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考察调研 >2016年

弘扬老区精神 努力加快发展

日期:2017/3/1        来源:本站        点击数:

弘扬老区精神  努力加快发展

——柘荣县8个老区基点村调研综述

柘荣县老促会

习总书记对老区建设作了许多重要讲话,他强调:“要让老区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决不能让一个苏区老区掉队”、“加快老区发展,使老区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我们永远不能忘的历史责任,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柘荣县老促会驻会几位老同志遵照总书记的嘱咐,日前再次到该县东源乡的兰中、桃坑、上泥、山场、完店,黄柏乡的陈家山、倒流水,宅中乡的坪坑8个革命老区基点村走走看看,通过入户与群众交谈、召开座谈会、听取汇报等形式,开展老区基点村社会经济情况再调研。这样的调研20105月柘荣县老促会曾进行过一次,这次柘荣县老促会再次调研,深深地感到,在党和政府各项政策帮扶下,特别是《福建省促进革命老区发展条例》贯彻落实和精准扶贫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以来,柘荣老区基点村的面貌又发生较大变化。

一、“五通”更惠民

通路情况。8个老区基点行政村至2008年底全部实现了公路硬化,除了东源乡的兰中、桃坑、完店和山场村在省道、县道沿线外,其余的4个村公路硬化为24.9公里,总投入近700万元,其中:黄柏乡的陈家山3公里,投入63万元;倒流水村6公里,投入170万元;东源乡的上泥村8公里,投入240万元,宅中乡的坪坑村5.7公里,投入171万元。路面均为33.5米宽。路况保护较好。

通电情况。上世纪80年代,老区基点行政村主村全部通电。90年代末,电力部门实施自然村“村村通”工程后,27个自然村也全部通电,现已实现城乡同网同价和电脑远程自动计费,用户每月到乡电管所缴费即可。

通水情况。过去老区基点村的群众生产生活用水,或用井水或用溪水,极为不便,本世纪初水利部门为老区基点村实施自来水工程。这种自来水工程,就是在主村建蓄水池,再用镀锌管引入用户。这几年,又对原有引水管进行改造,改用IP管引水,这种引水管不生锈,不易堵塞,除个别边远自然村外,多数自然村用上了干净卫生的自来水。

通电话情况。老区基点村在通程控电话的基础上,这几年移动联通部门在高山地带建立多个基站,实现手机信号全覆盖,老区群众手机用户已达百分之九十以上。

通广播电视情况。上世纪90年代,老区基点村群众是通过差转台接收广播电视节目,本世纪初广电部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后,有线电视进村入户,主村和多数自然村接收县网节目,少数自然村通过建立“小耳朵”天线接收节目,老区基点村实现广播电视节目全覆盖,老区群众可收听三套广播节目和收看50套以上电视节目,极大丰富了老区群众的文化生活。

“五通”提高了老区群众的生活质量。要致富,先修路。路通后,老区群众出行方便,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有的老区群众还买了农用车和摩托车,仅上泥村就有农用车5部、摩托车16部。完店村主任杨国亮说:公路通后,太子参和茶叶用农用车送到县城出售,价格比在本地出售提高20%。增加了老区群众收入;电通后,改变了老区群众祖祖辈辈用竹篾、煤油灯照明的历史,每到夜晚灯火通明。8个老区基点都有了碾米厂或农副产品加工厂。上泥村1995年还在行河村建设柘荣县行河电力开发有限公司,年发电量8000千瓦。除满足本村用电力,剩余电力还上了县电网。在走村串户,与群众促膝谈心中,老区基点村群众感触最深的就是“党的老区政策好,政府实实在在为老区群众办实事好事,花钱给老区筑路通电,老区群众的日子一年比一年好。”

二、收入又提高

据初步统计,8个老区基点村,31个自然村,737户,3210人,2009年人均纯收入3000元,2015年人均纯收入:坪坑村5352元、倒流水村4080元、兰中村3907元、山场村3875元、完店村3841元、陈家山村3655元、桃坑村3438元、上泥村3360元,比2015年都有一定提高。最高的坪坑村人均纯收入增加2352元,最少的上泥村人均纯收入也增加360元。

三、村貌有改观

老区基点村群众居住条件有很大改善,破木瓦房逐年少了,砖混结构的新房逐年增多了。房前屋后的垃圾臭水沟不见了,厅堂道路水泥硬化随处可见。坪坑村主村前的臭水沟已整洁成圆形小水塘,砌起围墙,水塘内养鱼,水塘边栽花种草,水塘水面挂起迎风飘扬的彩旗,水塘边摆着石座椅,还建立科普宣传栏,成了村民休闲的好去处。更可喜的是,兰中村已被列为柘荣县新农村建设试点村。村貌建设已进行规划设计,逐年逐步实施。已争取资金50多万元,对300多米村干道进行改造、浇灌成宽敞的水泥大道,成为8个老区基点村中第一个被列为新农村建设试点村的村。

