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考察调研 >2016年

茶广老区基点村的变迁

日期:2017/3/1        来源:本站        点击数:

茶广老区基点村的变迁

周宁县老促会

20164月中旬,我们前往咸村镇老区基点村茶广村调研。汽车在山间公路左弯右拐,一路攀爬,绕过九弯十八曲,穿过一片古树林,呈现在眼前的是一个约30      亩的人造平台,四周杂木林围拢中,四排整齐划一的五层半新房映入眼帘;转身眺望远方真有一览众山小的感觉,这里已高出镇政府所在地的咸村450多米,这就是茶广村。

历史与现状

茶广村是革命老区重要基点行政村,是20世纪30年代闽东特委属下的宁(德)、屏(南)、古(田)边区革命根据地的一个村落,一段时间曾是闽东特委机关所在地。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成为闽东共产党领导全区人民武装革命斗争的中心。 19331937年叶飞、阮英平、范式人、陈挺 等革命老前辈在这一带开展地下革命活动; 1935 10月在碧岩成立了宁屏古周墩革命委员会, 1936年4月改为周政屏革命委员会。碧岩村众厅曾是宁屏古办事处地址。19382月,中共闽东特委机关移到离茶广5里的横坑里,左丰美、罗富弟、张华山、戴炳辉等在此领导革命斗争,其后黄垂明带领的游击队也活动在茶广村一带。自1932年到1949年茶广村人民在闽东地下党的领导下始终战斗不息,红旗不倒。

茶广村离镇政府所在地咸村7公里。茶广村 原属碧岩大队,1979年由碧岩大队分出成立茶广大队,19857月改村委会,辖茶广上、下村,半岭上、下村共4个自然村,设有6个村民小组,212户,890人。茶广主村肇基于清乾隆年间,因村民广泛种植茶叶而得名茶广 ,海拔520米,地形如牛斗架(V形),三面环山,地势陡峭,房子依山而建,全村    80多栋土木建造的房子歪斜地分散在高差20多米的山坡;800多亩耕地和 4000多亩林地,分散在二、三   十个山岗、山弯,上下落差 600多米,农民出门不是下岭就是爬坡;农林产品有水稻、茶叶、毛竹、木材等;交通闭塞,农产品自产自用,除了茶叶其余几乎没有经济价值。

发展历程

1 搞“五通”,开山门。

茶广村基础条件差、资源禀赋弱 ,山高路远,交通爬山越岭靠两条腿,通讯基本靠吼,照明基本靠煤油、竹蔑、松明。

通路、通水、通电……老区人民渴盼已久。习近平总书记在闽工作期间,省委和省政府决策部署了“五通”工程建设 。茶广村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关怀支持下,1999年开始建设从县道到村的机耕路3.2公里,基本结束了肩挑背驮的日子。2004年,在上级支持下,村民捐资,筹集到资金150万元(其中村民捐资28万元),对机耕路进行拓宽改造并铺设水泥混凝土,机耕路变成了公路,可以畅通无阻行驶汽车,直达县城仅30多公里。过去村民连想都不敢想的,农民拥有自家的小汽车,而今成了现实,全村私人小汽车30台、摩托车30      台,年轻人出门已告别了步行爬山越岭。

1998年,县电力公司来竖杆拉线将电送到村,结束煤油、松明点灯的历史。2007年对电力设施进行升级改造,夜幕降临茶广村成了镶嵌在万绿丛中闪闪烁烁的明珠。随后户户安电话,成年人手机普及率达80以上。电视普及率1002003年行政村内所有的自然村结束了用竹管引山间水的历史,家家户户用上经过处理的自来水。“五通”,的实现,通的不仅是基础设施,通的也是山门打开之后的信息流、资金流,以及思想观念、发展思路。

2、改天换地建新村。

在山峡间依山而建的茶广村,隐藏严重的地质灾害问题,每当风雨交加的日子,村民人人提心吊胆 ,都盼望能在平坦的土地上建房,过上安稳日子,但是面对茶广的地形,这几乎是他们的白日梦。具有革命光荣传统的老区人民,相信有共产党的领导,有社会主义制度,他们发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决心搬山填沟造平地建新村。2006年开始,村民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经过8年的努力,调动各方积极因素,投资600多万元,硬是在山间填出一块面积,规划整齐地建起65栋 新楼房,改善了村民居住条件和村容村貌。

2011年在上级的帮助下,建设村委综合楼,占地面积102平方米,建筑面积400多平方米,集办公、村卫生所、农家书屋于一体;  2013年重建旧庙,为老人活动场所;并在庙前辟小广场,添置健身器材、篮球场等。这些文化设施的建成,为村民提供了茶余饭后的活动场所,改变了过去山头、田头、厨房、睡房的单调生活。

