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考察调研 >2010年

漳浦革命老区经济跨越发展的调查

日期:2011/3/9        来源:本站        点击数:

根据漳州市老促会通知及闽西南五市老促会工作研讨会确定的“关于老区村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对策建议”的专题要求精神,我们漳浦县老促会组成调研组深入革命老区乡镇、村,就老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进行调研,同时选择好、中、差的霞美黄埔村、绥安溪南村、石榴车本村进行详细剖析。在此基础上,召开县直涉农部门领导座谈会,广泛听取他们对革命老区发展的宝贵意见。现从三个方面汇报:

一、历史概况与发展现状

漳浦县早在1926年就有了共产党的组织,农民运动蓬勃发展。1928110日,党在漳浦组织领导千余名农会会员武装攻打国民党第十一军在佛昙的“烟苗捐征收处”,揭开了福建农民武装反抗国民党军的帷幕。漳浦农民武装抗捐行动,受到中共福建省临委的高度重视,1930年至1931年,党派陶铸、邓子恢同志先后率领闽南红军第一支队支持山城农民武装抗击“飞机捐”,点燃了小山城革命烽火。19324月,中央工农红军东路军攻打福建,占领漳州。时任中华苏维埃临时政府主席毛泽东同志听取邓子恢(苏维埃中央执委、财政委员)、罗明(中共福建省委书记)的汇报,经苏区中共中央局书记周恩来同志同意,派红三军进驻漳浦红楼,建立靖和浦苏区,并在漳浦(新厝顶村)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独立第三团(简称红三团)。为反围剿保卫中央苏区,红三团浴血奋战,政委王占春、团长冯翼飞先后牺牲。19331月,漳州中心县委、红三团在漳浦龙岭召开扩大会议,重整雄风。1934年春,靖和浦苏维埃政府在漳浦车本村成立。主席林路,副主席吴庭坚(漳浦人)51日,党的六届五中全会,全苏二次会议,确定成立中共闽粤边临时特委,指派黄会聪同志为特委书记,直接归属苏区中央领导,特委机关设在漳浦车本村。又开创梁山、灶山(后洞)等革命根据地。漳浦成为直属中共中央的闽粤边特委领导下的中共靖和浦县委、靖和浦边区苏维埃政府和“红三团”的活动中心。1937年抗战初期,发生了“漳浦事件”、诏安“月港事件”后,中共闽粤边特委、红三团在漳浦清泉岩重建、组织队伍,后编入新四军北上抗日。经南方三年游击战争,至抗日初期,漳浦一片红。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漳浦老区人民浴血奋战作出了重大牺牲和贡献。解放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老区恢复生产、重建家园。19519月,中央慰问闽西南中央苏区县,漳浦被列为13个面积全部或大部分的苏区县。现有全县20个老区乡镇场和有老区村的乡镇场,111个老区行政村,125个老区基点村。

改革开放以来,我县老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老区人民生产、生活获得了很大提高。主要体现在四个大:

一是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大,产业特色突出。全县形成38万亩水果基地,近30万亩水产养殖基地,30万亩蔬菜基地和6万亩花卉基地,涌现一批“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特色产业。如盘陀老区镇成为茶文化镇、马坪老区镇成为黄牛出口基地、沙西老区成为榕树盆景之乡、霞美老区成为牡蛎集散中心、杜浔老区成为万亩蔬菜无公害基地。又如黄埔老区村的东魁杨梅、溪坂老区村的花卉、东坂老区村的万亩无公害水产基地,产业特色突出,产品品牌闻名省内外。全国绿化先进单位的老区东升村,该村有山地2.3万亩,造林8千亩,种果1.2万亩(人均10亩果),被誉为江南水果第一村。