四、村干有朝气

8个老区基点村的村干都是2015年选举产生的,与上届相比,这一届村干平均年龄下降4-5岁,高中毕业的占三分之一,经济能人占一半以上,本届村干普遍富有朝气,事业心强,思变心切。完店村村主任杨国亮一上任,就成立农民合作社,将村里260亩耕地和1.5万亩林地流转到合作社,实行集约经营,已从林业部门争取到资金30多万元,种植连片经济和观赏树美国紫薇30多亩,还开发出具有上百年历史的老茶树10多亩,制作生态茶取得良好经济效益;山场村支书林品端提出将东源乡的五个老区基点村连成一片形成红色片区,共同开发、共同发展,利用红色资源,发展红色旅游等,大有收拢五指,形成拳头,重拳出击之势;上泥村的村支书缪吓炳和村主任陈美善紧密配合带领村民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在市老促会的支持下,已种植高产密植茶园80多亩,长势良好。

五、帮扶贫困户

8个老区基点村在精准扶贫中,对贫困对象全面核实梳理,精准识别,共有51户贫困户,都得到帮扶。桃坑村有8户贫困户,去年被列为精准扶贫有2户,这2户户主被安排到县城企业打工,月收入3000元,年底就可脱贫。兰中村有10户贫困户,分两批精准扶贫,去年被列为精准扶贫有5户,这5户有3户安排到企业务工,有2户实行项目帮扶,发展养羊和种植业,有望到年底可脱贫。

老区基点村这几年有发展有变化,但与其他村相比,老区基点村的发展是缓慢的,变化是微小的。可以说老区基点村是在爬坡越坎,艰难前行,老区基点村的社会经济状况仍然不容乐观。

首先是人气不旺。8个老区基点村人员稀少。桃坑村原有115463人,长期外出者达450多人,村里仅剩5-6户。兰中村总户数169户,仅剩下50180人。倒流水村总人口610多人,在家留守者不及90人。坪坑村总人口280多人,而留守者不及50人。况且,留在村里的尽是老弱病残者。直接影响老区新农村建设发展。老区基点村的群众告诉我们,人是不外流不行。一个原因是不出去打工经商挣不到钱,都在村里耕种几亩薄田,收入上不去,不能脱贫奔小康。还有一个原因是村里没有学校,小孩上学难。都把小孩送到县城去读书,家长边打工边陪读。“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大家都盼子女能上好学、读好书,通过读书来改变面貌。

其二是经济脆弱。8个老区基点村平均人均纯收入为3946元,最高的坪坑村人均纯收入为5352元,不到宅中乡人均纯收入的一半,最低的上泥村为3360元,只有东源乡人均纯收入三分之一。8个老区基点村集体经济都是“空壳村”。上泥村为建造防火池,还负债30多万元,防火池成了“半拉子”工程。

其三是地处偏僻。8个老区基点村均地处偏僻,山高岭崇,立地条件差,39个自然村座落在山坡上,山窝里,大多数都处于地质灾害事发地带。东源乡的上泥村,黄柏乡的陈家山村,均处在半山腰,是省级挂牌的地质灾害点,每当台风暴雨来临前,村干部都要下大力气动员村民搬迁到闲置的小学教学楼避灾。

其四是资源缺乏。8个老区基点村都没有资源方面的优势。这些年森林恢复,植被茂密,野猪又十分猖獗,村民地里种些作物,还不够野猪糟塌,有种无收,村民们几乎谈“猪”色变。

当前精准扶贫开发已经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击阶段,老区基点村,总不能永远成为千帆竞发侧畔的沉舟,万树争春中落下的病树。如何让老区基点村跟上奔小康的步伐,特提出几点不成熟的意见和建议。

一要树立发展老区意识,尤其是老区基点村发展更为重要。因为基点村由于历史原因和地理位置,都是穷乡僻壤、条件十分恶劣,要改变面貌更为困难。帮扶老区基点村绝对不是阶段性工作,更不是短期行为。及其需要有一名县级领导挂村,要有一个经济实力的部门帮扶。要经常深入老区基点村调查研究,认真分析,查找“穷”因,从老区基点村的实际出发,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再不能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老路。

二要实现可持续发展。8个老区基点虽资源匮乏,但各有特色。上泥村有辉绿岩矿产资源,据初步勘察,矿体长20公里,宽150-200米,矿石储量大,有关部门能否引进有实力的企业共同开发。陈家山、坪坑等村毛竹资源丰富,有关部门能否引进加工企业,加工竹笋和竹制品。兰中、桃坑、倒流水等村山地多,草场广,有关部门能否引导发展畜牲业,打造“一村一品”老区基点专业村。

三要在资金上倾斜。要求在老区发展基金中,每年划拨5-10万元,作为老区基点村的集体经济开发资金,帮助其发展村集体经济,尽快消灭集体经济“空壳村”。

四要加强联系。老区基点村的村干部要经常与外出人员保持联系。逢年过节返村之际,召开恳亲座谈会,激发他们爱乡爱村之情,鼓励他们离乡不离土,多关心家乡事业,多支持家乡建设。

总之,只要从老区基点村的实际出发,加强对老区基点村的指导、协调和扶持,老区基点村同样能突破“山穷水尽疑无路”的困境,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