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靖县老区村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
日期:2011/3/9  来源:本站  点击数:
根据省市老促会的部署要求,为全面了解全县老区村经济与社会发展情况,分析老区村在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为各级党委政府抓好老区建设促进老区经济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而出谋献策。带着这个任务,7月份以来,县老促会理事的几位同志顶着烈日酷暑历时一个多月深入到全县十一个乡镇56个老区村调研。通过召开镇、村干部、群众座谈会,实地察看,进村入户访谈等形式,认真详细了解老区村的情况。在调研过程中,我们深刻体会和切实感受到老区村巨大的发展变化以及老区人民不畏艰难奋发图强的精神面貌,心里倍感慰藉。但同时也感到老区村的发展还有很多困难和问题,需要各级党委政府关心支持逐步解决,所以我们老促会的几位同志心情也有一些沉重,倘若这次调研能为老区人民做点实事,为今后老区的发展建言献策,也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现把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南靖县是一个山区县,与苏区龙岩市交接,全县总面积1962平方公里,总人口35万人,辖11个镇,1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有182个行政村。2009年全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84.1亿元,实现工业总产值137.2亿元,农业总产值46.5亿元,2009年财政总收入7.1亿元,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4.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685元。当前,在贯彻落实海峡两岸经济区建设过程中,南靖各级党委政府和全县人民正在为建设海峡两岸民营经济强县和生态旅游名县而努力奋斗。
南靖也是一个老区县,有二个老区镇,56个老区村,占全县182个行政村的30.8%,总人口97671人,占全县人口约28%,总户数24920户,全家外迁1148户,2009年全县老区村总产值178258万元,其中第一产业74797万元,第二产业77432万元,第三产业26029万元,分别占42%、43.4%、14.6%。据调查,老区村呈现“三多一少”四个特点。
1、分布在偏远山区多,交通不便。全县56个老区村,属于山区的有37个村,占66%,而且很多在深山老林之中,虽然老区村近几年全部通上水泥路,但路窄弯多坡陡路远,翻山越岭,交通不便,信息不畅。
2、山地面积多,以农业为主,是个典型经济欠发达的山村,老区村共有耕地面积95473亩,人均0.98亩,山地865754亩,人均8.87亩。除县城的溪边村以第三产业为主之外,全部是以林业、农业的耕作为主。农业(包括林木)收入约占老区村农民收入的40—50%。
3、劳动力外出打工多,老区村共有劳动力50909人,长期外出务工经商的有18462人,占36%,若包括在城镇工厂做工的,从事二、三产业的、离村不离乡的统计在内,从事二、三产业和外出的超过50%,偏远山区村剩下的属“386199”部队(即妇女、孩子、老人)。二、三产业收入占50—60%。
4、老区村创业人才少,资金缺乏。老区村培养的大中专生或年轻一代几乎都到大中城市或县城创业,不愿回到农村。农村的人才很少,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多是老人、妇女,文化素质差,掌握现代科技知识少。再者,取得的收入多是支持子女就学或创业,投入农业的资金十分有限,使农村的经济收入少,各项事业的发展困难。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也耳闻目睹老区村的发展变化,感到欣喜。建国之后,虽然老区人民解决了温饱问题,但是地理偏僻,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生产生活条件极差,经济困难,困扰着老区的发展。改革开放之后,尤其是近几年来,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十分重视老区的建设,加大资金投入,抓好水、电、路等基础设施的改造,致力改善人居环境,使老区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质的飞跃,老区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具体体现以下几方面:
1、各级党委、政府对老区的重视与支持。近几年来从中央到地方都制定优惠政策对老区的倾斜。县委、县政府倾注全力对老区的教育、基础设施、生活条件的改善,每年投资建设上千万元,使老区村的发展有了保障。
2、基础设施建设日臻完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全县56个老区村实现村村通水泥路,包括部分村组的水泥路总里程达456公里,总投资在1.8亿元以上;老区村的电力改造也已完成,实现与县城同网同价,政府用于电力改造的投资也在8000万元以上;农田水利、人饮工程、校舍维护、家园清洁、新农村建设投入资金总和也在5000万元以上。近几年政府加大力度投资于老区村的建设超过解放以后几十年的投资总和5倍以上,真正使老区农民享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
