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扶贫 扶真贫 小康路上并肩行
日期:2017/3/1  来源:本站  点击数:
宁化是全省23个扶贫开发重点县之一,是全国整村推进的试点县。全县精准扶贫工作进展如何?成效怎样?县老促会先后用一周时间,走访了5个部门和4个乡镇5个村,对精准扶贫整村推进情况进行调研,报告如下:
一、成效做法
宁化县共有贫困户7720户22756人,其中扶贫户3838户13259人,其他五保户、低保户等3882户9497人。贫困人口多,扶贫任务艰巨。2014年以来,全县建立“348”精准扶贫工作机制,成绩显著。当年脱贫1778户5513人,脱贫率为24.2%。2015年,在健全“348”工作机制的基础上,着重抓了四个方面:
(一)把上级扶持“落”到实处。上级扶持是精准扶贫基本保证和坚强后盾,各级各部门用足用好上级扶贫攻坚的一系列政策和举措。2015年根据上级扶持的项目,着重改善贫困户生产、生活、居住和公共服务条件。一是改善生产条件。2015年投入3000万元,基本完成5340亩高标准农田设施,实施小流域生态综合治理5100亩,推进6个乡镇防洪工程建设和2个乡镇水源改造工程。如,石壁镇杨边村把上级扶持150万元扶贫专项资金,用50万元建立大棚15亩,年租金5万元,安排5名贫困对象就业;用100万元“量化折股”资金注入福建葛藤凹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占公司50%股份,公司预计每年纯收入30万元。该村每年将村集体所占股份受益的60%,按人头平均分配给本村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口,预计人均可收益1500元。二是改善居住条件。2014年,完成造福工程危房改造3200户,其中异地搬迁改造670余户,1000余人。设30-50户集中安置区8个,百户安置区6个。新建五保互助幸福园3个,安置贫困户、五保户64户。2015年完成异地搬迁改造771户,新建3个30户和1个50户集中安置区。三是改善公共设施。突出抓好贫困村便民服务代办点、规范化卫生所、农村书屋、农村体育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建设,强化贫困村公共服务保障,满足基本公共服务需求。
(二)把自我扶持“干”到实处。全县老区群众发扬老区精神,把国家扶持、社会扶持当作脱贫攻坚的强大动力,以向上进取的志气和务实创新的精神,创建老区自我发展新业绩。着重抓住五个环节:一是发展特色产业。按照“一村一品”、“一村多品”、“多村一品”的发展思路,依托客家小吃、薏米、河龙贡米、油茶、獭兔等5个带动能力强的特色产业,促进贫困户就业和发展生产,增强自我脱贫能力。截至目前,建立了10万亩河龙贡米基地、18万亩淮土油茶基地、5万亩宁化薏米和6个贫困村獭兔养殖基地,带动1000余个贫困人口从事特色产业经营。二是发展来料加工。出台《宁化县精准扶贫“家门口就业工程”来料加工项目补助试行办法》,对带动6个以上贫困人口就业的来料加工经纪组织给予5000-30000元不等的扶持补助。鼓励来料加工企业到贫困村,利用旧村部、旧学校、旧仓库开办加工点,优先推介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就业。目前,全县贫困村已发展鞋面加工、电子配件加工、农产品加工等来料加工点50余个,帮助30个村210户以上贫困户实现家门口就业。三是发展经济活力。挖掘贫困村潜在资源,盘活废旧宅基地资产,实施土地增减挂钩项目,整合了3.44亿元,用于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引导贫困村贫困户将耕地、林地入股农林大户,通过保底收入,盈利分红,增加资产性收入。目前,全县贫困户耕地入股1万亩,林地入股3万亩,激活贫困户经济发展活动。四是发展信贷担保。依托省市政策,成立小额信贷促进会,为贫困户提供5-20万元以内信贷担保,全县已完成扶贫小额信贷担保8720万元,为贫困户发展经济提供了扶持资金。五是发展经济组织。去年以来,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48家、家庭农场28家、家庭林场4家,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家庭林场总数达到485家。河龙乡成立了贡米专业合作社,2014年,该社与厦门大都世纪进出口贸易公司对接,该公司与80多户贫困户签订了种殖300多亩高端贡米合同,公司按每50公斤200元收购,贫困户每亩可增收500元。去年,该乡引进了中华国际(台湾)生物产业公司,投资6000万元,年产万吨薏米系列,年销售收入1.5亿元,又安置200多名贫困户就业。
