、团支部等各类组织软硬件建设,构筑引领扶贫开发、自我建小康的组织核心。如成立村委会控股的赤溪生态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以村基础设施投入为资本,与旅游公司股份合作,增强村财“造血”功能,今年预计可达34.2万元;妇代会建立一支28人“巾帼志愿者队伍”,帮助妇女申请小额资金贷款,组织开展扶贫帮困、卫生整治、纠纷化解、“最美家庭”评比等活动,营造畲汉群众团结友爱互助、携手奔小康的良好氛围。

六、深化提升,谋划加快发展步伐。经深入谋划,初步提出赤溪村下一步加快发展的目标定位是:坚持“生态立村、旅游富村、党建强村”战略,着力实施新一轮“十六个一”提升工程,激发内生动力,挖掘产业潜力,力争到2016年底村财收入突破50万元,人均收入增幅20%以上,游客量达到20万人次;到2018年底实现全面小康,村财稳定增收,人均收入突破2万元,游客量达到50万人次;到2020年村财收入突破100万元,人均收入达到3万元以上,建设生态优美、创新创业、经济发展、群众富裕、村企文明的旅游小康村。

1、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建设扶贫先进文化。坚持扶贫先扶志,通过召开赤溪村党员大会、村民代表大会、座谈交流、入户走访宣传等形式,着力破除“穷自在”“等靠要”等思想顽疾,引导村民树立一个新观念,让自立自强扶贫先进文化在赤溪落地生根。要分级分批组织动员企业、合作社、经济能人、农民群众,围绕村里确定的发展目标和工作思路,进一步统一思想共识、行动意识,特别是服务推动重点项目实施,推进土地有序流转,把闲置土地腾出来支持产业发展、设施完善,合力促进村财村民增收。同时,要立足长远做好三个方面工作:一是打好教育脱贫“硬基础”。加强村级幼儿园、小学的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逐步扩大招生规模,吸引周边村适龄儿童入学,完善教育基础设施投入,实现基础教育稳定发展。二是唱响自主脱贫“主旋律”。发挥好农民文化学校、农村远程教育站点以及文化活动中心、妇女中心、青年中心等作用,加强对村民的教育引导,开展各类文化惠民活动,宣传自主脱贫致富典型事迹,引导群众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自主创造幸福生活。三是打造赤溪特色“文化牌”。挖掘整理红色革命历史、30年独特扶贫历程和畲族历史文化,建设闽东扶贫博物馆、畲族展览馆,打造“闽东—畲族—红色—扶贫”文化品牌。

2、因地制宜,编制项目,加快推进产业发展。围绕利用好优美景观、生态山水、扶贫红色和畲族文化等资源,坚持在规划的指导下,生产16个产业发展项目,不断延伸赤溪游览线路、丰富旅游内容,让游客愿意来、玩得好、留得住。主要包括五方面:一是全面拓展旅游景区。抓紧成立福鼎旅投公司赤溪分公司,积极申请国家专项建设资金、国家地质公园保护工程项目资金等预计1.2亿元,通过招商引进企业合作,开发建设下山溪溪谷度假区、杜家古堡古民居,完善游览步行栈道索桥等旅游基础设施,进一步拓展提升赤溪旅游景区。二是扎实做好水的文章。建设下山溪小型水库,调节利用优质水资源,积极招商引资开发纯净水(白茶专用水)项目;建设水岸亲水平台及夜景灯光工程,加快村内水系改造,规划建设水利风景区项目;做好竹筏漂流,开展“独竹漂”表演及体验项目,新建一批水上休闲娱乐项目。三是规划提升休闲农业。实施标准农田改造提升,种植30亩彩色水稻、30亩采摘园(蓝莓、桑葚等)、100亩林下经济食用菌,规划一片“开心农场”,提升现有“七彩农场”、水乡渔村、苗木花卉、森林人家、有机茶园等休闲农业基地,提升田野特色风光,着力发展农旅、茶旅等新业态。四是引进扶持一批企业。确保忠和食品笋加工项目落地投产(保护价收购春笋,全村5000亩毛竹第一年可产春笋400吨、增加农民收入80万元,垦复管理三年后产量可达800吨以上),着力打造集竹林垦复、挖笋体验、竹林休闲、竹工艺品制作等为一体的特色基地。扶持原有2家旅游公司、3家专业合作社发展壮大,新组建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以村主干为法人代表,聘请返乡青年具体运作赤溪生态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村集体公司),建设农产品精深加工厂,对接农民专业合作社,实行农特产品订单生产,统一收购、加工、包装,标识“赤溪”品牌,结合旅游就地销售,力争解决100位村民就业增收问题。五是积极发展文旅项目。加快建设畲族特色村寨和“乡村大舞台”,培养23名“主持人”及解说员,整理一套赤溪宣传资料(含赤溪经验、赤溪画册等),结合畲族舞蹈表演、山歌对唱等特色文化民俗表演,发展民族风情游项目。通过招商对接旅游企业和经营单位,引资建设畲族风情园、畲乡旅游商业中心区和民宿集中区(商贸超市和电商服务点),打造畲族风情旅游购物一条街,引导畲族群众包装销售畲医、畲药等特色产品,带动畲族群众,特别下山溪重建户增收致富。