3、社会保障制度日益健全。全县56个老区村的新农合医保全部参保,基本上缓解了看病难问题;最低生活保障线向老区村倾斜,人数近3000人,占全县低保人数的36%,九年义务教育全部达标,没有出现儿童失学、辍学的现象。目前,我县争取到省级社会保险养老试点县。届时,养老投保资金向老区村群众倾斜,逐步解决老区人民老有所养问题。
4、科技知识进村入户,特色农业初具规模,近几年,农业等科技部门加大对老区群众的科技培训力度,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措施,加强对农业科技知识的普及,以高产、高效、优质农业入手,提高农业产值,增加农民收入。通过十几年的努力,使老区村的农业生产初具规模,形成特色。平原地区以香蕉、食用菌、麻竹笋、蔬菜、养猪为主,山区地区以麻竹笋、茶叶为主,逐步形成农户加公司,以及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经营模式,扩大了产品的知名度,提高了农业附加值。
5、人居环境逐步美化绿化。这次到老区村调研,给我们印象最新的是路宽了、新房子多了、新建楼房4771户,居民区干净美化了、有11个村喝上无污染清澈的山泉水,新农村建设呈现一派生机活力、欣欣向荣景象,56个老区村有25个列入村容整洁示范村,总投入在1000万元以上,其中县财政投入在150万元以上。老区村原来光秃秃的荒山,通过前几年的林权改革,种上了速生丰产林或乡土树种,显得郁郁葱葱,生机盎然。
一、老区村发展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通过这次调研,感到老区变化很大,人民安居乐业,对生活充满信心和自豪,值得我们欣慰,但是从目前来看,由于老区村所处的地理位置、交通、环境、信息、劳动力素质等方面的因素与城镇对比还有很大差距,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还存在很多困难和问题,制约老区发展的因素还很多,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老区村发展资金严重不足缺口大,农民收入水平低,全县56个老区村,村财收入为“空壳村”有8个村,占14.3%;1000—9000元的有11个村占19.6%;10000—100000元的有30个村,占53.8%;10万元以上的有7个村,占12.6%;而农民人均纯收入也很低,56个村,人均纯收入在6000元以上,只有17个村,占30.4%;人均纯收入在3000—5900元的有29个村,占51.8%;大多数人均纯收入都在3000—4000元之间;2500元以下的有10个村,占17.8%。由于村级集体收入为零,只有靠政府每年拨付村干部工资和1万多元的办公经费维持村级活动,村级用于经济活动、召开会议经费就十分紧张,甚至征订报刊杂志还需村干部代垫。因此,建设村集体公益事业只能是等、靠、要。再者,由于农民收入低,用于农业投入或村集体开展家园清洁整理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显得困难重重,减缓了老区的建设与发展步伐。如经济收入较高的靖城草坂村、山城溪边村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家园整洁活动中,搞得有声有色,环境优美。
2、基础设施建设还不够完善,村级负债多,压力大。虽然政府大量投入,村级干部群众努力,基本完成路、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但是还存在一些不足:一是村级主干道虽然改造成水泥路,但有些老区村组与组之间还没硬化,据统计还有470公里组与组之间道路未改造,还需大量投入,原先建设水泥路还有相当的债务存在,人居环境卫生还不尽人意,存在脏、乱、差现象,还需资金投入,还需建立长效机制来保障。二是农田水利设施投入不足,且年久失修,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恶化,抗灾防灾能力也逐渐下降。且部分自然村庄饮水安全也不容乐观,饮水问题急待解决,全县还有45个自然村未解决饮水问题。三是近几年老区加大公益事业的建设,虽然上级补助大部分资金,但村还需部分配套资金,造成村级新的债务,压力很大。
3、农业科技水平不高,农产品价格低,效益下降。老区村农民耕作方式简单分散,生产投入不足,具有短期性和盲目性,种植业难以形成规模,不能形成区域特色,无法发挥规模效益,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难度大。加上近几年化肥、种子、农药等生产资料价格大幅度上涨,农民出售的农产品价格低,效益不高。
4、回乡创业的科技人才少,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相对低下。从调研的尤其是山区的老区村来看,近几年大中专毕业生很多,都在城镇发展,回乡创业的极少,因此,农村劳动力老化问题日益突出。农民素质尤其是科学文化素质偏低,难以应对标准化农业、科技农业、现代农业带来的挑战,农民增收缺乏人力素质支撑,部分外出务工由于文化素质和技术水平不高,增收潜力不大。
5、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健全,农民负担重,生活压力大。由于偏远山区的老区村群众收入来源渠道少,相当部分的家庭收入仅靠农业收成。据统计,56个老区村年人均纯收入在2000元以下的贫困家庭将近占10%,约2500户。我县农村养老保险才刚要启动,尽管有新农合医保和农村九年义务教育的实施,但因病、因教育、因灾害的返贫不少,农民不堪重负,生活压力很大。
