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考察调研 >2016年

推动产业扶贫 实现精准脱贫

日期:2017/3/1        来源:本站        点击数:

推动产业扶贫  实现精准脱贫

南平市老促会  南平市老区办

719日至30日,南平市老促会、老区办、扶贫开发协会组成精准扶贫调研组,开展以推进产业扶贫为主题的调研活动,深入到顺昌、邵武、光泽、浦城等县(市),通过听取汇报,走访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村贫困户,考察扶贫产业项目及收集十县(市、区)资料等方式,对产业扶贫进行了深入的调研。近年来南平市产业扶贫投入力度逐年增大,促进了优势特色产业快速发展,带动了农民增收,推动了地方经济发展,贫困户增收脱贫。

一、产业扶贫概况

据统计,南平市现有市级龙头企业128家,省级以上龙头企业95家,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4552家和家庭农场697家,成员16.5万人,其中贫困户1.3万人。目前有98家涉农企业在贫困村建基地126个,基地面积达44万多亩,直接带动贫困户2107户;有带动贫困户的农民专业合社272家,带动贫困户3402户增收。省级5个重点县落实扶贫项目408项,帮扶项目资金22.97亿元;省级43个扶贫开发重点村,落实帮扶资金2.74亿元,实施项目616项。全市成立金融扶贫平台10个,投入扶贫风险保证金1.2亿元,有940户贫困户贷款,带动贫困户增收1459万元。党员干部结对帮扶贫困户2.49万户,贫困人口年人均增收380元;全市已培育涉农电子商务企业3家、农业物联网应用示范5家。顺昌县有神农菇业等工厂化生产海鲜菇企业56家,年栽培海鲜菇1.5亿袋,产值6.5亿元,每日外运鲜菇占全国海鲜菇市场份额80%,已成为福建省产值超5亿元的食用菌生产县之一。该产业带动就业1.5万人,近年有3000多贫困人口因此脱贫。产业扶贫加快贫困户脱贫步伐,提高了精准扶贫效益,全市初步形成了行业、项目、金融、社会扶持特色产业发展的新格局。

二、开展“造血式”扶贫

(一)山海合作共建产业园,促进重点县发展。近年来,5个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主动对接沿海发达帮扶县(市、区),加大新项目的引进力度,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经济总量持续增加,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二)特色产业带动,促进农民增收。突出龙头带动,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着力发展特色现代农业、竹产业、林下经济、乡村生态旅游等特色产业。通过“公司+基地+贫困户”、“合作社+基地+贫困户”,延伸产业链,实现村有主导产业、户有增收项目,有效带动当地产业发展和贫困户增收。

(三)发展增收项目,促进内生动力。把种养业、林下经济和乡村旅游作为扶贫开发的重点,帮助贫困群众发展有特色、有市场的农业增收项目。全市建立林下经济示范基地100个,基地经营面积17万亩,涌现出43个成功的示范基地。

(四)开展智能帮扶,促进就业服务平台。近年来,采取“送训上门”、“送技下乡”、“定点培训”、“订单培训”等多种形式,开展职业教育、就业转移、家政服务等培训,帮扶贫困人口实现稳定就业。基本实现“培训一人、转移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十二五”期间,全市完成农村劳动力“阳光工程”和“雨露计划”培训指标60540人,开展各类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21955人次。组织开展农村实用技术远程培训51期,培训农民和农技干部52.99万人次,其中贫困人口23.13万人次。建立农村实用人才数据库、农村实用人才示范基地和优秀农村实用人才信息库,储备农村实用人才51501人,组织推荐3029名农民参与新型职业农民大中专学历教育。

(五)开展金融服务,促进项目发展。全市基本实现邮储银行、农信社(农商行)服务网点在贫困乡镇全覆盖,农信社(农商行)小额便民点行政村基本全覆盖。培育壮大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开展信用村、信用户创建,对贫困信用户优先予以贷款支持。加大了对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规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金融支持力度,贫困户通过累积信用记录解决贷款难问题。

(六)用好用足政策,促进产业发展。各级扶贫协会、各县(市、区)老区办充分利用中央彩票公益金项目,积极引导助推老区群众加快生产发展,实现早日脱贫致富。十二五期间,5个省级扶贫重点县共争取中央彩票公益金9500万元,主要用于发展生产性的基础设施建设。