3、精准帮扶,加强培训,全面激发内生动力。赤溪村现有小康户152户(人均收入1.6万元以上)、一般户161户(人均收入0.9-1.6万元)、相对低收入户57户(人均收入0.9万元以下)、建档立卡贫困户27人;现有劳动力1223人,其中外出810人占66%,在家413人占34%15%参与旅游务工经营,19%经营传统农业、打零工)。在福鼎市级层面,围绕廖书记“6个不能”要求,福鼎市委、市政府及市直各部门结合对接省级部门,争取政策项目资金支持,持续加大赤溪村的投入,对支撑赤溪今后发展的建设内容进行分解细化,实施项目化管理、规范化运作,并持续深化、拓展以赤溪为中心的乡村大旅游,编制完善乡村旅游规划、镇村建设规划和道路提升规划,初步确定重点项目27个,总投资3.5亿元。注重引导社会力量对接帮扶、参与赤溪村建设,开展“村企结对、强企扶户”活动,确定20家企业挂钩解决好57户相对低收入群众就业增收问题。全面推广“小额信贷促进会”农村金融服务创新模式,解决群众创业融资难问题,并扎实做好大学生返乡创业工作。在镇级层面,将进一步向赤溪村倾斜工作力量,特别是针对一些难以项目化的建设内容,比如举办美食节、营造畲族氛围等,通过制定实施意见,明确具体目标、时间节点,细化分解、定岗定责,确保按序时推进。镇党委、政府坚持一周一次研究、一周召开一次联席会议,研究推进赤溪村工作。帮助赤溪村对接金融、教育、基础设施、生态补助等政策,争取财政专项补助和相关涉农、涉旅资金。同时,要指导赤溪村成立福鼎市烹饪协会赤溪分会,免费培训58位有烹饪需求的村民,打造赤溪特色菜系,并每季度在赤溪举办一次美食节,吸引更多游客“吃、住、游、玩、购”。在村级层面,着重做好“五个一批”建档立卡工作,对全村408户家庭的人口、劳动力、收入结构、收入情况、劳动技能及就业愿望等逐户进行登记造册。经调查,现阶段全村需发展生产161327人,需教育培训67152人(烹饪58人、电商18人、种养37人、其他39人),需保障兜底3237人(五保1515人,低保1722人)。围绕这些需求,制定一套发展扶持计划,实施分类指导、精准帮扶和动态管理,建设劳动保障平台,针对相对低收入家庭,一户一策,开展烹饪、导游服务、手工艺品制作、民俗文化表演等技能培训,促进就业技能提升,就业竞争力提高,确保人人都有事干、人人都有钱赚、人人致富奔小康。