二、加快老区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革命老区为新中国的建立做出了巨大牺牲和重大贡献,老区的建设与发展势在必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心老区建设,改善老区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老区人民生活水平,是各级党委政府摆在面前急需解决的重要任务,没有老区的跨越发展就没有全县的跨越发展,没有老区的现代化就没有全县的现代化,没有老区的全面小康就没有全县的全面小康,也是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和义务。
1、加强领导,强化措施,建立老区村发展工作机制。各级党委政府应该重视支持老区的建设与发展,要成立一个专门工作机构,负责协调老区的建设问题,政府应该有一名副职县级领导分管这项工作,每半年向县委、县政府汇报一次老区村的工作情况,每年要召开一次老区村工作总结表彰大会,把老区村的工作摆上县委、县政府重要议事日程,把老区村的工作纳入县委对镇党委、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的考核内容。在制定政策上,对老区村的人力、物力、财力必须有特别的优惠和倾斜,每年安排政府的一些科局挂钩老区村,支持老区村建设,老区村的发展和建设需要金融部门给予贷款支持,特别是农村小额贷款应优先给予保证。同时加强老区的宣传,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老区村的发展的浓厚氛围。
2、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建立老区建设发展规划。继续改造和完善老区村的路、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老区村多属经济不发展、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的偏僻山村,在原有政府大量投入建设的基础上,建立老区建设发展基金,有计划的解决老区村生产生活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视财力而定,每年安排5—10个老区村,同时,对老区村历史遗留债务问题逐步解决,减少压力。通过几年的努力,彻底改变制约老区发展的环境条件,逐步完善和配套老区村路、水、电的建设与维护,建立长效机制,使老区村有一个发展平台,利用老区村的资源,加快发展,保障老区村农民能够可持续发展和增产增收。
3、优化产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加快产业化步伐。老区村要利用本地资源优势,在巩固原有大宗农副产品生产的基础上,因地制宜,着力发展外向型农业和特色农业,推进“一村一品”建设,培育一批特色明显、类型多样、竞争力强的专业村,实现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如靖城草坂村食用菌、香蕉,山城六安村蔬菜,龙山南坪村麻竹笋,金山荆都村柑桔,书洋、梅林镇茶叶等。要以发展精细农业,通过科学、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科技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同时要着力抓好农产品加工企业,提高产品附加值,完善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之间的利益连接与协调机制,支持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从根本上解决影响现代农业发展的小农经济与大市场对接问题,逐步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特色农业、高效农业转变。
4、要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加强九年制义务教育,对优秀的小学、初高中毕业生制定奖励政策,对困难学生要有补助制度,要把培养人才做为老区村长远规划。同时积极发挥农村技校作用,加强对农民技术培训,推广科技知识,全面提高农民素质,为老区经济增长和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奠定良好基础。
5、建立健全完善老区村农民社会保障体系,促进社会和谐发展。老区村农民要确保生活有保障,病有所医,老有所养,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要在农村普遍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基础上,在农村建立社会养老保险、社会救济、低收入保障制度,惠民政策要对老区村倾斜,使老区农民因病因贫能够得到有效救助。
6、积极开展老区就业培训,捉高劳动力素质,搭建大中专毕业生回乡创业平台。要根据市场和企业需求,将培训与就业全面挂钩,针对性开设各种就业培训班,实行订单培训、定向培训,提高培训的实用性。同时要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回乡创业,树立投资创业回报家乡的意识,政府和有关部门应为知识青年创业提供指导和服务,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扶持和优惠倾斜,为老区建设献策献力,加快老区发展步伐。
南靖县老促会
二0一0年八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