二是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大,基本实现“五通”。全县电力实现村村通,电讯全覆盖,电视10户以上自然村村村通,安全饮用水90%行政村得以实施,水泥路实现行政村村村通,自然村水泥路也修建了100多公里。“五通”实施为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打下基础,一批先富起来的老区村如东升、东坂、黄埔、长桥、溪坂等,正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我县海拔最高的车本村,近年来,在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下,修建了一条7.2公里的水泥路和600m的村道,安装自来水、通讯塔,完善通讯设备,管护二万亩生态林,大大提高了群众安心山区发展生产的信心,组织起养牛生产合作社:三年来,肉牛(水牛)87头发展到301头,加上200个劳力外出务工收入,人均纯收入4846元,三年来年递增15%。

三是外出务工收入比重大,形成主体趋势。随着开放开发,土地流转,老区农民从过去靠单一务农收入向经商、务工及家庭综合经营转变,外出参加特区、工业开发区、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和城镇化建设的农民越来越多。全县农民外出务工、入城经商的劳力达20多万人,年人均工资收入约1.2万元以上。县劳动部门、教育部门重视对农民工的培训工作,不断提高劳动力素质,劳务收入已成为老区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

四是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大,现代农业迅速发展。全县现有农产品加工企业257家,有34家龙头企业(包括省市县三级),规模农业企业实现产值20亿元,税收上亿元,自营出口上亿美元。“公司+农户+基地”生产模式,带动农户3.5万户,带动种植基地18万亩,养殖基地15万亩,农民就业6万多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台资农业迅速发展。如1993年在老区盘陀镇投资兴业的天福集团,迅速发展为世界最大的茶叶龙头公司,集茶叶种植、加工、茶食品、茶具生产、销售、旅游观光、茶学教育为一体,有很强的自我创新、科技研发能力的综合性集团企业,在全国各地发展连锁店1040多家,“天福茗茶”成为中国驰名商标。1999年在老区溪坂村兴建的漳州东南花都有限公司,11年来,年年在这里举办海峡两岸福建(漳州)花卉博览会。2004年创办的漳浦台湾农民创业园有限公司,下设花卉、果蔬、茶叶、渔业、农副产品加工和畜牧产品加工等六个区,覆盖全县,创业园核心区(花卉)设在老区长桥镇和长桥农场。这三大龙头企业不仅为浦台农业合作搭建平台,推进我县现代农业的发展,还为老区人民带来了致富路。

二、存在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从总体上看,我县老区的各项建设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老区人民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由于历史和自然条件等客观因素的制约,部分老区村贫困落后的面貌还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老区人民的生产和生活还存在不少的困难和问题。主要是:

1、农业成本高,山地资源流失比较严重。多数山区老区村地处高山峻岭,交通不便。虽然这几年道路硬化,行政村都通水泥路,但大部分自然村仍是弯曲小道。基础设施比较薄弱,生产手段比较落后,农业成本高,农产品价格低迷,生产资料价格上扬,大多收成难抵成本。部分干部群众对务农失去信心,一些老区村田园抛荒及山地资源流失现象不容忽视。造成抛荒和流失的原因:一是由于自然环境恶劣,地质灾害和野兽隐患威胁和危害农民生产和生活。如龙岭、山城、车本、割埔等老区基点村,农作物被山猪野兽破坏贻尽的事时有发生。车本村有水田420亩,大部分被山上水土流失(泥石流)淹埋掉,只有一百余亩种水稻,还不敢指望有收成,因为成群的麻雀会一夜间把刚成熟的稻谷吃个精光。农民有种无收,严重挫伤了生产积极性。二是劳动力流动不合理。由于多数强壮劳动力外出打工、进城经商,留在村里的多为老人、妇女和儿童,严重影响正常生产活动。三是对资源的开发利用重视不够、投入不足、成果不多。一些国家生态保护林被违规出租,多数山林处于自生自灭状态,缺乏养护措施。如车本村山高林密,景观十分秀丽,有林地2万多亩,被划为国家生态保护林1.9万亩,大部分租给厦门、漳州等地客商,毁林种桉案件时有发生,砍树卖钱现象依然存在,应引起高度重视,严厉制止此类事件发生。