(三)把社会扶持“引”到实处。社会扶持是老区扶贫攻坚的重要组成部分。县委、县政府号召全社会参与“精准扶持献爱心”活动,争取更多的社会爱心人士帮扶贫困户。4月上旬由省侨办和市政府主办的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省内外架桥精准扶贫对接会”在宁化召开,应邀53位侨商参加会议,并实地考察精准扶贫对接项目,签订了“握手家乡,共谋发展”的结对帮扶协议,并通过了“公益投资,精准扶贫,奉献爱心”的倡议,取得很大实效。近年来充分发挥企业家和社会贤达对贫困学生的捐资助学活动,据统计,华为公司、红十字会、地税局、电信局、县老促会、关工委等单位平均每年捐助贫困生50万元以上。
(四)把加强领导“抓”到实处。县委、县政府要求各级各部门领导要把精准扶贫挂在心上,扛在肩上,抓在手上,并建立以下工作机制:一是建立扶贫联席会。有38位县、乡主要领导参加,由县委常委、宣传部长林移发和副县长陈朝利召集,每季度召开一次联席会。二是设立扶贫管理中心。宁化县在全省首创建立精准扶贫管理中心,各乡镇、村相应成立精准扶贫服务站(点),健全三级联动服务网络,全县贫困户达到“户有卡、村有册、乡有档、县有数据库”并录入全国贫困户管理信息系统,实行动态跟踪管理。三是选派干部驻村任职。2015年,选派了63名省、市、县干部驻村任第一书记或主任助理,为贫困村争取了较大的项目资金,使原有74个空壳村有35个摆脱困境。四是开展结对帮扶。县委、县政府派出了2153名县乡干部(其中处级38人),与3838户贫困户结对帮扶,具体要求:县处级干部每人结对帮扶6户、正科级干部每人结对帮扶5户、副科级干部每人结对帮扶4户、乡镇机关站所干部每人帮扶3户。五是明确帮扶目标。到2015年全县所帮扶的对象要有1/3以上脱贫,到2017年再有1/3以上的贫困户脱贫,到2020年帮扶对象基本脱贫。六是制定帮扶制度。即对贫困户实施大病援助、因灾救助、学生就学帮扶、小额信贷担保、农业科技服务、创业就业帮扶、劳动力互助、思想激励、五保户和低保户帮扶、结对帮扶等十项制度。七是强化工作考评。把帮扶活动列入单位和干部个人考核内容,帮扶情况每年分别在所在单位和帮扶的村进行公示。
二、存在问题
我县精准扶贫工作虽然取得很大成绩,但由于历史、地理、自然等多方面因素制约,目前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
(一)基础条件差。交通还比较设施滞后,目前无过境铁路和国道,通组路尚有1000公里未硬化。农田水利设施年久失修,对农业生产影响比较严重。居住条件较差,全县还有2342户6325人居住木质和土木结构的旧房。
(二)自身能力弱。一是年龄偏大,全县60岁以上贫困人口达13103人,占贫困人口总数57.6%;二是受教育程度低、小学以下贫困人口达21013人,占贫困人口总数的92.3%。三是因病因灾返贫率高,2014年,因病返贫289户1072人,因灾返贫63户284人。
(三)项目落地难。扶贫项目申报门槛高。许多项目达不到申报条件,如省上出台的百户集中安置区项目,需连片100户才给予补助,因占地面积大,难以找到合适地点。申报省级工商发展资金,要求企业上年度税收不低于150万元,我县企业大部分个小体弱,税收超过百万的仅6家,多数企业难以达到申报要求。村级公路按10万元/公里补助,许多贫困村组地处偏远,建设工程量大,按现行的补助标准远远不够。
三、几点建议
(一)加大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降低造福工程项目申报门槛,提高补助标准。加大农村公路建设力度。目前,省交通部门切块下达各县农村公路建设资金,难以满足县乡村三级路网建设需求。按照省上资金安排,宁化“十三五”期间每年大概只能安排通组路60公里,与实际需求的总量1000公里差距很大。
(二)增强贫困户脱贫致富能力。建议省上出台发达地区全面录用外地贫困户的补贴政策;筛选部分实力强的沿海乡镇与我县贫困乡村对口帮扶,提供就业岗位,实施产业帮扶。
(三)重视产业扶贫。要按行业和类别设立省产业扶贫专家指导组,扶贫开发县设专家工作站,指导各县规划产业扶贫。出台龙头企业录用贫困户人数给予专项补助政策,推行大企业包县,整体脱贫模式。
(四)精准利用扶贫项目资金。在全国扶贫开发工作“四到省”的基础上,应明确县人民政府可自行建立健全项目审批管理机制,根据省下达的资金,直接用于扶贫对象。
(五)给予贫困县重大项目资金扶持倾斜。对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应统筹考虑人口总数、人均财力和发展水平等因素安排下达扶持资金。