4、补齐短板,造福民生,提升生产生活条件。随着杨赤路通车,游客数增加,致富路拓宽,赤溪村外出人口陆续回流,基础配套设施渐显短板,难以满足旅游提速发展和日常生产生活需要。当前,重点要做好三项工作:一要优化村容村貌。实施村庄绿化、林相色化、花化景观小品和生态景观林项目,强化环境综合整治,建设排污管道及污水处理厂,新建垃圾中转站,建立保洁、垃圾清运市场化运作。二是提升旅游线路。实施赤溪及周边旅游景点(太姥山、桑园水库、后坪万亩草场、仙蒲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等)公路拓宽改造及安保绿化提升工程,建设赤溪至桑园水库道路,推进九鲤溪上游的下山溪、天洲溪、桑翠湖等旅游资源开发,打造“环赤溪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强化乡村旅游集聚效应。三是完善基础配套。规划30100户“造福工程”新村建设项目,解决无房户及新增户住房;建设含农贸市场、综治维稳工作站、文化中心、警务室、法官工作室、农民技术学校等为一体的综合服务楼,提升公共服务功能;扩建自来水厂;选址企头坑,以建设一个大型停车场为中心,建设农家乐餐饮集中区、闽东名优产品展销中心及扶贫教育培训基地,完善旅游综合服务配套;建设磻溪卫生院赤溪分院,进一步提升“海云工程”,满足乡村旅游提速发展和周边村群众医疗卫生需要。

5、诚信经营,强化自律,不断优化服务环境。建设一个互联网平台,实施智慧村庄(网络信息)项目,将赤溪村旅游信息在网上发布,村内旅游企业、农家乐、民宿、特产店等纳入信息化管理。宣传贯彻《旅游法》,引导旅游企业、旅游经营者签订《诚信经营保证书》,加强行业自律。设立举报电话,依托法官工作室,集中受理游客投诉和纠纷调解工作。成立赤溪旅游协会,制定一套诚信经营守则,建立一套监管机制,规范明码标价、食品安全、住宿卫生等旅游经营标准,落实奖惩,对服务评价良好的,挂牌星级诚信经营户、特色名小吃等招牌,并优先给予项目申报奖励;对投诉超过一定数量或恶意宰客、欺客的,将其剔除出网络信息系统,不予宣传、不予挂牌,已挂牌的要摘牌。完善一套村规民约,进一步细化淳朴好客、热情友善等内容,引导村民相互监督,营造和维护赤溪旅游发展良好环境。

6、培育村财,加强堡垒,强化基层组织保障。一要培育村财增收项目。重点包括①以青拓集团100万元帮扶资金为基础,再统筹50万元,合计150万元转入溪口电站25%的股份,每年增收15万元;②由赤溪生态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与闽东电力寻求合作,为闽东电力(九鲤电站)提供职工教育培训、休闲渡假及生态农产品供应基地,每年增收10万元;③采用经营项目先建后租的形式,每年从畲乡旅游商业中心区和民宿集中区、老年公寓及医疗康复服务中心、坝头溪天然游泳池、停车场、自来水等项目中实现43万元左右的租金收入;④由村集体出资建设旅游基础服务设施,万博华、耕乐源等公司每年给予13万元固定分红,作为基础设施维护费;⑤未来几年,通过资源评估入股旅游企业的形式,实现每年固定的正式分红收入。二是建设发展型党组织。坚持选优配强村干部队伍,从加快村集体经济发展需要出发,从企业、专业户和外出务工经商的优秀分子中选拔经济型人才;从抓好农村中心工作出发,在村民小组长和复员退伍军人中选拔管理型人才;积极鼓励机关、企事业干部、大中专毕业生中素质高、懂经济、热心农村工作的同志到村任职第一书记或挂职,增强村党组织整体凝聚力、发展创造力。三要创新完善工作机制。升格成立党总支,下设村支部、小学支部、旅游产业支部和农业产业支部,开展党员设岗定责、星级党员评比、党员家庭挂牌示范等活动,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探索完善“四强四引领”(即强素质、引领思想观念大转变,强组织、引领脱贫致富奔小康,强服务、引领建设美丽乡村,强机制、引领团结稳定促和谐)党建扶贫经验,落实少数民族“三优”(即少数民族造福工程搬迁优先落实、少数民族群众创业就业优先扶持、少数民族干部优先培养)政策,团结带领畲汉群众艰苦奋斗、脱贫致富。

总之,我们一定牢记习总书记嘱托,倍加珍惜上级关心支持,进一步解放思想、把握机遇、自力更生,实现全面小康,少数民族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努力将赤溪“中国扶贫第一村”建设成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示范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