2、文化素质低,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大。目前老区农民文化素质普遍偏低。黄埔、溪南、车本三个村共有劳动力3355人,外出务工的达2256人,占67.2%,其中高中及以上文化占5.6%,初中文化占75%,小学以下占19.4%,多数无专业技术技能。车本村80%小学文化,初中以上仅占19%。由于劳动力素质较低与务工、经商对文化技能要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劳务收入也在逐步减少。此外,由于老区村地处险要,农业基础设施遭受自然灾害的破坏频率高,农业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差,农产品加工能力低,吸引外资的外部环境差,农民增收的来源窄,与发达地区比,差距相当的大。同时,老区村的贫富悬殊比较大。经抽样调查分析,全县111个老区村中,年人均收入6000元以上的56个,约占51%;2500元至6000元的44个,约占40%;年收入2500元以下的10个,约占9%。

3、集体积累少,公益事业发展受限。老区村集体经济普遍薄弱,多数山区老区村村财收入归零,有些村债台高筑。如霞美镇黄埔村,是我县老区村中属发展较好的村,几年来农业结构调整,发展优质杨梅3000亩,枇杷800亩,还有蜜柚、香蕉等水果,村民收入较高,但由于历年来开展教育两基达标、饮水工程、村路修建及新村建设投入等,目前还负债140万元。由于村集体经济薄弱,农村村容村貌、文化娱乐设施、卫生医疗等公益事业的发展没有财力保证,为民办实事力不从心,有的连一些为农民生产、生活服务的基本的社会化服务项目都无力兴办。

三、发展思路与对策建议

加快我县老区发展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抓住国务院出台支持海西建设、支持革命老区加快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深入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视察福建老区的重要指示精神,理直气壮、满腔热情地宣传老区,擦亮老区的金字招牌。注重发展特色产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注重提高农民素质,为老区发展提供人才保障;注重解决民生问题,集中财力改善老区环境硬件;注重建设基层组织,增强村级班子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

一要注重发展特色产业,促进农民增收。要立足当地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做文章,突出优势产业开发,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培植经济发展后劲。要寻找切入点,因地制宜,引导农民发展优质水果、花卉、竹林、药材等种植业,利用广阔山地林草场和滩涂、溪河发展养殖畜牧业,积极培育老区农民增收新亮点,着力提高老区面向市场、自主经营、自我发展、自我积累的能力。致力发展优质农业、高效农业、绿色农业和品牌农业。突出抓好特色农业产品,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格局,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继续鼓励老区乡镇、村引办飞地工业,对老区村引办的飞地工业在税收分成上给予倾斜。培育壮大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促进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发展,推动农产品精深加工,切实提高农业效益,促进老区农民增收。

二要注重发挥老区红色资源优势,加强红色景区()建设,建立红色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我县有中央红军东路军第三军军部旧址——绥城红楼、红三团重整武装旧址——清泉岩、“靖和浦”苏维埃政府旧址等重要革命遗址,是发展红色旅游的重要资源。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革命历史遗址的修建工作,开辟红色之旅,使它产生强大的政治力量,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建议尽快把我县红色景点列入省、市红色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总体规划。

三要注重提高农民素质,为老区发展提供人才保障。老区群众是老区建设的主体。必须加大力度提高老区农民的综合素质,特别要加强对外出务工、进城经商的农民进行文化和技能培训。鉴于老区农民普遍存在文化素质偏低、职业技能缺乏的问题。建议教育、劳动、农业部门对老区农民技能培训予以优先考虑安排。

四要注重解决民生问题,集中财力改善老区环境硬件。要继续加大老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尤其要加大道路建设的扶持力度,实现自然村村道硬化。建议把通往30户以上自然村的道路建设和安全饮水、水利设施维护列入“十二五”规划。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加大老区医疗卫生和机构建设及设备更新资金投入的转移支付比例和力度。要着力解决小学撤小并大后,边远老区村孩子上学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解除学生家长后顾之忧。

五要注重立法工作,加大对老区扶持政策的落实力度。要尽快制定出台加快老区发展条例,使老区建设发展有章可循,有法可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