3、发展生产增加收入

1)、扩大茶园面积

茶广、茶广,是以广种茶得名的村庄,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走上改天换地的快车道,政府对茶叶的扶持政策,让茶区人民插上飞速前进的翅膀,茶广村的茶园面积扩大到860多亩,年产茶2000多担,人均产茶近3担,成了仅次于粮食的农业产业。

2)、开发多种经营

茶广村有林地4000多亩,毛竹林800多亩,不通路的情况下,林竹除了做些家具几乎是居家烧火的材料。公路通后,毛竹每百斤达30多元,每年砍伐毛竹村民人均增加收入达500元。 随着劳力的外出,土地的转移势在必行。近年来村民自筹资金400多万元,创办农业公司1家、合作社2家,接收流转的耕地300亩,栽种蜜柚、猕猴桃、火龙果等水果;成立养殖合作社2家,养猪、养兔、养牛等。

3)、富余劳力输出

茶广村可耕种的水田仅430亩,人均不足 半亩,且分布在几十个山弯里,森林覆盖率的提高,伴随来的是一些动物侵害,如国家二类保护动物野猪,它与农民争吃稻谷、地瓜,成了一个公害。况且山垄田机械无法使用,村民依然是面朝黄土背朝天原始耕作, 稻谷的成本大大高于市场的粮价。村委会因势利导转移劳动力,支持鼓励有能力的青年外出创业,至2015年底,全村长期外出500多人,创办公司50多家,年产值超亿元 。

4)、重视发展教育 。

俗话说,治穷先治愚。愚,不是先天的,而是教育落后造成。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特别关心老区人民的教育事业 ,上世纪50年代初就开始办学,70年代县教育部门在有限的资金中拨款建校舍,到80年代学校有了一定发展,学生入学率达90以上,人民群众在文化上开始翻身;21世纪以来随着村民向城镇集中,学龄儿童也随家长到城镇就读,学校拆并,学习条件相应改善。据不完全统计,改革开放以来全村有初中毕业以上300多人,其中高中毕业110 人,大学毕业30      人,在国家机关工作人员   10多人。村办农家书屋目前藏书达 2000多册,读书成了有文化农民的生活必须。同时也是脱贫致富发展经济的基础和前提。

经验总结

1、有党的好政策。

十多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一系列扶持老区建设的倾斜政策,特别是习总书记在宁德工作期间提出“弱鸟先飞”和“滴水穿石”的精神,给老区人民极大鼓舞和鞭策,他们结合茶广的地理条件,艰苦奋斗,逐年发展,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人民生活也有了大幅度提高,村民人均收入达到了6000多元,是前十年的67倍。。

2有部门的支持。

十多年来,各级领导关心支持茶广的发展 ,2008年省老促会常务副会长吕居永带领省老区办等单位领导,翻山越岭来到茶广村,就新农村建设脱贫致富工作进行实地指导; 20062011年,县人大常委会主任林建强挂点帮扶茶广村,同时县国土局、税务局、财险公司、烟草公司、县总工会、县邮政局等单位先后挂点进行帮扶;还有县历任领导 ,多次深入调研指导,并协调资金支持。20152016年市体育局派干部蹲点帮扶。县老促会挂点茶广村十来年, 为村协调牵线搭桥,争取项目、资金 ,帮助村里完善路、水、电、广播电视、通信、医疗等基础设施 ,切实为老区人民办好事实事。

3、 有坚强的班子。

茶广村党支部有党员   16人。十多年来,党支部坚持“三会一课”,组织党员学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学习习总书记的《摆脱贫困》及党的十八届以来的重要讲话,基本做到干部、党员思想不落伍;村的重大决策先召开党员会议,统一认识,再召开两委会和村民会议集思广益,做到事前、事中、事后三公开,村里的账,村民心中都有数。党支部是村民信得过的领头人,是村民的主心骨,支部书记魏祖浩已连任3届,他经常带领村干部积极主动联系县直有关单位汇报工作,加强沟通,增进感情,争取支持;并带领村两委和村民努力改变村容村貌,改善基础设施,提升村庄的知名度,在发挥村里茶叶优势的同时,积极外扩寻求致富道路, 村干部带头种植果树,发展多种经济,增加农民收入。

十多年来茶广村发生了巨变,但离党和政府的要求及村民所需,还有一定差距,造血功能不强,村集体经济依然薄弱。但我们相信只要认真践行党的精准扶贫政策,干群一心,2020年脱贫致富,小康目标一定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