三、产业扶贫困难与问题

一是部分群众认识不到位,发展产业参与度不高。产业脱贫离不开领导重视、群众积极参与。闽北山区传统农业缺乏比较优势,经济效益低下,必须发挥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才能达到脱贫目标。但由于产业发展周期长、见效慢、风险大,部分地区干部群众思想僵化、因循守旧,怕担风险、害怕失败,因而不愿在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产业上动脑筋、想办法、谋出路、图发展。

二是产业发展规模偏小,发展产业效益偏低。与传统农业相比,发展特色产业投入较大、管理水平要求较高、见效需要时间较长、市场竞争激烈而且风险相对较大。但在贫困山区,政府与农民的投入能力与抗风险能力都非常有限。  

三是劳动力素质偏低,发展产业后劲不足。从致贫原因结构上看,全市因病致贫占40.79%、因残致贫的占16.66%,没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有38915人,而且贫困地区绝大部分有文化、有体力、有能力的青壮年劳动力都出门在外打工,留守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普遍偏低,甚至体力都明显偏弱,而且越是贫困地区,这种情况越发突出。  

四是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发展产业风险较大。发展产业与种植粮油作物不同,产业产品必须进入市场,以合理的价格销售,才能获取效益并维持“再生产”,因而面临市场风险。再加上贫困户耕地差异大、分布散,耕地流转难,生产规模有限,使发展产业的市场风险进一步加大。 

五是产业建设人才匮乏,服务难以跟上。产业建设需要人才支撑,才能提高科技含量,增强市场竞争能力,提高经济效益。但目前贫困山区发展特色产业,一是建设主体缺乏人才,二是服务部门缺乏人才。农民和农产品加工企业作为产业建设主体,多数只懂粮油种植、传统技术,对新型产业、现代农业知之甚少,贫困山区企业引进人才难,留住人才更难。基层农技部门人才缺乏,服务难以跟上,推动产业发展力度不够。  

四、产业扶贫对策与建议

一是立足优势资源,做好产业发展规划。要把产业扶贫纳入全市“十三五”发展规划,坚持从区域资源环境实际出发,在摸清贫困群体经济社会发展现状、贫困人口结构、致贫主要原因的基础上,努力发掘区域优势资源,确实做到精准施策。进一步拓展产业培育空间,开辟农民增收渠道,制定切实可行的县乡村产业发展规划。

二是着力整合资金,加大产业扶持力度。要进一步加大贫困地区项目资金整合力度,重点扶持能带动贫困户发展的产业。县(市、区)财政要把支持贫困地区产业发展资金纳入预算,重点支持有带动贫困村、贫困户发展的产业和专业合社及经营主体,发挥其引领带动作用,培育贫困地区经济增长带、增长点。要调动各部门的积极性,发挥部门在项目、资金、技术、信息等方面的优势,帮助贫困地区加快发展。

三是强化科技支撑,提升劳动技能素质。要整合农村教育培训资源,改变目前普遍存在的场地分散、师资薄弱,设施简陋等问题,制定完善培训规划,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真正通过培训农民促进产业发展。针对贫困地区农民经济状况,要在劳动力技能培训方面给予更优惠、更务实的支持,切实解决农民培训中遇到的实际困难,调动贫困地区农民学技术、强技能的积极性。

四是创新资产经营模式,为产业扶贫提供保障。在有条件的地方,鼓励贫困户将已确权的耕地、林地等流转到龙头企业或专业合作社,通过土地生产资料折价入股等方式获得收益。市级要把扶贫攻坚若干措施中明确的300万元资金,专门用于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致富能人、运销大户及村级基层组织在贫困地区建立的农村专业服务实体,开展农产品经销、信息供给、农民培训以及农业生产环节的专业化服务,解除农民发展特色产业的后顾之忧,带动没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发展产业促增收。

五是强化工作责任,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各部门都要拿出相当精力,从政策、措施、市场等方面深入研究,指导贫困村破解发展难题。要抓好典型培育,认真总结各地产业发展中涌现出的好思路、好做法,集中力量扶持重点村建设,为贫困村产业发展树立可学可赶的榜样。要高度重视发挥基层组织的作用,选好用好村级带头人,做好群众的引导发动工作,克服群众的畏难情绪,帮助群众解决产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切实把产业扶贫工作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